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福建省漳州市轄市,是國家持續高效農業示范區,海峽西岸對臺農業合作試驗區,福建省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之一,是水仙花的故鄉,素有“魚米花果之鄉”的美稱。總面積1326平方千米。人口79萬人(2006年)。通行閩南方言廈門話。鷹廈鐵路,廈漳、漳詔高速,324國道過境,通海運。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洞巖、江東橋、白礁慈濟宮。
市政府駐石碼街道。郵編:363100 代碼:350681 區號:0596
行政區劃
龍海市轄1個街道、11個鎮、2個鄉:
街道:石碼街道
鎮:海澄鎮、角美鎮、白水鎮、浮宮鎮、程溪鎮、港尾鎮、九湖鎮、顏厝鎮、榜山鎮、紫泥鎮、東園鎮
鄉:東泗鄉、隆教畬族鄉
歷史沿革
龍海市前身為龍海縣,由龍溪、海澄兩縣合并而成。各取首字而定名。史事滄桑,政區演變繁復,連綿至今。已有1000余載。茲據史書記載,綜合記敘如下,以饗讀者。
龍溪縣始置于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縣治先在古縣,唐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從漳浦澳川遷至龍溪縣永寧鄉后化里登高山下桂林村(今屆薌區),龍溪縣治隨之遷至府城,遂為附廓。龍溪縣始置時,縣地在今龍海大部、薌城區、華安縣、龍文區全境和廈門的海滄以及閩西一帶。
1951年6月 1日經政務院批準,龍溪縣析城關一、二區設置漳州市(今薌城區)。龍溪縣治設在市內縣后路,形成龍溪專署、漳州市、龍溪縣三署同在一城。海澄縣治設在海澄鎮(今龍海市委黨校處)。1957年經過4 次小變遷,其中龍溪縣3次,海澄縣1次。1958年8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劃出海澄縣的海滄、新途 2個鄉(共計5607戶, 25256人, 34222畝土地)歸廈門市管轄。1960年1月,龍溪縣九湖公社的上街、詩墩、陳林三個大隊劃歸漳州市(今薌城區)。1993年5月12日經國務院正式批準龍縣撤縣建市,市治仍在石碼鎮(市政府在大埕28號辦公)1996年9月析步文鎮(除梧浦與長洲2個行政村,劃歸榜山 鎮管轄外)和郭坑鎮置漳州市龍文區(共有人口11萬余土地110平方公里)。
自然地理
龍海地處北緯24°11′~24°36′,東經117°29′-118°14′,位于福建東南沿海九龍江下游出海口,東臨臺灣海峽,與臺灣隔海相望,與廈門經濟特區同處一個港灣、陸域接壤達25.22公里;西接漳州中心市區,是海峽西岸經濟區重要的樞紐地帶,具有上承長三角、下接珠三角的獨特區位條件。
龍海倚山濱海,山海田俱全。全市區域自然狀況為“六山一水三分田”,土地總面積198.9萬畝,其中,耕地25.86萬畝,占總面積13%;園地20.64萬畝,占總面積13%;林地面積114.51萬畝,森林覆蓋率56.12%,紅樹林保護區面積4031畝;海域面積494.4平方公里,其中灘涂面積53.15平方公里,大小島嶼13個,海洋漁業發達,海洋礦產豐富。
龍海氣候宜人,陽光雨水充足。龍海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擁有豐富的光、熱、水資源。氣候溫和,日照充足,累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99.2小時,常年平均氣溫21.4℃,年積溫7662℃,無霜期330天左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年平均降水量1686.4毫米,基本滿足農作物一年三熟的要求,歷來就是糧食生產高產地區、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曾被譽為福建的“烏克蘭”。
龍海水系發達,基礎配套完善。龍海是國家級初級水利化縣(市)之一,市內北引灌渠和西、南溪一條龍灌渠全省聞名,全市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值9.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每年3.2億立方米。九龍江西、北、南溪在龍海境內總長達529.6公里,流域面積1138平方公里。全市水庫64處,總庫容量62億立方米;江海堤壩長227公里。2008年龍海被評為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市)。
龍海物產豐富,生物種類繁多。龍海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福建省花、被譽為“凌波仙子”水仙花的原產地。全市擁有農作物種類51種,水果百多種,蔬菜54種,花卉100多種,野生植物近千種。近年來,又新引進試驗示范新品種42個,引進水果類新品種30個,蔬菜新品種40個,水產類新品種8個,畜禽類新品種8個,花卉類新品種24種類,食用菌新品種12個。
