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VIDEOSSEX少妇,97免费公开在线视频,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午夜性刺激免费看视频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慶 | 河北 | 山西 | 內蒙古 | 遼寧 | 吉林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龍江 | 貴州 | 云南 | 西藏 | 陜西 | 甘肅 | 青海 | 寧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門 | 臺灣
   福州市 | 廈門市 | 漳州市 | 泉州市 | 莆田市 | 三明市 | 南平市 | 龍巖市 | 寧德市
  
福建的相關信息
福建旅游投訴電話
福建旅游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家旅游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福建最佳旅游時間
福建屬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西北有山脈阻擋寒風,東南又有海風調節,溫暖濕潤是福建氣候的顯著特點。年平均氣溫15℃-22℃,平均降雨量1400-2000mm,是中國雨量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夏秋之交常受臺風的影響,但總地來看,福建是一個全年都適宜旅游的地方。

福建旅游特別提醒
入鄉問俗不犯忌
在嬰孩面前勿講“猴”,據說那樣會導致嬰孩患“猴損癥”,如須談猴,應改說為“爬樹”或“山人”。見嬰孩體胖,不可當面稱其“肥”,須夸“好看”,抱時亦不可言“重”。以“中指”指人,極為無禮。客至掃地,意為逐客,有辱于人。以六碗菜請客,最為不敬(清制,凡臨死刑犯,官以六饌餉之,以示皇恩浩蕩)。親友喜慶宴席,勿打碎碗碟,新婚宴席尤為諱忌。媒人到家談婚,不可奉茶,謂奉茶事難。產婦之房,未滿月不可進。與人聚餐,筷子勿插在飯上,祭祀時才這樣插筷子。兒童不戴兩頂帽,忌長不高。屋中張傘,屋內易漏。

福建娛樂指南
福建是一個語言復雜、民俗各異的地區,因而其文化藝術具有濃烈的地方色彩,表現出豐富的多樣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到了福建,一定要抽空去看看各地流行的地方戲曲以及木偶戲。
高甲戲流行于閩南地區,它是一種以丑角為表演主體的戲曲,特點是輕松活潑、詼諧幽默,深受人們的喜愛。梨園戲的名稱源于唐玄宗教習梨園子弟的故事,它以流行于閩南的古樂種南曲為基本唱腔,淳樸剛勁、明快粗獷,“小梨園”則委婉纏綿。此外,福建的主要傳統戲曲還有南音等等。
除了戲曲,木偶戲也是福建眾多娛樂節目中的一項。小巧玲瓏的提線木偶在表演者的細膩操縱下,都象是有了生命一樣,活靈活現,游客不可不去一觀。
首頁 >> 福建 >> 莆田市 >> 莆田市城廂區

  福建城廂區,亦稱荔城,位于富饒的興化平原中部,自古為興化府地,有1500多年的置縣歷史,這里人杰地靈,古時有”十室九堂“之稱,現為莆田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交通樞紐。城廂區南連閩南三角洲,北倚省會福州和馬尾,融僑開發區,東承湄洲灣開發區帶,西通閩西北廣大腹地,可謂”黃金寶地,八面來風”。現轄兩個鄉、兩個街道辦事處,35個村,15個居委會,總面積79平方公里,人口17萬人,是1984年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的沿海縣區之一。

行政區劃

  城廂區轄3個街道、4個鎮:

