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縣位于福建省西部,與江西省石城、廣昌縣毗鄰。省道福五公路、建文公路、洋萬公路縱橫境內。永(安)寧(化)高速公路于2011年12月通車,在寧化縣境內設有寧化城南工業園區、石壁、五里亭(閩贛邊界)三個出口,永寧高速公路在永安樞紐可連接長深高速公路,在寧化出省往江西方向可通至石城縣和吉安市。清代黃慎墓、伊秉綬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湖村天鵝洞、石壁客家祖地為省級風景區。總面積2381.3平方千米。人口35萬人(2006年)。通行閩西客方言清寧話。
縣政府駐翠江鎮。郵編:365400 代碼:350424 區號:0598
行政區劃
寧化縣轄4個鎮、12個鄉:
鎮:翠江鎮、泉上鎮、湖村鎮、石壁鎮
鄉:城郊鄉、城南鄉、濟村鄉、淮土鄉、方田鄉、安樂鄉、曹坊鄉、中沙鄉、河龍鄉、水茜鄉、安遠鄉、治平畬族鄉
歷史沿革
唐乾封二年(667年)以黃連峒置黃連鎮,開元十三年(725年)升為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名寧化縣,歷屬建州、汀州府(臨汀郡)、汀漳道。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境內分設寧化、彭湃、泉上蘇區縣。1949年10月21日和平解放,歷屬永安專區、龍巖專區、三明專區(地區)、三明市。1959年2月至1961年6月曾與清流縣并為清寧縣。1995年,寧化縣轄翠江鎮、泉上鎮、湖村鎮、濟村鄉、城郊鄉、橫鎖鄉、禾口鄉、淮土鄉、方田鄉、安樂鄉、曹坊鄉、治平鄉、中沙鄉、水西鄉、安遠鄉、河龍鄉,5個居委會、207個村委會。2000年7月6日,三明市人民政府(明政[2000]文122號)批復同意撤銷治平鄉,設立治平畬族鄉,以原治平鄉的行政區域為治平畬族鄉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2003年,寧化縣轄4個鎮、11個鄉、1個民族鄉。
地理環境
寧化縣位于福建省西部,與江西省石城、廣昌縣毗鄰。北緯25°58′-26°40′,東經116°22′-117°02′。地處閩江九龍溪上游,地形以低山丘陵地為主,年降水量1750毫米,年均氣溫18℃。礦藏有鎢、錫、鉬、鈷、稀土、石灰石、大理石、白云巖、螢石、硅石和煤。總面積2381.3平方千米。
全境屬于閩贛臺地大面積抬升區的相對下陷地帶,地勢由西向東遞降,并形成由北到南五條地帶性地貌,低山、丘陵、盆地占全境總面積的96%。縣城海拔320米。
境內溪河縱橫分注四方,流入閩、贛、韓三江。主要河道東溪、西溪會合于縣城東郊,稱翠江,縣城所在地稱翠江鎮。寧化縣屬中亞熱帶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15-18℃,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春季長達四個月,無霜期214-248天,年平均降水量1700-1800毫米,年均日照1757小時,為發展農、林、牧各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寧化擁有耕地44萬畝,是國家和省商品糧基地縣,年產稻谷2.2億公斤以上。蓮子、辣椒、薏仁米、茶葉、食用菌、水果、獼猴桃、魔芋等農副土特產品,產量高、品質優良。其中老鼠干為閩西"八大干"之一,名揚海內外;河龍米及延祥茶等歷史上被列為貢品。

蛟湖
自然資源
寧化是全國南方56個重點林區縣之一。全縣279萬畝山地中有林地260萬畝,毛竹32萬畝,森林覆蓋率73.4%。每年可提供商品材10萬立方米以上。境內山地土質松軟肥沃,適宜培育種植竹木、茶果、藥材等多種經濟作物。大宗林產品有松香、松節油、毛竹、筍干、山蒼子、黑木耳、中藥材等。
寧化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鎢、稀土、錫、瑩石、石灰石、高嶺土、硫鐵礦等33種,礦點116處。其中:鎢金屬含量達30萬噸,WO3平均品位金屬0.45%,是全國四大鎢礦點之一;稀土幾乎遍及全縣各鄉村,稀土儲量達3萬多噸,釤、銪、釓、鐿含量在30%以上;瑩石儲量40萬噸,平均品位在80%以上;石灰石儲量14億噸以上,CaO含量55%以上;錫儲量3萬噸以上。
經濟社會
