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榮縣位于福建省東北部,北鄰浙江省泰順縣。地理坐標為北緯27°05'-27°19'(27°209'),東經119°43'-120°04'(119°897')。總面積552.78平方千米。人口103505人(2009年)。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柘榮人口為104540人。通行閩東方言福安話。柘榮縣是閩東北的內陸山區,是全省人口最少區域面積最小的一個縣,是閩浙兩省邊界貿易點、國務院批準對外開放的全國55個縣、市之一,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有“中國太子參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美譽。
行政區劃
柘榮縣轄2個鎮、7個鄉:
鎮:雙城鎮、富溪鎮
鄉:城郊鄉、乍洋鄉、東源鄉、黃柏鄉、宅中鄉、楮坪鄉、英山鄉
歷史沿革
縣名似以柘洋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柘洋東山,東望海外數百里。” 柘榮在宋為長溪縣靈霍鄉柘洋里,元為福寧州靈霍鄉柘洋上里。明初屬福寧縣;公元1473年(明成化九年)屬福寧州。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屬福寧府霞浦縣。宋設庫溪(今富溪)巡檢司。公元1441年(明正統六年)設柘洋巡檢司,公元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裁撤,公元1739年(清乾隆四年)復置。公元1909年(清宣統元年)至公元1931年(民國20年),為霞浦縣上西柘洋區。公元1932年(民國 21年),為霞浦縣第六區。公元1933年(民國22年),為霞浦縣第四區。
公元1945年(民國34年)10月1日,撤銷柘洋特種區建制,設置柘榮縣,仍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公元1947年(民國36年)4月,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城)。1949年6月15日柘榮縣解放,屬第三專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城,1950年3月改名福安專區)。1956年8月12日,柘榮縣制撤銷,原縣境并入福安縣轄。1961年10月15日,柘榮恢復縣建制,仍屬福安專區。1970年7月1日,柘榮縣建制再次裁撤,原縣內的城關、東源、宅中、黃柏、富溪、楮坪、英山7個人民公社劃歸福安縣轄,乍洋人民公社劃歸福鼎縣轄。1975年3月15日,柘榮再次恢復縣建制,屬寧德地區。
地理環境
柘榮縣地處閩東北內陸山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太姥山脈主峰東山頂海拔1479米,是全縣最高點;英山鄉下清水坑海拔僅78.8米,是全縣最低點。境內山嶺眾多,盆谷交錯,地形復雜,為太姥山脈的主體部分,大部分地區海拔在400-1000米之間,城關海拔668米,平均海拔600米左右。境內土壤以紅黃壤為主,呈偏酸性。主要溪流有龍溪、交溪、西溪和東溪等。
氣溫:柘榮縣氣候溫和濕潤,氣溫立體分布明顯雨量充沛,冬長夏短,霜雪凍害較嚴重的特征,由于境內各地海拔相差較大,氣溫垂直變化明顯,各地平均氣溫在13-18℃之間,一月平均氣溫5.6℃,絕對低溫-9.8℃(1983年12月31日)。七月平均氣溫25.1℃、35℃以上的酷暑極少見。年總積溫5000-6500℃,年平均穩定通過10℃的平均初日期在3月30日,多年平均無霜期238天左右,多年平均雪日7天,年最低氣溫低于0℃的日數28天。
降水:該縣年平均水量在1600-2400毫米,降水充沛。3-4月春雨季,占年總量的16.5%,其特點是雨日多,雨量少,強度弱;5-6月梅雨季,占26.3%,其特點是雨區廣,雨量多,濕度大,雨時長而穩定;7-9月臺風雷陣雨季,占41.3%,其特點是降水量最多,降水突然,強度大,雨量變化大,極不穩定;10月-翌年2月少雨季,占16.5%。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截止2009年,全縣耕地面積71483畝,其中水田面積62541畝,農地面積8942畝。
森林資源:截止2009年,全縣山地面積514.85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93.1%,森林面積66.7萬畝,森林覆蓋率68%。森林積蓄量39.9萬立方米,竹林面積4.2萬畝。
水力資源:境風溪澗縱橫交錯,分為交溪和七都溪兩大系,平均年徑流量6.97億立方米。截止2009年,全縣可開發的水資源有216處,總裝機容量為10萬千瓦,已開發利用4.26萬千瓦
礦產資源:境內屬火山巖地帶,截止2009年,已探明的礦產有高嶺土、紫砂陶土、明礬、石英、花崗巖、輝綠巖等10多個品種,尤其是紫砂蘊藏量高達260萬噸,其品質可與江蘇宜興紫砂相媲美,素有“北有宜興,南有柘榮”之稱;輝綠巖、花崗巖成材率較高,年開采量分別可達1萬立方米;天然礦泉水經鑒定為低礦化度,含鍶和偏硅酸,獲92全國天然礦泉水展覽會金獎。
經濟建設
