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湖南 >> 邵陽市 >> 鄉鎮介紹 >> 龍溪鋪鎮 |
龍溪鋪鎮 |
龍溪鋪鎮位于新邵西北部,東接大新鄉,南鄰巨口鋪鎮,西與迎光鄉接壤,北連新化縣天龍山和冷水江市三尖鎮。龍溪鋪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極宜人居,清代詩人周澤長曾對此有過生動的描繪:“未與山相習,安知別有天。一青為起止,眾綠了中邊。雞唱云間屋,人耕樹杪田。巖空終古滴,無隙不泉。”(見詩《中源鋪——新化道中》。) 龍溪鋪鎮交通便利,勾連著邵陽、新化、隆回、冷水江等地,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古代便是一條重要的驛道,現代更是省級公路、市級公路、縣級公路和鎮級公路縱橫交錯。 行政區劃 全鎮總面積153.4平方公里,轄龍溪鋪、牛山鋪、留步司、麻沖、楠木、梅江、李家嶺、鴉雀樹、十字路、洞山、木山、大竹、塘邊、泥絲、羊城、高沖、坳頭、腰古嶺、長古嶺、團結、中源、卓筆、界背、上源、大灣、羅家凼、樂周、龍源、古東、古西、大嶺、后塘、風井、朝陽、石源、吳家、煙斗、主龍、中源鋪、田心、洪山、大橋、新橋、石古、新禾、下田46個村,2個居委會,42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萬人。 歷史沿革 歷史變幻,疆域屢屢重新洗牌。龍溪鋪因為其靠近古梅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其歸屬便讓人眼花繚亂,時而屬今邵陽地區,時而屬今婁底地區。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滅楚,置長沙郡,龍溪鋪屬長沙郡;漢高祖五年(202)置長沙國,龍溪鋪屬長沙國;南朝陳朝置邵陽縣,龍溪鋪屬邵陽縣;隋唐五代龍溪鋪屬梅山峒地;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湖南轉運副使蔡煜重開梅山,置新化縣。自此迄元、明、清、民國,龍溪鋪屬新化縣;1952年,新邵建縣,龍溪鋪屬新邵縣。 疆域的改劃,總是伴隨著文化的沖擊。在龍溪鋪這方土地上,統治者帶來的中原文化,湖湘土著的荊楚文化和梅山文化,不可避免地交鋒,從而使這片土地上成為一塊文化的沃土。事實上,這里不僅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而且保留著深厚著荊楚文化和梅山文化的傳統,特別是這里人文、風俗、習慣都打下了梅山文化的深深烙印。在龍溪鋪的一些地方,現在仍存在著梅山文化的影子,如地名以梅命名,今龍溪鋪境內有梅家山、梅江等地名,如獵戶拜梅山,如祭祀時敬鬼神,如好學梅山武功,如食用煙熏臘肉,生吃豬肝、豬霽子油等。正因為梅山文化在龍溪鋪、坪上等地存有深刻的影響,1995年,新邵縣率先舉辦了全世界首屆梅山文化研討會。 歷史文化 龍溪鋪,這個詩一般美麗的名字,源于一個動人的傳說。龍,是中國民族的圖騰。傳說中,這是一種長形、有鱗、有角的神異動物,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云作雨的動物。這種動物,后來成了力量的象征,智慧的象征。古時候,龍溪鋪境內一處深潭中藏有一條巨龍(現在那藏龍的地方叫龍潭灣,位于龍溪鋪中學與新邵四中之間),經過了千百年,那龍終于成了精,忽一日,風狂雨驟,電閃雷鳴,這條巨龍乘風而起,破水而出,呼嘯而去,龍腳猶在龍溪鋪,龍口已經到了大新鄉(原來那地方便叫龍口溪)。龍起步騰躍的地方便被人們稱為“龍起步”,久而久之,便成了龍溪鋪了。 龍溪河流 而巨龍經過的地方人們稱為龍溪,今天依然流水淙淙。今天的龍溪,屬資水一級支流,發源于新邵與新化交界處的天龍山,經下源水庫、龍溪鋪、至大新注入資江,全程33千米,天然總落差495米,多年平均流量0.985立方米/秒,是境內資江落差最大、也是多年平均流量最大的一條支流。 龍溪鋪,就象那淙淙潺潺的龍溪河水一樣,從歷史的遠處、深處款款走來,不用言說,自有故事,自有精彩,自得風流。 園區建設 在園區興鎮上,龍溪鋪著力建設了石材工業園。改革開放初期,龍溪鋪鎮中源鋪村人胡騰新率先在村內創辦了兩個石材加工廠,并毫無保留地將個人辦廠的經驗和生產技術傳授給村民,帶動全村40多戶辦起了30家石材加工廠,現在已形成以龍溪鋪鎮中源鋪為中心、方園3公里、占地面積300畝的工業園區。工業園的建設,改變了以往境內石材工業散、小、亂,沒有形成規模,沒有形成品牌的現狀。石材工業園主要主產大理石板、墓碑、石粉、石米等建材。產品在省內外及周邊城市占有很大市場,遠銷福建、廣東、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F解決就業人員2252人,年產值4510萬元,實現利稅326余萬元。