龍海環境舒適,居住條件良好。城市建成區共有公園10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8.87%、綠地率34.21%。環境質量保持良好。九龍江流域(龍海段)的水質達標率為83.3%;飲用水源水質達到二類水質標準,水質達標率穩定在96%以上;市區空氣質量API指數年均值為56,全年一、二級天數比例達到92.33%,空氣環境質量三項指標(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優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的二級標準;煙塵控制區達15平方公里,達標率為100%。區域環境噪聲年平均值和交通干線噪聲年平均值基本保持穩定,分別為55.6分貝和66.2分貝。
經濟概況
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57.02億元,比增15.1%,完成年度計劃的11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9.73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210.08億元,增長19.4%;第三產業增加值107.22億元,增長10.3%。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伴之以經濟運行質量的不斷提高,實現財政總收入37.46億元,比增19.53%。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22.87億元,比增31.43%。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或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總量均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62元,比增12.2%;農民人均純收入8056元,比增12.1%。就業再就業工作有效落實,新增城鎮就業人數805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98%,控制在年初預期4% 的目標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103.7%,控制在年初預期目標以內。
在全國39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我市已有26個行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工業制造業體系,培育形成了電力工業、金屬加工、電氣器材、食品加工、金屬制品、食品制造、交運設備七大支柱產業,初步形成了電力能源、家用電器、金屬制品、糧油工業、罐頭食品五大產業集群。全市擁有紫山、廚師、多棱、集友、海新和泰山6個中國馳名商標,福建省著名商標24個,漳州市知名商標41個和省名牌產品32個,入選2008年全國縣域商標發展百強。鴻一企業已進入上市輔導期,紫山集團已掛牌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有3個技改項目納入全省工業內涵深化技改提升工程。我市被評為全國改革開放30年鄉鎮企業發展十佳魅力縣(市)。
對臺優勢
龍海與臺灣地緣相近。龍海與臺灣隔海相望、一衣帶水,距大擔、二擔島僅4海里,至金門僅9.4海里。龍海“南太武”與金門“北太武”兩座名山素有“姐妹山”之稱,是龍海與臺灣地緣相近的典型見證。南太武上有一巨石,叫“飛來石”,巨石以南,有一個大腳印,長約90厘米,名叫“仙人跡”。據說北太武也有一“仙人跡”。傳說八仙云游時,呂洞賓一腳踩在南太武,一腳踩在北太武,跨過了臺灣海峽。一腳就能跨過臺灣海峽,可見龍海與臺灣地緣之近。
龍海與臺灣血緣相親。龍海是著名的臺胞祖籍地,現有臺灣省籍及金門籍同胞2650余人,來臺人員1600多人,臺屬15000多人,明、清時期遷居臺灣的龍海籍移民后裔達120萬人以上。連戰、王金平、林洋港、高清愿等臺灣政商界知名人士的祖籍地都在龍海。
龍海與臺灣商緣繁榮。龍海是全省十大外經貿縣市之一。至2008年底,全市累計批準外資項目827家,合同外資額66億美元,占漳州總量的37%;實際利用外資39億美元,占漳州總量39%,均居漳州各縣市區首位。08年全年注冊合同外資2.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2億美元, 出口11億美元,均分別占漳州總量的三分之一強。其中,臺資企業334家,合同臺資額近40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27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占漳州總量的66%,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強,占全國的1/23。臺灣的十大財團和上市公司已經有華陽電業、燦坤電子、統一馬口鐵、泰山食品和長春化工等五家在龍海落戶,臺商在龍海的投資涉及鋼鐵、食品、家電、電力、金屬制品和光電等二十多個行業。龍海已逐步發展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臺商投資密集區之一。

龍海漳州港港口夜景
交通優勢
