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縣,別稱:梅,是福建省重點僑鄉之一,是全省重點林業縣和南方雜果基地,橄欖、柑橘生產基地之一,是全國釉面磚重要生產基地之一和全省最大的電瓷出口基地。閩清縣位于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北部,閩江下游。東鄰閩侯縣,西毗尤溪縣,南接永泰縣,北與古田縣交界。面積1468.8平方千米。人口30萬。

閩清縣城全景
行政區劃
閩清縣轄11個鎮、5個鄉:
鎮:梅城鎮、坂東鎮、池園鎮、梅溪鎮、白樟鎮、白中鎮、塔莊鎮、東橋鎮、雄江鎮、金沙鎮、省璜鎮
鄉:云龍鄉、上蓮鄉、三溪鄉、下祝鄉、桔林鄉
歷史沿革
公元785年(唐貞元元年)拆侯官縣西鄉十里設梅溪場,旋升為縣,后改名梅清縣。公元911年(五代后梁乾化元年)以梅溪與閩江匯合,江水濁溪水清,改名閩清縣。歷屬福州、長樂府、東都、福州、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閩海道。宋時分為奉政、壽寧2鄉。元明仍沿其舊。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七年)分為升平、和豐2坊和旌良、旌善、綏來、淳化、懷德5鄉。公元1936年(民國25年)劃為3個區,公元1942年(民國31年)并為梅南區,公元1946年(民國35年)劃為梅城、玉文2鎮和白臺、半嶺、金沙、龍峰、合龍、清溪、雙芝、杉村、塒坪9鄉。
1949年仍沿其舊,8月15日解放。1950年屬閩侯專區。1956年改屬南平專區。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1961年劃為16個人民公社。1971年閩侯專區改稱莆田地區。1983年劃歸福州市,同年劃為17個人民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3個鎮14個鄉,后增設云龍鄉,并陸續將7個鄉改鎮。2000年,撤銷省璜鄉,設立省璜鎮。2004年7月2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撤銷閩清縣后佳鄉、佳頭鄉并入上蓮鄉。
自然地理
閩清地當閩中大山帶戴云山脈和閩北山帶鷲峰山脈的交接地段。縣境內的閩江以南為戴云山脈東北麓,山嶺綿亙于邊境,由于梅溪強烈下切,丘陵廣布,有坂東、白中、塔莊、池園等河、谷平原,坂東平原為全縣之最;北部系鷲峰山脈南麓,地勢急劇上升,千米山峰遍布,山嶺逼岸,坡陡壁峭,盆谷相間,東橋谷地最大。
全縣地勢:四周群山連綿,峰巒疊嶂,尤以北部、西部和東南部地勢最高,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多盤踞于這些地帶,并且隨山脈、溪流的展布,整個地勢具有從四周山地向中央的閩江、梅溪河谷逐漸降低的趨勢。
氣候特征
縣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地形地貌錯綜復雜,生態環境不同,一年四季差異明顯。
春季,氣溫回升快,3~4月上旬氣候多變,冷熱無常,春播常遇低溫陰雨,春末多陰雨,時有冰雹和洪澇災害出現,個別年頭遇春旱。夏季,初夏處于梅雨高峰期,多發生洪澇災害,梅雨結束后天氣晴熱,午后時有大風、雷陣雨和冰雹。臺風在沿海登陸時多帶來暴雨,少臺風年份多出現干旱。秋季,一般天氣晴好少雨,氣候干燥,秋溫高于春溫,常發生干旱。高山地區10月末,平原11月中旬后出現初霜。冬季,天氣寒冷,多刮西北風,晴天夜間常有霜凍出現,山區冬末春初時有降雪,千米以上山峰則有積雪。
經濟建設
2008全年生產總值62.57億元,比上年增長10.7%。財政總收入6.1億元,增長6.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5億元,增長7.1%。工業總產值81.0億元,增長15.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6.85億元,增長17.8%。農業總產值19.6億元,增長4.5%。出口總值(海關統計口徑)6513萬美元,增長27.5%。實際利用外資130萬美元,增長10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億元,增長1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6億元,增長4.1%。農民人均純收入5379元,增長1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6元,增長17.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9‰。
