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縣,簡稱“嵐”,俗稱海壇,亦稱海山,福建省福州市轄縣,位于福建省東部海域,由以海壇島為主的126個島嶼組成,是福建省第一大島,我國第五大島,素有“千礁島縣”之稱,是祖國大陸距臺灣最近的島縣,是著名漁業基地。共有200個居委會、行政村。縣政府駐潭城鎮。面積371.91平方公里。人口40.1萬人。
行政區劃
平潭縣轄7個鎮、8個鄉:
鎮:潭城鎮、蘇澳鎮、流水鎮、澳前鎮、北厝鎮、平原鎮、敖東鎮
鄉:白青鄉、嶼頭鄉、大練鄉、蘆洋鄉、中樓鄉、東庠鄉、嵐城鄉、南海鄉
歷史沿革
平潭縣簡稱嵐。因主島海壇島適中有一平坦的巨石,俗稱“平潭”,古稱海壇。據平潭縣平原鄉南壟村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考證,平潭遠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據民國《平潭縣志》引《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州府志》:唐為牧馬地,宋初置牧監,不久撤銷,允許島民耕作,并增兵駐守。公元1059年(宋嘉祐四年)在鐘門(今屬蘇澳鎮)設巡檢司,掌管海上巡防。明洪武年間,為防備倭寇襲擾,強迫島民遷徙內地,致使島上百業荒廢,滿目瘡痍。此后,又因數度“禁海”、“遷界”。直至1727年(清雍正五年)禁令解除后,漁業生產與海上運輸開始復蘇。1851—1861年(清咸豐)以后,平潭成為福建對臺貿易主要口岸之一,社會相對安定,漁、農、鹽、商等業有所發展,文化教育漸興。然而,平潭長期未能獨立建制,歷代政府只重屯兵固防、設卡取稅,對經濟、文化建設投入甚微,因而,始終未能改變平潭落后封閉的狀態。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福清縣海口東城的援剿鎮改為海壇鎮,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移鎮駐平潭(今潭城),1730年(雍正八年)設縣丞,1798年(嘉慶三年)置平潭海防廳,屬福州府。1912年(民國元年)平潭獲準建縣后,時局動蕩,匪亂如毛,加上瘟疫蔓延,民眾難以安居樂業。特別是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侵略軍和偽軍多次竄犯平潭,搶掠劫殺,導致百業凋零,民不聊生。解放戰爭爆發后,平潭又陷入困境,直至1949年9月16日全境解放。
1949年5月5日平潭游擊隊解放縣城并成立縣人民政府,7月撤離,9月16日配合解放軍收復平潭。1950年屬閩侯專區,1956年屬晉江專區,1959年屬閩侯專區(1971年閩侯專區改稱莆田地區)。1983年起劃歸福州市管轄。

平潭沿海
地理環境
平潭縣位于北緯25°15′—25°45′,東經119°32′—120°10′。東臨臺灣海峽,西隔海壇海峽,與長樂、福清市、莆田市為鄰,南近莆田市的南島,北望白犬列島。全縣由126個島嶼組成,陸地面積371.91平方公里,灘涂64.6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99.82公里。全縣島嶼多,海岸線蜿蜒曲折,其類型有基巖侵蝕海岸、紅土侵蝕海岸、沙質塘積海岸、沙泥質和混沙質塘積海岸。沿岸海域廣闊,其中0—10米等深線的淺海面積240平方公里,10—20米等深線的沿岸水域面積1129平方公里,10-20米等深線的海域面積256.4平方公里,40—80米等深線的近海水域面積4630平方公里。
夏長冬短,溫熱濕潤,夏涼冬暖、霜雪罕見。春溫低于秋溫。多年平均氣溫19.6℃,最冷日平均氣溫10.2℃;最熱日平均氣溫27.9℃。全年≥10℃的活動積溫有6563度日,多年平均日照1919.7小時。雨熱同季,旱雨季節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172毫米,蒸發量1300毫米,為本省少雨區之一。季風明顯,夏季以偏南風為主,其余季節多為東北風。風力年平均風速6.9米/秒,灣海地區全年大風(7級以上)日數為125天,是本省強風區之一。7—9月高溫干旱,常受熱帶風暴影響,年平均6.3次。氣象災害主要是臺風、大風、暴雨、干旱等。夏季大旱出現機率高達54%,為全省之冠。
礦產有花崗巖、石英砂、明礬、黃鐵、銅、高嶺土礦等,花崗巖儲量約8億立方米;石英砂儲量10億噸,含硅量高達96%以上。水生動物有魚、蝦、蟹等679種,其中海洋魚類242種,海水蝦、蟹類73種,海水軟體動物(貝類)有169種,漂游生物266種。
經濟建設
