首頁 >> 河北 >> 唐山市 >> 鄉鎮介紹 >> 羅家屯鎮 |
羅家屯鎮 |
羅家屯鎮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23千米。面積69平方千米,人口2.30萬人(2002年)。轄2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羅家屯。灤河自西向東流過鎮南界。大秦鐵路、三(屯營)撫(寧)公路橫穿境內。西寨、東寨等處有灤河文化遺址。九龍山區昔為清康熙皇帝狩獵苑囿。 行政區劃 1953年建羅家屯鄉,1958年屬東方紅公社,1961年建羅家屯公社,1984年改鄉,1988年改鎮。1995年二拔子鄉并入。1997年,面積69平方千米,人口2.3萬,轄羅家屯一村、羅家屯二村、羅家屯三村、羅家屯四村、長嶺峰、沙澗、吳家溝、郭家溝、水泉村、核桃園、史家峪、清水嶺、金家溝、東寨、西寨、上梨樹峪、下梨樹峪、二拔子、墻板峪、小尹莊、米峪口、新莊、范家峪、豐富莊24個行政村。 經濟建設 羅家屯鎮是資源型大鎮,集土地、水利、鐵礦、旅游等四大資源于一身的,具有經濟發展的優越的先天條件。一是以“一大平原、四大河系”為基礎,土地、水利資源充足。該鎮位于遷西縣境內灤河沖積平原東部,有耕地1.8萬畝,非耕地5.5萬畝,耕地總面積在全縣排首位;境內有灤河、清河、沙河、長河四大河系經過,土地肥沃,水源豐沛。充足的土地、水利資源是農林發展和采礦、鐵選等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二是以“三大礦體”為主體,鐵礦儲量龐大。境內有范家峪、金家溝、灤河河床等三大主要礦體,已探明可開采儲量分別為:范家峪礦600萬噸,金家溝礦300萬噸,灤河河床礦2100萬噸,加之其它小型礦體儲量,礦藏總量超過3000萬噸,鐵礦及相關行業的發展基礎雄厚,開發前景極其廣闊。三是與“三大景點、一大專線”相銜接,旅游資源豐富。轄區內有三大旅游開發景點:1、位于轄區西部的西寨紅山古文化遺址和五虎山天然獵場。紅山古文化遺址歷史約有5000——6000年,是迄今發現的灤河流域第一處紅山文化遺址,也是遷西縣目前最大的古文化遺址。靠該鎮特有險山、秀水、奇松、異石、珍禽、古跡六大奇觀,借助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五虎山獵場、夢境莊園、墻板峪奇石林為點,以灤河漂流觀鳥線為軸的“三點一線”旅游項目工程建設已進入實質性開發階段。投資近2000萬元,總長8000米的灤河生態環境監測路已全面完成,五虎山獵場景區景點正在籌建,已實現水電路三通;占地160畝的夢境莊園正在緊鑼密鼓的施工,人工湖景點環島工程基本完成;墻板峪奇石林景區已完成景點設計的70%。“三點一線”旅游產業已經成為全鎮立鎮富民的長遠目標和首選重點項目建設。 產業發展 作為素有“遷西烏克蘭”之稱的遷西縣農業大鎮,該鎮每年糧產達836.2萬公斤,居全縣首位。年產板栗270噸,是遷西京東板栗的主產區之一。2005年,鎮黨委、政府審時是度,立足資源優勢,以建設經濟強鎮為目標,實施農業強鎮、工業重鎮、旅游名鎮,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躍式發展。農業強鎮建設為羅家屯鎮農民長遠增收打造了綠色銀行。綠色經濟林帶貫穿羅家屯東西30華里,以防護林為主的速生楊東至灤河口,西至米峪口,占地6000余畝,70多萬株;建成了以長嶺萬余畝標準板栗生產基地為主的紅色經濟林帶;工業重鎮建設為羅家屯鎮經濟騰飛插上了堅實的翅膀。依靠豐富的鐵礦資源,深入開展“六個一”招商引資活動,3年間投入企業建設資金近億元,新建設礦選企業23家,礦業開發個體56個,年產鐵精粉8000多萬噸,礦石16000萬噸,實現了鏡內礦業資源的優化組合,以遠大集團為主,實現了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工業重鎮已具趨形;旅游名鎮建設作為該鎮新興產業,進入了實質性開發階段。 基礎建設 在交通方面,羅家屯鎮更加明顯,是古來咽喉要道。一是“三大干線”攜手,塑造了優越的交通優勢。境內貫穿有東西向三大交通干線,分別是省級三撫公路、全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大秦鐵路、灤河生態旅游觀光路。三干線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結合村村相通的鄉村級水泥路,共同織就內外相連、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二是“一個中心、三大市場”結合,區位優勢和商貿優勢顯著。