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全年實現政和地區生產總值206171萬元,比上年增長13.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8729萬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59454萬元,增長17.2%;第三產業增加值77988萬元,增長16.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10.8%,上半年增長11%,前三季度增長11.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10413元,比上年增長13.3%。地區生產總值由1994年5.1億元發展到2004年的10.6億元用了10年,而從10.6億元達到20.6億元,僅用了5年。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35.5:27.3:37.2調整為33.4:28.8:37.8,第一產業比重下降2.1個百分點,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上升1.5和0.6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工業總產值13.38億元,增長26.4%。50家規模工業產值8.2億元,增長49.8%;納稅4057萬元,增長98%,占工業稅收的94%。竹木、食品、水電、礦產四大行業規模工業完成產值7.1億元,增長48.6%。“政和白茶”和“政和工夫”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白牡丹城”和“一家及圖”被評為省著名商標;“一家竹筷”“稻香白茶”被評為福建省名牌產品;鐵山錐栗專業合作社、瑞茗茶葉有限公司被評為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農業經濟。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30億元,增長6.3%。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服務業產值分別完成5.71億元、2.71億元、1.29億元、2188萬元、3574萬元,增長5.4%、12.0%、1.7%、3.8%、1.6%。茶、竹、菜、煙等特色農業效益凸顯,紅、白、綠三類茶葉在各種賽事活動中摘金奪銀;全縣3.07萬公頃竹林,竹業產值達3億元,竹業經濟進一步壯大;復種反季節蔬菜2000公頃,產值超5000萬元;種植煙葉1000公頃,產量3.8萬擔,特色煙葉“紅花大金元”試種成功。
項目開發。全年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15個,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27個。寧武高速公路、城區污水處理廠、綠水二期工程開工建設;完成中元、城東、南莊道路改造;硬化農村公路170千米;建成七星商業街,開工建設新城豪庭、福地心苑;范屯洋電站并網發電,竹海紙業二期投產;重點儲備項目中國竹餐(茶)具工藝城、高山生態農業示范園進入產業規劃階段。
農林牧漁
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8695萬元,增長5.5%,增幅比上年下降0.83個百分點。其中,農業產值62827萬元,增長7.0%;林業產值28919萬元,增長4.7%;牧業產值10947萬元,增長1.0%;漁業產值2279萬元,增長4.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723萬元,增長6.1%。
糧食生產實現面積和產量“雙增長”。糧食種植面積223711畝,比上年增加5279畝,其中稻谷面積156990畝,增加3158畝;煙葉種植面積14488畝,增加1099畝;油料種植面積2791畝,增加134畝;蔬菜種植面積78615畝,增加720畝。全年糧食產量89353噸,比上年增加5794噸,增長6.93%,其中稻谷64955噸,增加4804噸,增長7.99%。
工業建筑
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53455萬元,增長17.8%,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首次超10億元,達105596萬元,增長23.7%,規模以下工業產值47859萬元,增長6.7%。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家,新增產值6178萬元,拉動規模工業增長5.2個百分點。從2005年-2009年規模工業產值年均增長31.%,實現了產值翻兩番。工業增加值完成53254萬元,增長15.4%。
規模以上工業五大支柱產業中茶葉加工產值17885萬元,增長55.3%;竹木加工產值41298萬元,增長40.5%;電力產值9034萬元,增長16.9%;礦業產值16892萬元,下降5.0%。五大支柱產業產值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 88.7%。
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46.8%,比上年下降5.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96110萬元,增長15.4%,實現利稅7095萬元,比上年增加1950萬元,增長37.9%
全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40家,完成產值68713萬元,增長48.04%。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占全縣規模工業產值總量的65.1%。
