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區,東瀕閩江口,西與晉安區交界,南與倉山區、長樂市隔江相望,東北與連江縣接壤。沈海高速公路、104國道和福馬鐵路縱貫區境,境內有馬尾港。全年冬短夏長、溫暖濕潤,年降雨量1382毫米,年平均氣溫19℃~21℃。面積276平方公里。全區戶籍人口9.26萬人,12個社區,35個村委會。
行政區劃
馬尾區轄1個街道、3個鎮:
鎮:羅星街道
鄉:馬尾鎮、亭江鎮、瑯岐鎮
歷史沿革
馬尾名稱的由來,據《閩縣鄉土志》閩東下游浮礁若馬,礁西馬頭江、礁東馬尾江,舊鎮在馬尾江邊,才叫馬尾,又稱馬江。
馬尾歷史悠久,東漢光帝建武元年(25年)各地商船經過馬尾來往福州,開始了水上貿易,馬尾一帶人口漸繁。五代閩王王審知發展對外貿易,初步開拓了馬尾港。明憲宗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從泉州移設福州,琉球商人紛紛經馬尾赴榕,馬尾港的地位更為突出。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被迫開辟五口通商。福州是五口之一,各國兵商船來福州均停泊于馬尾港。1866年,洋務派在馬尾創辦船政,聘法國人建廠制造輪船,次年創辦船政學堂,馬尾成為我國近代科技隊伍萌生和形成的基礎。
1949年8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第三十一軍全殲馬尾港守敵,宣告馬尾區解放,從此馬尾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馬尾,民國初叫馬江鎮,解放前屬林森縣第二區,設馬江鎮公所。1951年設馬尾鎮人民政府,屬閩侯縣第三區公所。1982年8月28日設馬尾區,轄馬尾鎮(1984年改為馬尾街道)、馬尾公社(1984年4月改為馬尾鄉,1994年3月21日撤鄉建鎮)直屬福州市。1995年12月15日馬尾街道更名為羅星街道。1996年1月1日,福州市轄區行政區劃調整,馬尾區轄羅星街道和馬尾、亭江、瑯岐三鎮,面積從原來的76平方公里擴大到274平方公里,2000年瑯岐設立經濟區。2003年2月27日新增魁岐等5個村。據區國土資源局統計,2006年末全區土地面積189.96平方公里。至2006年末馬尾區轄羅星街道和馬尾、亭江兩鎮,全區戶籍人口9.26萬人,12個社區,35個村委會。
經濟發展
2008全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8.64億元,增長14.3%;財政總收入20.04億元,增長19.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36億元,增長21.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73億元,增長25.3%。
全年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439億元,比上年增長21.6%;地區生產總值175.5億元,增長17.6%;財政收入(不含基金)23.58億元,增長14.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98億元,增長12.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7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95億元,增長27.5%;完成農業總產值6.6億元,增長6.3%;農民人均純收入9300元,增長10%。
200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81.2億元,增長20.1%,比上年凈增45.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88家,實現產值277.46億元,增長20.2%;支柱產業產值比重達75%;億元以上企業41家,比上年增加8家。全年工業總投入12.2億元,在建和新投產企業37家。中鋼60萬噸棒材生產線、馬尾造船適應性技改工程等一批重大技改項目建成投產;日立數字、冠城大通、中鋁瑞閩和馬尾造船躋身“全省百強企業”。國脈科技、飛毛腿集團成功上市。全年新引進國光電子、福建船舶工業等一批技術研發中心,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51.2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比重54%;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個、省著名商標4個、省名牌產品5個。
2008全年合同利用外資2.1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34億美元,分別增長62.4%、90.2%,其中新批總投資千萬美元以上項目11項、增資項目27項;服務貿易利用外資實現零的突破,達4項,總投資2800萬美元;全年新批內資34.24億元,增長1.15倍。外貿全年累計出口總額13.7億美元,增長31.4%,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60.7%,進出口獲權企業累計達212家。出口加工區順利通過國家九部委驗收。“兩馬”往返人員達3.9萬人次,增長22.4%;對臺試點直航194航次,進出箱量達9.6萬標箱;啟動建設海峽農產品批發市場、對臺小額貿易碼頭工程,對臺小額貿易額1256萬美元。