2008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1.10億元,增長1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50億元,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7.45億元,增長33.5%,第三產業增加值11.15億元,增長16.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9億元,增長7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8億元,增長19.6%。財政總收入1.57億元,增長25.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7元,增長30.0%;財政支出3.91億元,增長44.7%。2010年GDP總值為48.14億元。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05億元,增長6.4%,其中:農業產值10.38億元,增長5.8%;林業產值3.86億元,增長9.4%;牧業產值4.21億元,增長5.7%;漁業產值1.19億元,增長6%;農林牧服務業產值0.41億元,增長4.5%。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2.34億元,增長6.3%。
全年新增2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縣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13.86億元,增長53.6%。工業效益綜合指數為199.8%,比上年提高6.6個百分點。全部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5.67億元,增長35.7%,拉動GDP增長5.6個百分點。
全年出口總額1209萬美元,增長4%。全年新批辦外資企業16個,可比口徑實際利用外資1140萬美元,增長11%;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310萬美元,增長2.6%;內資實際到資額6.3億元,增長13.2%。
交通、郵電和旅游。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完成增加值1.99億元,增長20.0%;道路運輸完成客貨運量24507萬噸千米,增長26.0%,其中貨運周轉量21320萬噸千米,增長29.0%。全年郵政業務總量1841萬元,增長11.8%。全年接待游客4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43億元,分別增長16.2%和18.1%。
工業園區
寧化縣城南工業園區是福建省政府于1999年批準成立的寧化縣華僑經濟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縣城東南部的城南鄉境內。園區總體規劃面積4.2平方公里,集工業、倉儲、居住、商業服務于一體,是城區發展規劃“一中心四組團”板塊之一。項目建設用地將在完成“五通一平”的基礎上,根據投資額度等情況,按每畝0.1~3萬元的價格出讓,力爭通過3年的努力,逐步把該園區建成實施招商興工戰略、加速工業發展的強磁場和新平臺。園區一期工程規劃占地1.2平方公里、總投資約1.4億元人民幣,現完成入園大橋建設、開發面積1300畝、建成工業廠房30000平方米、員工周轉房10000平方米。園區出臺特惠招商政策,歡迎社會投資參與園區開發,致力發展優勢產業、特色產業、集群產業、培育和孵化高新技術產業,重點引進林竹(含林化、林藥)產業,特色食品產業,紡織、服裝、箱包相關產業,礦產品深加工產業,金屬加工、機械電子產業,以及現代綠色、高新技術產業,現已入駐企業15家。

寧化體育館
社會事業
全年小學在校學生數19032人,學齡兒童小學入學率99.85%;普通初中在校生13839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8032人。全縣文史類、理工類達到省定高職(高專)以上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的考生共有3007人,高考本科上線人數1556人,高考本科以上萬人口上線率居全市第三。科技創新推廣步伐加快,全縣有1個項目列入省級科研項目,專利申請量15件,專利授權量5件,比上年增加4件。
全縣戶籍人口為348604人,比上年末增加1850人,增長5.3‰;總戶數90962戶,平均每戶數3.83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47元,增長25.3%;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6400元,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4579元,增長12.9%;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389元,增長11.3%。城鎮人均住房使用面積47.5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積51平方米。