羅家屯鎮位于遷安、遷西、青龍三縣交界地帶,歷史以來都是三縣重要的物貿中心之一。鎮區內有羅家屯、沙澗、新店三大集貿市場,商貿規模大,交易活躍。 羅家屯鎮圍繞“優化投資環境,提高外資吸引力”這一中心,除執行好上級有關招商引資政策外,重點實施以下優惠政策,為外商提供全方位優質服務:一是全力協助投資商辦理好關于項目建設的相關手續,最多在一個月內全部辦理到位。二是項目建設用地,每畝年租金最高不超過100元。三是投資1億元以上的企業不收取土地租金。四是為項目建設提供全方位服務,確保水、電、路三通,保證社會環境的穩定。 旅游資源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于赤峰紅山后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并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征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樸實。玉器制作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并向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豬首龍,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國出土時代最早的龍形玉器,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 五虎山,原名九山,有九座山頭并排于灤河北岸,上下有九條泉水匯而入灤,似九條銀龍戲水。山北有一條交通要道——米峪口。據《永平府志》載,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這里山路崎嶇,不便通行,山西介休縣有一名叫段文德的商人為商旅之便,捐小米為開鑿之資,米峪口便由此而得名,之后康熙帝出入14次,狩于九山,均有志載,此口為攀九山之要道。 民俗風情 在民間習俗中,春節是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日。在農村,一般從臘月二十三就進入了過年階段。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相傳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他要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善惡。過去有“二十三,糖瓜粘”的童謠,人們用糖瓜祭灶神,為的是用又甜又粘的糖瓜粘住灶君的嘴,免得在玉皇面前講人間的壞話。還要供上黑豆、甘草和一碗水,以祭灶君所騎之馬。灶上對聯大都寫“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是一種迷信。在生產力和科學都不發達的年代,灶王便成了農民崇拜的對象。建國后,祭灶的習俗已經逐漸斷絕。人們在這天都要“掃房”(也有的地方在二十四掃房),這個習俗由來已久。這天早飯后,人們把屋里屋外、房前房后徹底清掃一遍,家具、衣服洗滌一新,干干凈凈的迎接春節。 過了臘月二十三,過年的氣氛就更濃了。民謠說:“二十四,掃房子(也有說“二十四,寫大字”的);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貼年畫(指年畫、窗花、對聯等);二十九,糊香斗(燒香時用的香斗);三十兒,流油兒(指煉油、燒肉、炒肉);初一,初二磕頭兒(指小輩的給長輩的拜年)”。這些天,人們都忙忙碌碌,準備過年。臘月二十八,家家都在門口貼上大紅醒目的春聯,以此來烘托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表達自己的心理愿望。臘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俗稱“大年三十”。這天,全家老少歡聚一堂,共進豐盛的晚餐。舊時,在除夕之夜有“守歲”的習慣,全家坐在一起,歡歡笑笑,享受天倫之樂。在這新舊年交替之際,辭舊迎新,守歲至半夜,人們還要吃除夕晚上包好的餃子。取其“更歲交子”(新舊年交替自子時起)之意。這大概是餃子的來歷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