  街道:龍橋街道、霞林街道、鳳凰山街道

  鎮:華亭鎮、常太鎮、靈川鎮、東海鎮

歷史沿革

  莆田縣古稱“蒲口”,公元568年(陳光大二年)由南安郡分出置縣,因盛產荔枝,別稱“荔城”。仙游原名清源,早在唐圣歷二年(公元699年)就設置清源縣。因有何氏九兄弟跨鯉升仙的傳說,后更名“仙游”,別稱“鯉城”。自宋至清,兩縣曾先后同隸于興化軍、興安州、興化路和興化府,故至今仍俗稱“興化”(南洋一帶則稱“興安”)。南朝陳光大二年(568)、隋開皇九年(589)二度置莆田縣,均不久即廢。唐武德五年(622)再置莆田縣,屬豐州(州治今南安豐州)。圣歷二年(699)析莆田縣西部置清源縣。天寶元年(742)清源縣改名仙游縣,莆田、仙游2縣均屬清源郡(郡治今泉州)。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析莆田、仙游、福清、永泰縣地置興化縣,建太平軍(后改興化軍,治所興化縣),領興化、莆田、仙游3縣,八年(983)治所遷莆田縣,景炎二年(1277)興化軍改為興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為興化路。明洪武二年(1369)為興化府,正統十三年(1448)裁興化縣。清沿明制,清末屬興泉永道。1912年廢府,屬南路道(1914年改廈門道)。1925年廢道,直屬福建省。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時屬“興泉(泉海)省”。1934年7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仙游,領仙游、永春、德化、大田、惠安、莆田6縣)。

  1949年8月解放后屬第五專區,1950年屬泉州專區,1955年屬晉江專區。1970年屬閩侯專區(駐地遷莆田縣),1971年改為莆田地區,轄莆田、仙游、福清、平潭、長樂、閩侯、閩清、永泰8縣。1973年劃閩侯縣歸福州市。1983年撤莆田地區,劃福清、平潭、長樂、閩清、永泰5縣歸福州市,1983年9月9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地級莆田市,以莆田縣部分行政區域為該市行政區域,將晉江地區的莆田、仙游二縣劃歸莆田市管轄。1983年析莆田縣城廂鎮等設城廂區,析莆田縣地置城廂、涵江2區,將莆田縣的城廂鎮、城郊公社成立城廂區,將莆田縣的涵江鎮、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區。2002年2月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莆田縣,劃原城廂、涵江2區、莆田縣部分地方設立莆田市荔城區和秀嶼區,同時調整莆田市市轄區行政區劃:2002年5月正式成立莆田市荔城區和秀嶼區,同時調整莆田市市轄區行政區劃:城廂區1984年6月成立。現轄兩個鄉、兩個街道辦事處,35個村,15個居委會。2002年后現轄四個鎮、三個街道辦事處。

自然環境

  城廂區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臺灣海峽西岸,南臨深水良港湄洲灣,324國道、福泉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是扼東南沿海中部水陸交通要沖的黃金地帶,為莆田市政治、文化、教育、商業中心。城廂區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人文景觀薈萃,城內有千年古剎廣化寺、大型古堰木蘭陂等著名旅游景點,北部是水光瀲滟的東圳水庫,南面是碧波蕩漾的湄洲灣。別具一格的人文地理,形成了莆田的眾多優勢和特色。區位優勢明顯,位居閩東南沿海中部要沖,與臺灣隔海相望,北依省會福州,南接閩南“金三角”,是沿海經濟開放區之一,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港口資源得天獨厚,擁有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大海灣。湄洲灣是“中國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灣,水深港闊,風平浪靜,不凍不淤,10萬噸級船舶可自由進出,可建成萬噸級以上泊位150多個,具有建設大型港口的優越條件。媽祖文化獨特,國家旅游度假區湄洲島是四海共仰的媽祖文化發源地,島上的媽祖祖廟被譽為東方“麥加”,歷來以一種獨特的信仰牽系著海峽兩岸同胞,是大陸與臺灣經貿合作,文化交流,人員往來的橋梁和紐帶。 氣候,地處北回歸線北側邊緣,東瀕海洋,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溫度適宜是本市氣候的一大特征。平均年太陽輻射量達110.41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995.9小時,年均日照率為45%。日照時間從山區至沿海逐步增多。氣溫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山區逐漸降低。各地年平均氣溫在16℃至21℃之間。無霜期年平均達316天至350天之間。

  絕大部份土地,適宜農業生產上的一年三熟制作物栽培。境內還蘊藏豐富優質的礦石資源,主要有葉脂石、花崗石、高嶺土、水晶石等,尤其是清代乾隆皇帝賜封的久負盛名的花崗石“華亭青”,常年出口日本及東南亞各地。現已探明可開采出口的花崗石儲量達1000多萬立方米。

