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城區位于福建省晉江下游的泉州平原,地理坐標為東經118°29′、北緯24°55′�?偯娣e53.37平方千米。2003年末,總戶數72152戶,總人口267359人(全部為非農業人口)。漢族為主,有蒙古、回、苗、畬、高山等少數民族,通閩南方言。

行政區劃
鯉城區轄8個街道:江南街道、浮橋街道、金龍街道、常泰街道、開元街道、鯉中街道、海濱街道、臨江街道
歷史沿革
鯉城轄區,夏、商二代屬揚州,西周屬七閩地,春秋戰國屬越國。秦末、三國、兩晉時期,中原動蕩,漢人南遷。他們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熟練的生產技術,與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閩越人共同開發,促進這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入唐以后,政府重視海上交通貿易,為這個地區的經濟與文化帶來生機和活力。久視元年(700年),在重新設立武榮州時,選擇此地作為州治。開元六年(718年),太守馮仁智以州治無縣,向中央政府申請設立晉江縣。鯉城從此成為歷朝在晉江流域建立的州、郡、路、府及縣之治所。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已被列為上州,與長沙、汴京(開封)、京兆(西安)、杭州、南昌、廬陵、福州同為全國八大州府。南宋全國經濟重心南移,泉州港迅速擴大。元代,泉州改稱為泉州路總管府(屬省),海外貿易和經濟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明清二代,實行“禁海”和“遷界”政策,泉州港逐漸走向衰落。近代以來,廈門作為“五口通商”城市崛起,鯉城中心城市輻射范圍日漸萎縮,成為附屬于廈門經濟區的區域中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從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出發,1951年析晉江縣城和城郊8個鄉建立泉州市(縣級)。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泉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其轄區改置鯉城區,轄城區臨江、海濱、鯉中、開元、華大5個街道,浮橋、江南、北峰、東海、城東、河市、馬甲、羅溪8個鄉鎮和清源、雙陽兩個國營農場。1997年,因為泉州市急劇發展的需要,政區再次變動,一分為三,設鯉城區、洛江區、豐澤區。泉州古城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地理環境
鯉城區枕山面海,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由于終年溫暖濕潤,四季常青,十分適宜發展蔬菜、水果、花卉等城郊型特色農業。尤其盛產龍眼、余柑等經濟作物,是全國主要龍眼生產基地之一。
鯉城區是全國著名僑鄉和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全區現有旅居海外華僑、華人及港澳臺同胞約30.8萬人。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胞紛紛返鄉投資實業、捐助教育和公益事業,為鯉城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鯉城區地處福建沿海水陸交通要道,與臺灣寶島隔海相望,具有得天獨厚的樞紐作用和戰略地位,文化、科技、人才、信息輻射力強。區域內集中了泉州市主要的各級院校118所,各類衛生醫療機構189個,擁有多家的技術科研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還有廣播電視中心、圖書館、體育場、福利院等社會文化配套設施和慈善機構,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經濟發展
2008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49.77億元,增長15.5%,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0.27:55.85:43.88;財政總收入突破10億元,增長20%;區級財政收入5.17億元,增長20.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萬元,增長21.4%,增加2818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5億元,增長25.97%。合同利用外資1.49億美元,實際到資報表口徑7012萬美元、驗資口徑4354萬美元;出口商品總值2.69億美元,增長34.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66億元,增長16.9%,為近9年來最好水平。
