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四川 >> 宜賓市 >> 鄉鎮介紹 >> 屏邊彝族鄉 |
屏邊彝族鄉 |
屏邊彝族鄉位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西部,距縣城63千米。屏邊鄉地處雷波、馬邊、屏山三縣交界處,東鄰屏山縣冒水鄉、新市鎮,南接屏山縣清平彝族鄉、雷波縣沙沱鄉,西與馬邊縣民主鄉交接,北靠屏山縣夏溪鄉。幅員面積11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22公頃。總人口8268人(農業人口7901人),其中彝族3859人,苗族28人。轄7個村63個村民小組,其中少數民族組25個。人口出生率13‰。 歷史沿革 清代鄉境內曾設沙灣訊、新溪塘、麻柳塘,屬蠻夷鄉;民國19年(1930年)曾設撕栗鄉團,民國27年(1938年)劃屬夏溪鄉,民國29年屬抗建墾社管理,民國35年始建屏邊鄉。解放后仍為屏邊鄉,曾為第五區駐地,1958年夏溪、魚溪兩鄉并入建立屏邊人民公社,1961年夏溪、魚溪分建公社,1984年改名為屏邊彝族鄉。 氣候環境 常年氣候濕潤,年降雨量1200——1300毫米,無霜期300天,年均溫度14℃—16℃,≥10℃的積溫4500—5500℃,土壤屬微酸性,立體氣溫明顯。自然條件惡劣,海拔600—1300米之間,屬大小涼余脈,中山地區,森林覆蓋率51%。西寧河從南向北貫穿屏邊鄉全境,境內水力、茶葉、竹木資源豐富,硅礦蘊藏量大,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 經濟狀況 屏邊彝族鄉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2106.72萬元,比上年增長12%,鄉鎮企業營業收入938萬元,上交稅金37萬元,實現利潤28萬元,地方財政收入7.35萬元,財政支出85.2萬元,糧食產量3131.3噸,比上年增長1.4%;蔬菜產量1382.4噸,比上年增長20%;生豬出欄數3100頭,比上年增長13%,年未城鄉居民儲蓄余額1200萬元,比上長增長25.9%;農民人均收入2143元,比上年增長2.1%。 基礎設施 樂西公路從北至南橫貫屏邊全境,通村通組公路有塘灣公路、麻柳豬槽沱公路、磨子巖公路、二坪公路、青龍高家山公路、青龍村公路、林場村公路。消防池二口,場鎮實施亮化工作程,政府投入3萬元,安裝25盞路燈,解決群眾長期以來夜行難的問題。 社會事業 屏邊彝族鄉有中心校1所、民族校1所、村小4所、教學點6個,中小學在校學生1088人,7~12周歲兒童入學率97.7%、初中階段入學率103.1%、初中畢業率100%。掃盲工作名項指標達到要求,完善“兩基”攻堅工作中相關資料,鞏固提高工作復查驗收合格。 全鄉衛生院一所、醫務人員3名,村衛生站5個。為解決屏邊彝族鄉的醫療衛生落后狀況,2005年縣財政拔款30萬元,對衛生院的醫療條件進行了改善。 全鄉有屏邊民族學校、屏邊中心校、4所村小和6個彝族教學點,教師共55名(其中代課教師11名),彝族教師19名(其中代課教師6名),民族學校屬于寄宿制學校,開設初中、小學課程。準備擴建,現以立項,投資80萬元。中心校開設小學課程。教學點教師均為彝族代課教師。近幾年隨著全縣教育“兩基”鞏固提高工作的不斷推進,全鄉辦學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普及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2005年全鄉適齡兒童970人,其中小學793人,入學率95.3%,初中150人,入學率77.6%,教育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 全鄉7個村都通了電,通電視、電話的村達100%,已建村活動室2個,納入新村扶貧的村1個。 