經濟社會

  全年全區生產總值達120.39億元,增長17.9%,經濟總量居莆田市首位;完成工業總產值236.59億元,增長26.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91億元,增長7.1%;財政總收入5.59億元,增長23.1%,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2.56億元,增長2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2億元,增長14.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24元,增長11.3%;農民人均純收入5058元,增長9.8%。

  經濟運行。工業支撐作用日益突顯,品牌戰略和科技創新實現重大突破,新增1個中國馳名商標、2個省級名牌產品。全區有24個項目列入國家、省、市科技計劃,5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共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分別占全市43%和60%。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9家,規模以上工業達到232家,完成產值205.68億元,增長29.7%。形成電子信息、鞋革服裝、食品加工、機械制造和工藝美術、印刷包裝、化學工業、物流配送股產業集群,產業競爭力逐步提升。全年共投資7800萬元進一步完善莆田高新區和新涵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新增落地工業項目73個,投資額達17.9億元。高新區實現“產值超百億、稅收超兩億”的目標,躍居全省10大經濟開發區第7位。農業經濟有效提升,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東南香米業、華林蔬菜等13家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壯大。五大農業主導產業逐步形成一批特色種養基地。“莆興農牧基地種、肉豬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和“華林蔬菜基地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列入全省50個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涵江區被定為2006年全國八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農資連鎖配送服務示范區”之一。

  項目開發。12個省、市級在建重點項目,總投資28.15億元,年度完成投資6.17億元,其中8個項目超額完成年度計劃投資;7個省、市級預備項目總投資16.4億元,年度完成投資1.11億元;64個區級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40.6億元,年度完成投資12.52億元,其中33個項目超過年度計劃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89億元,增長36.5%。全年新簽項目98個,總投資46.2億元,其中外資項目75個,投資總額33.9億元,內資項目23個,投資總額12.3億元。全年實現合同利用外資2.07億美元,增長14.4%;實際利用外資1.536億美元,增長34%;實現外貿出口3.80億美元,增長10.6%。

  城鄉建設。城區路網不斷完善,全年共新建成并投入使用荔涵大道涵江段、濱海大道涵江段、新涵大街北伸線等近15公里的城市道路。舊城東西區改造工程累計完成投資近4億元,拆遷舊房56萬多平方米。三信水鄉花園、溫泉河濱花園、錦江家園、華林家園建成竣工;新建住宅面積200萬多平方米,建成區面積達12平方公里。完成監前路電纜下地工程及前街至三門井夜景工程,建成垃圾壓縮站和12個垃圾轉運站。30個試點村共投入資金7808萬元。山區第二通道——“大江線”新縣至大洋段竣工通車,實現全區199個行政村(居)“村村通”。完成26個村級通水工程,解決農村1.9萬人口飲水困難問題。農村垃圾整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建成農村垃圾壓縮站1個、收集點266個、“一池三改”戶用沼氣工程825口。“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建設大力推進,127家農家店通過驗收。

  社會事業。“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通過復核驗收,保持低生育水平。公共醫療水平不斷提高,現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256家,其中二級甲等醫院2家,二級乙等醫院1家,各類各級衛技人員1100多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實施,全區29.7萬農民參保,參保率達91%以上。加強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1%。穩步實施農村低保制度,廉租住房試點工作有序開展。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明顯,投入各項資金250多萬元,落實“造福工程”搬遷任務83戶380人。

