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四川 >> 成都市 >> 鄉鎮介紹 >> 竹篙鎮 |
竹篙鎮 |
竹篙鎮位于四川省金堂縣境內東南部距縣城趙鎮45公里,東與土橋鎮、廣興鎮相接,南與簡陽市的柏林場相鄰,西與高板鎮石龍場相聯,北與隆盛鎮 毗鄰,是簡陽、樂至、中江、金堂的重要商貿、物資集散重鎮,自古便有“小川北路”上要沖之稱。 自然資源 竹篙鎮位于亞熱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早,夏季炎熱,雨季集中,秋季氣溫下降快,常有秋雨綿綿;冬季結冰少,霜期短,常年平均降雨量815.66mm,蒸發量為541.6mm,無霜期達300天,平均氣溫17.1℃,全年日照1250小時。 竹篙水系分布較為合理,流域面積在0.0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三條,均屬沱江水系,資水河流經該鎮9.1公里,流域面積0.273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流量3.7m3/S;壯溪河(又名金簡河)流經該鎮7.7公里,流域面積0.12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流量0.47m3/S;竹篙溪流全長9.1公里,流域面積0.097平方公里。 社會經濟 1、2003年,全鎮農業總收入達11435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284元;工業總產值18500萬元;第三產業產值4200萬元。 2、全鎮2003年總耕地面積36126畝,人均耕地0.78 畝,土質一般為成都粘土,耕種條件好,農業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盛產水果,2003全鎮水果產量達到17453噸;養殖業以生豬、黑山羊、肉牛及小家禽為主。竹篙鎮是我縣重要的水果、生豬,肉牛、黑山羊、蠶桑、食用菌生產基地。 3、竹篙鎮現有企業和個體戶1080家,其中年產值上百萬的有8家,主要為建材、建筑及農產品加工企業。 4、竹篙鎮第三產業發達,商業服務業、文化娛樂、衛生、醫療、防疫及金融保險社會配套設施較為完善。 5、勞務產業初具規模。竹篙鎮是全國開展勞務輸出較早的鄉鎮,現已基本形成了集勞務中介、勞務培訓、勞務運輸、輸出后的社會化服務為一體的綜合產業體系,勞動力年創產值達到了1.1億元以上。 農業建設 堅持“農業穩鎮”戰略,以治水、修路、處理遺留問題為重點,堅定不移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實現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一”是指抓好一個鞏固。以扶貧新村建設為依托,抓好三條軸線建設;鞏固成南路綠色通道精品臍橙帶、資水河沿岸、金樂路沿線的生態農業示范帶的建設成果,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依托成南路在竹篙鎮的出口形成的交通優勢,加大以黑山羊、肉牛、優質雜柑“不知火”為主體的特色產業招商引資力度,將成南路沿線、資水河沿岸建成全縣一流的農業觀光園。 “一”是實現一個恢復。利用退耕還林政策,調整好二、三臺地以上土地的種植業結構,抓好蠶桑業的恢復。 “四”是開發優勢資源,實現四個深化。利用全鎮現有老柑橘樹,嫁接優質雜柑“不知火”,實行品種更新;利用竹篙鎮勞動力大量外出,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地價低廉、交通便捷的優勢招商引資,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經營業主,建設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園;利用資水河的水域、荒坡優勢,大力發展水產和養畜,完成肉牛小區建設和黑山羊示范村建設;依托“全國首家打工仔服務中心”,加強輸出人員的業務技能培訓,提高輸出人員的檔次,實現由體力輸出為主向腦力輸出為主轉變,打造“金堂縣勞動力集散配送中心”。 “三”是以公司和品牌為依托,搞好“三個擴展”。運用金堂黑山羊的品牌優勢和品牌效應,抓好黑山羊養殖基地建設,擴大養殖規模。依托成都市金太陽食品公司,抓好肉牛養殖小區建設,擴大養殖小區規模,走“公司+農戶”的路子,帶動和輻射全鎮種養業結構調整;利用竹篙生態環境好的優勢,抓好食用菌基地和無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設。 