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53.98億元,增長12.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8.82億元,增長24.3%;紡織鞋服、機械汽配、電子通信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130.51億元,增長17.79%;全區產值超億元企業25家,新增4家;納稅超千萬元企業20家,新增5家。全年有20個項目列入國家、省、市科技項目計劃,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6個;有1家企業產品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有4個項目列入省技術創新重點項目計劃,3家企業被列入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新增3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和1個市級行業技術開發中心;鴻星爾克鞋服檢測中心成為國內首家運動鞋企業實驗室;海天輕紡的“高導濕滌綸纖維及制品關鍵技術集成開發”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區獲得授權專利297件,梅洋塑膠、文創科技等9家企業被確立為省、市級專利工作試點單位。新增6個省名牌產品和20個市知名商標。實施循環經濟,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單位GDP能耗下降2.7%,控制在0.58噸標準煤/萬元以內;化學需氧量減少499.27噸,削減5.5%;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54.46噸,增加4.7%。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完成產值58億元,實現工商總稅收3.33億元。加大對服務業的扶持和保障,奇樹貿易、森美石油、華明貿易、亞倫集團等總部型企業創稅近億元;南環路汽車貿易走廊逐漸成形,22家限額以上汽車企業實現零售額16.02億元,增長63.4%;旅游總收入32.80億元,增長13.1%;成功引進中國大型IT連鎖企業宏圖三胞入駐;和平社區被評為全國社區商業示范社區,義全機電街被評為福建省特色商業街,華遠手機城榮獲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示范店。
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34.57億元,增長21.06%,其中電子信息、紡織鞋服、機械汽配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109.39億元,增長24.4%;企業利潤實現7.03億元,增長44.52%;萬元GDP能耗降低0.613噸標準煤,下降2.7%;化學需氧量減少627噸,削減7.73%;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92.7噸,削減7.39%。全區產值超億元企業21家、新增6家,鴻星爾克成為首家產值超10億元企業;納稅超千萬元企業15家、新增7家,納稅超五百萬元企業31家、新增13家。全區各類企業共實施科技項目77個、技改項目24個,開發新產品24項;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省級星火行業技術開發中心2家。金太陽公司的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能力達30兆瓦,居全球第四;微波通信產業6個第三代移動通信項目投入運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完成產值34億元,稅收9990萬元。
全區新增森美石油、奇樹貿易、錦程輝貿易、合潤工貿等企業銷售總部和物流總部,世界最大的連鎖零售商沃爾瑪嘉信茂廣場分店開業;南環路汽車貿易走廊引駐雷克薩斯、奔馳、悍馬、標致、斯柯達、福特等汽車品牌銷售企業;旅游服務業實現旅游總收入29億元,增長19.34%;新辦商貿服務業三資企業8家,合同外資1662.35萬美元,增長62.5倍。清正社區、伍堡社區分獲全國、全省“商業示范社區”稱號;伍堡裝潢裝飾專業街榮獲省首批“商業特色街”稱號。
城市建設