城市建設

  城廂是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始建于陳光大二年(568年)。唐代,境內交通多從山區出入。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修筑子城護官廨,定和三年(1210年)筑磚城,紹定三年(1230年)改筑石城,為福建三大名城之一。宋代,興建橋梁,修筑驛道,交通設施逐漸形成。特別是水路交通已逐漸發展,位于城東的白湖港是當時對外通商主要口岸,商船遠航至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明弘治《興化府志》載,境內有17街48巷,商業相當繁華。境內郵電事業始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興化郵局。民國16年修建福廈公路城廂段,民國19年開通城笏公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原城廂鎮規模僅有2.65平方公里。1984年建區后,投入巨資,結合舊城改造,進行新區開發,城區水、電、路等基礎設籬日臻完善,學校、醫院、商店、公園、影劇院等配套齊全,城區面積擴延至10平方公里。1989年,境內市郵電局已開通移動電話和無線尋呼。1990年,引進1萬門程控自動電話投入運營,使通訊網絡躋身于先進行例。1994年,全區實現村村通電話。1994年,實現全區村村通公路。 2007年確定的132個區重點項目和6個市重點項目順利推進,福廈鐵路一期控制性工程征地拆遷丈量工作已經完成,工業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5570萬元,新引進項目32個,投資總額7.3億元。15個農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400多萬元。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福廈公路、瀨榜公路橫貫境內,基本實現村主干道水泥化。木蘭溪流經18個村,境內建有3.5萬伏變電站1座和日供水5000噸的自來水廠1個,可提供充足的工業及生活用電用水。各村相繼順利完成農村電網改造。投資近3000萬元,全面開通程控電話,為企業投資提供良好的通訊設施。

南山廣化寺

旅游資源

  城廂區地處福建省莆田市中部,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濕潤,適宜旅游。木蘭溪、延壽溪蜿蜒于城南、城北;有福建省第二大人工湖—東圳水庫。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木蘭陂和釋伽佛塔;福建四大禪林之一的南山廣化寺;黃中庸(1030年—1110年)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黃氏先祖,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宋會元侍中兼樞密副使黃中庸紀念館在福建興化軍城驛前街府西巷(今莆田市城西荔城區梅峰路雷山巷110-111號黃侍中第尚存),出生于莆田新縣鞏溪宋洋中厝黃太常寺卿第。北宋景祐甲戌進士,從小受到其父宋進士寶文閣大理寺評事黃寵的熏陶,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祐四年(1052年)中福建鄉試解元,次年,赴京會試第一,經殿試中進士二甲第一名,即傳臚。此后,司馬光溫國公薦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廣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入朝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入值總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禮賓司廟會,起草禮儀詔誥。后擢侍中兼樞密院副使,與歐陽修、包拯、趙抃、劉敞、文彥博、富弼、王堯臣、韓琦等齊名,天性渾厚,為人仁惠。溫國公司馬遷薦其才,授浙江提刑。為官寬惠,能斷奇獄,所活甚眾,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溫公論薦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副使虎堀山風景區則是當年徐霞客入閩登“福建三絕”之一的九魯湖瀑布的必經之道。有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三紫凌云”、“南山松柏”,莆田四大叢林之一的龜山寺,國家級生態旅游園區“快樂農莊”;還有明代創著《八閩通志》的黃仲昭古墓、埔柳村蘭亭寺壁畫、“三一教”創始人林兆恩先生墓等名勝古跡。轄區內還有有獨特的地下溫泉資源,有三處平均水溫45度以上,其中以陂頭溫泉最為著名,溫泉含豐富的礦物質資源,具有消除疲勞、健康皮膚之功效。以“文化—旅游—休閑”為主題的生態旅游,逐漸融入全市旅游大格局。在城廂區可品嘗風味獨特的興化小吃,觀賞中國南戲活化石的莆仙戲,還可購買荔枝干、興化桂圓,枇杷酒等土特產和石雕、木雕、竹編等旅游工藝品。

  木蘭陂:由溢流堰、進水閘、沖沙閘、導流堤等組成。溢流堰為堰匣滾水式,長219米,高7.5米,設陂門32個,有陂墩29座,旱閉澇啟。堰壩用數萬塊千斤重的花崗石鉤鎖疊砌而成。這些石塊互相銜接,極為牢固。配套工程有大小溝渠數百條,總長400多公里,其中南干渠長約110公里,北干渠長約200公里,沿線建有陂門、涵洞300多處。整個工程兼具攔洪、蓄水、灌溉、航運、養魚等功能。1958年,在陂附近興建架空倒虹吸管工程,引東圳水庫之水到沿海地區。為了紀念建陂的歷史名人,陂南原建有協應廟,亦稱李宏廟,現改為木蘭陂紀念館。館內有錢四娘、林從世、李宏、馮智日等人的塑像,有明、清以來歷史名人撰寫的修陂碑記,以及1962年冬郭沫若到此游覽時寫的《詠木蘭陂》詩碑6首12塊。館旁有恩功亭和宋鄭耕的木蘭書堂古跡。在春水初漲,溪水漫陂入海時,白浪滔滔,有“木蘭春漲”之譽。