建筑業增加值完成6200萬元,增長38.4%。全年建筑業總產值完成13664萬元,增長37.9%;其中資質以上建筑施工企業2家,完成產值4762萬元,下降2.9%;縣外省內建筑施工企業完成產值8902萬元,增長78%。
資產投資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71794萬元,增長44.1%。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566萬元,增長133.1%;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228萬元,下降13.4%。2005年-2009年投資總額從2.67億增加到7.18億元,年均增長31.9%。
項目投資完成33869萬元,與上年對比下降7.2%。其中城鎮項目投資完成13383萬元,增長56.4%;農村項目投資完成20486萬元,下降27.4%。第一產業投資額為505萬元,下降70.2%;第二產業投資額為21924萬元,增長4.5%,其中制造業項目投資完成13256萬元,占項目投資總額比重的39.2%;第三產業投資額為11440,下降17.1%。
房地產投資完成13575萬元,增長115.1%,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 116473平方米,竣工面積45319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10226平方米,下降41%,其中住宅銷售面積9257平方米,下降33.85%。
當年投資500萬元以上新辦項目29個,比上年增加4個;其中當年投資1000萬元以上新辦項目15個,同比增加2個;高速公路完成投資18608萬元,高速公路建設和房地產開發拉動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貿易金融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458萬元,增長14.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總額76016萬元,增長13.1%,其中限額以上商業企業零售總額11224萬元,下降1.5%,限額以下商業企業和個體經營戶零售總額64793萬元,增長16%;住宿餐飲業零售總額13622萬元,增長19.8%;其他行業2820萬元,增長37.1%。
全年完成出口總額1197萬美元,下降2.1%;山海協作引進資金實際到資達60700萬元,增長30.9%,引進山海協作項目注冊資本金7216萬元,增長71.2%,其中工業項目注冊資本金6226萬元,同比增長133.5%。
全縣財政總收入12795萬元,增長23.5%;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8310萬元,增長32.3%,稅性收入占地方級一般收入比重為79.8%,比2008年提高了4.4個百分點。全年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8909萬元,增長44.1%。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223861萬元,比上年末增加62615萬元,增長38.8%。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37394萬元,增長 20.9%,人均居民儲蓄存款達6939元。全縣年末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90155萬元,比上年末增加24245萬元,增長36.8%。
教育衛生
年末有普通中學11所,在校學生13049人,全年畢業學生 5271人,其中初中畢業3567人,高中畢業1704人;專任教師930人。小學44所,教學點39個,小學在校學生15323人,小學教師1193人。全縣共有幼兒園54所,其中公辦2所,民辦52所;幼兒園在園人數 5085人,幼兒專任教師241人。年末普通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176人。
年末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3個,其中縣醫院1家、中醫院1家、婦幼醫院1家,鄉鎮衛生院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年末全縣醫療衛生單位擁有病床560張,其中,縣級醫院擁有380張,衛生院180張。全年孕產婦死亡率為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為74.9%,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5%,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
社會事業。第三批教育危改工程、農遠工程竣工,31所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改善�?萍脊ぷ鬟B續兩次通過國家科技進步縣考核,被科技部列為“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試點縣。改擴建縣醫院和東平、鐵山、鎮前衛生院,成立熊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成基層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和18個村級活動場所。新建外屯、澄源文化站。計生3年責任目標通過省上考評驗收。石屯鎮、星溪梅坡村被列為省級“農村家園清潔行動”示范點。