2008全年生產總值52.56億元,增長10.4%;農業總產值32.42億元,增長2.4%;財政總收入2.36億元,增長21.5%;地方財政收入1.75億元,增長25.7%;出口總值完成150萬美元,同比下降82.0%;實際利用外資500萬美元,增長1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79億元,增長127.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萬元,增長22.3%;農民人均純收入4871元,增長11.3%;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4.3%;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0‰以內。
2011年,平潭縣GDP為111.5億元,同比增長17.1%,增速高于全省近5個百分點,居于全省首位。2011年平潭縣固定資產投資達303.5億元,進入大開發時期。預計十二五規劃期間將投資接近2500億元。
2008年,平潭縣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達10.17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6.33億元,增長34.8%。金山工業區平潭園規模以上企業達7家,產值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20.1%。規模以上船舶修造、風力發電、砂石加工、水產品加工等產業成為平潭縣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撐,產值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57.2%。重點工業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長江澳二期風電10千瓦項目,投產(兩個多月)發電量達8800萬千瓦時,實現產值4206萬元;遠大船廠開工建設;金壇康娛橡膠工程材料公司完成部分廠房建設,開始安裝設備。
2008年,平潭縣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35萬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0.57萬公頃、產量2.65萬噸,與上年持平。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扎實有效,全縣集中免疫率達100%。水產業繼續穩步發展,捕養結構進一步優化,水產品總產量30.86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16.2萬噸、增長6.6%,海洋捕撈產量18.3萬噸、下降3.0%,捕養結構比例調整為53:47新增深水抗風浪網箱4組,總數達43組。高優養殖品種不斷發展,全縣鮑魚育苗場發展到70家,全年養殖鮑魚7100萬粒。福建省壇紫菜原種場動工建設;水產品精加工企業發展到9家,全縣水產品加工量達7.1萬噸。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成青峰二級漁港和澳前紫蘭、南海北樓2座三級漁港。實施國債沿海防護林更新改造333.33公頃。創新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全縣森林綠化率達32.9%,投入巨資對三十六腳湖水源地進行治理,建成蘇澳、中樓2個自來水擴建工程,完成初級供水工程27處、受益3.2萬人。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全面推進,農村衛生院提升改造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作有序鋪開。實施敖東、澳前、北厝、蘆洋4個鄉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完成投資近1000萬元、受益面積400公頃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工程;派駐掛職幫扶76個行政村,篩選確定10個行政村作為重點幫扶的先行示范村。
2008年,平潭縣制定《“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規劃》和《物流發展規劃》,社區小型超市布局逐步完善。房地產業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24.19萬平方米,增長25.7%。西航路建材一條街格局基本形成。旅游景區綜合整治工作通過省建設廳驗收,并獲國家建設部免檢資格;完成石牌洋景區7000平方米停車場的土石方工程和旅游接線水泥路建設;全年來平潭游客超過20萬人次,旅游業收入近1億元。