全縣共有4068戶被納入城鄉低保戶范圍,25.8萬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寧化穗利牌大米和綠風牌細木工板被評為省名牌產品,“正泉盛”、“淮土”2個商標獲市知名商標稱號,三和木業有限公司通過國家“十環認證”,客家源牌紅薯粉絲、寧花牌山茶油、碧水牌姬松茸3個產品獲綠色食品標志,綠色食品認證取得零的突破。寧化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客家習俗)之鄉”獲省政府批準命名;寧化客家山歌、客家擂茶制作工藝及寧化石壁客家祖地祭祖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城市新區
多年來的建設和發展,寧化縣城建成區面積達6.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6.5萬人。為做大做強做優城區,縣委、縣政府根據城市總體規劃調整修編提出城區發展規劃:圍繞建設閩贛邊界中部中心城市目標,構建寧化城區“一中心三組團”(城市中心、城東組團、城南組團、城西組團)發展格局,近期繼續大力實施“東擴南伸”的城區發展戰略,拉大城市構架,擴張城市規模,優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打響客家、紅色、邊貿品牌,力爭在3—5年內,開發城市新區5平方公里,逐步把寧化縣城建成人口聚集、產業興旺、功能完備、環境優良、特色鮮明的閩贛邊界中部中心城市。
5平方公里城市新區將由5片區組成:城市中心組團以行政、文化、教育、旅游、會展、商業、服務、居住功能為主,將繼續完善中心組團的城東片區面積約0.5平方公里,同時重點向東發展高塹片區面積約1.7平方公里;城東組團主要以物流、邊貿和商業、功能為主,將新開發伍家塘片區面積約1.8平方公里,作為新城區中心往高速公路互通口方向推進。城南組團將作為城市生態功能區發展,建設城南組團生態休閑區面積約1.0方公里,同時依托現有工業園區,以東溪、九龍溪及東南路為界,沿九龍溪下游向東拓展園區建設范圍。城西組團主要以居住、休閑、文化、商業為主,將繼續完善瑤上片區面積約1.6平方公里,強化交通換乘功能和專業市場的培育。
按照開發5平方公里城市新區的發展戰略部署,根據城區總體規劃的要求,具體實施的戰略措施是:1、實施交通發展戰略。以建設永寧高速公路和改造307、205省道為契機,加快建設并形成“三縱兩橫”城市主干路骨架和城市次干路、支干路路網,拉大城市構架,“十一五”期間爭取完成城市路網35公里。2、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啟動翠江河綠水工程、工業園綜合服務區、世界客家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體育中心、供水管網、污水處理、地下管網、垃圾處理等系統建設,完善城市功能。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一是培育旅游城市。圍繞建設新興文化旅游新區,突出抓好紅色、客家旅游品牌創建,加強城區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十一五”期間完成2家三星級和1家四星級旅游賓館建設,整合客家小吃、特色菜肴,建設以美食、購物為特色的商業步行街、旅游購物中心,不斷提高寧化旅游競爭力和吸引力。二是打造邊貿重鎮。以市場集聚帶動產業集聚,加快建設閩贛邊貿建材市場、家俱批發市場、服裝及布業批發市場、酒業配送中心、中環購物廣場等9個市場建設,力爭在3—5年內形成建材、林產品、食品等現代專業物流區經營面積30萬平方米。繼續推動房地產業適度超前和快速均衡發展,每年完成房地產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三是做強工業園區。把城南工業園區建設作為城市一個重要組團,依托城南工業園區,形成產業集聚,以園區發展帶動城市擴張,力爭五年內完成園區固定資產投資7.2億元以上,至2010年形成園區工業產值9億元以上,實現園區稅利1億元以上。
交通建設
永寧高速公路全長123公里,設計行車速度100公里/小時,全線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路基寬度26米,全線在吉山、大湖、明溪、嵩口、清流、寧化、石壁7處設置互通式立交,另建互通立交連接線31.9公里,項目估算總投資為91.02億元,是三明市目前設計標準最高、每公里造價最高的高速公路。項目工期為三年半。
2009年8月,寧化城區公交開通,寧化告別了“無公交”的歷史。早上6點45分首發,末班車則在21點30分行駛完,每隔9分鐘一趟。1路及3路公交路線為雙向對發路線。公交車共計13輛,其中1路、3路車每路4輛,2路車5輛。公交車是無人售票。