  古寨:城廂區常太鎮境內有大小山峰106座,最高的古山尾山海拔832.6米。歷代人民每當社會變亂之際,筑寨自保。因此,有許多地名與古寨遺跡相連,如南山寨、太平寨、鼓旗寨、石狗寨、酒池寨、朝天寨等,各個寨堡殘基尚歷歷可見。

  南山廣化寺:座落在城南鳳凰山。現行建筑群是清光緒初年依舊制重修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山門照壁上有中國佛教會已故會長趙樸初題寫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廣化寺占地3.2萬多平方米,建筑物面積1.7萬平方米。踏入山門,沿著中軸線建筑拾級而上,全長385米。依次是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藏經閣)、臥佛殿(下為祖堂);兩側翼建有寬敞的石柱廊廡,東側次第為東羅漢殿、鐘樓、五觀堂、伽藍殿、尊客堂、水云鄉、圓通門、溪聲閣;西側次第為西羅漢殿、鼓樓、學戒堂、祖師殿、凈行堂(念佛堂)、煙霞窟、方丈室、看山樓。寺后東西兩角的最高處,分別聳立著觀音閣和小南山。南山上有幾十株不知年代的蒼松翠柏。

傳統文化

  城廂區歷史上素有“文獻名邦”之譽,名人有林默、林兆恩、蔡襄、鄭樵、劉克莊等,還有許多至今傳為佳話的科甲風流。諸如“一家九刺史”,“一門五學士”,“兄弟兩宰相”,“魁亞占雙標”,“一方文武魁天下”,“六部尚書占五部”。還有保持唐章宋韻的莆仙方言,被譽為“南戲活化石”的莆仙戲。至今,歷史名人古墓葬保存不少,有唐代林披、“九牧林”、黃滔、鄭良士墓,宋蔡襄、蔡京、鄭樵、劉克莊墓,明黃仲昭、馬思聰、林兆恩、鄭紀、林蘭友墓,清代郭尚先,江春霖墓等。

  城廂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唐代就有歌舞、音樂等藝術創作。宋、明、清時期,文學、史學、戲曲、雜技、書畫、美術等文化藝術進入鼎盛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文化網絡逐漸形成,文化設施日益改善,群眾文化活動異彩紛呈。境內擁有比較齊全的報刊亭、廣播、電視、影劇院、書畫院、文化室、圖書室、閱覽室、書店、歌舞廳、錄像廳等文化娛樂場所。