2008年,全縣47家規模以上建陶企業年創產值29.6億元,其中5家建陶企業實現產值超億元;30家規模以上電瓷企業年創產值7.8億元。新東方陶瓷等18家企業實現增資擴產,新上億邦等3個工藝品項目,雅順板材等一批項目落地建設,工業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修訂出臺了《關于加快實施品牌戰略工作的若干意見》,表彰了2006年度實施品牌戰略先進企業17家。紅葉、旭日陶瓷被評為省名牌產品;歐美陶瓷等5項產品獲市產品質量獎;金盛公司“金盛”商標被評為省著名商標;金陶公司“凱佳麗”等5家企業的商標被評為市知名商標。
2008全年,閩清縣完成糧食播種面積2.3萬公頃,種植蔬菜1.25萬公頃,栽培食用菌9595萬袋,造林面積0.32萬公頃,建成梅溪等名優水果標準化生產基地200公頃;梅溪檀香橄欖等5種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產地認證;引進了臺灣超甜玉米等一批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項目;19家農業龍頭企業實現年銷售收入5億元。組織實施金沙、白樟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改造中低產田666.67萬公頃。完成牛頭洋等3座水庫除險加固。新建38處人飲工程和102個山地蓄水池。治理水土流失150.13公頃。實施白中鎮流前洋30公頃耕地整理項目。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450口;完成改廁1000戶。完成16個高山偏遠村無線數字電視信號覆蓋;改造更新35個村廣電網絡,全縣農村通信網絡覆蓋率達90%。實施了桔林關山村等11個村造福搬遷工程,完成地質災害點搬遷重建223戶。籌措各類補助和社會各界捐款500多萬元,幫助受冰雹災群眾順利完成災后重建和恢復生產。健全了重大動物疫情防控預案和應急機制,禽流感、口蹄疫動態免疫率達100%。

城鄉建設
2008年,閩清縣121縣道白云山林場至雄江梅洋段和白中普賢至坂東鹿角公路改建工程竣工通車;123縣道東橋段和上蓮至后佳公路改建工程基本完工。硬化農村公路105千米,全縣行政村通村道路硬化率達99.3%。完成潭口停車場加油站和綜合服務樓主體工程建設。新建成東橋等4個鄉鎮客運站和58個候車亭。完成白樟等3個鄉鎮的1∶1000地形圖測繪和總體規劃修編。城西拆遷改造區一期項目1.07公頃土地成功掛牌出讓。學林苑、聯通營業大樓、西大路改造等一批項目啟動建設。安裝了20個全球眼監視器和15個市政消防栓。改擴建了塔莊35千伏等一批輸變電工程,城鄉供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新植珍貴樹種苗木13萬株,完成福銀高速公路閩清段兩側一重山造林綠化666.66萬公頃。
社會事業
籌措資金3000多萬元用于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雙高普九”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完成5所學校5180平方米危房改造和6所中小學6670平方米寄宿制校舍建設。農村遠程教育工程通過省市驗收。全縣完小以上學校全部配備衛生室。高考本科一批上線人數達165人,組隊參加市第45屆中學生運動會獲得三連冠。成功承辦省陶瓷行業(福州)項目對接會,紅葉陶瓷公司實施的“建陶業清潔生產技術示范”列為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縣陶研所申報的《電瓷異形件成形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通過省經貿委審批立項。組織舉辦瓷鄉藝術團等文藝演出22場、溪濱公園群眾性娛樂演出50場次。完成了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個圖書流通點、20個農家書屋、28個省級農民健身工程點和15個縣級全民健身路徑建設。新招聘2名專業播音員,投資12.9萬元建成虛擬演播廳。開通16個鄉鎮應急視頻會商指揮系統,完成30個行政村有線電視網絡升級改造和19個2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廣電建設工程。梅溪等4個鄉鎮衛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動工建設。公開招聘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9人。全縣計生率達94.89%,人口出生率10.19‰,人口自然增長率6.45‰。全年征收社會撫養費574萬元。首次破獲了2起性別比案件。實施了“生育關懷行動”“新農村新家庭”、計生家庭發展生產小額貼息貸款等一系列獎扶政策,兌現獎扶資金230多萬元。
