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湖南 >> 婁底市 >> 鄉鎮介紹 >> 七星街鎮 |
七星街鎮 |
七星街鎮位于湘中腹地漣源市東北部,歸水河畔。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礦產資源豐富,自然地理環境優越,民風民俗純樸,工農業基礎較好。總面積174平方公里,轄七星、湘波、仙洞3個管理區,58個行政村、605個村民小組,2個社區居委會,2006年總人口8萬人。北抵長沙市寧鄉縣,東接婁底市婁星區,南鄰本市橋頭河鎮,西毗伏口、湄江兩鎮。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緊扣經濟建設中心,著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進程,取得明顯成效。 行政區劃 七星街鎮轄:虎溪、湘波2個社區;七星、同方、紅聯、伏栗、白鷂、復興、甘溪、紅旗、峽山、新民、鹽井、仙山、香爐山、黑水塘、羅卜凼、冬塘、金井、老塘、龍貴、龍踞、紅仙、犁溪、虎溪、石溪、鐵爐、檀山、煙竹、實竹、湘波、三角、吳家、青名、同心、曲溪、攔馬、橫街、茹草、茹光、蒎塘、高顏、黃竹、柏楊、田湖、甘莊、大木、洞源、仙洞、增加、插花、東巖、菜花、土珠、正里、栗溪、栗樹、雷鳴、南岸、朝光58個村委會。 歷史沿革 七星街鎮系1994年底撤區并鄉時由原七星鄉、湘波鎮、仙洞鄉三鄉鎮組合而成的新的建制鎮。1998年被確定為湖南“百強鄉鎮”,2000年,七星街鎮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全省50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之一。2004年被國家建設部等8部委確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 地理環境 全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中低山區,氣候以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為主,年平均降雨量在1400mm以上。水資源相對豐富,歸水河穿境而過,自北向南流經全鎮20余個村;全鎮共有小II型以上水庫9座,大小山塘1500多口,為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保證。 工業發展 七星街鎮是一個資源型大鎮,也是湖南省重要的產煤鄉鎮之一。全鎮共有鎮屬煤礦9家,年產煤總量近50萬噸。此外,已開采的礦藏還有鐵、錳、白云石、石灰石等。礦藏非常豐富,其中煤、白云石、石灰石等礦藏比較出名。全鎮共有工礦企業24家,其中煤礦6家,石場14家,錳礦3家,鐵礦1家,年產煤30萬噸,白云石60萬噸,石灰石120萬噸。中央省屬企業兵器工業部洪源機械廠、漣源鋼鐵廠田湖礦業有限公司等也座落在鎮內。2006年工業總產值3.38億元。近幾年來,七星人民搶抓機遇,著力招商引資,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積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逐漸形成了煤炭、白云石、石灰石三大支柱產業。為全鎮經濟注入了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農業發展 全鎮農業以種植稻谷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大豆、紅薯、茶葉、柑桔等。2001年爭取國家土地開發項目,在湘波園藝場、檀山村、實竹村等地高標準開發整理土地2400余畝,2002年底,共栽種桑苗1800畝。2004年3月,天華牧業公司種牛場落戶湘波園藝場。以此為依托,實竹、檀山、湘波、吳家等村已相繼建成股份制養牛場。目前,共種植牧草800余畝。為發展肉牛養殖提供了豐富的牧草種植基地。養殖小區初具規模。軟籽石榴是七星街鎮近年來重點開發的一個農業新項目,主要以種植開發突尼斯軟籽石榴為突破口,2009年初,已經婁底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注冊,成立了婁底市同星突尼斯軟籽石榴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投資1000萬余元,建立起了在七星街鎮復興、白鷂、紅旗、香爐山、鹽井、仙山、同方、紅聯、仙洞、朝光、大木、插花、東巖等村,面積約4200多畝的大規模種植基地(包括鄰近荒山),種植突尼斯軟籽石榴20余萬株,并計劃在2012年時,將示范基地擴張到1萬畝,新建一個面積達200畝的突尼斯軟籽石榴種苗基地;到2015年,將輻射帶動發展到5萬畝,面積輻射到周邊的婁星區、寧鄉縣等縣市區,新建一個規模1萬噸的石榴保鮮貯藏庫,建成一個年產2萬噸的石榴深加工工廠,并通過實施標準化生產技術,把公司建設成為一家產品面向國際市場,品質符合國家標準,農工貿、產供銷一體化的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產值和利潤雙過億,打造出中國突尼斯軟籽石榴產品知名品牌。 城鎮建設 七星街鎮是千年商貿重鎮,有一定的市鎮基礎。1996年以來,七星街鎮著手城建開發,到2006年底,全鎮先后建成了同星路、星城路等商業街,拓寬改造了星源路、湄七公路。目前,以鎮機關所在地為中心,以同星路、星城路、星源路為紐帶,以同星路、梅枝塘、同方、洪源為商貿小區的小城鎮格局已初步形成,城鎮規劃面積達4.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2.8萬人。新建了虎溪、七星、田湖3個農貿市場,新建楓樹潭橋,先后投資5000余萬元用于完善配套城鎮基礎設施,2006年投資1300多萬新建自來水廠。基礎設施也日益完善,小城鎮已初具規模,鎮區道路已經硬化、亮化,城鎮面貌煥然一新,全鎮人民正朝著小康目標邁進。 社會事業 全鎮共有初級中學3所,小學聯校18所,其中七星中學已躋身全市一流初級中學行列。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0%。全鎮共有中心衛生院、湘波、仙洞3個衛生院和田湖軋鋼有限公司、洪源機械廠職工醫院(二甲)等。文化、體育等各項活動蓬勃發展,醫療、衛生機構逐步健全,綜合預防、保健、治療能力不斷增強。 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生產生活了必要的條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