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區位于三明市區西南部,東與梅列區相連,西與永安市毗連,南與大田縣交界,北與明溪縣接壤。地處北緯26°5′,東經117°5′。面積811平方公里,轄2鄉2鎮、四個街道辦事處。人口15萬人(2004年)。通行閩中方言永安話。鷹廈鐵路,205國道,102、212省道橫貫區境。普禪山佛光、蓮花峰日出,鑼鈸山云海、百林公園林濤等為著名景觀。格氏栲自然保護區已建為森林公園。
區政府駐城關街道。郵編:365001 代碼:350403 區號:0598
行政區劃
三元區轄4個街道、2個鎮、2個鄉:
街道:城關街道、白沙街道、富興堡街道、荊西街道
鎮:莘口鎮、巖前鎮
鄉:城東鄉、中村鄉
歷史沿革
三元區原屬沙縣轄境,其地名由來已久。遠在唐代,因當地有一安氏產下三胞胎,長曰龍元,次曰獅元,末曰豺元,英杰有名于世,而取地名為三元。宋時乃為沙縣二十二都的一個小村莊,直至明代中葉才辟墟設鎮,明清設三元里,民國后設三元鎮。民國28年,從沙縣劃出設立三元特種區。民國29年,增劃毗鄰的沙縣、明溪、永安縣部分地方設置三元縣,三元鎮改稱三民鎮。1950年解放時仍稱三民鎮,屬三元縣梅列區所轄。1954年,三民鎮改稱城關鎮,仍屬梅列區。1956年,三元、明溪兩縣合并,各取冠首一字,故稱三明縣; 1959年2月,成立三明人民公社,下轄城關、中村、莘口、巖前、雪峰、蓋洋、夏陽、胡坊8個農村人民公社。1961年8月,城關人民公社管委會改為城區辦事處,下轄城關、列東、列西3個分社;1963年,與明溪縣分開建置,改稱三明市,隸屬三明專員公署; 1970年地轄三明市下屬城區辦事處與陳大、巖前、莘口、中村4個公社管委會和荊西鎮政府。1983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三明地區行政公署,原地轄三明市改為省轄市,設置市轄縣級三元行政區。
自然地理
全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傾斜,位于武夷山脈與戴云山脈之間的匯水區,沙溪河谷梅列盆地為市區,海拔最高1500米以上。全區大部分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4℃-19℃,年平均降雨量1500-19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800小時。
三元資源豐富。三元區是福建省重點林區之一,全國南方林區綜合改革試驗區,享有“綠色寶庫”之稱。全區共有林業用地103萬畝,立木蓄積量達550.8萬立方米,毛竹林28萬畝,立竹量3000多萬根,每年提供商品材8萬立方米、毛竹200萬根,是三元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初步形成了紙、林化、木、竹系列400余種林產拳頭產品。境內有石灰石、螢石、煤、鐵、稀土礦和地熱等23種資源,礦床、礦點61處,已開發的礦產有13種,有各類礦山企業97家。礦產資源不僅品種繁多,而且貯量豐富,僅石灰石儲量就達7000萬噸。境內主要有沙溪河、東牙溪、薯沙溪、漁塘溪等5條主要河流,年徑流量達80億立方米。全區水利資源可供開發發電裝機容量達12.5萬千瓦,已開發建成的水電裝機容量8.9萬千瓦,水電站38座,其中沙溪河規劃梯級開發電站中最大的一座水電站三明竹洲水電站3臺機組已并網發電,年發電量可達1.89億千瓦時。

格氏栲森林公園
經濟社會
2008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9.82億元,增長38.4%;農業總產值9.31億元,增長6.7%;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0.95億元,增長68.49%;實際利用外資1780萬美元,增長3.7%;出口總額3300萬美元,增長18.7%;農民人均純收入6014元,增長1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億元,增長20.2%;地方財政收入1.18億元,增長15.4%。城鎮登記失業率4.18%,人口自然增長率3.76‰,均控制在計劃范圍內。
農業經濟。全年新植優質果品、經濟作物333.3公頃;植樹造林面積、林業產值分別增長11%和22%。成立了鴻源柑桔、蓮花山養蜂等7家農村經濟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5600多人,輻射全區75%的行政村。全區56.9%的行政村完成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初步培育了忠山、沙陽、樓源的“金三元”蔬菜系列,爐洋、蓬坑、清溪的臍橙,西際、高山特早蜜橘,回瑤、南坑落葉雜果,普禪山有機茶,增坊大球蓋菇等特色產業。培育無公害產品18個,綠色食品3個。發展“永寧”、“永佳”兩家水果加工出口企業,在全市率先實現農產品自營出口。全年發展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0家,60%的行政村發展成為“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村。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7家,輻射帶動全區75%以上行政村。建成標準農田、煙田、優質稻、無公害蔬菜、優質水果基地0.79萬公頃,創建省級農產品品牌1個、綠色食品標志6個,市區65%的無公害農產品由三元區供應。“金三元”水鄉漁村項目成為省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項目,三元油桃標準化示范區列為省級示范區。
工業經濟。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接近40億元,其中區屬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5.57億元,增幅高達62.6%,凌芳工貿、輝煌機械、豐潤化工等企業組織實施11個千萬元以上的技改項目,毅君機械、福維紡織等4家企業清潔生產項目通過審核驗收。新增“閩峰”、“農旺”等12個市知名商標以及“佳寧”、“山田鄉”、“華橡”等3個省著名商標。工業園區累計投入資金2.24億元,開發工業用地370.9公頃,入園企業總數達86家,實現工業產值18億元。全年凈增規模以上企業20家,總數達131家,總產值50.4億元,其中,12家區屬企業年產值超過億元,1家企業成功在美國借殼上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98%。全年累計投入園區建設資金9500多萬元,新增工業用地66.7公頃,截至年底,入園企業總數達93家,年工業總產值近20億元。生物醫藥、礦產品加工、化工、物流等新興產業培育顯成效,全區已發展生物醫藥企業16家,年產值2.5億元,增長25%,藥用植物種植面積達400公頃,與廈門中藥廠達成草珊瑚GAP基地建設協議;松陽煤礦實施“一擴六”項目、池坪煤礦年產30萬噸煤炭項目開工建設,吉口煤礦、烏龍鐵礦完成儲量勘查報告;7家化工企業入駐渡頭坪化工小區,占地160公頃大坂物流園、占地8.27公頃的復船岌物流信息中心及占地26.7公頃的荊東煙草物流園均在規劃建設中。
