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河北 >> 唐山市 >> 鄉鎮介紹 >> 倴城鎮 |
倴城鎮 |
倴城鎮是灤南縣經濟、文化、政治中心,是河北省百顆星鄉鎮,這里自古就以工、農、商業發達而聞名遐邇,是京東四大名鎮之一。全鎮轄50個行政村,8.69萬口人,占地面積128.68平方公里,是唐山市較大鎮之一。 行政區劃 倴城鎮轄谷家營、王莊子、西北街、西南街、東北街、東南街、牛東莊、王東莊、吳東莊、周東莊、靳營、新立莊、東八戶、西八戶、梁泡、高泡、鐘泡、姜泡、北營、小屯、張泡、霍泡、皂戶、龍灣子、張官寨、馬官寨、湯官寨、吳官寨、王官寨、薛官寨、周官寨、徐官寨、松樹、毛莊子、魏營、雙柳樹、張耿莊、李家寺、東石林、西石林、高曹莊、東張士坎、西張士坎、東上坡子、西上坡子、洪營、果園、李莊子、尹橋、余家嶺、曹營、潘莊、前曲荒店、后曲荒店、宋各莊、麻各莊、李方各莊、新莊子、龐方各莊、高廟、東杜方各莊、西杜方各莊、三義廟、楊各莊、馬方各莊、燕方各莊66個行政村和東工房、西工房、南工房、北工房、文化路、北馬路、西大街、西環路、便民路、農貿路、羅城小區11個居委會。2002年轄14個社區、5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東北街。 歷史沿革 倴城鎮原為灤縣所轄,1946年析灤縣南部地區為“灤南縣”。灤南縣人民政府駐倴城鎮。1947年4月21日,灤南縣佐公署改稱灤南縣政府。1947年2月,國民黨在倴城建立灤寧縣。1958年建火箭公社,1961年更名倴城公社,1984年改鎮。 氣候條件 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6℃,常年降水量658mm,年均日照2853小時,無霜期186天。全鎮轄50個行政村,54960口人,占地面積128.68平方公里,是唐山市較大鎮之一。 歷史古城 談到倴城,自然要聯系到古城。在今倴城鎮北,通津河(亦稱漩河,今稱北河)南岸,巍然屹立著一座土城,高4.5~6.5米,城墻底寬20.6~25.8 米,頂寬10~12.6米,南北長352.5米,東西寬368米,全城占地129720平方米。城墻用黃土夯成,內外無磚石,實體堅固,雖經千百年風雨剝蝕,依然如故,成為倴城的一道堅固的保護屏障。關于這座古城與倴城的關系,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南羅城,北古城,當中夾著個破倴城(如今破城變新城)”。對于古城,“共遵明禁”碑文這樣記載:“此處居民先世皆聚族古城內,北有通津河,南有海城塢,設重兵防守,蓋一時重鎮也。厥后,民居漸南,距古城半里許,即今所謂倴城者,夫其名為城也,其沿古城舊址而名之歟,抑古城之即為倴城,因遷其名于民居之所,而舊城特別以古名之歟。”由此可知,古城原來就是倴城。居民原來都在古城內居住,由于人口繁衍,地方狹窄,就逐漸向南遷移到今倴城所在地,倴城的名字也帶到了新居住地,原城便稱“古城”了。 倴城雖得名于元代,但它的形成要早的多。從近幾年的考古發現來看,古城內的地下遺存,多為秦漢以前的遺物。原來,在古城內,漢磚漢瓦殘片遍地可見。1978年,在古城內北側,發現戰國時期燕國刀幣數十枚。古城東北角,還發現很多漢代繩紋陶片和銅鏃等。古城周圍發現多處漢代古墓和遺址,如東距古城2公里有新立莊漢代古墓群;古城西千米內有灤南師范、石油庫、糧食局3處漢墓;南距古城500米有西南街漢代古墓和陶井圈遺址。在這些古墓葬和遺址中,出土陶雞、狗、豬、灶、甕、撲滿和漢半兩、五銖錢等。關于南羅城,雖沒有文字可證,但其遺址確有很多商代以前的遺物,如夾砂紅陶甕片、陶鬲足、繩紋陶罐及漢磚漢瓦等。這些都說明,早在秦漢時期以前,倴城已形成聚落。 從更大一點的范圍來看,西南距倴城3公里,有西張士坎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文物有鬲、陶缽、陶罐、石斧、野牛骨等;南距倴城12公里,有莊店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文物有石刀、石斧、石鐮、骨刀、骨針等;北距倴城9公里,有小賈莊商代遺址,出土文物有商代陶尊、繩紋陶罐、三附耳陶罐、曲紋陶罐、陶鬲殘片等。從這些文化遺址推斷早在新石器時代,倴城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活、繁衍,創造人類文明史。然而,此時的地名已無從查考。 資源條件 2007年以來,倴城鎮委、鎮政府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在農業方面建成了萬頭瘦肉型豬養殖基地、萬畝草莓基地、萬頭奶牛養殖基地、工藝葦簾加工等四大產業基地,其中“紅鄉”牌草莓暢銷京、津、秦地區,工藝葦簾加入17個國家和地區。 鎮委、鎮政府緊緊抓住曹妃甸建設的良好機遇,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優化工業結構,該鎮生產的礦渣硅酸鹽水泥、灤石牌石棉瓦、預應力圓孔板等產品榮獲省和國家優質產品稱號,該鎮跨入唐山市經濟實力三十強鄉鎮行列,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評為百強鄉鎮。倴城鎮優越的投資環境,純樸的人文環境,豐厚的文化底蘊,是國內外朋友投資、經商辦企業,一展宏圖的廣闊舞臺。自2001年以來,江蘇華西集團、蒙牛乳業集團等大企業先后到倴城鎮投資興業。 