民生保障。全縣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人數達到4萬余人次,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03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5%。城鄉特困群體916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發放“兩免一補”資金和中職校學生國家助學金1261萬元。造福工程搬遷248戶1100人,安居工程搬遷20戶。完成界溪水庫、華夏水泥公司職工改制工作。開展勞動技能培訓2090人次,轉移和安置就業3564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取得成效,10個鄉鎮、街道被授予市級平安鄉鎮、街道,95%行政村和97%縣直部門達標。
全縣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6463 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7986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5858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2806人;醫療保險人數達22400人,其中城鎮職工醫保參保人數達9200人;城鎮居民醫保參保人數13200萬人。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6032人,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04人。

洞宮山
旅游資源
洞宮山:洞宮山位于政和縣楊源鄉境內,地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屏南鴛鴦溪上游,面積約1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459米。因山中一巨石呈“宮”字狀,奇山洞又有洞中宮殿之稱,故名“洞宮山”,山中風光旖旎,景色清幽,峰巒巖洞,秀拔奇偉,有奇峰異景49處,其中以“花橋、虹溪、怪圈”三絕稱著。
花橋:位于楊源鄉坂頭村口,橫臥蟠溪之上,是由坂頭蘇坑人陳桓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及第后衣錦還鄉時創建,隨后時毀時修,現存建筑雖為民國三年(1914年)重修,但一如舊貌。該橋為單孔樓閣式風雨橋。橋身長約50米,寬約6米,因三層主樓翹檐朝天似蓮狀而得名。橋內文化色彩極其濃郁,在橋頂斗拱,橋廊神龕以及80根橋柱樁上,繪有“桃園結義”、岳母刺字”等歷史故事,花鳥壁畫,楹聯近百幅,藝術品百幅,藝術品位高,令人贊嘆。橋內設有兩條通道,其中一條用木柵欄相隔,寬約1米的邊道過去專供婦女行走。這在福建眾多古橋梁建筑中還是少見的,在橋的二、三間掛有風鈴,遇風則叮當作響,村民們便根據是東邊還是西邊鈴響來預測晴雨,頗為靈驗。更為奇特的是,在橋孔中央石縫間還伸出兩把黝黑的寶劍尖,據村民介紹,寶劍尖逢澇時能自動伸出,旱時則自動縮回5至20公分,實屬奇觀。
虹溪:位于洞宮山景區中心麒麟巖下,長10余公里,寬約3米,令人驚奇的是,如此長度的儲赤色河床,居然如刀削斧劈一般平坦。溪中全然不見河卵石和泥沙。關于虹溪的由來,還流傳著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當年龜蛇精為患洞宮山時還沒有虹溪。因此,旱災、澇災連年不斷,百姓輾轉溝谷,無以為生。上天為拯救生靈,便派兩位仙人下凡消滅了龜蛇精,并用神牛、神犁從洞宮山起沿環峽一直犁到屏南,造就了虹溪和鴛鴦溪。在虹溪新舊橋之間還屹立著一塊球狀山巖,人稱“風動巖”。幾人合力推之,能微微晃動。在洞宮山霧中橋下峽谷中的8塊巖石上,布滿了280多個形狀規則、大小各異的同心圓。令人不解的是,在這條數公里長的峽谷中,僅有這8塊巖石上有同心圓圖形,且這8塊巖石石質十分堅硬,風鉆在上面彈跳也不過留下些白點。因此,關于它的由來,人們眾說紛壇,或疑為外星人所為,或疑為火山爆發所致,或疑為滄海桑田時海生動物所為,或疑為古越族圖騰或宗教信仰的遺跡等等,撲朔迷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將它命名為”怪圈”。 一位作家曾生動地描寫道:“它如符咒,如密碼,如一頁頁讀不懂的天書,卻又使人隱隱感到,那是天工造化對人類的某種暗示,某種隱喻,某種呼喚。”
當地特產
政和工夫:政和工夫,為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原產于福建北部,以政和縣為主產區。成品茶系以政和大白茶品種為主體,適當拼配由小葉種茶樹群體中選制的具有濃郁花香特色的工夫紅茶。條索肥壯重實、勻齊,色澤烏黑油潤,毫芽顯露金黃色,頗為美觀;香氣濃郁芬芳,隱約之間頗似紫羅蘭香氣;湯色紅艷;滋味醇厚,既宜清飲,又宜摻和砂糖、牛奶調飲。
銀針白毫:銀針白毫又名白毫、白毫銀針。產于福建福鼎、政和。清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菜茶(有性群體)的壯芽為原料,創制銀針白毫。約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品種茶樹在福鼎縣選育繁殖成功,于是1885年起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種茶樹的壯芽為原料,菜茶因茶芽細小,已不再采用。政和縣1880年選育繁殖政和大白茶品種茶樹,1889年開始產制銀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