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是中國香港特區的復活節4天小長假首日,羅湖、福田等口岸一早就被前往深圳的人潮擠滿。香港入境事務處數據顯示,3月28日至4月1日,有近198萬人次香港居民北上前往內地。而清明節期間人流不減,4月4日至5日,經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員日均77.7萬人次,其中港澳居民日均46萬人次。有香港媒體稱,此次假期香港人開啟了“春運”式北上。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5周年。香港居民大規模北上內地旅游度假、休閑消費的勢頭,展現出香港與內地全面接軌、融合發展的新態勢,也是內地與香港能夠攜手共進、共謀發展的又一例證。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大灣區將定位在“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通過大灣區建設催生新的發展機遇、形成新的發展勢頭。通過形成一個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高速軌道交通為聯結的大灣區生活圈,配合交通、就業、社會民生等政策措施,多措并舉為港澳同胞在內地生活、工作、求學、置業提供便利。正是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國兩制”實踐中從容應對,不斷深化完善粵港澳合作機制,讓香港、澳門與內地攜手渡過了一個個難關。而今,香港和內地密切互動、深度合作已成不可阻擋之勢。5年來,珠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建設方案相繼出臺,一系列舉措已經讓香港和澳門與內地呈現出區域聯動、融合發展的新態勢,一種密切互動、良性發展的新機制和戰略合作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各種區域融合的成效也在逐步顯現,“一國兩制”實踐正為大灣區不斷創造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
這些亮眼的成績離不開多年來探索“一國兩制”實踐創新的努力。比如,2018年中秋節前,廣深港高鐵正式通車就是一次釋放了重要信息的嘗試。從西九龍到深圳僅需14分鐘的高鐵,“一地兩檢”的通關模式,都是“一國兩制”實踐中的重大制度創新,為當地發展帶來了信心與啟發,提示我們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同時也在制度上不斷創新突破,清除藩籬,打通關鍵聯結點。再如在港珠澳大橋通車時,珠海和澳門之間首創的“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新型邊檢模式引得后續開通的橫琴等口岸效仿,顯著提高了通關體驗。這些制度創新持續挖掘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口岸的交通潛能,帶動珠江口兩岸人員流動、產業合作不斷升級,為社會全面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帶來更加方便、高效、多層次的基礎設施聯通,有利于粵港澳三地的人員往來,相應地將帶動信息、資金流和產業的深度整合,也將催生出一個富有活力、運轉高效,兼具國際化的中心城市、廣闊腹地與戰略發展空間的高品質的粵港澳大灣區生活區。大灣區內部的區域聯動,還將越過香港和澳門特區,輻射到內地的各區域融合發展,這樣的發展勢頭給人留下了巨大的遐想空間。有理由相信,港澳同胞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熟悉后會進一步北上,推動與大灣區類似的融合發展浪潮不斷向北泛去。這也是“一國兩制”實踐發展要實現從區隔到融合的大歷史轉型這一基本規律決定的。
從昔日政治上、法律制度上的區隔,到現在經濟、社會、民生、產業各層次的融合,融合發展已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發展基調。從全面實施依法治港、依法治澳,到大灣區重大基礎設施和建設項目的飛速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已經實現了雙輪驅動、兩翼齊飛,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正不斷發掘潛能,釋放出發展活力。
在香港和澳門相繼迎來“一國兩制”實踐25周年之際,經歷從統一到治理、從區隔到融合、從洗刷民族恥辱到實現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轉型,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展開,區域治理和國家治理現代化整體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一定會繼續隨著深化“一國兩制”實踐走向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