2008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5.7億元,增長11.5%。服務外包企業達9家。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43億元,增長18.5%;全年實現旅游行業收入3.1億元,增長72%;新引進盛輝、福順等5家知名物流企業,馬尾港貨物吞吐量達8800萬噸,增長19.5%。
城市建設
2008年,新建和改造儒江大道東Ⅲ段、鐵北路、和平路、海潤路、華映路南段、長安7號路、君竹路。東江濱公園、名城港灣及假日酒店、市民中心廣場、船政文化城、天馬山體育公園、馬江渡廣場等一批重點工程建設全面展開。瑯岐輪渡碼頭、閩白公路、建星路、建設路等一批改擴建工程相繼開工�,樶^江通道工程進入論證階段。長安污水處理廠動工建設,青洲、快安污水處理廠技改工程基本完成。實施港口路、青洲路、君竹路燈光夜景工程,104國道馬尾段實現全線亮燈。全年造林綠化100公頃,撫育幼林153.33公頃,新增綠地5.7萬平方米;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獲批啟動建設。清理整治違章建筑2萬多平方米。
社會事業
2008全年獲國家創新基金項目9項,獲省市科技進步獎8項,新產品認定14項,新入駐火炬創業園企業33家。教育督導評估通過市級驗收,瑯岐實現“雙高普九”,師大二附中、開發區職專辦學水平不斷提高。亭江中學通過“三級達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基本建立,職業病防治列入全國基本職業衛生服務試點單位,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檢。建成馬江劇院。深度挖掘船政文化,成功舉辦紀念福建船政140周年系列活動�?偼顿Y8000多萬元的船政文化城二期、天后宮等工程全面開工建設。舉辦首屆“兩馬”體育聯誼賽和書畫攝影藝術展。
2008年,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鎮特困居民醫療救助,全區近9萬農民和城鎮低收入群體得到實惠;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低保一體化,農村低保補助標準全省最高;投資2300萬元的瑯岐過江供水工程建成并實現供水。完成亭江水廠2.5萬噸擴容改造,日供水能力達4萬噸。建成紅山村自來水工程。完善公交站點布局,新增3條公交線路,群眾出行更加便利。解決538戶群眾房屋產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
2008年,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完成龍門、亭頭、紅光等一批試點村的新農村規劃編制。全年共吸納富余勞動力5000多人。累計投入1800萬元,實施長柄、后水等一批農村的道路硬化、水利設施、舊村改造工程;安民、湖里、馬鞍水庫以及馬鞍溪清水工程基本完成,磨溪明渠等38項水毀工程全面修復。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6.14億元,增長7.8%;農民人均純收入7478元,增長8.4%。
旅游景點
馬尾船政文化游:馬尾船政文化主題公園以羅星塔和馬限山兩公園為基礎,由“兩園兩館一船塢”組成。
船政學堂:作為近代中國新式教育的發端,是中國第一個引進西方自然科學教材和創建先進教育制度的科技專科學校,也是中國近代師資力量最雄厚的學校。2004年以來,福州市政府深入挖掘船政文化內涵,著力打造船政文化主題公園,主要景點有羅星塔公園、馬限山園、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中法馬江海戰紀念館、海博廣場、船政輪機車間、一號船塢、繪事院、船政精英館、梅園監獄、英領事分館等,中外游人與各界人士在這里可以看到船政精英們的足跡,領略中國近代史上的輝煌。中國著名詩人陳運和在祖母楊紀文家馬尾尋找往事、采風。同時,馬尾作為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臺商投資區和科技園區為一體的現代化港口新城,也是人們旅游的極好去處。
區位優勢
1、馬尾港正成為我國沿海主通道上的主樞紐港之一。
馬尾港是我國外貿口岸,年吞吐量近萬噸,位列全國十大港口之列。加上104國道,長樂機場專用公路,羅長高速公路,福溫鐵路在此交匯,交通樞紐功能日益突出。
2、馬尾是福州對外開發的窗口及對臺“三通”的重要口岸。
福州馬尾港與臺區擁有歷史文化名港和“臨江、擁海、青山、秀水”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同時還擁有諸多的文物古跡及名勝,具有發展旅游的諸多優勢,可開辟如閩江水上游,近代革命史教育游、山地觀景旅游等專項旅游項目。與臺灣僅一水之隔,自古以來的地緣及血緣特殊關系使其在實現兩岸“三通”和開展對臺貿易上有著重要作用,目前已被列為對臺直航試點的兩個口岸之一。
3、馬尾是福州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馬尾現有高新技術“火炬”項目數量及科技含量在全國首批國家級開發區中名列第一。馬尾區正成為福州市乃至福建省經濟的新的重要增長點。
另據《東南快報》報道,2006年福州馬尾區將打造船政文化城項目,并爭取通過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點)的申報。今年通過在臺灣、澳門、香港、上海、廣州等地舉辦船政文化旅游專場推介會,并邀請各地旅行社來馬尾,全面展示馬尾風光和船政文化獨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