2009年,柘榮縣完成生產總值22.6億元,同比增長13.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億元,同比增長6%;第二產業增加值11.6億元,同比增長16.7%;第三產業增加值6.9億元,增長12.6%。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006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3%,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572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2%。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7%。
2009年,柘榮縣全社會工業總產值34.9億元,同比增長27.3%;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4.7%,拉動經濟增長7.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企業達到58家,產值30.5億元,同比增長30.8%,產值億元以上企業7家,納稅百萬元以上企業6家。外貿出口態勢平穩,全年實現外貿出口144萬美元。“閩東藥城”建升的基礎上致力建設“海西藥城”,醫藥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涌現了力捷迅藥業、廣生堂藥業等2家億元企業,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藥業實現產值8億元,廣生堂研發的新藥阿德福韋酯取得國家藥監局新藥證書和生產批件,成為福建省2002年以來首個國家一類新藥。柘榮縣被國家日用品五金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授予“中國刀剪之鄉”稱號。
2009年,柘榮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8億元,同比增長6.0%;農民人均純收入5282元,增長7.4%。藥、茶、竹木、食用菌、反季節蔬菜、養殖等產業進一步壯大,全縣藥材種植面積達41520畝,其中太子參面積38050畝;茶園面積38770畝;食用菌產量(干鮮混合)4369噸,完成造林面積1.2萬畝,人工更新面積0.3萬畝,成林撫育面積2.2萬畝。培育形成1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9億元,增長12.9%;批發和零售、餐飲業實現增加值8887萬元,增長6.5%;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實現增加值7879萬元,增長9.0%;金融保險業實現增加值2670萬元,增長6.1%;房地產業增加值4059萬元,增長44.6%;其他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3915萬元,增長8.1%。
全年引進企業5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家,投資總額2.78億元,實際到位內資2.61億元,增長72%。實際利用外資57萬美元,增長7倍。外貿出口150萬美元,增長74.7%。
實施“16833”就業工程,新增就業人數60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為4.4%。成立勞務派遣公司,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3258人。農村低保全面實施,落實低保對象2656戶5457人,發放保障金243萬元。投入扶持資金1580萬元,實施扶貧開發項目126項。完成造福工程和易滑坡險情村搬遷157戶646人。基本完成鄉村人飲工程20個,硬化農村道路53公里。新增商品房面積5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項目通過科技部驗收,聯合國UNDP項目通過科技部中期檢查,全國科技進步工作通過科技部確認。一中田徑場、職業技術學校實訓樓等一批教育基礎設施相繼投入使用;教育質量穩步提升,高考本科上線人數突破700人,上本科線萬人比連續6年居全市第一;縣職業技術學校被確定為省級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柘榮剪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全民健身競技體育活動廣泛開展,完成6個建制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在全省率先完成20戶以下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高山廣播電視轉播臺改造順利完成。縣疾病防控中心綜合大樓建成并投入使用,宅中、東源等鄉鎮衛生院改造工程順利完成。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78‰。全面完成城區飲用水源治理項目,飲用水達標率100%,地表水各功能區水源達標率100%。完成全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初稿)和新一輪城鎮基準地價修訂工作。殯葬改革進展順利,全年火化率達71.4%,新建骨灰樓堂6處。