商貿旅游。專業市場建設取得新成效,總投資9.1億元,占地65.4公頃的海西金屬材料制品市場全面開工,型鋼市場一期主體封頂,五金機電城正式掛牌出讓,再生資源交易中心、長安路拓寬改造等工程均在建設中。占地5.3萬平方米的科技會展中心主體竣工并初步投入使用。旅游經濟趨于活躍。格氏栲、十八寨、橫坑溫泉等旅游資源得到市里的充分關注,“百年栲、千年寨、萬年居”一日游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全區接待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分別增長26%和23%。新增陽光建材、恒元貿易等限額以上貿易企業8家,東霞蔬菜批發市場、白沙水果批發市場等專業市場交易量穩中有升,海鑫型鋼市場(一期)竣工并投入使用。初步完成三元旅游產業發展規劃、三元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及格氏栲、竹洲湖等六大景區控制性詳規。格氏栲景區順利通過全省4A級旅游景區復核考評。十八寨景區仿古民居群動工建設,仿古廊橋建成使用。全區年接待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分別增長22.6%和11.9%。
城市建設。積極推進土地前期開發,完成收儲或正在收儲的土地達240公頃,28個房地產開發項目穩步推進,全年建筑業總產值增長46.6%、建安稅增長30%。占地66.7公頃的臺江新區項目進展順利,臺江大橋、防洪堤建設、土方回填、白坂路拓寬等4項重點工程同步推進。市重點城建板塊下洋中區改造進展順利,科技會展中心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捷龍江濱豪園等房地產項目開工建設。
旅游交通
三元依山傍水,旅游資源豐富。其中有被國家旅游局授予“國家4A級旅游區”稱號的格氏栲森林公園,有“福建省最美鄉村”之稱的十八寨,有被稱作南方“周口店”的巖前萬壽巖18萬年前舊時器時代文化遺址,有享譽省內外的橫坑溫泉度假村,以及普禪山佛光、蓮花峰日出、鑼鈸頂云海等生態旅游景光。
三元交通便捷,為閩西北重要的交通樞紐。境內路網縱橫,鷹廈鐵路、205國道、306、212省道貫穿全境。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穿越該區,連接廈、漳、泉等沿海發達地區的交通大動脈泉三高速公路正在施工中。

格氏栲森林公園
風景名勝
格氏栲自然保護區:又名青鉤栲、赤枝栲。格氏栲自然保護區位于三明市西南30多公里的莘口樓源小湖村,分布在我國東起臺灣、西至廣西的寬闊地帶。有格氏栲森林一萬畝,保護區內還有樟、楠、木荷、建柏、黃杞、山肉桂等木本植物100多科600余種,麥冬、砂仁、金線蓮、七葉一枝花等中草藥材上萬種;林中還棲息著小鹿、黑熊、果子貍、飛鼠、白鷴、長尾雉、足雞等珍禽異獸。這樣集中成片的格氏栲林,為國內罕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格氏栲天然林區之一。1964年被林業部列為自然保護區。
安貞堡:距永安城區110公里,由鷹廈鐵路或205國道進入永安市,再坐永安至安貞堡的旅游專線公交車直達。 距三明市60多公里,亦可由三明包車前往,單程費用100元左右;也可搭乘過路班車。又名“池貫城”,位于距城75公里處的槐南鄉洋頭村,始建于清朝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歷時十四年完工。安貞堡整體是圍廊式土樓以廳堂為中心結合的院落式民居,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堡內分上下二層,前后三進,建有正堂、下堂18處,大小房間360 余間,備有12個廚房和5口水井,可供千余人食住。安貞堡是福建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夯土建筑之一,199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巖遺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巖前村西北的石灰巖孤峰上,屬舊石器時代遺址。 遺址區發現了石制品近百件,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與刮削器等,同時還有多種哺乳動物化石。時代為距今20萬年左右,為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址。還發現了世界上罕見的早期人工石鋪面遺址,石鋪面揭露面積約120平方米,并發現了中國犀、虎、棕熊、牛類等伴生動物化石10余種400多件。萬壽巖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把古人類在福建生活的歷史提前了十幾萬年,填補了福建省考古學年代上的一段空白,也是中國華東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洞穴類型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
人文民風
三元歷史悠久,古跡眾多。明代中期即為閩中重鎮。境內發現的萬壽巖18萬年前古人類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稱為“南方周口店”,忠山古民居群被評為福建歷史文化名村,中村回瑤宋代古窯址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關注,還有建于北宋元豐六年的蓬仙巖、明天啟元年的八鷺塔等歷史文化古跡。
十八寨民風淳樸,民俗活動內容豐富,除傳統節日外,每年具有當地特色的民俗節日活動主要有:農歷正月初五的“急腳尊王”廟會、二月十九日的“觀音九”和五月二十五日“謝神節”等活動。此外,還有不定期的“迎神取火”、祭奠先賢、婚嫁習俗等,從古至今一直流傳。節日小吃主要有:糍粑、米果、圓子、年糕、米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