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縣,隸屬于甘肅省定西市,位于甘肅中部,定西市東側,自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縣,已有2100余年歷史。總面積2908.5平方公里,現轄18個鄉鎮,332個村,10個社區,縣政府駐平襄鎮。通渭縣常住人口32.11萬人。
通渭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擁有草畜、玉米、馬鈴薯、中藥材、小雜糧、果蔬等特色優勢產業。通渭縣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華詩詞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和“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行政區劃】
通渭縣轄14個鎮、4個鄉:
鎮:平襄鎮、馬營鎮、雞川鎮、榜羅鎮、常家河鎮、義崗鎮、隴陽鎮、隴山鎮、隴川鎮、碧玉鎮、襄南鎮、什川鎮、華嶺鎮、北城鋪鎮
鄉:新景鄉、李店鄉、三鋪鄉、寺子鄉
【建置沿革】
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在通渭這塊土地上。 夏、商、西周時期,通渭地為羌人所居。 春秋和戰國前期,通渭地為襄戎地。 戰國后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隴西郡,通渭地屬隴西郡(治今臨洮)轄。 秦統一后,通渭地仍屬隴西郡轄。 東漢收復平襄后,平襄縣仍屬涼州刺史部天水郡轄。永平十七年,天水郡更名漢陽郡(移治冀縣,即今甘谷),平襄縣為漢陽郡轄。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治今隴西縣東南),平襄縣改屬南安郡轄。 三國時,曹魏從平襄、略陽縣分置臨渭(治今秦安縣東南)、清水縣,合4縣立廣魏郡(治臨渭),屬雍州轄。 晉時,平襄縣屬秦州略陽郡(治今秦安縣隴城)轄。《晉書·地理志》載:“略陽郡,本名廣魏,泰始中更名焉。”晉末大亂,郡縣歸屬無定。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統一北方后,平襄縣地屬秦州天水郡顯親縣轄。永安三年置渭州(今隴西),平襄縣地改屬渭州南安陽郡(治桓道)中陶縣轄。西魏初,平襄縣地屬北秦州(今秦安縣西北)轄。廢帝三年(554年),改北秦州為交州,平襄縣地屬交州安陽郡(治今秦安縣北)烏水縣轄。北周(557年-581年)因之。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交州為紀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并烏水縣入長川縣,平襄縣地屬隴西郡長川縣轄。 唐武德元年,復改隴西郡為渭州,平襄縣地屬渭州長川縣轄。貞觀三年(629年),并長川縣入隴城縣,平襄縣地屬隴右道秦州隴城縣轄。寶應二年(763年),渭、秦等州被吐蕃占領。大中三年(849年)大破吐蕃,光復平襄,屬秦州。 宋初,西邊疆域只達秦州夕陽鎮(今天水新陽鎮,未過渭河,平襄縣地被西夏和吐蕃占領。時,宋以秦州,繼以古渭州(今隴西)為據點,逐漸向西開拓。 元至元七年(1270年),并雞川縣入秦安縣,廢甘谷縣,于秦州屬伏羌城置伏羌縣(今甘谷),通渭縣移治今城區,屬陜西行省鞏昌路轄。 明洪武二年(1369年),總兵徐達西征至鞏昌,時通渭為元主簿楊忠所據,徐差萬戶董提招楊歸附。通渭縣屬陜西行都司隴右道鞏昌府轄。 清初,因明制。康熙二年(1663年),通渭縣屬陜西右布政使司鞏昌府轄。康熙七年,通渭縣屬甘肅省鞏昌府轄。康熙五十七年,縣城覆沒,縣署臨時移治西關。雍正八年,縣署又臨時移駐平涼苑馬寺屬安定監(今馬營)。同時,割安定監屬通渭,鞏昌府轄。乾隆四年(1739年),在舊城址始筑新城,即今縣城。乾隆十三年(1748年)城成還治,仍屬鞏昌府。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3月,廢府設道,通渭縣屬甘肅省隴南道(旋改渭川道,治今天水)轄。 民國十六年(1927年)7月,改道為行政區,通渭縣屬甘肅省渭川行政區轄。 民國三十年(1941年)8月,改渭川行政區為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6日,縣城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通渭縣屬甘肅省天水專區轄,至1955年10月22日改屬甘肅省定西專(地)區所轄至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通渭縣位于甘肅中部,定西市東側,東西長78公里,南北長64公里,東南、南分別與秦安、甘谷縣接壤,西南、西分別與武山、隴西縣相鄰,西北、北、東北分別與安定區、會寧和靜寧縣毗鄰,總面積2908.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通渭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多黃土梁、峁和河谷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有耕地面積225.36萬畝(土地確權實測面積),海拔1410—2521米。