人民生活
“兩免一補”和職業教育資助政策兌現到位,為學生減免、補助費用800多萬元,受益學生2萬多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513人,新增城鎮就業61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到3.8%。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新增參保人員5035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償病種范圍不斷擴大,全年核銷醫療費565萬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啟動實施,發放補償金45萬元。醫療救助工作扎實開展,發放醫療救助金89萬元。城鄉“低保”工作持續深化,5604人被納入農村“低保”范圍,發放保障金440萬元;1056人被納入城鎮“低保”范圍,發放保障金117萬元。7個省市扶貧開發重點村10個扶貧開發項目順利完成,“造福工程”和滑坡險情村搬遷419戶2036人。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2%。新建改建農家店120家。完成9個鄉鎮洪水預警報系統和應急視頻會商指揮系統建設,洪水預警站點覆蓋面達100%。
重點建設
2009年,柘榮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億元,增長16.7%,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7.0億元,增長19.5%。全年實施在線重點項目25個,完成投資3.82億元。阿德福韋酯原料藥及片劑開發、太子參市場二期工程分別被列入省、市重點項目盤子。環城路一期工程、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場等項目前期工作準備就緒,星級賓館啟動建設,污水處理廠完成主體工程并通水試運行,醫藥物流園區交易中心大樓、東獅山高位供水工程、城北垃圾中轉站、戶外大型視頻系統建成并投入使用,104國道柘榮段路面改造全面完成。綠化工程有序推進,新增城區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35.9%,綠化覆蓋率41.4%。嵐錦豪庭、祥鳳花園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老師安居工程投入使用,新增商品房面積5萬平方米。
2008年,柘榮縣農機公司轉制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物資、商業、供銷等系統企業改革有序進行。順利完成農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成立全國首家農村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基本完成116個建制村(社區)明晰產權和林權發證主體改革任務。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扎實推進,完成林權發證登記115個建制村(社區)3.9萬公頃,占應發證林地面積的98.5%。農機公司轉制取得明顯成效,物資、商業、供銷等系統企業改制穩步開展。人事制度和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續深化,規范公務員津貼補貼和調整中小學教師津貼補貼工作順利實施。金融改革成效顯著,金融服務總量快速增長,金融機構存款、貸款余額分別增長20.3%和41.5%。
民生保障
2009年,柘榮縣新增城鎮就業635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125人,425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到3.8%。醫改前關閉、破產的企業退休人員醫保問題全面解決。深入開展城鄉低保工作,6654人納入低保范圍,發放保障金490多萬元。繼續深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農民參合率87.6%,報銷補償金額達350萬元。全面啟動農村住房統保工作,參保農戶2.28萬戶,參保率100%。加大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力度,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逐步改善,完成“造福工程”和地質災害點群眾搬遷150戶600人。
