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泰縣,福建省漳州市轄縣,是一個典型的城市近郊縣,是全國山區綜合開發試點縣,是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和福建省環保先進縣,是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是全國優質水果———中國蘆柑之鄉,素有“閩南寶地”之稱。面積912.67平方公里。人口22.34萬。
長泰縣城全景
行政區劃
長泰縣轄4個鎮、1個鄉:
鎮:武安鎮、巖溪鎮、陳巷鎮、枋洋鎮
鄉:坂里鄉
歷史沿革
公元876年(唐乾符三年)置武德場(屬南安縣),公元885年(元德元年)改名武勝場,后稱武安場。公元955年(五代南唐保六十三年)升為長泰縣。歷屬泉州、漳州、漳州路、漳州府、汀漳道。1932年4月中央紅軍曾進駐長泰縣。1949年9月19日解放,屬龍溪專區(地區)、漳州市。1949年9月長泰解放后,全縣劃分為4個區:第一區(城關)、第二區(古農)、第三區(巖溪圩)、第四區(楓洋圩);共轄54保(暫用民國時期保名)。
1950年3月,實行以區轄村。第一區15村,第二區12村,第三區17村,第四區13村,共57個村。1951年,實行以區轄鄉(鎮),全縣4個區轄48個鄉(鎮)。1952年,增設第五區(坂里)。1953年,全縣5個區轄53個鄉(鎮)。1954年3月,全縣5個區轄49個鄉(鎮)。 1958年2月,實行撤區并鄉,將全縣3個區所轄35個鄉(鎮)合并為18個鄉(鎮);5月,再度合并為16個鄉(鎮)。 1990年,長泰縣共設2鎮(武安、巖溪)、3鄉(陳巷、枋洋、坂里),下轄6個居委會、54個村。1997年,長泰縣面積912.6平方千米,人口18萬,轄4鎮1鄉1國營農場�?h政府駐武安鎮。
自然地理
長泰縣地處閩南金三角中心結合部,九龍口下游。地理坐標為北緯24°33′—24°54′,東經117°36′—117°57′。東連廈門,南鄰龍海,西接華安和漳州,北靠泉州市安溪縣,東到廈門市區50公里,南到漳州市區17公里,有省級公路和324國道、319國道、福詔高速公路相連。鷹廈鐵路把長泰火車站和全國鐵路網聯接起來,距縣城50公里以內擁有機場、港口、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內外交通十分便捷。長泰縣獨特的地貌結構,可阻滯冬季寒流和夏季臺風的侵襲。整個地形呈蒲扇狀,東、西、北三面青山環抱,南部多平原,山地、丘陵、平原錯落有致。海拔最高山峰1128米,最低平地7米,呈向南開口的馬蹄形地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暖,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氣溫21攝氏度,降雨量1460毫米。森林覆蓋率達64.5%,縣城區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飲用水質達到國家二類標準。
長泰縣水能資源蘊藏量大;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為主,有鉛鋅礦、花崗巖、高嶺土、葉臘石、鉀長石、硅灰石和五彩玉石(九龍壁)等。

長泰縣城全景
經濟建設
2008全年長泰縣實現生產總值39.8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實現工業總產值72.56億元,增長36.8%;規模工業產值58.4億元,增長45.3%;規模工業企業發展總數150家,產值上億元企業18家,比上年新增加7家。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69億元,增長64.6%。新批外資項目31個、增資10家,合同利用外資1.31億美元,增長45.3%;實際利用外資5650萬美元,增長39.0%。財政總收入3.15億元,增長40.1%,其中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1.55億元,增長37.4%。被評為全省經濟發展十佳縣。
2008年,42個投資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新開工建設,37個投資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新建成投產。光電照明、機械制造、體育用品、造紙包裝等四大優勢產業增勢強勁,實現產值31.6億元,增長76.5%。旅游產業有所突破,泛華生態博覽園、臺灣企業家山莊等4個重點旅游項目完成投資2.15億元,旅游區主干道建成27.4千米,連氏大酒店完成主體工程,山重鄉村游規劃初步完成。聯盛紙業、萬暉潔具、權昱木制、馬洋溪生態旅游區建設等4個項目列為省重點建設項目,投資10.57億元,63個縣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6.7億元。
