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四川 >> 綿陽市 >> 鄉鎮介紹 >> 劉營鎮 |
劉營鎮 |
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劉營鎮古稱“劉扎營”,又稱“劉家營”。相傳漢昭烈帝劉備入蜀,與劉璋相距,屯兵扎營于此,故得名。治地位于縣北面,距縣城20公里,北距綿陽45公里,地理坐標北緯31°12′,東經104°56′。劉營既是歷史文化古鎮,又是省級重點集鎮和省技術綜合開發試點鎮。 劉營鎮位于縣城北19公里,綿陽市南41公里,“綿三”路貫穿南北,劉營至交鋒公路橫貫東西。涪江河由北向南流過東部,蘇家河由西向東流經西域。轄3個辦事處,2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3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3198人,幅員面積88.1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8116畝。是省技術綜合開發工程試點鎮,省、市小集鎮建設試點鎮,縣級文明衛生集鎮。農業物阜糧豐。實施優質辣椒、蔬菜、水果、糧油“四個一萬畝”工程卓有成效。鄉鎮企業基礎雄厚。有國家糧食儲備庫、利源紙業、三臺鋼廠、長興食品廠等骨干企業21個,造紙、建材、煉鋼及工具制造、食品加工等四大支柱產業已初具規模。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歷史文化古鎮,有明清會館“廣東館”、“香積寺”等一大批文物保護景點。 地理氣候 全鎮總面積88.17平方公里,場鎮面積2.4平方公里。鎮轄27個行政村, 1個居民委員會。有土地3143公頃,耕地2670公頃,人均占有土地1.09畝。主要河流2條,涪江河最大,在轄區內全長10公里。植被面積4343頃,森林面積4148頃,森林覆蓋率達96%。鎮境東與花園、老馬、里程以涪江河心為界,南與靈興鎮接壤。西與蘇河、新魯鎮毗鄰,北與蘆溪鎮相連。鎮內環境優越,資源豐富。鎮域以丘陵為主,兼有涪江沖積平壩。海拔高度410米左右,地勢由東向西傾斜。境內水利條件優越,丘區有都江堰人民渠六期百里渠控準,平壩有涪江大圍堰自流灌溉,還配套建有小(二)型水庫4座、電力提灌站38座、山平塘252口等水利設施。鎮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宜耕。年平均氣溫16.4℃,日照時數1378.4小時,無霜期27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883毫米。 歷史情況 劉營鎮古稱“劉扎營”,又稱“劉家營”。相傳漢昭烈帝劉備入蜀,與劉璋相距,屯兵扎營于此,故得名。治地位于縣北面,距縣城20公里,北距綿陽45公里,地理坐標北緯31o12’,東經104o56’。劉營既是歷史文化古鎮,又是省級重點集鎮和省技術綜合開發試點鎮。 自然地理 三臺縣劉營鎮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米至672米。北臨中國科技城綿陽58公里,西離省會成都130公里,東距重慶300多公里。屬川中丘陵地區,地勢北高南低。三臺縣劉營鎮地處四川盆地中西北部,大地構造分區為揚子準臺之四川中臺拗、川中臺拱新華夏系第三沉降帶四川盆地川中褶皺帶旋扭構造。境內地質構造簡單,全部由褶皺構造組成。土地承載能力在2.5—2.8kg/cm之間,無地質斷層。根據土壤內部水、熱、氣、肥與作物生長的協調程度,三臺劉營鎮可劃分為五個地貌類型區:東部高丘中窄谷區、中部中丘中寬谷區、西部底丘寬谷區、沿江陡壁寬谷臺地區。其中沿江平壩河谷區,分布于涪江、凱江、梓江、郪江兩岸,包括現代河漫灘在內的Ⅰ、Ⅱ級階地,呈寬窄不一的條帶狀沖積壩。試驗示范區屬于徑流緩慢,徑流系數0.22,排水容易,年沖刷土壤量120683.6噸,流失氮、磷、鉀養分10.59噸/年,土壤沙至中壤,土壤母質來源廣,成分復雜,光、熱、水條件優越,生產水平較高。 經濟狀況 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26298萬元,固定資產投入1800萬元,財政收入965萬元,農業總產值1.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16元。糧食總產量1.9萬噸,生豬出欄3.56萬頭,羊出欄397只,肉類產量8374噸。工業總產值43100萬元,實現利潤962萬元。 農業經濟已形成六大支柱產業。一是辣椒、花生基地建設,劉營牌辣椒和桑蘭牌花生被評為國家級無公害產品,辣椒年種植8000余畝,花生5000余畝。二是以綠色生豬為主的養殖業,已發展養殖大戶45戶,全年生豬出欄3.5萬頭,禽畜15.4萬只。四川新鴻達牧業有限公司投資120余萬元,現養鴨1.2萬只,年收入500萬元以上。三是為東方紙業公司建設的竹材原料基地,已栽竹5393.7畝。四是蠶桑產業。2005年養蠶4700余張。五是藥材種植面積4000余畝,其中壩地麥冬、山地藥瓜、藥菊、TG2號、草決明等。六是勞務輸出總數已達11846人。 民營經濟發展迅速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有5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18個,主要有東方紙業公司、三臺鋼廠、臺沃科技公司、長興食品廠、宏斌釀造廠、靈峰釀造廠、潼川豆豉廠、安寧頁巖磚廠、賴氏頁巖磚廠、新樂磚廠等。從業人員2065人。已初步形成造紙、鋼材、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為支柱的工業企業。 劉營鎮是四川省綜合技術開發示范鎮,四川省小城鎮建設示范鎮,綿陽市科普示范基地,“綿陽市文明鎮”,“綿陽市衛生鎮”,“四川省先進文化鎮”。 境內交通發達,各項基礎設施齊全。有30KVA變電站一座,通訊、有線電視、寬帶網、民用天然氣站、農行、信用社、衛生院、有國家級重點中專職業學校——三臺縣劉營職業高級中學校(三臺縣職教中心),綿陽市示范初中——劉營初中,綿陽市示范小學——四川美豐劉營小學校。中心場鎮規模已達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余人。農村公路已實現社社通,電話、電視實現村村通。 生活習俗 大多數彝族習慣于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手沙江、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為疙瘩飯。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備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蕎麥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據說蕎面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變質。貴州女寧蕎酥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湯鍋、羊湯鍋,或烤羊、烤小豬,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巖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山地還盛產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兩種,另一種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肴。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云南彝族傳統佳肴,用乳豬水煮后蘸食;鍋巴油粉,云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