2004年3月,屏邊彝族鄉得到了歐盟國際助老協會27萬元的助老種子基金款扶持。2005年9月,第一期投入的種子基金已全部收回,使160戶236名老人(其中彝族老人181人、苗族1人)的生活狀況得到了改善。2005年歐盟國際助老協會又劃來萬元(人民幣)助老種子基金。目前,第二期、第三期種子金發放正在進行中,計劃讓135戶彝族老人及家庭受益。 發展戰略 “十一五”期間的發展戰略目標: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8%,至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999.5萬元,年人均GDP達到0.4999萬元;年人均純收入增加0.0130萬元,2010年達到0.2792萬元,工業總產值增長率12%,農業總產值增長率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長12%,至2010年達到428.25萬元;糧食總產量年增長1.2%,至2010年達到3631.2屯;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年增長10%,至2010年達到1469.4萬元,地方財政收入年增長10%,至2010年達到18.93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年增長20%,至2010年達到101.88萬元;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6‰,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生育率96%,2010年全鄉總人口控制在8000人以內。 民風民俗 屏邊彝族鄉彝族通稱“諾蘇”,其語言屬彝語中的“義諾”語。服飾屬大褲腳服飾(以男人的褲腳為準,可分大、中、小褲腳),文字、風俗習慣與小涼山彝族相同。彝族文學多系民間口頭文學,多以詩歌形式流傳,其中諺語詩是具有濃厚民族風格的一種彝族詩歌體裁叫“爾比爾吉”。彝族人不信仰宗教,只崇拜畢摩文化,請畢摩(傳頌經書的人)舉行咒鬼祭祀,祈求全家平安如意。好摔跤,能歌善舞。 彝族人民使用的是太陽歷即彝歷,一年只有10個月,每年農歷的十月是彝歷新年。過年時要殺過年豬,喝泡水酒(用玉米或蕎麥釀制,呈土黃色),走家串戶、相互拜年、載歌載舞慶祝3天3夜。彝族住房一般隔為三間,中屋挖—火塘,塘周栽三石成鼎腳,其上置鍋,稱“鍋莊”,是家庭活動的中心。彝族很崇拜火,從不無故用土埋火灰,忌諱向火塘灑水,每年農歷6月24日是彝族人的火把節。彝族宰殺牲畜別具特色,如:殺雞是用手掐雞的脖子致死,殺綿羊是幾個人按住用力扭轉頭顱,使綿羊閉氣,殺牛是用斧頭或木棒用力打頭顱致死,只有豬和山羊是用刀殺。彝族殺豬不燙毛,用火燒,不吃生肉,忌吃狗肉彝族心靈手巧,自己用羊毛織成氈衣叫“擦耳瓦”。男子發式一般于頂部留一落千丈綹兒頭發,稱“字爾”(漢稱“天菩薩”),頭上纏黑色頭巾叫“哦貼”,“哦貼”上裹一尖錐狀,斜插額前,稱“字貼”,穿左耳,穿大褲腳。彝族姑娘穿雙耳,戴耳環。女子穿的裙,漢稱“百折裙”,是用三種不同顏色的布料一節一節拼成。年輕姑娘年滿十五或十七歲時選擇良辰吉日舉行隆重的成人換裙儀式,換上成年女子穿的百折裙和衣服,祝賀她成人。年青女子服裝色彩鮮艷,上衣多為紅色的平絨面料或是黑色平絨面料領邊、袖口、衣邊鑲上色彩艷麗的金邊、圖案,上衣仍然延用盤扣,中年婦女以藍色、灰色、紫色,冷色調為主。年輕姑娘未嫁時,頭戴用青布疊成的“千層頂”。已婚女王女則頭戴鑲有銀飾的“瓦爾”作傳統打扮。彝族喜好金銀,常佩戴金銀首飾。 喪事非常隆重,宰殺牛羊,有的多達數十頭牛、羊,行火葬。哭喪是彝族特有的風俗習慣,親朋好友圍著死者,歌頌其一生的豐功偉績,贊美其人品、人格、為人處世、對社會和家庭的貢獻,唱腔婉轉動人、唱詞憂傷、扣人心弦,旁人聽了無不潸然淚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