其三明段途經泰寧、建寧、寧化、清流四縣,浦建龍梅鐵路全長約527公里,其中三明段約180公里。鐵路等級:國鐵I級;正線數目:雙線;設計行車速度:200km/h;最小曲線半徑:3500m(2800m);限制坡度:13‰(雙機);牽引種類:電力。本線建設,是加快海西經濟區建設,促進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優化完善東南地區路網布局,加強長三角、海西經濟區、珠三角間的交通聯系、促進區域合作的需要;是強化廈門港國際樞紐港地位的需要;是打造“生態旅游”、“紅色旅游”,促進沿線旅游資源開發建設的需要;是加強對臺經濟合作,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戰略部署順利實施的需要;是適應中國能源政策,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本項目總投資約為543億,其中三明段投資145億元。建設年限:2010-2014年。

石壁
旅游資源
天鵝洞群國家級地質公園規模達248平方公里,地下石林為國內唯獨的地質奇觀,其溶洞數量、密度、規模居“八閩之冠”,被稱為“中國東南地區罕見的洞群世界”、 “福建省首屈一指地下巖溶藝術博物館”;黃慎故居地、國內最深天然內陸湖,與天鵝洞群相輝映的“蛟湖”,水深103米,旱不降、澇不溋,為南方水域奇觀;省級自然保護區牙梳山,生態原始、物種多樣,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態休閑觀光場所。
石壁客家公祠作為全球120姓氏客屬的總家廟,建筑規模居全球客祠之最,1995年福建省批準每年10月為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月,每年祭祖大典吸引大批海內外客家后裔尋祖晉謁;客家文化、客家飲食、客俗民風、客民精神特色鮮明、傳承久遠、保留完好、展示豐富;
革命遺跡豐富、文物保存良好、紀念建筑宏偉、史料留存豐富,是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寧化縣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21個原中央蘇區重點縣,是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4個起點縣之一,具有許多珍貴的紅色遺存(址)和文物,其中“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紅軍醫院舊址、北山革命紀念園”等3個景點被國家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景點之列。為充分發掘和保護寧化這一珍貴的革命紅色遺產,發展紅色旅游業,寧化縣計劃大力發展以弘揚“蘇區烏克蘭、長征出發地”為主題的紅色旅游產業,現已完成《福建省寧化縣重點“紅色旅游”景區建設方案》的修編和初審,擬建設景區配套干線公路(大跨度交通)、景點基礎設施、景點遺跡遺址修繕與文物維修及布展陳列等3個項目,概算總投資77968萬元,其中景區4條外部配套干線公路項目投資67936萬元,景區基礎設施項目投資7812萬元,文物維修和布展陳列項目投資2220萬元。該項目建成后,全縣將形成“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廣場—北山革命紀念園—石壁客家祖地—牙梳山自然保護區”及“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園—紅軍醫院舊址—湖村蛟湖”等兩條旅游線路,形成2日游規模,預計每年可增加游客數量30萬人次以上。
客家祖地
寧化地處福建省西部,武夷山東麓,為閩贛兩省交界縣之一。寧化緊鄰江西石城、廣昌縣,這里是三江(閩江、贛江、汀江)源頭之一。寧化于唐開元十三年置縣,至今已有1280年歷史。縣域面積23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萬畝,轄4鎮12鄉1個華僑農場,總人口35萬,85%是農民,是比較典型的傳統農業大縣。