基本完成江南新區30平方千米核心區的江濱片區、中心公園-烏石山片區、高新園區三大片區的城市設計和修建性詳規編制。區行政執法局正式掛牌運作;建立責任追究等城市長效管理機制,實施延陵、玉霞、錦美、池亭、后厝尾等城中村的片區拆遷改造;有效制止“兩違”的蔓延。開展新區私有住宅普查、建檔。投入860萬元整體推進新區人居環境整治,做好社區的綜合整治和垃圾清理、旱廁填埋、公廁建設。推進23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額14.67億元;征地66.7公頃、拆遷16萬平方米;籌措信貸資金8.99億元,催收土地出讓金2.81億元,完成49.7公頃土地農轉用報批手續。完成新華小學一期、石崎安置小區一期建設;基本完成江濱豪園、濱江花園城、防洪堤二期主體工程等項目;學府路拓改工程、江南商貿物流中心一期、金浦排洪排澇工程、筍江公園、興賢路北延段示范小區等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年安排28個重點建設項目,21個項目動工建設,完成投資10.8億元�;就瓿蔀I江片區修建性詳規方案設計,完善江南新區次中心城市核心區概念性規劃方案。舊城區美食街北拓、城南片區二期、水門片區危舊房改造和僑聯大廈、糧食局危舊辦公樓改造規劃設計啟動。南俊路北拓及米倉巷危舊房屋改造項目主車道全面貫通;開展324國道鯉城段、南環路、中山南路騎樓景觀整治;維修涂門街、南俊路、九一街、打錫街等路段的夜景照明工程;對中山路等市區12條主要道路進行交通整治,順利通過市創建達標街、示范街驗收。江南新區功能日益完善,防洪堤二期(金塔段)堤路、綠化、路燈、堤前觀光道等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金浦排洪排澇工程泵站主體工程、江南新區商貿物流中心(一期)繁榮大道與林蔭大道均已完工;投入1046萬元開展新區人居環境整治,綜合整治9個重點社區,收取新區39個社區衛生費122萬元;全年拆除違法建設701宗,拆除面積6.36萬平方米;投資2500萬元建設新區自來水工程,解決16個社區5400戶居民用水難問題。
社會事業
完成20件25項為民辦實事項目,總投資4937萬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城市困難群眾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240元提高至260元;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通過省級驗收;全省率先設立人民調解獎勵基金;榮獲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福建省教育工作先進區、省級文化先進區稱號;火鼎公婆、“江加走”木偶頭雕刻等5個項目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品錄;連續5年保持“全國計生優質服務先進區”稱號,積極創建“中國人口早期教育暨獨生子女培養示范區”,全省首家以優秀等級通過了國家計生委的驗收。榮獲“福建省社區教育先進單位”稱號。通過全國科普示范城區復查和第三屆省科普先進區驗收。省級文明城區高分通過初評。區檔案館成為全省首家縣(區)級“國家一級檔案館”。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等3項非遺項目入選第二批國家級保護名錄,邱劍英等7人入選首批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人。開展人口早期教育、生育關懷和關愛女孩3項行動,人口出生率9.81‰,政策符合率98.1%,榮獲省級“2006-2008年度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1.47萬人,江南新區勞動力轉移就業634人,勞務派遣407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0.86%以內。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參保人數7萬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月260元,發放低保金481.33萬元。全年投入610萬元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建立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和提供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免費教科書制度。

旅游資源
鯉城區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宗教人文藝術瑰寶薈萃,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區內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等珍貴文化史跡林立,擁有開元寺、清凈寺、天后宮、李贄故居、崇福寺、承天寺、朱熹遺跡等一大批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梨園戲、高甲戲、南音、提線木偶戲等珍貴的古老藝術源遠流長,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海外鄉親、戲迷弦友回鄉賞觀。豐富的文化底蘊、淳厚的民俗風情,使鯉城具有雄厚的旅游業發展潛力。