  古建筑是莆田城廂區歷史文明的重要載體,是莆田市文物的精華。城廂區至今保存的數百座唐、宋、元、明、清古建筑。宋代建筑以古譙樓,三清殿、媽祖廟以及其中與歐陽修、包拯、趙抃、劉敞、文彥博、富弼、王堯臣、韓琦等齊名的《全宋詩》精選(第七三四二頁)作者黃中庸(1030-1110),字長行,號軍城居士為《紅樓夢》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黃氏先祖由鞏溪徙軍城始祖西驛前街府西巷(即今莆田城西梅園路雷山巷110-111號其黃太常寺卿第故居尚存)。北宋景祐甲戌進士大理寺評事黃寵之子。黃中庸從小受到其父宋進士寶文閣大理寺評事黃寵的熏陶,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祐四年(1052)中福建鄉試第一即解元,次年,赴京會試第一,即會元;經殿試中進士二甲第一名,即傳臚。歷官江西安福知縣、縣令,北宋治平四年(1067)后,司馬光溫國公薦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廣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召入朝為太常卿,入值總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禮賓司廟會,起草禮儀詔誥。 天性渾厚,為人仁惠。溫國公司馬遷薦其才,授浙江提刑。為官寬惠,能斷奇獄,所活甚眾,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溫公論薦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的黃文正祠(即今莆田城西梅園路雷山巷110-111號其黃太常寺卿侍中樞密第尚存)。眾多宋塔、宋橋、宋陂為代表。八閩名樓古譙樓以其有地方建筑特色的宋代臺基而著稱;目前尚存920余座佛寺建筑多為明清面目,唐宋的寺院多為十方叢林,明清的子孫寺不勝其多,大寺院的布局多為中國式的禪宗七堂制,主體建筑為山門、大殿、法堂、禪堂等中路進深,左右翼則為兩廊建筑;道觀廟宇,棋布城鄉,其宋代“三清殿”的建筑等級之高和文物價值之大,使它享有江南古建筑奇葩的美譽;明、清民居,以士大夫居宅為多,有著地方特色的布局和構造特征,歷來為中外專家所稱道。

  城廂區民間舞蹈風格獨特,豐富多彩,有起源于唐宋之間的《棕橋舞》、宋元時代的《皂隸舞》,明代的《九蓮燈》等,它和民間音樂一樣,保持百戲許多痕跡,并在民間傳統文化活動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就表演性質而言,歷代流傳下來的有生活、迎神、法事、戲曲舞蹈諸類。這些舞蹈古樸優美,地方特色鮮明,也反映當時風情習俗和宗教信仰,深受群眾喜愛。流傳在城廂區民間的“皂隸舞”,是中國古代“驅鬼除邪”的踏舞,古稱“鄉人儺”。它源于遠古崇神儺舞,也稱八班舞,表演驅邪捉鬼動作,以表神靈下凡驅除邪氣,保佑一方平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靈川的皂隸舞,表演者頭戴兇神惡煞般的面具,手持棍棒走在隊伍前面,每逢人多處就表演:兩人一對,時而面對面,時而背靠背,抑揚頓挫盡顯原始舞蹈單純古樸,成為出游隊伍最顯眼文化符號。而在仙游楓亭,每年“六鄉”“朱賽”等地出游,神駕前也扮有一隊皂隸,成對而行。他們動作整齊粗獷,舞姿原始奇特,陣容嚴肅威武。

  城廂區莆仙戲歷史悠久,目前設有戲劇研究基地,現有保存戲曲牌和劇目五千多個,曲目二千個。莆仙戲是福建的古老劇種之一,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于古稱興化的莆田、仙游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其戲班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據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其傳統科介有唐代的“大面”戲遺跡,而大部分的科介與南戲最早的永嘉雜劇有血緣關系。改革開放后,莆仙戲民間藝術創作繁榮,演出活動活躍。

土特產品

  解放鐘枇杷:城廂區常太鎮解放鐘枇杷,是莆田四大名果之一,果實形如古鐘,果皮黃里透紅,果肉脆嫩,汁多味甜,最大單果重達172克,為世界之冠。1999年4月25日、2000年5月10日、2001年4月30日分別在常太鎮洋邊村、北京、新加坡舉辦三屆福建莆田(常太)枇杷節新聞發布會、展銷會。2002年至2007年分別協同市、區在重慶、上海、西安、濟南、哈爾濱和烏魯木齊舉辦六屆福建莆田枇杷節及枇杷推介會。常太鎮枇杷連續二次(1996年6月、2002年2月)被農業部列為“南亞熱帶名優作物基地”和授予“中國枇杷第一鄉”。現有枇杷面積8萬畝,比1984年1萬畝,增長8倍,產量1.5-2萬噸。近幾年盛產的優質枇杷銷往國內外。常太鎮專為果品注冊“常太枇杷”商標,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和獲得“福建省名牌產品”稱號。