龍海擁有陸、海、空兼備的立體交通網絡,交通十分便捷。陸路有鷹廈鐵路(江西鷹潭至廈門)與國道324線(福州至昆明)、319線(廈門至成都)、沈海高速(國道主干線G010線,以前稱“同三高速公路”,黑龍江同江市到海南三亞市,現在為讓大家更清楚其走向,用大地名換小地名,即沈陽至海口,稱“沈海高速公路”。其路線是:沈陽、鞍山、大連、煙臺、日照、連云港、鹽城、南通、上海、寧波、臺州、溫州、寧德、福州、泉州、漳州、汕頭、汕尾、深圳、廣州、佛山、開平、陽江、茂名、湛江、海安、海口),省道漳云線和廈漳、漳詔、漳龍高速公路縱橫交錯。海路有九龍江西、北、南三溪貫穿全域,海輪可直達廈門、上海、汕頭、香港、澳門等地;距離龍海市區僅有19公里、年貨物吞吐量達8117.2萬噸的廈門港可直達北美、南美、歐洲、地中海、大洋洲以及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主要港口集裝箱班輪航線,擁有輻射全球的航運網絡。航空有距離龍海市區僅有59公里的廈門高崎國際機場,航線遍及內地及港澳地區、東南亞、韓國、日本、美國和歐洲,是華東地區重要的區域性航空樞紐。特別是隨著廈漳跨海大橋、廈深鐵路、龍廈鐵路、廈漳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龍海的交通將更為四通八達。
龍海江、海岸線全長290公里,其中海岸線長達113.1公里,水域深而廣闊,又具有較好的御風隱蔽條件,為福建省天然深水優良港灣。全市擁有石碼、后石、招銀3個港區和角美、滸茂洲2個作業區,從2005年12月31日開始正式納入廈門港一體化管理。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近3000萬噸。現已建成中小泊位碼頭52座,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9座。其中,招銀港區是首批對臺直航口岸、對外開放一類口岸和對金馬直航貨運口岸,2008年貨物吞吐量近2000萬噸,建有萬噸以上碼頭8座(15萬噸級2座、10萬噸級1座、5萬噸級2座),招銀港區至營口、太倉、嵐山等15內貿集裝箱航線,至海天外貿集裝箱航線和至天津、錦州、大連等3條散雜貨班輪航線覆蓋全國各主要港口,貨物通關極為便捷,境內布有4個進出口海關報關點,屬全國少有。目前,投資上百億、規劃面積6.2平方公里的漳州開發區“四區”30萬噸級碼頭,海洋石化25萬噸級碼頭、港尾國家一級漁港、龍池金帝碼頭已開工建設,正在加緊施工;玉枕陸島交通碼頭今年4月竣工投入使用,烏礁島(普賢)陸島碼頭已開工建設,廈門港龍海客運站等項目正在加緊做好開工前的準備工作。
社會事業
2008年,龍海完成造林總面積1740公頃、花卉種植面積1633?33公頃;國家級南美白對蝦養殖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和省級漁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分別通過農業部及省政府考核驗收。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4座、農民飲水工程27處、河道整治清淤89.4千米;實現行政村100%通水泥公路。全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新增5個,總數達到22個,涌現了顏厝巧山村、港尾卓岐村2個省級示范村和角美下士村等5個漳州市級五類典型村,新農村電氣化縣通過省政府考評驗收;深入開展“家園清潔行動”和“海漂”垃圾治理,有4個鄉鎮建立垃圾中轉站。發放國家對漁民的燃油補貼6100萬元、能繁母豬補貼267萬元。
2008年,龍海24個城區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完成投資1.25億元,錦江道東段一期工程等12個項目已經進入建設,蘆州路建設工程等6個項目做好開工前準備,解南路拓寬工程等5個項目進入前期準備工作;完成了平寧路渠化島、港口片區人行道、街心公園綠地、中山公園綠地、紫云公園等改造修建工程。房地產項目共計33項,總建筑面積約279.26萬平方米,總投資44.6億元,完成投資9.32億元,其中已竣工驗收的項目5項,動工建設的項目17項,進入前期工作的項目11項。
2008年,龍海順利通過科技部2005—2006年度科技進步考核。被省政府授予“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市”稱號,“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通過省級驗收。市廣電大樓建成投入使用,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作正式啟動。建成啟用市疾控中心大樓,實施鄉鎮衛生院改造提升工程。人口計生工作繼續保持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市水平。相繼開征垃圾處理費和污水處理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政府下達指標范圍內。榮獲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先進單位、全國民政系統法制宣傳教育先進集體、全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示范區和福建省人民防空宣傳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程溪鎮被評為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單位等。