2008年,長泰縣發展瓶頸有所突破。交戰二期公路、銀塘北路、角泰公路、農村等級水泥路、泰坤大道及奎山大橋、田頭大橋、石室大橋等年度投資1.78億元,全部建成通車;農村等級水泥路建設完成59.2千米,100%行政村實現道路硬化。成功舉辦銀企座談會,簽訂貸款意向7.5億元。
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發展加快,新種名優水果和改造舊果園333.33公頃,發展無公害蔬菜3333.33公頃、食用菌200萬平方米、優質茶葉233.33公頃,新造豐產林1733.33公頃。投入9896萬元建設水利水毀修復工程、防洪排澇工程、標準農田建設、國土整治等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家園清潔行動”深入開展,35個重點村衛生整治扎實推進,全縣投工投勞1.4萬人次,清運垃圾7000多噸、拆除違章建筑9000多平方米、改圈改廁200多座,新建沼氣600口,衛生整治成效明顯。
全縣工業總產值完成53.14億元,增長45.1%,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高到68.7%,工業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格局已經形成。全縣有聯盛紙業、權昱木制品、萬暉潔具等34個投資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新建成投產,其中當年引進的投產項目有恒盛機械、德晟電光源等15個,城鎮以上工業投資完成8.47億元,增長72.9%;光電照明、機械制造、體育用品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13.76億元。鼓勵企業創名牌,已有省級名牌產品5個、市級知名商標18個。新增長信紙業、鑫盛五金等規模工業28家,總數達130家,規模工業產值完成40億元,增長65.5%,并有權昱工業、立達信綠色照明等10家企業產值上億元,敦信紙業、立強五金等23家企業產值上500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39億元,增長67.5%,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6億元,增長71.2%。
全縣新批辦外資項目31個,合同利用外資9027萬美元,增長37%;實際利用外資4066萬美元,增長57.5%;出口總額完成1.41億美元,增長51.0%。在新引進的項目中,投資總額上千萬美元的外資項目有騰信紙業、上匠五金等9個,投資上億元的內資項目有橋箱機械、華祥電源等5個。新批辦安泰紙業、金石機電等民營工業企業83家,注冊資本6.73億元,分別完成年任務150.9%和335%,并有源之香食品、萬榮衛浴等20家注冊資金上1000萬元。
全縣工業稅收共完成13879萬元,增長47.95%,其中130家規模工業納稅9887萬元,占工業稅收的71.2%。依托工業發展和項目投資,財政總量不斷壯大,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2.25億元,增長45%。其中,中央級收入1.12億元,增長49.3%;地方級收入1.13億元,增長41.1%。稅性收入占財政總收入和地方級收入的比重分別為92.9%和85.8%。
完成旅游區總體規劃、中心區概念性規劃和11個專項總體規劃編制,新鋪設旅游道路2.58公里,新引進旅游開發項目13個。旅游項目建設步伐加快,泛華、天銅山、馨香谷3個縣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26億元。后坊、山重成功劃入旅游區管轄,壯大旅游區實力。成功舉辦首屆福建長泰漂流節。

長泰縣風光——活盤水庫
新村建設
首批15個試點村中,14個村已制定實施方案,11個中心村完成總體規劃修編,積山村、十里村被列入市級試點村,十里村被確定為全省百村示范聯系點。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一批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相繼建成,年種植無公害蔬菜0.33公頃、甘蔗0.26公頃、蘑菇177.8萬平方米。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順利通過省市檢查驗收,林業服務中心在全市率先成立。新建農村等級水泥路57.74公里,95%行政村通村道路實現硬化;建成村級供水工程58處,受益人口10萬多人;改造中低產田0.15萬公頃,被列為全省土地整理示范縣。