成兆才紀念館位于倴城鎮南大街中段路北,占地面積7026平方米,建筑面積1621平方米,1987年由國家文化部、河北省、唐山市和灤南縣人民政府共同投資100多萬元興建,1989年12月竣工。成兆才為評劇創始人,著名劇作家,一生創作、改編了102部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風格各異的劇本,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創作、改編的《杜十娘》、《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優秀評劇,膾炙人口,享譽全國。 經濟概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倴奔城鎮依托良好的交通地域優勢,民營經濟迅猛發展,方興未艾,農村經濟向產業化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投資環境越來越好,兩個文明建設碩果累累。該鎮牢牢把握第一要務,按照“工業立鎮、農業興鎮、商業旺鎮”的發展目標,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外向化三大戰略,突出特色產業、項目建設、生態優化三個重點,統籌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使該鎮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良性循環,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全鎮2007年完成社會總產值173100萬元,其中工業增加值119160萬元,農業增加值16548萬元,實現財稅收入110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83元。 特色產業 倴城鎮立足于地理位置優勢,大力發展成郊經濟,逐步形成了工貿、建筑、運輸、草莓、林果、蔬菜、養殖等幾大特色產業。鄉鎮企業年產值2.18億,稅金345.39萬元;個體工商戶累計達到6100個,私營企業達121家,實現總產值7.5億元,完成利稅7400萬元。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本著“產業調特、規模調大、品質調優”的原則。 積極適應入世要求,引導群眾搞好產業結構調整。草莓面積已達到10000畝,經濟林、防護林達18500畝,苗林4500畝,蔬菜面積160000畝,擁有養殖小區26個,龍頭養殖大戶12家,奶牛存欄達6000頭,肉雞年出欄70萬只,肉豬年出欄3.5萬頭,貂、狐貍等稀有動物存欄達1.5萬只,占農業總產值的35.7%。 該鎮始終堅持以創建“六個好”黨委和“五個好”農村黨支部為目標,不斷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各項制度得到了較好的落實,促進了全鎮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 基礎建設 2006年以來,灤南縣倴城鎮牢牢把握地處縣城的區位優勢,以環境建設為基礎,以配合縣內項目和拓展自身項目為重點,積極開展項目建設。截至4月底,這鎮項目總投入達到9.06億元,促進了鎮域經濟的發展。該鎮上下搶抓時機,積極運作,在打造良好人文環境的基礎上,用實際行動去招商、親商、愛商和惠商。鎮政府抽調精干人員,專門組成項目建設辦公室,打破傳統的“坐等”客商上門的做法,走出家門,積極招商引資,形成上下聯動的“大合唱”,為企業和投資者全程代理、代辦行政審批事項,實行全程跟蹤服務。“一站式”辦公,贏得了客商的滿意和信任,新鑫鋼鐵、盛財薄板等大項目得以順利在這鎮落戶安家。 倴城鎮樹立大局意識,全心全力支持縣內大項目在本鎮的落地工作。遷曹鐵路項目是曹妃甸建設的配套工程之一,其中涉及倴城鎮7個村子,需征地600余畝。為使省內這一項目盡早盡快施工,鎮里組成工作小組,逐村逐戶進行走訪,積極做好政策宣傳,對群眾關心的地上附著物補償問題,嚴格落實政策,公開公布補償標準,實行陽光操作,保證了遷曹鐵路倴城鎮項目區全線開工。 在加大招商引資和配合縣內大項目建設不放松的同時,倴城鎮堅持實施多輪驅動戰略,不斷豐富項目建設的內涵。一方面對原鎮辦企業以租、股、轉等多種形式整合資源,對第二水泥廠、堅美砌塊廠、永發農機等發展勢頭較好的企業,鼓勵和支持企業自主創新,挖掘發展潛力。二水投資1200萬元的礦渣粉生產項目僅用兩個月就建成完工,現已投入生產。另外,該鎮用工業的理念,積極發展農業項目,鼓勵各村根據本地特色,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經濟。全鎮形成的以葦草加工、奶牛養殖、草莓種植、餐飲服務等為主的農業項目,打造出農村專業戶1700多個。其中在上坡子片和官寨片進行的農業資源化配置試驗項目已取得明顯成果,投入資金300余萬元加強農業項目建設,整理土地近4000畝,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加強畜牧、種植品種的改良、引進,推廣了奶牛凍精顆粒、胚胎移植、草莓膜下微灌等新型種養技術,項目試驗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0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