  酸菜:城廂區霞林街道的頂墩、下黃、肖厝是蔬菜種植加工專業村,村民有加工酸菜的傳統工藝,出產的酸菜品種多、口味好、色澤美,除供應本地,還暢銷閩西北一帶。

  興化桂圓:城廂區華亭鎮境內盛產龍眼、枇杷、橄欖等名特優水果,是“興化桂圓”的源產地,素有“華亭桂圓甲天下”的美譽,現已形成了福廈路兩旁、木蘭溪兩岸、三紫山脈等七條果樹帶,果樹總面積6.5萬畝。龍眼,荔枝摘過,龍眼始熟,故曰荔奴,俗稱桂圓。據《神農草木經》記載:“龍眼名‘益智’,出南海山谷”。三國初年(220―226年),魏文帝曾下昭群臣曰:“南方之珍若龍眼、荔枝……出自九真、交趾。”九真、交趾即今的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等地。1988年福建省果樹研究所對應用花粉形態結構上異同的試驗,證實了海南島的野生龍眼在其系統發育位置系是原始型的。興化種植龍眼伊始于隋唐,宋明尤盛。據《仙游志》載:“宋大觀四年(1110年)12月24日降大雪,仙游的荔枝、龍眼凍死很多。”乾道五年(1169年)仙游的蔗糖、荔枝、桂圓干從太平港(今霞橋港)運銷江淮一帶”。可見宋時仙游龍眼就有大面積生產。由于木蘭溪兩岸氣候溫和,雨露濕潤,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土質適宜,所產的龍眼質味冠神州。歷代以來,興化桂圓都被當作南方的名貴產品進貢朝廷。據明代弘治《興化府志》記載,當時仙游、莆田兩縣每年進貢的興化桂圓干有一千多斤。

特色小吃

  炒白粿:是城廂區群眾逢年過節和喜慶筵宴的一道風味菜肴。所用主料白粿,是用白棱米制作而成,其品質遠勝于市場上的普通白粿。棱稻為梗稻的一種,生長期長、產量低,因而種植面積不多,但其米質的韌性、粘性和香味特優,是制白粿的稻米,城涵人稱這種白粿叫“山里白粿”。山里白粿可炒可煮湯,若白煮后撒上白沙糖吃,亦別有風味。山里白粿還是山區群眾饋贈親友的主要禮品之一。

  雜燴面條:是城廂區居民臨時招待來客的簡便飲食,莆仙傳統的雜燴面條上面必須用8種葷菜配料(俗稱“八素”),把面條覆蓋起來,成為一碗豐盛的食品,用來待客既經濟,又好看。雜燴面條的傳統經營方式,是把配料預先按份裝在碗里,讓顧客一目了然。

  油炸雞卷:是因其外貌像燒雞而得名,它的制法主要是用豬網油皮卷包葷鮮餡料,故又名炸網油卷,屬脆炸系列,特點是色呈金黃,外酥內嫩,此菜也是閩菜系中的名菜之一,而城廂區的調味又獨具地方特色。

  術米粽:邑人黃仲昭《八閩通志》記載:“楚人是以竹筒貯米祭屈原,名筒粽。后人相承,遂用箬葉裹米而熟之,以為節物。”城廂區至今還保留這種以術米包粽子過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術米煎:俗名“術米米時”。從前是民間節日祭祖先的主要供品之一。因其制作簡易,主料是術米,配料有白糖、花生仁、花生油等,風味特佳。后來,它也進入商品市場。其成品特點:色呈金黃,油軟粘潤,經濟香甜,成為城廂區所歡迎的熱點風味小吃。

熱點城市: 杭州 | 大連 | 青島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蘇州 | 廣州 | 拉薩 | 麗江 | 洛陽 | 威海 | 珠海 | 廈門 | 沈陽 | 哈爾濱 | 濟南 | 長春 | 無錫 | 桂林
熱門景點: 黃山 - 湘西鳳凰 - 九寨溝 - 廣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頤和園 - 杭州西湖 - 山海關 - 圓明園 - 八達嶺長城 - 神農架 - 千島湖 - 五臺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圖文內容取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行為,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做中國最好的旅游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