李贄故居:位于泉州鯉城區南門萬壽路123號,為一座兩進三開間的普通民房,現前落只剩一間通道,正廳建筑形式為坡屋頂,磚木結構,廳堂內案桌供脫胎李贄塑像,后有李贄家族族系圖。廳口聯文為“聯濟南隴西為鼎族;蔚政事文學之名賢”;廳中楹聯為“兩支雙名宦;三世四鄉賢”。正廳兩側有現任副市長周錕民題留的李贄在云南姚安知府任上所撰對聯“聽政有悠閑,不妨甓運陶齋,花栽潘縣;做官無別物,只此一庭明月,兩袖清風。”清同治間(1862-1874)修葺時,在該廳右側出土有李贄石質印章兩枚,一刻陰文“李贄”,一刻陽文“卓吾”。現分別收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此次辟李贄紀念館專門復制陳列,泉州師院歷史系教授吳幼雄捐出收藏的李贄祖母墓志銘也陳列于此。經鯉城區本屆政府的關心重視,重新整葺的故居辟為李贄紀念館,并請全省知名雕塑家楊振榮雕塑了李贄半身銅像一尊,并刻有李贄生平簡歷,供游客贍仰。故居占地面積495平方米。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是我國唯一反映古代中外海上交通歷史的專門性博物館,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創建于1959年,舊館位于開元寺內,新館座落在風景優美的東湖公園東側,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主體館為雙桅船形建筑,面積7000多平方米。目前正式對外開放的陳列館有“泉州港與古代海外交通陳列館”、“泉州宗教石刻陳列館”和“泉州灣古船陳列館”三個專題館。
宗教石刻:陳列分為伊斯蘭教、古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四個部分。以伊斯蘭教遺物最為突出,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居全國第一。還有大量的宋元時期伊斯蘭教寺廟的建筑構件、教徒墓碑和墓蓋石等,不少遺物中還刻有波斯文和阿拉伯文,是研究我國宗教歷史的珍貴實物史料。 1984年,世界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參觀這座船陳列館后,興奮地贊嘆:“這艘古船是中國自然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后城旅游文化街:后城是泉州老城區的中心,位于涂門街與九一路之間,北側有保留較完整的古民居,東接僑鄉小商品街,西聯百源路,南與著名旅游文化景點清凈寺、關帝廟聯成一片,建筑風格獨特,有濃厚的閩南特色,是旅游、商貿、居家的好地方。中外游人、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后城人杰地靈,名聞遐邇,名家、名人輩出,是公認的風水寶地。
伊斯蘭教圣墓: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圣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清源山東南側,泉州市東門外2公里的伊斯蘭教圣墓,因位于靈山腳下,也叫靈山圣墓。墓內安葬著穆罕默德兩位弟子的遺體,是世界伊斯蘭教中最古老、保存最好的圣墓之一,與麥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納夫的阿里圣墓齊名,被稱為“世界伊斯蘭教的第三圣墓”。
著名僑鄉
鯉城區是全國著名僑鄉,華僑史可稽達千年之久。鯉城人背井離鄉飄洋過海,與故鄉興衰有著密切的關系。鯉城籍華僑傳統的愛國愛鄉之舉,對故鄉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起著重大的影響。鯉城籍華僑自近代起,與港澳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某些方面乃至不可分割地步。唐代,泉州人因地少人多到海外謀生、經商的人漸多,有的逗留國外,甚至老死客地,成為早期華僑。宋元時期,泉州港日益興盛,人口不斷增多,往海外的人越來越多。明清時期,政府實行海禁、遷界,泉州百姓迫于生計,相率冒險向海外擴展。鴉片戰爭后,泉州人到海外謀生的機會增多,出國人數更多。民國時期,泉州戰亂災害交加,出現歷史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出國高潮。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已有8萬多泉州籍人旅居海外�?箲饎倮两夥徘跋�,又有2萬人出國。解放后,移居海外的人數一度銳減。從70年代開始,出境人數逐年增加并以移居香港居多。至1996年,鯉城籍的華僑、華裔有30多萬人,港澳同胞有10多萬人。鯉城籍華僑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分布在五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僑居地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越南、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傳統和對祖國的熱愛及親人的眷顧,使他們世世代代保有葉落歸根的強烈感情,因此鯉城區的歸僑、僑眷遍布城鄉各地。
