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四川 >> 廣安市 >> 鄉鎮介紹 >> 禮安鎮 |
禮安鎮 |
禮安鎮位于武勝縣西北部,南、西、北三面濱嘉陵江,東與岳池縣嘉陵鄉交界。面積18.4平方公里,居民3149戶,15164人(2000年)。鎮人民政府駐禮安寨口,距縣城沿口鎮18公里。 行政區劃 轄葵樹、永鎮、火花、天橋、長坡、觀音壩、半邊街、馬鞍山、越江9個村委會和躍進門居委會。 歷史沿革 禮安鎮是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轄鎮。明清兩朝屬岳池縣平灘場地,民國28年分設禮安鄉,1929年設禮安鄉,1958年改禮安公社,1983年復禮安鄉,1985年建禮安鎮。禮安鎮位于武勝縣境西北部,距武勝縣城20.5公里。禮安鎮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花生。蠶、葵樹、生豬發展較快,特產葵扇。 氣候特點 禮安鎮處在封閉型的四川盆地中,四周高山重重,中緯度、低海拔,加之境內又有三條山脈平行分布,使自北而來的西伯利亞和蒙古寒流減弱,形成冬暖的特點,氣溫略高于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積雪少見。入春以后,北方極地大氣團勢力逐漸減弱,南方暖流北上,升溫較快。但北方寒流南移時,大約每隔7天左右有一次降雨過程,出現寒潮天氣,謂之“倒春寒”。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孟加拉灣潮濕氣流乘虛而入,帶來大量的暖流空氣,降水豐富而集中。如果冷暖空氣在長江流域上空處于均衡靜止狀態時,則造成初夏雨季和“梅雨”天氣。此后,當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或東移的青藏副熱帶高壓久控不退時,則會出現連晴高溫天氣,幾十天滴雨不降。秋季,副熱帶高壓減弱,西風環流加強,北方冷空氣隨之南侵,在“白露”節前后,則易出現綿綿秋雨,農民謂之“爛白露”。禮安鎮多年0℃以上積溫6260℃~6694℃,大于或等于10℃以上積溫5421℃~5803℃,無霜期306天~328天,年平均霜日僅6.2天。由于氣候溫暖,無霜期長,所以一年四季田野蔥綠,花果飄香。
禮安鎮是低日照、輻射低值區,云量多,日照少,萬里無云的天氣少見。多年平均日照時數在1200小時~1342小時之間。但是,日照與農事季節同步。盛夏日照最充足,9月開始下降。全年太陽輻射能為87.8千卡/cm。4月一9月是光能、熱能和降水最多的時段,有利于大春作物的生長發育。據測定,廣安市 不同耕作制度的光能利用率只占0.52%~1.4l%,光能利用潛力很大。 廣安市南北緯度只相差0.47度,氣溫的水平差異極小,而垂直差異較大。多年平均氣溫17℃~17.6℃,年際變化不大,月際變化明顯。最冷月是1月,月平均氣溫6℃。最熱月是7月,月平均氣溫27.8℃,極端低溫可達-3.8℃,極端高溫可達40.5℃。一年之中,氣溫變化的總趨勢是,從1月中旬至7月下旬氣溫逐漸升高,8月上旬氣溫逐漸下降,尤以8月下旬至9月中旬降溫劇烈,有“一雨便是秋”之說。11月上旬至下旬出現第二次明顯降溫時段,由此逐漸進入冬季。 農業發展 禮安鎮黨委、政府全力實施“大豆”、“稻藕”工程,力爭2009年產大豆150噸、蓮藕100噸,力保農民增收。2008年,4600畝大豆長勢良好,500畝蓮藕也都長出了寬大的葉片。 2008年,禮安鎮面向市場調結構,把抓好“大豆”和“稻藕”工程作為振興全鎮經濟、致富群眾的一項重要工作。他們主動送資金、送技術,調動廣大農戶種豆栽藕的積極性。由鎮政府出資統一購種供給農民,并與之簽訂供收協議,通過召開各種培訓會、聘請技術員為農戶講課、到田間地頭指導、送技術明白紙等形式,為農戶的種植提供技術服務。同時,針對不同的土壤、土質情況,合理規化種植面積和品種。在此基礎上,鄉上還與各種植戶簽訂了豆(藕)收購協議,使農戶在市場價格變化時,其利益不受損害。由于措施得力,禮安鎮農戶種植豆、藕的積極性很高。,僅此兩項,禮安鎮便可人平增收40至60元。 電力工程 四川華能東西關水電站位于武勝縣禮安鎮境內,由中國華能集團公司、四川武勝光明實業總公司、四川省電力開發公司、綿陽電業局、蓬溪供電局、四川省港航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省岳池銀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綿陽電業局大英供電局合資興建,由中國華能集團公司投股經營。 公司主要經營水力發電,兼顧航運。東西關水電站修建在武勝縣禮安鎮嘉陵江中游河段上,利用河灣取直,攔河筑壩抬高水位,開明渠引水發電。電站裝機4臺,單機容量4.5萬千瓦時,總裝機容量18萬KW,設計年發電量9.55億KA.hc。電站按無人值班,少人值守設計。 電站主體工程于1992年1月立項,1992年9月動工,1992年12月大江截流。第一臺機組于1995年9月提前3個月并網發電,到1996年12月,4臺機組全部投產并網發電。 風土人情 走人戶,漢族社會習俗。流行于四川各地,同時也流行于禮安鎮。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 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肉、點心、酒等禮物,穿上平時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春倌說春為漢族社會習俗。流行于四川各地,同時也流行于禮安鎮。時間在春節前后。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現在的春倌,裝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爬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說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制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后,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