今后,龍溪鋪將按照“總體規劃、組建集團、統一管理、規模經營、多方融資、招商立園、分步實施、封閉管理”的方針,力圖通過“三步走”的戰略,搞好園區高標準總體規劃,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企業;整合園內企業,組建集團公司,提升市場競爭力,打造全國石材行業“航空母艦”。 招商引資 在招商活鎮上,龍溪鋪堅持兩手抓,軟硬兼施,一手抓硬件設施建設,一手抓軟件建設。在硬件上,近年來,龍溪鋪招商引資1300萬元和120萬元,修建了大型農貿綜合市場和社會停車場;投資150萬元對龍溪鋪石材工業園及龍溪鋪監獄小區水、電、路基礎設施進行了配套;修建了全長22.5公里、寬5米、總造價800余萬元的下源公路。在軟件上,龍溪鋪成立了以書記、鎮長為首的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龍溪鋪鎮關于招商引資工作的若干意見》以及《園區企業優惠辦法》,并建立了招商引資目標考核責任制,簽訂了責任狀。同時著力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制造了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加大了對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的進一步優化,增強了政府服務意識,簡化了辦事程序,提高了辦事效率,為工業園區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工業發展 在工業強鎮上,龍溪鋪利用豐富的礦產自然資源,打造了煤炭、冶煉、石材等三大產業支柱。精工細鑿的石材工藝品、優質的銻品、煤炭產品運銷廣東、福建、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縣辦國有企業十字路煤礦成功改制為龍十煤業有限公司,原來年年虧損而舉步維艱的企業現在月產原煤4000余噸,年產值800多萬元。龍溪鋪鎮冶煉廠現擁有固定資產810萬元,生產鍋爐5口,專業技術人員20余人,其余各項設備齊全,年產銻220噸。龍溪鋪石材工業園園區共有87家企業,現在已經成為引領新邵工業發展的“一區五園”中“五園”之一。 文物古跡 1986年10月,龍溪鋪坳頭村出土一批文物—石矛。經過專家的鑒定,石茅屬龍山文化時期的工具。龍山文化泛指新石器時代晚期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約屬于夏朝前期。這個時期的農業和畜牧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陶器、銅器、石器等工具并存,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這個發現證明,龍溪鋪歷史悠久,早在夏商時期,這里便留下人類活動的種種痕跡。龍溪鋪,經歷和見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 名山勝景 名山多勝跡。在龍溪鋪大名山上,存有東晉、南宋和清代的大小石碑十余塊,詳盡記載了大名山的變遷,其中便有大名禪院的記載。1145年(南宋高宗年間),山上建起第一座大型禪院—大名禪院,殿宇輝煌,氣派雄渾,蓮宮桂宇,流金溢彩,高僧云集,香火興盛。大名禪院與道教勝地文仙觀遙相呼應,成為旅游佛教勝地。 在龍溪鋪的風景名勝中,風井和潮源洞也頗負勝名,歷代詩人吟詠之作甚多。明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王應熊曾游風井,并留下了一首詩《風井》:“寰中風穴不一處,斯井乳花能同流。暗接膏源嘗秘惜,不離陌路自清幽。”寫盡了風井的奇特之美,贊揚風井的清幽境界。明代詩人鄭澧陽也曾游風井和潮源洞,并揮毫寫下《風井》一詩:“潮源洞風井,南國兩奇觀。不謂人間有,誰知天壤寬。風清寰宇霽,洞邃野云寒。地主慚迂拙,山靈容我看。”此詩生動描繪了風井和潮源洞這兩大奇觀,讓人嘆為觀止。 歷史上,龍溪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牛山卡、中源鋪、龍溪鋪等處均為軍事要沖,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曾率兵在牛山卡大敗清兵,并留下了眾多戰場遺跡?上Ш髞硐略此畮煨藿ǎ谂I娇ńòl電站,那些戰場遺址才毀壞殆盡。 大浪淘沙,數千年來,中原文化、湖湘文化、梅山文化在這里兼收并蓄,佛教、儒教、道教并行不悖,其交匯也久,其積淀也厚,其特色也濃,使這片神奇的土地顯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機和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