2009年,柘榮縣科技創新步伐加快,通過全國縣(市、區)科技進步考核,聯合國UNDP項目和科技引領新農村建設示范工程順利推進。完成縣職業技術學校等5所學校宿舍樓和實驗小學綜合樓建設。2009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達876人,1人被保送北大,上本科線萬人比連續七年居全市第一。深化“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建設,柘榮剪紙之窗成為全市唯一的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成功申報四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是雙城鎮的雙城城堡、乍洋鳳岐吳氏大宅、乍洋溪口永安橋、涉臺文物袁氏宗祠。2009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為10350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為5.9‰,被評為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名勝古跡
東獅山:省級風景名勝,群峰聳峙,雄偉挺拔,集太姥山的奇偉雄姿,兼武夷山的柔媚挺秀。
鳳岐吳氏大宅:為“亨房”所建,坐北朝南,臺基5級,內外兩重圍墻,四周花園。
黃柏小東山風光:境內多高山峽谷,在綿延群山中矗立著13座千米以上的山峰。有東山(小東山)、蝴蝶山、天星崗、龍井坑峽谷等。
九龍井:不僅有九個“龍井”,而且還有地質奇觀--冰臼。
民間藝術
柘榮剪紙:柘榮民間剪紙源自明末清初。2000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5年被評為省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柘榮剪紙歷史悠久,既保留了原始藝術淳樸、粗拙、剛健、渾厚的特征,又具有細膩、古雅、秀麗、柔美的藝術魅力,給人以遠古藝術的美感。史載,柘榮的原住民多來自北方,每逢中原逐鹿,大批中原百姓和文人學士遷入柘榮,為柘榮帶來絢麗多彩的人文財富,其中包括剪紙,此后,剪紙這門民間藝術在柘榮靠口口相傳和手把手傳技,得以保留、傳承。
柘榮民間剪紙由于不同的風尚習俗、地理環境、審美觀點,有著鮮明的風格與特色。柘榮剪紙源遠流長并得以在群眾中萌生延續,是因為那些民間巧女,她們得祖輩傳授,八、九歲便學摳花樣,習針作線。剪紙形式服從于民俗,或裝飾窗戶,或為飾嫁妝,覆蓋于箱、籠、枕、被和壇口上,從婚嫁、小孩滿月到“大生大禮”………長期以來深受群眾喜愛,其旺盛的生命力來源于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特別是春節之際,家庭主婦即在臘月二十三祭灶神這天將剪好的幾對福、祿、壽、喜等貼于碗櫥和灶邊及陶瓷器皿上以祈福驅邪。農村則貼在耕鋤上,以盼來年五谷豐登。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柘榮剪紙參加省民間美術展覽、晉京展演,并曾10多次赴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埃及、丹麥、巴基斯坦等國交流,部分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福建省博物館以及海外一些博物館收藏。1993年剪紙女藝人袁秀瑩參加“八閩絕藝”大觀園表演,榮獲“演藝精湛,藝苑奇花”稱號,1995年在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展覽上,她被授予“中華巧女”稱號。2004年10月,柘榮剪紙作為“情滿中秋”閩臺文化交流的禮品贈送給金門同胞。2005年柘榮剪紙被列為福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柘榮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剪紙)。[7]
改革開放以來,柘榮縣政府對剪紙藝術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堅持走“搶救保護與產業開發”相結合的路子,將柘榮剪紙作為特色產業,開始了“市場化經營,公司化運作”旅程,各項扶持政策頻頻出臺,建立“柘榮民間藝術館”和“柘榮民間藝術產業發展中心”,在職業技術學校開設剪紙職業班,率團考察剪紙市場,設立柘榮剪紙之窗,并在溫州、福州、義烏、廈門等地設立了柘榮剪紙經銷點,帶動從業人員一千三百多人。
柘榮剪刀:是傳統名牌產品,經過水磨、下鋼、熱處理三道傳統技藝。
草編涼席:精選上乘席草,采用傳統工藝精制而成。具有質優耐用、造型美觀、攜帶方便等特點。[6]
福建柘榮布袋戲:由一人一戲臺組成。集吹、拉、彈、唱表演于一身,是柘榮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
特產美食
柘榮太子參:為石竹科孩兒參屬植物,屬滋補類中藥。
牛肉丸:將牛肉剁成肉漿,配上淀粉及醬油、辣椒粉、醋、酒等作料,搓揉至有很強的黏性后,揉成一粒粒小丸后煮即成。
雞冠松:因形似雞冠而得名。主要原料有面粉、糖、豬油,經過加工制成半咸半甜的食品,以香、甜、酥、脆為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