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1億元,增長19.5%。其中批發零售貿易額為10.73億元,增長20.8%;餐飲業貿易額5.37億元,增長18.9%,新增菜籃子基地3個,新增蔬菜基地120公頃。全年實際到資556萬美元,增長11%;出口約230萬美元,增長10%。對臺小額貿易和對臺輸出漁工勞務有新的突破。
教育文體
明代,平潭辦義學、私塾。清雍正年間,始設書院。民國以前,歷代科舉選士,有舉人13名,進士6名。清末,歐美傳教士在縣內倡新學、辦學校,特別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縣內出現改良私塾、興辦國民學校的熱潮。至民國10年,有國民小學24所。然因時局動蕩,戰事迭起,經濟落后,教育事業舉步維艱。民國38年,全縣僅有初中1所,小學91所,教職員171名,在校學生4141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城鄉小學迅速普及,各類掃盲班也相繼興辦。1957年,縣內有中學3所,小學118所,教職員410名,在校學生14588人。“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事業備受摧殘,不少知識分子受到迫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恢復升學考試制度,調整學校布局,加強校園建設。1994年,全縣有完中4所,初中16所,職業高中2所,完小139所,初小49所,教師2270人,在校學生42575人。
平潭長期以來,鼠疫、霍亂、天花等烈性傳染病和血吸蟲、恙蟲等疫病,嚴重威脅民眾的生命健康。由于醫療條件落后,城鄉環境衛生差,人民群眾無法擺脫缺醫少藥的窘境。民國元年至37年,全縣鼠疫患者4884人,死亡4727人,死亡率達96.78%。全縣人均壽命35歲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力開展全民除害滅病愛國衛生運動,并逐步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防疫網絡。至60年代消滅了血吸蟲、血絲蟲、恙蟲等地方性疾病,根除了鼠疫、天花、霍亂等瘟疫。80年代后,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工作得到加強,愛國衛生工作納入精神文明建設范疇,并逐步制度化與經常化。1994年,全縣共有縣級醫院3個,防疫站1個,婦幼保健所1個,鄉鎮衛生院14個,村衛生所155個,個體診所87個。縣醫院榮獲國際衛生組織和國家衛生部命名的“愛嬰醫院”稱號。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口死亡率由50年代初的25‰降至1994年的4.01‰,1994年人口自然增長率23.57‰,出生率19.0‰。人均壽命近72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體育運動迅速發展。體育課也逐步納入學校正常的教學軌道。各類體育設施得以修復、興建。同時開展國防體育教育。1956年,全縣共建立基層體協203個,體育隊伍273支。至1965年共舉行5屆運動會,4次綜合性運動會。縣運動員參加1~5屆省運動會,獲前6名有7人次。7名運動員選入省體工隊、福州軍區隊。“文化大革命”期間,傳統體育視為舊習俗被取締。進入80年代,基層體育更加活躍,學校體育教學走上正軌,體育師資隊伍不斷壯大,體育設施也進一步改善。1994年全縣中小學校平均達標率為95.63%。1970~1994年,全縣有35人次參加省以上各級比賽,獲國家級獎項2人次,獲前6名18人次,創1項省紀錄,破7項省成年、青少年最高紀錄,創1項省最好成績。全縣共有體育場1個,運動場3個,少體校綜合樓1座,其他體育活動場所20多處。
社會事業
城鄉建設。完成潭澳路一期工程等4條城區主干道修建任務,沿潭澳路鋪設近2000米排污排水管道。2008年重點建設項目,已經建成的有:平原至白青縣道改造、錢便澳二級漁港、城南學校、中醫院病房大樓等4項;已經開工建設的有:平潭海峽大橋、前進110千伏變電站、平宏線旅游道路景觀改造工程、三十六腳湖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廉租房建設、海壇國家風景名勝區基礎設施建設、縣檢察院綜合大樓等12項。全縣共完成建筑產值80億元,比增14.3%,其中,縣外隧道產值75億元,全縣建筑施工建筑面積57.38萬平方米。工程造價4.4億元。其中,房地產建筑面積55.48萬平方米,總造價4.14億元;新植珍貴樹種,完成造林面積379.13公頃。