組織實施55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9.69億元,其中列入省市重點項目11個,完成投資5.87億元;向上爭取項目資金9259.79億元。聯盛紙業、權昱工業、萬暉潔具等相繼引進與建成投產,江華苑二期、泰龍小區基本建成,縣城新汽車站投入使用,城區道路新建3.7公里�?h城至十里、張坑至郭坑、積山至陳巷等一批道路改造完成,浦角線天成山段、交戰公路待詔亭至巖溪改造工程已動工;奎山大橋完成招投標,田頭大橋進入招投標階段;興泰110千伏、泰龍110千伏變電站建成使用。
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5家,累計實施32項市級以上科技項目,獲省市科技進步獎8項,申請專利48項,專利授權25項,通過全國科技進步工作考核,獲得全省科技進步先進縣稱號。在全市率先成為省級“雙高普九”達標縣,一中“重點中學一級達標校”通過省級驗收�?h醫院住院大樓、林墩衛生院綜合樓建成使用,縣醫院門診大樓、陳巷衛生院門診樓建設基本完成,省級衛生縣城復核驗收順利通過。被確定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獲全國計生優質服務先進縣、全省首屆文明縣城、省首批平安縣、省雙擁模范縣等稱號。新編《長泰縣志》正式出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全市率先建立,參合率93.2%,補助7071人次、656萬元,人均補助927.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19元,增長9.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11元,增長12.8%。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2.7億元。
社會事業
2008年,長泰縣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6家,獲省市科技進步獎2項,申請專利25項,專利授權18項。教育事業均衡發展,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本科上線萬人比繼續居全市第一位;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全面落實,發放補助445.37萬元,惠及學生2.5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運行良好,參合農民15.9萬人,參合率97.8%,獲“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先進縣”。
2008年,長泰縣10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如期完成,民生問題得到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85元,增長36.5%;農民人均純收入5586元,增長11.3%。城鎮新增就業3000多人,實現再就業52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6%,新轉移農村勞動力3365人。全縣參加企業養老保險3.18萬人,4743人領取養老保險金3670萬元;參加失業保險1.78萬人,2316人次領取失業救濟金105.1萬元,4703人領到最低生活保障金;7088人得到新型農村合作醫保補助;759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資助。人口與計生工作水平穩步提高,人口出生率10.64‰,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6.76%。完成9處地質災害點271戶群眾的搬遷工作,安排補助和配套資金884.3萬元。移民工作扎實推進,落實后期扶持資金569萬元。萬元GDP能耗下降2.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大枋水庫一級保護區養殖戶關閉。[4] 城鄉建設。縣城建設步伐加快,年度總投資2.3億元。體育場、陶然園、人和北路、城區供水管網一期改造完成,老年大學、鶴亭園、鶴亭路、夜景二期工程建設完工,4條公交線路開通、32輛公交車投入運行,城區綠水景觀工程開工建設,解放路片區改造順利推進,人和花園、鶴亭商住區、將軍山、三遠第一城等新區建設加快。巖溪鎮通過“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考評驗收,被確定為“全省特色商業重鎮”。環境保護得到加強,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龍津溪一期綜合整治、福信截污工程,以及大枋、活盤、內寮3個水庫的飲用水源整治順利完成,農村面源污染有效治理;山重國家級生態村、尚吉省級生態村順利通過驗收。路橋建設繼續加大,交戰二期E標段、巖溪鎮區兩邊連接線、積山至上花等道路改擴建完成,網絡干線、通自然村道路建成30條75.7千米,全縣對外對內通道得到改善。