民生保障。全縣1027家企業13654人納入省級統籌養老保險,基本解決了縣經貿、商業、糧食、供銷、二輕等系統企業職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問題。開啟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窗口,為2633名“關、停、并、轉”企業退休人員辦理了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參保率達78.7%,農村農民參保率達87.8%,1048人次參保居民和13566人次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分別獲得醫療補助費131萬元和1512萬元。實行新農村合作醫療補助與農村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490人次得到農村困難家庭醫療救助補助費59.7萬元。新建成塔莊敬老院,改擴建了三溪敬老院。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惠民政策,農村低保戶和家庭特困戶寄宿生補助率達100%,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完成43個移民群眾飲水、道路等扶持到村項目建設。著力提高勞動保障水平。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2536人。免費為3030名農村勞動力開展了職業技能培訓,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5610人,幫扶581戶有生產能力的農村低保戶家庭和41戶城鎮零就業家庭實現“一戶一就業”。
文化建設
2008年,閩清縣進一步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城關中學教學大樓竣工投入使用,2萬平方米農村小學實施危房改造,完成5所農村寄宿制學校改擴建;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惠民政策,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交學雜費,免費發放教科書2.4萬人,免除195名寄宿生住宿費1萬元,發放寄宿生生活補助費37萬元。華僑捐資助學1000多萬元。全年共實施科技星火項目5項,開發新技術、新產品10項,專利申請量33件,引進推廣使用先進技術15項。組織瓷鄉藝術團等文藝演出48場次,改造完善池園、云龍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立10個村級圖書室和10個文化建設示范企業。完成18個省級、13個縣級全民健身點建設,開展文化遺產保護,“池園陶瓷手工制作工藝”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閩清籍運動員劉思雅獲得了第12屆世界特奧會柔道冠軍。坂東、東橋等4個鄉鎮衛生院改造提升工程順利進展,農村三級衛生網絡建設取得新成效。實施縣級醫院大型設備購置補助,引進醫療專業本科生8名,公開招考衛生計生專業技術人員33名。規范計生社會撫養費征收使用管理,共發放計劃生育家庭獎勵資金160多萬元,實現了創省級計生優質服務先進縣目標。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加強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救濟幫扶,提高企業退休軍轉干部等群體專項生活補貼和救濟補助標準。新建白中敬老院、改擴建省璜敬老院。制定出臺《閩清縣城鎮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暫行規定》,啟動建設首期廉租住房。開展再就業援助幫扶活動,免費培訓農村勞動力6574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6500人,幫助46戶農村貧困家庭和35戶城鎮零就業家庭實現了一戶一就業。

白巖寺
旅游景點
白巖寺:在白巖山半腰三面陡峭的一片巖石上。始建于唐代,現存大殿為清代所造,1988年重修。寺前崖峭谷深,形勢險要。寺后有仙君殿,為雙層樓閣式建筑,建于巖穴內,建筑年代已無可考。寺下方有玉皇殿,是天然巖穴,頂壓一石,高約30米,上小下大,如玉皇帽頂,殿內舊有玉皇造像。
懸魚洞:在白巖寺西菩陀巖下。有東西兩個洞口,洞深約2丈,高寬各1丈多。洞頂懸一石,長七八尺,尾削頭尖,中間扁平,其狀如魚,虛空欲墜,故名。菩陀巖頂另有一石如魚,昂首向天,凌空欲飛,稱“鯉魚上天”。
美女妝鏡:又名“玉鏡”、“仙人鏡”,在白巖寺西1公里。在懸崖上兀立著一塊高10余丈的巖石,其間有長七八尺,寬3尺多的灰白色平滑石面,遠望好像一面長方形明鏡鑲嵌在崖壁上。
龍洞:離石鏡約百米,寬丈余,深百米,由巖底直通巖頂。洞右側突出一塊怪石,狀如龍頭,眼、鼻、齒、須活靈活現,好像欲躍出洞的巨龍。每當白云籠罩,團團白霧便從洞口吞入,又從洞頂飄浮而出。
南蛇出洞:在白巖寺東。懸崖上有石突出,狀如蛇頭,凝神望去,有蠕動之感,如南蛇出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