2008年,投入1055萬元共完成學校危房改造項目7個,建筑面積11946平方米;投入575萬元,完成寄宿制項目4個,建筑面積4820平方米;投入修繕款1190萬元,維修縣內各種教學設施。新建城南學校秋季啟用。高考本一批上線158人,本二批597人。全縣有省二級達標中學1所,省三級達標中學1所、省市級農村示范小學5所,市優質幼兒園1所,市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3所。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專用經費標準,全年下撥373.48萬元,全年免教科書520萬元,免學雜費1874.35萬元,受惠學生近5萬名。完成蘇澳鎮前進村等20家村級農家書院建設。完成21個20戶以上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任務和105個行政村有線電視網絡改造。全縣有線電視用戶4.9萬戶,有線廣播電視網絡干線2300多千米。中醫院投資400多萬元建設病房綜合大樓已完成。白青、北厝衛生院綜合樓建成。
社會保障。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015人,實現下崗人員再就業11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25%,全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4580人,實施“造福工程”搬遷700人;組織3000位農民工免費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幫扶40戶農村貧困家庭實現“一戶一就業”。全年共發放社會五項保險金(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1.44億元。全縣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0086戶、21089人,其中,城鎮的低保對象為599戶,1848人,農村低保對象為9487戶19241人。全年發放低保金1703萬元,其中五保戶1992戶。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5.8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正式啟動。參加醫療保險人數28638人。
2008年,平潭縣長江港二期風電、縣污水處理廠、城區電網改造、城區主街道“亮燈”工程、上流線和流大線公路改造、蘇澳鐘門陸島交通碼頭、縣殯儀館、縣教師進修學校綜合樓等建成投產或投入使用;海峽大橋、遠大船廠、城南學校、縣中醫院門診樓、金壇康娛橡膠工程材料等項目開工建設;澳前沙塔澳風場開展海上風電前期調研論證工作。11萬伏輸變電Ⅱ回路項目完成前期籌備工作。投入2462萬元,建成34條、總長57.25千米的農村水泥路,全縣行政村居水泥路通達率為99.5%。鄉鎮通寬帶,村村通電話;城區規劃面積從18平方千米擴大至40平方千米,優先發展城區公交,開通3條城區公交線路,投放26輛公交車和90輛出租車。理順城區環衛管理體制,大力治污,節能減排,主要汚染物總量減排項目完成比率為100%。
2008年,平潭縣推動科技創新,實施鮑魚和長竹蟶人工放流增殖項目試驗取得明顯成效。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健康發展,農村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遠程教育建設項目通過省級驗收,教育工作順利通過省、市“對縣督導”評估,高考綜合評定在全市8縣(市)名列第2名,有5所中學受到表彰。公共衛生服務朝著有效、安全、價廉的方向轉變,社區衛生服務和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縣圖書館被評為省十佳圖書館;閩劇《九月無災》、《福州女人》分別獲得中國戲劇文學獎銀獎和銅獎。投資160多萬元的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平潭籍運動員在第十三屆省運會上奪得4枚金牌,縣第八屆運動會取得圓滿成功。廣播電視事業不斷發展,完成19個“20戶以上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65個行政村有線電視網絡改造,以及全縣廣播電視地面衛星接收調星工程。計劃生育順利通過省人口計生委中期抽查和年終考核,全縣人口出生水平穩定在12‰,政策符合率達86.71%。完成平潭縣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及人口抽樣調查工作。