2008年,龍海城鎮新增就業人數7992人,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072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9657人。全市參合農民60.4萬人,參合率達90.15%,已為2.35萬名參合患者補償醫療費用3000多萬元;建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全市新增農村低保對象1359戶、2165人,人均每月低保金提高17元。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對267戶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戶發放廉租房租金補貼32.38萬元。程溪鎮葉侖、東天尾、和山3個異地遷建村,總體規劃安置774戶,已有435戶遷入新居;雙第華僑農場實施“僑居造福工程”,新建房屋391套,已有100多套竣工。加強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成為全國60個首批國家級食品安全示范縣(市)之一。通過國家信息產業部“新一代電視安全接收系統甘文試驗點”項目。市委、市政府確定的13件為民辦實事項目件件落實。
潛力優勢
一是經濟發展基礎好。自1995年以來,全市綜合經濟實力連續保持全省“十強”;自2001年以來全市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連續八年位居全國百強、全國排名第79位;2008年再次蟬聯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位居第62位。榮獲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和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雙百強”、中國全面小康成長型百佳縣(市),被授予中國十佳可持續發展城市(縣級市)。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達244.42億元,占漳州市總量的24.4%;規模工業總產值484.31億元,占漳州市總量近38.9%;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7.73億元,占漳州市總量的27.3%,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4.3億元,占漳州市總量的23.6%。至2008年底,各項存款余額144.7億元,各項貸款余額77.19億元。
二是項目承載能力強。工業集中區遍布境內,全市擁有角美開發區、龍池開發區、漳州開發區3個省級開發區,共有13個工業集中區。全市工業集中區總規劃面積15萬畝,已開發面積3.3萬畝,可供開發面積還有11.7萬畝,具有承接大項目乃至特大型項目落戶的良好條件。
三是投資建設力度大。啟動新一輪的大開發大建設,特別是“三條道路”(錦江大道、蘆州大道、西浮路榜山段)、“三條鐵路”(龍廈鐵路、廈深鐵路、港尾疏港鐵路)、“三座大橋”(廈漳跨海大橋、龍江大橋、南溪大橋)、三個碼頭”(龍池金帝碼頭、海洋石化30萬噸級碼頭、港尾國家一級漁港)、“三條高速”(廈漳高速拓寬新線、漳州開發區疏港高速、漳州環城高速)和“三個新區”(南太武濱海新城、角美新區、九湖新區)等“六個三”項目的規劃建設,必將為我市經濟創造新的發展基礎、提升新的發展動力、開辟新的發展領域。
人文優勢
龍海歷史悠久、繁榮富庶,自古以來就有“海濱鄒魯、文化之邦”美譽,南北朝時代,梁武帝蕭衍于大同六年(540年)始建龍溪縣,至今已有1468年的歷史,市區石碼和古稱“月港”的海澄兩鎮,是“市鎮繁華富甲一方”的商品集散地和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商埠。1960年原龍溪縣和海澄縣合并為龍海縣,1985年被國家確定為沿海首批開放縣,1993年撤縣設市,1996年劃出郭坑、步文兩鎮成立龍文區。
龍海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全市總面積1128平方公里,轄14個鄉鎮、6個農林場、1個開發區;全市總人口80.11萬人,其中農村人口67萬人,農村勞動力資源富足,達37.8萬人,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獲取農民技術員以上職稱的有3343人。龍海風景優美、名勝奇多,旅游源豐富多樣,現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鎮海衛古城遺址、木棉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天一總局、白礁慈濟宮、林氏義莊、江東橋),境內有列為國家地質公園、2200萬年前的古火山口,有建于南宋時期的世界最大的石梁橋江東橋,有臺胞朝圣地的白礁慈濟宮等名勝古跡,還有12公里長的隆教灣海濱浴場、龍佳生態觀光園等一批旅游景點。