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北京 >> 房山區 >> 鄉鎮介紹 >> 石樓鎮 |
![]() |
石樓鎮 |
石樓鎮,北京市房山區下轄鎮,地處房山區中部,東與竇店鎮相連,南與韓村河鎮、琉璃河鎮接壤,西與周口店鎮相鄰,北與城關街道毗鄰。鎮域面積42.3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1155人。石樓鎮下轄1個社區和12個行政村,政府駐地為石樓村北。 石樓區位優越、交通便利,京昆高速穿境而過,顧鄭路橫貫東西,房琉路貫穿南北,屬首都“半小時經濟圈”。全鎮林木綠化率42.98%,2.2萬畝平原造林形成了東、西、南三大森林景觀體系。大石河、周口店河、馬刨泉河蜿蜒穿繞,水清岸綠,環境優美。賈公祠、云蓋禪寺坐落其中,詩詞文化,推敲精神,源遠流長。草根堂農場、優沃得自然教育農場、金福圣藍海親子樂園、萬畝方融入其中,文旅康養,相得益彰。 2023年,石樓鎮緊緊圍繞“綠色生態休閑宜居”功能定位,對標對表“六大房山”建設要求,明確了全鎮域打造國家3A級景區發展路徑,確定了“京南綠寶石、幸福新石樓”建設目標,全鎮上下將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接續譜寫石樓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建置沿革 民國五年(1916年),石樓鎮屬房山縣二區。 行政區劃 社區:鐵路社區 行政村:吉羊村、二站村、石樓村、雙孝村、支樓村、楊駙馬莊村、襄駙馬莊村、大次洛村、坨頭村、雙柳樹村、梨園店村、夏村
石樓鎮向日葵花田 水文 石樓鎮境內河道屬大清河水系。主要河道有三級河大石河。河流總長度21.2千米,河網密度0.5千米/平方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大石河,從夏村至吉羊村流經境內梨元店村,長9.9千米,流域面積17.2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周口店河、馬刨泉河,為季節性河流。 教育事業 石樓鎮共有中心幼兒園1所,分園3所,民辦園1所,在園幼兒534人,教職工46人;完全小學5所,在校生1129人,教職工130人;中學2所,在校生663人;中小學入學率均達100%,學前1年入園率達到100%,學前3年入園率達到98.5%;成人教育學校1所。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1所。主要學校有石樓中學。
石樓鎮養老院 文體事業 石樓鎮共有文化藝術團體15個,演職人員500余人,文藝團隊演出169場;公共圖書館(室)14個,建筑面積560余平方米,藏書2萬多冊;健身樂園2處,文化活動室13個,文化健身廣場27個,其中文化廣場占地2.5萬余平方米;流動電影院全年放映電影716場。文化行業兼職從業人員500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石樓鎮文化藝術團、石樓村夕陽紅藝術團、支樓村夕陽紅藝術團、夏村夏日陽光藝術團等9個。 醫療衛生 石樓鎮共有衛生院1所,社區衛生服務站8個,村衛生室19個,個體診所2個;病床83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4張。專業衛生人員105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7.6萬人次,出院病人163人次。
石樓站 交通運輸 石樓鎮交通便捷、四通八達,距京石高速公路4公里。鎮內有石樓火車站,與京廣鐵路干線相連。30路、40路、42路客運車直達城關,917路(支線)公共汽車直通北京。 文物古跡
賈公祠 賈公祠,位于石樓鎮二站村,是為紀念唐代著名詩人賈島而建。2005年修復竣工。 重建的賈公祠由兩部分組成,西部是文化接待區,是兩重院落。其中陳列了紀念賈島的文字書畫。東區是賈公祠的重點,前半部是由正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的院落。正殿名為“騷壇異幟殿”,內有賈島塑像。并有賈島在房山無相寺清居生活的壁畫。東配殿名為“瘦詩軒”,內有賈島與另一位詩人孟郊的并列塑像。壁畫表現了詩人為吟詩不辭辛苦的情景。西配殿名為“月下齋”,是表現“推敲”的故事。內有賈島與人生知己韓愈的塑像。壁畫再現了“推敲”發生的情景。 東區的后半部分為賈島的衣冠冢。巨大的墳丘被青石所圍繞,莊嚴鄭重。新的墓碑昭示了后人的敬仰之情。新碑兩側是康熙年間修建賈公祠和嘉慶年間大修所立石碑。 著名人物 賈島(779年—843年),唐范陽(今北京西南)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自稱碣石山人。曾為僧,法名無本,后受韓愈賞識,還俗。累舉進士不第,吟詩譏誚,被稱為舉場“十惡”。文宗時,以誹謗罪貶長江主簿,故稱賈長江。武宗時,遷普州司倉參軍。一生窮愁,苦吟作詩,其詩多寫荒涼枯寂之境,長于五律,重詞句錘煉。 [5] 賈島死后,葬于四川,其故里鄉鄰在房山石樓為其修建了衣冠冢,以示懷念。明永樂年間(1412年)衣錦百戶鎮國將軍李祥曾在房山城南門外建賈公祠,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當時房山知縣羅在公在現址,賈島衣冠墓旁修建了賈公祠,清嘉慶年間還進行過修繕,后漸毀,1956年廢棄,2015年當地政府組織力量重新修復,曰賈公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