2008年,平潭縣城鄉困難家庭醫療救助等惠民政策全面落實,安排100多萬元救災救濟,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上的困難,幫扶近780戶低收入家庭脫貧。啟動實施7個村200戶600人的安居“造福工程”。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82%以內,城鎮新增就業2030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5200人,實現下崗失業再就業135人。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保農民25.4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82.8%。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共免1040萬元,受益學生3.74萬人。資助貧困殘疾人家庭子女進入大中專讀書29人,資助資金達4.3萬元。征收殘疾人就業保障金58.75萬元。為農村殘疾人解決低保,完成白內障手術160例。使1608戶2536名特困殘疾人基本生活達到溫飽水平,投入48萬元為26戶農村貧特困殘疾人無房戶、危房戶改建新建房屋。規范經濟適用住房保障對象標準,啟動廉租住房制度。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等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扎實推進。保障糧食安全,完成3534噸庫存糧食輪換任務。投入500萬元,用于三十六腳湖生態建設。讓人民群眾喝上“放心水”。創建“平安平潭”取得成效。
旅游產業
平潭素有“千礁島縣”之稱,全縣境內有名稱的島嶼126個,巖礁702個。寬闊的海域與外海大洋相連,眾多的島礁點綴其間,使海島自然擁有秀麗迷人的海域風光。由于地質構造和海水侵蝕的影響,發育眾多奇特壯觀的海蝕地貌形態,既有平坦寬闊的海濱沙灘,又有數不勝數的象形奇異巖石。湖、海、沙、石相映成趣,奇、幽、險、俏引人入勝,構成獨具特色的海島風景線,博得文人墨客的吟詠贊嘆。
1984年創辦龍鳳頭度假村,接待海內外游客。1991年提出經濟建設新構想,視旅游業為與傳統漁業并重的“兩翼”之一,對旅游資源進行全面普查,全縣旅游資源6大類、36種基本類型,擁有景物217個。1994年1月10日,國務院批準平潭的“半洋石帆”、君山、“東海仙境”、壇南灣、南寨石景、鳳凰山黃金海岸、瑗風頂(“一片瓦”)、“海壇天神”等八大景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境內還有新石器時代殼丘頭遺址、1840年抗英殉國的金門鎮總兵江繼蕓墓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三十六腳湖等名勝古跡。是游客旅游的勝地!
旅游業的崛起,為平潭縣第三產業注入生機,帶來明顯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自1985年以來,近20個國家地區的官員和游客抵嵐觀光旅游,1994年游客達9萬人次。[13]
為推動平潭旅游業發展,省旅游局決定在推動平潭旅游項目建設的同時,加大平潭旅游宣傳促銷力度,力爭在央視黃金時段播放平潭綜合實驗區旅游宣傳廣告片。
省旅游局在剛剛出臺的《關于支持平潭綜合實驗區旅游業發展若干意見》中提出,今后,平潭旅游項目開發將重點圍繞濱海度假、文化旅游、娛樂購物、休閑養生等旅游產品進行建設,并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在平潭開發建設高水平的國際旅游精品及觀光休閑養生景區,促成壇南灣旅游先行區盡快形成規模。
為扶持做大平潭旅游業,省旅游局計劃將旅游酒店星級評定和新設立的旅行社審核推薦工作下放給平潭綜合實驗區經濟發展局負責。同時,平潭還將積極引進中國百強旅行社落戶,增強旅游企業競爭力。
省旅游局還表示,將支持福建師范大學海峽旅游學院在平潭選址建校,建立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平臺,共同構建新型旅游教育聯合體。兩岸旅游集散中心也有望落戶平潭,吸引臺灣大型旅游企業參與平潭旅游的開發建設和經營管理。我省將積極爭取開放、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措施和旅游購物等特殊優惠政策落戶平潭,把平潭建成兩岸旅游交流合作的特殊區域。