科技創新取得進展,6個項目列入國家級、省級科技計劃,5家企業完成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專利授權32件,通過國家科普示范縣復查和第三屆全省科普先進縣驗收。馬洋溪、林墩、正達、珠坂、山重、湖珠等6所小學新增建筑面積7000多平方米,枋洋、坂里、農場3所中心幼兒園改擴建完成,學校布局調整走在全市前列;“兩免一補”等政策落實資金750萬元,惠及學生6.98萬人次。在全省率先實施村級衛生所(室)規范化建設,實現“一村一所(室)”,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不斷健全。人口自然增長率6.12‰,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6.56%,獲得“全國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先進項目縣”和“全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數字電視整體轉換一期工程超額完成,發展新用戶1.4萬戶。清乾隆庚午版《長泰縣志》重印出版。
12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基本落實,有的超額完成,總投入達到2.02億元。城鄉群眾收入明顯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73元,增長19.1%,農民人均純收入6430元,增長15.1%。全縣領取企業養老保險金、失業救濟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共1.2萬人、4527.25萬元,基本實現全民醫保。“新農合”參合率為98.4%,再次被評為全省先進試點縣。4幢保障性住房、2個幸福園和坂里、巖溪敬老院竣工落成,廉租房實物配租和租金補貼發放任務落實,農村住房實現統保。40個庫區移民后扶項目順利實施,爭取資金639萬元。就業工作取得新成效,培訓就業人員2437人,新增就業3025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241人,就業年齡段的殘疾人基本得到就業。募集捐款578.7萬元,支援汶川地震災區。派出干部參與彭州市敖平鎮對口援建,敖平中學重建和安置區道路建設順利推進。

九九溪自然風景區
旅游資源
城區中心建陶然公園,北丘頂有紀念革命先烈的留芳園。長泰、廈門邊界的天柱山氣勢雄偉、怪石磷峋,有紫云峰(宋代稱“臨漳第一勝處”)、天柱廟、百大屏、一線泉諸勝及宋、明摩崖石刻。天柱山南天成山頂明代布政使楊瑩鐘所建“天成寨”為鄭成功故壘。董鳳山有唐代良巖院遺址及三尊唐雕石佛。良崗山峰巖奇特壯觀。林溪湯地附近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九九溪自然風景區:九九溪自然風景區(九九溪天然公園)位于長泰縣巖溪鎮湖珠村與安溪縣接壤處,面向漳州、背倚泉州、毗鄰廈門。距離漳州市區45公里,廈門65公里,泉州120公里。這是一個新發現的自然風景旅游區,由九溪九峽以及兩岸青山峽谷構成福建省閩南的一處巨大的峽谷群。景區輻射面積達萬畝以上;經有關部門統計,該地區森林覆蓋率達92%以上。綺麗的亞熱帶雨林和天然次生林遍布其間。裸巖成山,云靄繚繞;巨藤似蟒,古洞深幽;斷崖如壁,泉瀑飛流。
馬洋溪:福建長泰馬洋溪漂流,又被譽為"福建第一漂",是繼長江、黃河探險性漂流之后,在福建省率先開發出的旅游性漂流項目。"福建第一漂"與中國第一個國際皮劃艇激流回旋賽場、中國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基地同一河道:先后被省體育總局、省旅游局確定為福建省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福建省漂流旅游定點單位。已先后成功舉辦了首次國際皮劃艇激流邀請賽和首次中國·長泰全國皮劃艇激流選拔賽。