“保生大帝信俗”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海人杰地靈、賢能輩出,是“龍江風格”的發祥地,是福建省重點僑鄉之一,是著名的臺胞祖籍地,語言、習俗與臺灣相同相近。現有旅居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16.5萬人,歸僑、僑眷7萬人,是菲律賓前總統科拉松·阿基諾夫人、新加坡前總統黃金輝、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以及王金平等臺灣政要的祖籍地,是前任中國女排主教練陳忠和的家鄉。
旅游資源
海底森林:歷時三年,漳州市已把世界罕見的海底森林景觀開辟成一個面積達115畝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漳州沿海紅樹林資源豐富。漳江出海口處的海灘就橫臥著一大片郁郁蔥蔥的海底紅樹林。漲潮時,這些樹木被海水吞沒,只有略高些的,在海面上稍露枝頭,落潮時,它們從海灘上露出,迎風搖曳。這一別致的風景近年來經新聞媒介廣為傳播,引來了大批海內外游客。
百花村:漳州素有“花果之鄉”的美稱,這里一年四季花香不斷,更有遠近聞名的“百花村”。百花村距市區五公里,在龍海市九湖鄉。據傳明朝永樂年間,家居莆田的朱氏家族遭人陷害,族中有一人喚朱茂林躲難來到漳州南郊,因酷愛這里的秀美風景,便在此安家,后得仙人托夢,告知種花可得長壽長福,便大修花圃,采集珍種,世代種花、賣花,一直延續至今。1954年該村建起花圃苗場,發展花卉苗木。1963年,朱德委員長來到該村視察,稱這兒是“百花村”,后來陸定一又題額“百花村”。這里花圃面積七公頃,花卉品種近千類,花、樹、盆景等多達80多萬株,產品暢銷國內10多個省市及港澳 地區。另外,百花村還建有“亭院花圃”,院內院外,處處爭妍斗艷,無論什么時候,百花村都給您春的感受。
鳳凰山:荔海位于龍海市九湖鎮,距漳州市區5公里。山上巖石形似鳳凰,故名。旁建觀荔亭。每年七、八月間,漫山遍野盡是荔海綠浪,一簇簇鮮紅荔果點綴其間,呈現出亞熱帶果園特有的風光。當地農民種植荔枝已有500多年歷史,目前種植面積1.5萬畝,年總產量最高達22萬擔。優良品種有烏葉、蘭竹、早紅、綠荷包等。九湖村有一株500年樹齡的“荔枝王”,至今仍枝繁葉茂,年產量可達4200斤。
南炮臺:龍海市港尾鎮的軍事古跡南炮臺,址在石坑村嶼仔尾東南臨海突出部的鏡臺山上。炮臺瀕臨東海,緊靠大陸,居高臨下,雄視萬里海疆。它與廈門島上的胡里山炮臺南北對峙,互為犄角,扼守著廈門海口,拱衛著祖國東南大門,素有“天南鎖鑰”之稱。光陰荏苒,歲月飛馳。鴉片戰爭與抗日戰爭的硝煙早已消散,但南炮臺這座在百年來反帝斗爭中有戰功的古建筑,仍巋然屹立在祖國東南海疆,成為人民游覽與緬懷之地。
南太武山:在龍海市港尾鎮東南10余公里處,有座聳峭的山峰,拔地而起,巍然雄踞在煙波浩淼的東南海疆,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古老名山--南太武山。南太武山與金門的北太武是“姐妹山”,海拔560米。東北瀕臨大海,與廈門、金門鼎立相望 。周圍21個島嶼點綴在萬頃碧波之中。
民俗風情
春節:是民間最為重視的節日,千家萬戶,男女老少,歡聚一堂,享盡天倫之樂。
元宵節:百姓家要以清茶、龜粿敬帝君,乃迷信之俗。還要吃牡蠣煮面線,謂“蠔仔面線兜,好人來相交”。舉行花燈展覽、燈謎會猜、舞龍弄獅等,熱鬧非常。
三月節:民間以面粉煎成圓形薄餅,再以多種菜肴混合作餡(一般以筍絲、豆芽、豆干、牡蠣、豬肉、蛋絲等),卷包成條,叫做“潤餅”或“薄餅”,以祭祀祖先,也當一次改善生活。
清明節:農歷三月清明節,家家戶戶插柳枝于門外,謂能辟邪。活動重點是掃墓,新喪之家,必備牲醴酒肴,親祭墓所,稱為“上墓”。
端午節:劃龍舟、吃粽子的風俗。
六月半:農歷六月十五日稱“六月半”。俗以粳米圓薦神,叫“半年圓”。習尚封建,但吃圓仍饒有風趣。
七月半:農歷七月十五日古稱“中元”,俗稱“七月半”,是個迷信的節日。備牲酒肴饌,祭祀祖先。
中秋節:⒈吃月餅和糍粑賞月(也以月餅為贈送品)。⒉擲色子“博狀元”,尤以石碼鎮為代表。
重陽節:民間以芋頭、番薯及甘蔗、紅柿餅、花生莢、柚子等九種果品祀神,家人分吃,并以芋皮薯皮涂門檻,謂之剝鬼皮。
冬節:農歷十一月里是“冬至”季節,俗稱“冬節”。各氏族皆祭于家廟。家家制糯米圓薦神,叫做“冬節圓”。吃了,謂之“添歲”。
尾牙:農歷十二月十六日俗稱“尾牙”。百姓家要具肴饌祀神焚紙,晚餐合家歡宴。
祭灶: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稱“祭灶節”。
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夜,小月二十九日夜為“除夕”,俗稱“過年”。全家團圓,祭祖先,祀神袛,謂之“辭歲”。傍晚,盛備美酒佳饌,案下置爐火,合家擁爐歡飲,稱為“圍爐”。宴后,燃放鞭炮,焚燒舊燈架,揀列其炭十二塊,視其紅黑,以驗來年的晴雨。同時尊長要給未成年兒孫“壓歲錢”,習稱“紅包”。一家人各就所好,盡情歡樂,最早午夜才就寢,謂之“守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