民間藝術
語言文化評話:民國時,平潭評話藝人不多,進島說唱多是福州、福清等地藝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縣文化館組織評話藝人,走鄉串村,巡回說唱。1950年秋,縣召開第一次業余文藝工作者代表會,評話藝人被邀請參加。1953年9月,第一區評話藝人為配合土改反霸,評話藝術溶進幻燈放映進行宣傳,很受群眾歡迎。“文化大革命”期間,評話藝術受到冷遇,因無書可說,多數評話員改從他業。1979年5月,縣文化局召開評話、講書、伬唱藝人座談會,交流創作、演出經驗。6月,成立平潭縣評話伬唱協會,會員36人,其中評話藝人12人。1980年10月,俞昌仁創作的歷史題材評話本《血濺鐘樓》,參加莆田地區舉行的評話會演,獲得劇本創作獎,王秀明獲演出獎。1983年11月,縣文化局邀請省著名評話藝術家吳樂天、林木林、葉神童等到平潭演出,縣評話伬唱協會組織評話員觀摩學習。20世紀90年代,評話藝術難以在藝術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經常從事說唱演出的評話員僅剩2—4人。1995年,全年演出不足10場,聽眾不足幾千人。
2003—2005年,平潭縣順利主辦了3屆國際沙雕節。沙雕節邀請了美國、加拿大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沙雕手創作了秦始皇兵馬俑、萬里長城烽火臺、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神像、埃及金字塔、羅斯德島巨像以及孫中山、岳飛、鄭成功.沙雕節期間還舉行了文藝晚會、沙雕啤酒狂歡節、沙雕人體彩繪秀、少數民族風情表演、大型風箏放飛、沙雕攝影大賽、南少林武術擂臺賽、福建省首屆精英男模選拔賽、福建省首屆沙灘小姐大賽、時裝秀等形式多樣、娛樂性與觀賞性相結合的配套活動,吸引了大批海內外旅客。
民俗風情
拗九節:正月二十九日,是新年正月中最后一個逢九的日子,故叫“拗九節”,“后九”也叫“拗九”、“孝九”。傳說,平潭古代有一鄉人含冤入獄,兒子送去的飯食,卻被獄吏吃掉。后來,鄉人建議兒子用地瓜粉(當地俗稱番薯粉)做皮,包有肉、魚,搓成團送去,獄吏果然不吃,關在牢里的老父親,終于能吃上一頓美食。此后,這種平潭民間特有的餃狀丸子,當地稱作“咸米時”便流傳下來。作為一種感恩、思孝奉先的象征。
清明節:人們都到祖先墳上掃墓,刈除雜草,修整林木,刷新碑銘,壓錢紙、紅紙簽;基督教徒多用紅紙剪成十字架壓在墳上。頭年墓(或前年有新喪),要在清明當日或前一兩天祭掃。有“不孝子,清明不祭(掃)祭谷雨”之說。遇虎年,一般忌清明日掃墓,要提前或推后一兩天祭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機關單位、學校團體常在清明節期間,組織公務員、教師、學生等,到烈士陵園掃墓,以表緬懷敬仰之意。
立夏:是小麥上場時節,群眾有制作面食過節的習俗,意在慶祝豐收。
中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節”,又稱鬼節,是祭祖的節日。
尾中元:農歷七月二十九日,正逢漁區夏汛結束,舊時漁民多備香燭供品到媽祖廟、龍王廟拜謝海神。50年代后,此習漸除。
重陽節:九月初九重陽節,也叫重九節。舊時重陽登高,有避邪去禍之意。兒童多在這天競放風箏。1988年福建省政府將此日定為“敬老日”、“老人節”。
冬至:也叫冬節。平潭民間有兩項主要活動,一是祭拜祖先,一是“搓圓”(做冬節塒)。兩項活動都在冬至前一天進行。先是祀祭祖先(基督教、天主教徒無此習俗),至晚餐后,各家各戶點起紅燭,擺上紅橘,男女老幼圍坐一起開始搓塒。塒分糯米甜塒和薯粉咸塒[18]。舊時搓前要放鞭炮。而且在簸箕圈沿插上時花(舊稱“瓷官人”),還要特別搓幾粒染紅的小塒,待次晨煮熟粘在門框兩邊及豬背鬃毛上,寓合家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萬事如意之愿。煮塒一般要在冬節早晨,放完鞭炮后,合家人吃咸塒當早餐。平潭有些地方沿襲福清習俗,新嫁女兒的人家,第一年冬節應給女兒、女婿送冬節花、紅橘,俗稱“搓圓花”,表示祝福。新喪人家冬節不搓塒,由鄰居或親友贈送,要奇數,喪家以食糖回贈。
除上述節日外,民間尚有許多宗教節日,如佛教徒要過農歷四月初八的浴佛節、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十二月初八的臘八節等;基督教、天主教徒要過復活節、圣誕節等。 平潭有很多民間故事流傳至今。如:啞巴皇帝、活石獅、牛山王——海鹽的傳說、碧湖說奇、平潭潭紫菜的傳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