天柱山:天柱山位于長泰東部,居漳廈之間,山高、林幽、石奇、泉鳴,常使人留連忘返。晝登天柱,未凌絕頂,而廈門海濤、漳州城廓已盡收眼底。其風爽,其氣涼,云霧飄忽,宛若仙境。夜環視,茫茫蒼穹,星漢燦爛,數百里遐邇,燈霓交輝,周邊世界,萬物俱寂,常使人三省。一千五百多種植物,一千余公頃天然次生林,樹木、老藤、苔蘚共生。或古木參天,或樹根盤結,或須髯懸垂,有如熱帶雨林,鳥啼蟬鳴,幽出塵寰。山上奇石叢聚,百態千姿,石多相支相迭,自成石室、石洞、石府、石梯,且洞中有洞,洞府相通,間或陽光透射,撲溯迷離,自是迷宮一般。摩崖石刻,文化遺存,尋古探幽者,或有所獲。天柱山多有泉瀑溪流。涓涓者、潺潺者,似珍珠滾落,如銀練懸空。更有諸多潛泉,但聞其聲淙淙,不見其流何處,讓人尋味無窮。天柱山被確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如今,天柱山兄弟渡假有限公司正抓緊規劃建設,盡早把天柱山建成集旅游觀光、森林保健、度假娛樂、自然野趣、文學藝術、科學考察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型的森林公園,以優美的環境、優質的服務迎接您的到來。
林墩古堡溫泉:古堡溫泉在長泰縣枋洋鎮,習稱廈門后花園,有山峰、巖石、峭壁、洞穴、泉潭、瀑布、溪流、森林等,交織成神奇艷麗的山川畫軸,顯示了天工造物的偉力和大地的靈氣生機。 而歷史文化的遺存,如寨堡、石樓、祖祠、寺廟、碑石、棧道、民居、橋梁等,既展示了古代文明,又映襯了山川佳景,增添了自然景觀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環境的廣大魅力。古堡溫泉園區出土之古文物 林墩觀瀑尋古游:清幽壯觀的龍潭坑十八級瀑布群、閩南建筑瑰寶--奎璧齊輝樓、明朝民間武裝組織高安軍抗倭遺址--麒麟古寨、明太仆寺卿林秉漢忠諫府、神奇的順正王府林口宮及千奇百怪的后蘆溪"動物園。
吳田山:是廈漳平原上的最高峰,俗稱閩南第一峰。人在廈漳平原上遠望吳田山,站在吳田山上俯瞰漳廈美好風光。吳田山距漳州市僅40余公里,離廈門市區僅70多公里。其主峰——五尖巖峰,海拔1129米,為廈漳平原上最近、最險、最高、視野最闊的尖峰, 是飽覽廈漳風景、觀賞海洋、觀云霧、觀日出、觀霞的最佳點。恬頂南側懸崖峭壁,樂側巖石裸坡,由北遠望是尖山,自東南眺望,似以巖石雕成的金字塔山。現在,峰頂已通路、通電、通水、通話、通視,已建電視差轉臺,再建觀光亭廊,配高倍望遠鏡遙望山川風光 如畫,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還有鐘馗山、虎頭山、日光巖山、石獅頭山、筆尖山等崇山俊峰。
名優特產
長泰為國家亞熱帶丘陵區綜合開發利用研究的十個重點縣之一,也是全國柑橘良種商品生產基地縣,華南甘蔗、省烏龍茶生產基地。農副產品有稻米,花生、煙葉、黃麻、生姜,油桐籽、油茶籽、棕片、橡膠、劍麻、香菇、蘑菇、草菇、鳳尾菇、白木耳、黑木耳、文旦柚、荔枝、龍眼、鳳梨、香蕉,淡水鰻,蜂蜜,長泰蘆柑、蕉柑、柳橙、長泰砂仁、良崗明姜為名產。禽畜良種獅頭鵝、長白豬。工業有制糖、建材、化肥、塑料、化工、食品、機械、電子等門類。鷹廈鐵路經西南過境5千米,設1站,公路以省道212線為主干,通車787.4千米,公路網密度0.88千米/平方千米,居全省首位。龍津溪航道從武安到郭坑、石碼。
長泰蘆柑:長泰蘆柑,又名碰柑,為閩南一帶傳統名優產品,以產自著名的中國芒柑之鄉--福建省長泰縣而得名。果形碩大、色澤橙黃、果質晶瑩、果汁豐富、香味濃郁、甜酸適中,為果中之上乘珍品,長泰蘆柑肉質晶瑩,果汁豐富,香味濃郁,酸甜適度,沁人心脾。單果直徑多為70-80毫米,大的可達120毫米。經檢測,一般碩果重在125-200克之間,最大的可達650克,可溶固形物占14.3%,含糖量12.5%,含酸量0.58%,每百克果汁中,維生素C的含量38.5毫克,全果可食部分占76.8%。 有“柑中之冠”之美譽。1989年,在全國同類產品評比會上,榮獲"全國優質水果稱號";1990年,以"冠牌"商標在國家工商局注冊;1995年,榮獲國家"綠色食品"使用權。目前,長泰蘆柑種植面積4.6萬畝,總產量5萬噸。
珍貴南藥--長泰砂仁:砂仁屬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長泰砂仁屬陽春砂,在藥物學上其功效顯著,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吐、理氣安胎、治喘咳等效 。
長泰栽培砂仁已有300多年歷史,群眾種植砂仁,經驗豐富,種植出來的砂仁量高質優。長泰縣砂仁種植面積3000畝,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一年總產量20-30萬公斤,約占全省的70%,是全國砂仁生產的重點縣。砂仁是多種中成藥的重要原料,也是食品工業中現代流行的 “ 營養食品”,"保健食品"的重要佐料。砂仁可開發出“砂仁風油精”、"砂仁中藥"等系列藥品,還可開發成"砂仁飲料"、"砂仁餅干"等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