氣候 通渭縣為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7.5℃,冬季最低氣溫一般在-20℃左右,夏季最高氣溫一般在30℃左右,年溫差較大。無霜期147天,無霜期120~170天,年降水量380毫米左右,日照時數2100~2400小時,年蒸發量1500毫米以上。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通渭縣共有獨立高中3所,獨立初中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6所,在校學生普通高中6057人,職業生1193人,初中生7159人;完全小學29所,在校學生18688人,其中:特教1所,在校學生128人,幼兒園143所,在園幼兒1060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小學畢業升學率100%。
文化體育 通渭縣共有文化相關產業機構138個,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0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三級圖書館”),博物館1個,影劇院1個,美術館1個。檔案館1個,館藏檔案23272卷,42324件。電視覆蓋率98.5%,廣播覆蓋率99%。
衛生事業 通渭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394個,其中醫院4所,病床1602張,衛生機構人員數 2316人,衛生技術人員1996人。有疾控中心、婦幼保健站各1個,衛生社區服務中心1個。鄉鎮衛生院18所,床位數367張。
【風景名勝】
南屏山公園
南屏山位于縣城西南0.5公里處,海拔1754-1887米,平均氣溫3-8℃,公園主景區面積608.3畝,附屬面積298畝,共906.3畝,造林綠化保存面積達630.2畝,栽植有云杉、側柏、油松、沙棗等60多種,并營造有牡丹園、芍藥園、月季園、丁香園等觀賞園林10畝。
鹿鹿山森林公園
鹿鹿山省級森林公園位于通渭縣城北部,距縣城15公里,規劃總面積30000畝,園內有草本、木本植物約400于種,主要樹種有云杉、油松、落葉松、山杏、楊樹、沙棘、檸條、狼牙刺、山定子等50余種。
秦嘉徐淑公園
通渭是東漢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徐淑故里。為銘記秦嘉、徐淑在五言詩創作上的貢獻,縣委、縣政府于2010年啟動建設其紀念性主題公園,公園占地150畝,東西長500米,南北寬190米,整體構思以秦嘉、徐淑的歷史事跡及其詩詞作品為文化主線,公園栽植各類園林苗木4.52萬株,栽植7-9米的云杉、油松共46株,種植綠化草坪9200平方米。
【文物古跡】
榜羅會議紀念館 為了肯定“榜羅會議”的歷史地位,在原榜羅小學舊址修建成了紅軍長征榜羅會議紀念館,革命文物陳列室中現藏有紅軍長征遺留的革命文物443件,其中有紅軍指戰員遺留下的生活用具、辦公用品、作戰武器、宣傳標語和90多位老紅軍、老將軍的近照和墨跡、紅軍老戰士題詞和簽名旗等珍貴文物,國家級文物5件,其中包括國家一級革命文物2件,二級革命文物3件。
戰國秦長城遺址 通渭境內戰國秦長城西南起自榜羅鎮四新村,東北至寺子鄉張家灣村,長城墻體長度88.8公里,壕塹2段401米,遺存障墻7段388.9米、關堡1處。
【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渭小曲 通渭小曲是廣泛流行在甘肅隴中地區的一種曲牌體民間戲曲,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風格,已發展成為通渭縣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標志性文化之一。
通渭影子腔 通渭影子腔是廣泛流傳于定西、天水、隴南一帶民間的皮影戲音樂,皮影戲亦稱“燈影子”、“燈戲”、“影子戲”、“燈影戲”等,一般是在夜間演出,藝人以小桿操縱影人、道具,借燈光投影在白布或白紙制作的影窗上,有時白天利用日光斜射投影演出,稱“日影子”。
【榮譽稱號】
通渭縣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華詩詞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和“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1年4月,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創建推評名單。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2年4月,獲評“甘肅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