海外鄉親十分關心家鄉的文教衛生事業和社會福利事業。清末到民國期間,他們繼承中華民族民間辦學的優良傳統,個人出資在家鄉創辦和助辦各類學校沿習成風。至解放前夕,泉州有僑辦、僑助中學7所、小學23所。同時,還捐款救災、扶助慈善機構、發展文化衛生事業。解放后,這一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改革開放以來,“三胞”捐資教育風氣更盛,檔次規格也大有提高。泰國華裔吳慶星先生獨資創辦的仰恩大學耗資7000余萬元,是全國第二所華裔獨資捐建的高等學府。鑒于教育事業的長期投資性質,為了持之以恒進行獎教獎學,海外鄉親采取建立教育基金形式,保證捐資效益。除捐資辦學的外,鯉城城鄉幾乎到處都有華僑捐建的圖書館、文化館、運動場、體育館、影劇院、醫院等文化衛生設施以及捐贈大量的先進設備和現代化交通工具。鯉城鄉鎮公路縱橫、橋梁到處可見,全部大小寺廟等文物古跡得以保護良好,華僑、港澳同胞傾注了大量的心力,耗費了巨額的資金。境外鄉親還熱心于賑災慈善、扶貧敬老,使鯉城社會福利事業特別興旺發達。1996年,鯉城范圍內有各類僑辦、僑助學校140所,占全區各類學�?倲档�62.7%,僑辦基金會68家,基金總額6330余萬元,其中百萬元以上的基金會有8個。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切實依法維護華僑、僑眷的合法權益,華僑、港澳同胞愛國愛鄉熱情不斷高漲,1978~1996年捐資總額達1.7億元,有力推動鯉城區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飲食風俗
煎堆補天 端午節之前,泉州一帶常常陰雨綿綿,人們盼晴心切,仿效女蝸氏煉石補天的做法,于是有了“煎堆補天”的民俗。民謠“雨仔微微,舀油來煎堆”正是這種民俗的生動反映。堆,是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內煎之”(《泉州府志·風俗》),味道香美,很受人們喜愛。在泉州,除了名聞遐邇的“蠔堆”(又名“蠔煎”)外,還有“麥堆”、“豬油堆”等。
筅塵 為了干干凈凈過春節,除夕之前,家家戶戶都要進行一年一度的“筅塵”(撣塵),即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活動。這種“筅塵”的習俗宋代已可見。據宋·吳自牧《夢粱錄》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
吵新人 吵新人,即鬧洞房。泉州一帶有“七日內無大小”之說,意即新婚以后的七天之內可以不拘禮節隨時鬧洞房。鬧洞房的內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婦當眾做出種種親昵舉動,形式多樣,詼諧風趣。但有時也會因無所禁忌、別出心裁而出格。
滿月 嬰兒出生滿一個月,稱作“滿月”。主人要請理發匠為嬰兒剃去胎發,俗稱“剃滿月頭”,并以“龜粿粽”饋送親友鄰居,親友鄰居則回贈衣服、贏巾(襁褓)、項鏈、手鐲、腳鐲等。“龜粿粽”中必有一種叫“滿月圓”的米粿,因形狀像奶頭,故俗稱“豬母奶”。它象征母乳充足,嬰兒健康。
度晬 嬰兒周歲,俗稱“度晬”。是日,主人要為嬰兒“做度醉”,敬神祀祖,設宴請客,還要制作大量的“四腳龜”和米粽分送親友,祈求嬰兒早日學會走路,健康長壽。外婆家通常要送用紅線繡著“?”字的“度晬裘”(披風)、“度晬帽”和有虎頭圖案的虎耳帽、虎耳鞋以及銀制的如意鎖、長命鎖、天官鎖或手鐲、腳鐲等,祝福嬰兒吉慶康健。
十六歲生日 男孩十六歲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因此十六歲的生日儀式特別隆重。家里要備辦“三牲”、壽面最后一次答謝床母、檐口媽和夫人媽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粿、粽、面線等物分送親友鄰居,并設宴招待。這時外祖母家要送成年衣帽鞋襪或布匹等表示祝賀。
過番 閩南地瀕東南海濱,從唐代起,就有泉州人飄洋過海,移居南洋群島。隨著宋元泉州港的興盛,遠航東南亞各國經商的泉州華僑更是猛增。本地人習慣把前往南洋謀生稱做“過番”,旅居南洋一帶的華僑則被稱為“番客”。
送順風與褪草鞋 泉州人即將出國謀生或華僑回鄉探親后又將返回居留國之時,親友紛紛前來贈送家鄉土特產或中成藥,為其送行,俗稱“送順風”,如設宴送行,則稱辦“送順風桌”。華僑自海外歸來,親友聞訊趕來送雞、雞蛋、面線、美酒等物或設宴接風洗塵,俗稱“褪草鞋”(因舊時出遠門,常穿草鞋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