基礎設施 竹篙鎮是金堂縣下五區和連接樂至、中江、簡陽等鄰縣的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屬于丘陵地貌,幅員面積71.6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10-500米之間。相對高差90米。轄32個行政村,一個社區居民委員會,31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05萬人,農業人口4.44萬人,勞動力3萬余人,常年在外務工人員達到1.1萬人。鎮內有完中一所,初級中學2所,中心校3所,小學26所;有縣級醫院1所,鄉鎮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站17個,派出所1所,敬老院1所,是全國第一個打工仔回鄉創業示范區、省級鄉鎮企業示范區和四川省小城鎮重點鎮。 竹篙鎮成為重點鎮之初,黨委、政府就會同建設部門深入研究了竹篙鎮實際,結合竹篙鎮到縣城趙鎮和省會城市成都時間短,都只需1小時左右車程,而且周邊連接鄉鎮1多,包括本縣的土橋、廣興、隆盛、轉龍、高板和簡陽市的柏林鎮,再加上金樂路貫穿全鎮,使鎮內第三產業發達,商業。服務業.文化娛樂業.衛生醫療業及金融保險業等社會配套設施較完善,因此,竹篙鎮的功能定位為:商貿物資集散地。物流中心和交通樞紐。竹篙鎮城市規劃規模包括兩個社區的10余個組,2008年建成區1.7平方公里,場鎮內道路包括過境金樂路2公里左右,主街1.5公里左右,其余街道總和3公里左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在7平方米左右。鎮內有村辦水廠2個,日供水能力在320噸左右,管網覆蓋了整個建成區,并向周邊村組發展。竹篙鎮在垃圾處理方面,已建立了一支專門的垃圾清掃、運輸.保潔的隊伍,擁有垃圾清運車一輛、垃圾桶30余個、專門的垃圾傾倒處理場1個。每天早晨和下午各清運一次,每天的垃圾清運量在2車左右。竹篙鎮在綠化方面相對較差一點,由于以前場鎮上的集中建設,造成鎮內公共綠地較少,綠地率較低,面積和人均公共綠地少,2008年正在進一步改善中,鎮內主街已大量栽植了行道樹,建成區綠地覆蓋率達到了35%左右,人均綠地面積在8.6平方米左右。竹篙鎮擁有高完中1所、初級中學1所、中心小學3所及3所私立幼兒園。2008年中學和小學都在進行標準化建設,中學完成了四幢學生宿舍樓和一幢在型綜合樓;小學新建教學試驗樓達8000余平方米。另外竹篙鎮還擁有醫院2所,包括縣第三人民醫院。紅旗商場、互惠商場。老鄰居連鎖等大型商場也落足在鎮內;除正在修建的大型綜合市場外,竹篙鎮還有兩個相對獨立的市場。在城市建設方面,竹篙鎮因為地處丘陵,礦產資源相對較少,廠礦也少,各方面收入就少。因此建設中,主要是對上爭取獎金和聯系民間獎金的投入,通過經營使用權的方式來盤活城市建設。 勞務輸出 被稱為“打工第一鎮”的竹篙鎮,是四川省成都市東北郊金堂縣的一個普通鄉鎮,自然條件一般,人口約5萬,人均只有8分耕地。二十年前,這里人們就已基本不愁吃穿,但生活不富裕,現金收入短缺。20世紀80至90年代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大潮中,竹篙鎮上的人們組成了一朵有著自己特色的浪花。四川省婦聯的許平曾做過有關竹篙鎮勞務輸出個案研究1,她在研究中這樣總結到:“竹篙鎮勞務輸出是一個特例。在這個特例中,政府成為勞務輸出的主導力量。”當年,彭恢瓊就是跟著竹篙鎮勞動局招工去東莞厚街鎮打工的。竹篙鎮1986年時就成立了勞務輸出辦公室,形成“政府提供勞務輸出前的交易成本,農民根據政府的安排外出務工”的勞務輸出模式。1987年12月,縣和鎮政府干部去廣東考察,了解到那里對勞動力的需求,主要領導都主張到廣東建立務工基地,并把此當成竹篙鎮經濟發展之必需。從1988年竹篙鎮最早的50名打工者到廣東,到十年后的1998年,政府“搭橋”組織輸出近2萬人。據說,厚街也有“小竹篙”之稱,在厚街的竹篙人比當地人還多。1994年以前,在外打工的竹篙人每人每月平均收入300元左右,竹篙鎮郵局每年收到匯款1000多萬元,1994年后每月工資450元左右,郵局匯款達到4000萬元。事實證明當年竹篙政府走的是步“好棋”,不但解決了勞動力的出路問題,還帶回可觀的收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對于當地政府來說這是不小的政績。當然,這些都與勞務輸出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的努力分不開:輸出地有外出前的培訓,途中有干部全程護送,輸入地有辦事處干部管理,整個勞務輸出的“控制體系”既維護了政府形象,又降低了風險。 竹篙鎮經過十多年不間斷的勞務輸出,現在的打工者多數有能力自己獨自外出,而不再依靠政府的幫助,政府的工作也主要轉向為打工者回鄉創業提供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