寧化縣在隋唐時期便初有開發,“開山伐木,泛筏于吳”,溝通了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文化往來。正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環境,所以,自西晉“永嘉之亂”開始,中原南遷漢人源源不斷地聚集攏來,特別在唐末至兩宋間,客家先民溯撫河、贛江高度聚集于寧化及其石壁地區。在這里休養生息,拓荒墾殖,建家立業。他們以其傳統優勢文化和生產技術,同以寧化石壁為中心的閩贛連結地區(亦稱三江之源)的原住居民相互融合,在宋代,創造出盛極一時的繁榮景象,宣告漢民族一支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的誕生。在宋代, 聚居在寧化及其石壁客家先民有150姓以上,人口達11萬之眾。唐朝末年,在寧化便誕生了汀州府的第一位進士。歷史上寧化共50名進士,唐末至南宋便有30名,占60%,《嘉慶重修—統志》所載汀洲唐宋二代人物共11人,其中寧化人5名,占45.45%,若以唐至北宋計算,寧化人物則占62.5%,北宋“靖康之難”后,宰相詹學傳攜眷來到寧化石壁設館講學,著名理學家朱熹前來拜他為師,充分說明了客家崇文重教的傳統,也說明當時教育之興盛。正是寧化及石壁的特殊歷史,所以她早就引起海內外學者的關注,清光緒溫仲和編纂的《嘉應州志》便述及寧化同嘉應州的重要關系。《嘉應州志》云:“梅州人民抗元的壯烈,地為之墟。閩之鄰粵者,相率遷移來梅,大約以寧化為最多。所有戚友詢其先世,皆來自寧化石壁人。”若以此時開始算起,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在這百年中,研究石壁者難以計數。如英國傳教士肯貝爾早在1912年發表的《客家源流與遷移》一文中說:“嶺東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稱其祖先系來自福建汀洲府寧化縣石壁村者。肯貝爾當時的論斷是歷史的真實,并不為過。百年中論石壁的書文不下千萬字。寧化學人在大環境的推動下,1991年成立寧化縣客家研究會,成為國內第一個縣級客家學術機構,同年編輯出版縣級第一本客家學術刊物《寧化客家研究》,1992年成立寧化石壁客家宗親聯誼會,“兩會”密切合作,2000年編輯正式出版了第一部客家社區文化叢書《客家祖地石壁叢書》達155萬字。分別于1997年、2000年成功地舉辦了二屆《寧化石壁與客家世界學術研討會》。出席研討會的專家、學者160余人次,他們來自包括臺、港在內的中國十余省、市、區和日本、法國, 交流論文110萬字,分別正式出版論文集兩冊。迄今,寧化客聯會、客研會合作編輯出版書、刊20余種、410萬字。
寧化客家歷史上,英才輩出,自唐至清考中舉人152名、進士50名、狀元1名。民國時期大學畢業的有90余人,出國留學的有10人。宋至清140余位寧化人著書立說300余部,其中鄭文寶的《江表志》、羅登標的《易學闡微》、雷鋐的《讀書偶記》等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唐代伍正己為汀州的第一位進士。宋代鄭文寶,登太平興國進士,潛力詩、史,擅長篆書,其篆刻《嶧山石刻》被譽為后學楷模。明代張顯宗,洪武間中狀元,治學嚴謹。明末清初李世熊著述豐富,志節高尚,其《物感》被譽為中國第一部伊索式的寓言集,所纂的《寧化縣志》被譽為天下名志。清代畫家黃慎,為“揚州八怪”之一,享有“詩書畫三絕”稱譽。理學家雷鋐主張窮理致知,躬行實踐,被贊為“天下第一流人物”。書法家伊秉綬其隸書別開生面,名重于時,與鄧石如共稱“南伊北鄧”;寧化石壁南遷梅州,客家杰出人士有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
寧化特產
1、燒賣:寧化客家傳統小吃。把芋子煮爛,剝皮,搗皮糊狀,摻入地瓜粉反復揉搓,切成小圓團,捍成圓形的皮,再用蔥、香菇、瘦肉丁、蘿卜等做餡,包成圓錐形,放入蒸籠約20分鐘,取出裝盤,灑上麻油、醬油,趁熱食用,有嫩、香、鮮的美味。
2、魚生:又名生魚片,寧化傳統名菜。限3-4斤重的活草魚一尾,去鱗、皮、內臟,再剔去排刺,然后橫切成薄片,灑上麻油,再蘸醬油、芥辣即可食用,魚生鮮脆爽。為下酒名菜。
3、韭菜包:寧化縣客家傳統小吃。用優質大米磨漿,入熱鍋不斷攪動,熬成糊狀,出鍋待用。將頭茬韭菜、臘肉、香菇、冬筍、蝦仁等原料切成餡,把米團揉捏成皮包餡,入籠蒸熟,后裝盤,趁熱即食。特點:清香撲鼻,味鮮皮滑,一食難忘。
4、大卷:寧化客家傳統宴席上的主菜。做法是:把豆腐搗碎,拌入切成丁狀的蘿卜、瘦肉、筍等原料,調入適量的地瓜粉,放籠內蒸熟后切塊裝盤,再淋上醬油、麻油,灑上少許蔥花,其味鮮美。
5、老鼠干:寧化縣特產,舊"汀州八大干"之一。它系用捕獲的山、田鼠,剝去皮毛,置糠入鐵鍋,將鼠架其上加蓋,用炆薰成干。寧化田鼠干有滋補功能,能治小孩夜尿;以豬肉、冬筍、大蒜炸炒田鼠干,香酥適口,為下酒名菜。
6、辣椒干:又名牛角椒,寧化名產。它以色澤鮮紅、透明、皮薄、味香、油質多、辣味適中六大特色而馳名中外,暢銷港澳、新西蘭、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7、客家擂茶:寧化客家特有飲料。制法:將自制茶葉(淮山茶葉或大茶葉)、青草藥、茶油、放入擂缽,擂爛,再倒入煮熟的綠豆(或赤豆)、豬小腸、花生、炒米、粉皮、粉干混合而成后,即可食用。擂茶味道鮮美,既可解渴,又可充饑,且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之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