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風景區,位于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主峰海拔2123米,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的要塞 。現為國家AAAAA旅游景區。崆峒山景區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雄秀甲于關塞”、“道源所在”等美譽。
崆峒山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景區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崆峒山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韻。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于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之美譽。崆峒山西接六盤山,東望八百里秦川,南依關山,北峙蕭關,涇河與胭脂河南北環抱,交匯于望駕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間,垂直高度為667.5米,總體規劃面積為83.6平方公里。
【資源環境】
氣候特點
崆峒山風景名勝區位于平涼市,因此屬于溫帶半濕潤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降水量較為豐富。氣候垂直變化較大,降水量也從西南向西北依次遞減。另外,由于常年受高空西風環流影響,風沙比較大。主要的特點是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風沙,夏季炎熱、降雨集中,秋季天氣晴朗涼爽。
崆峒山年平均氣溫6.5℃,日照充足。崆峒山無霜期為160天,初霜日在每年10月初出現,終霜凍于次年4月底結束。崆峒山氣候特點為冬長雪少,夏涼溫和。
主要山峰
崆峒山峰眾多,有大小山峰數十個。最高峰為香山,海拔2123米;主峰是馬鬃山,海拔2025米,疊居于五臺之上;東、西、南、北、中五臺,中臺突起,諸臺環列,形似蓮花。中臺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勢平坦寬廣,視野開闊。崆峒南與仰駕山相望,中間峽谷為前峽,涇河從中流出,聲若彈箏,故又名彈箏峽。北與馬屯山對峙,中間峽谷為后峽,胭脂河從中流出,出山時形成胭脂川,在崆峒山前匯入涇河。
旅游資源
秦漢時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觀。歷代陸續興建,亭臺樓閣,寶剎梵宮,廟宇殿堂,古塔鳴鐘,遍布諸峰。明、清時期,人們把山上名勝景觀稱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連、仙橋虹跨、笄頭疊翠、月石含珠、春融蠟燭、玉噴琉璃,鶴洞元云、鳳山彩霧、廣成丹穴、元武針崖、天門鐵柱、中臺寶塔。基本恢復了歷來所稱的“九宮八臺十二院”中四十二處建筑群。
崆峒山素有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被譽為西北的道、佛宗教圣地。據史書記載,崆峒山在隋朝統一之后獲得了一個安定時期,于是唐朝便有僧人、道士先后開創寺院和宮觀,其后,經宋、元、明、清直到民國,歷代皆有興建或重建。據史書記載,鼎盛時期,琳宮梵剎達42處,房屋650余間。其顯要者有“八臺九宮十二院”。八臺指的是東、西、南、北、中五臺以及八仙臺、靈龜臺、趙時春讀書臺;九宮指的是問道宮、王母宮、紫霄宮、飛升宮、南崖宮、凈樂宮、太清宮、遇真宮、子孫宮;十二院指的是舒花寺、法輪寺、寶慶寺、真乘寺、茶庵寺、舍利寺、棲云寺、香山寺、蓮花寺、海覺寺、文殊庵、彌陀庵;七十二石府洞天指的是玄鶴洞、廣成洞、鉆羊洞、朝陽洞、老君洞、金銀洞、歸云洞、玉女洞、靈官洞、三教洞等。
【主要景點】
朝陽洞
崆峒山有許多大大小小、或深或淺的石洞,據初步統計,共有大小32個洞子,崆峒山得名,與山上的石洞有很大關系,即取”空空洞洞“之意。這些洞子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說法,朝陽洞即是其中一個較有名氣的石洞。
朝陽洞位于獅子嶺東側絕壁上,面臨一條溝谷,谷內長滿茂密的森林,隔谷與西臺相望。此洞不甚大,洞口寬為8米,高為5米,深為5米,這里沒有出入的路徑,游人很少到此,因此,顯得十分幽雅寂靜。據說早晨初升太陽的光芒,首先射入洞內,故名朝陽洞。
雷聲峰
雷聲峰的險奇堪稱崆峒一絕,雷聲峰不是飛來峰,它是主峰馬鬃山向南延伸的一條支脈,宛如主峰的一條右臂,舒展而下,指向濤濤的前峽河水。這條山脊全長200米,最高處不過5米,整個山體均為丹色石質,其東西兩側下臨絕澗,南面的絕壁上有人工開鑿的石級,可通向棋盤嶺。由于雷聲峰由北而南,山勢逐漸變低,因此,峰頂的道宮建筑依順山勢,錯落有致,構成一副美麗的圖畫。雷聲峰巖壁陡峭,下臨深淵,在雷雨時節雷聲在空谷依欄而望,崆峒激蕩,猶如山崩地裂,驚人心魄,故取名“雷聲峰”。
蓮花寺
崆峒山五臺寺之一,據碑記,初建于唐貞觀年間,寺周原多古松。清末兵燹后傾圮。民國4年(1915),由朱進財等人募資,歷經18載,恢復坐北大殿3楹、土地祠1楹、山門1座、廂房16間。民國25年,鄭浚主持創建面東兩層磚木結構西方三圣樓5楹,其后又由僧人普善、普化主持更新山門,修建馬廄3間,1958年后廢。1983年由僧人釋常慧募資重建面西廂房6間,1985年修復面南大殿3楹,由藝人戴國華重塑金身釋加佛、文殊、普賢菩薩及18羅漢像。1990年由佛教協會主持恢復復面東三圣樓三層五間,一至二層為僧房。
藏經樓
藏經樓亦稱藏經寺、藏經閣,在原真乘寺東側。舊為真乘寺藏經庫房,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由韓藩王室出資改建而成,專供存放皇太后頒賜三藏經。清嘉慶十一年(1811)修葺時,增修對口東、西樓房12間。咸豐年間靜寧縣民萬炳熊助資督工整飾一新,同治二年(1863)兵燹后,樓房傾圮,部分藏書散佚。光緒二十四年(1898),桑泉王原命出資400余金修復。
真武殿
亦稱無量祖師殿,為皇城主殿。北宋乾德年間(963—967)修建,元代改崇佛閣奉祀釋迦佛。明代嘉靖年間韓王夫人郭氏捐資,命遣內散官馬英祈許,將大殿擴建為5楹,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殿頂覆蓋鐵瓦。殿內正中設高1.5米、長寬各6米的神龕,奉祀彩塑金身真武帝君坐像1尊。龕臺正中設置銅鑄玄武,左右彩塑周公桃花站像各1尊。龕臺左右側下方各塑龜蛇化身站像1尊。殿內左右彩塑四大靈官站殿神。清康熙初年王輔臣應吳三桂兵變據平涼占崆峒,殿廡毀壞嚴重,十五年(1677),龍門洞道士苗清陽前來住持募化重修,1982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背景】
崆峒山是上古三皇誕生之地,又是女媧、夸父的誕生地,文化久遠深厚。因此,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在其功業成就之后西巡疆界,親自登臨崆峒山,向在崆峒山隱居的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
道教作為一種宗教起源于東漢。而它的思想理論基礎卻是盛行于春秋以來的黃老之學, 黃帝、老子都是道教的祖師,據道教典籍記載,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煉的廣成子,而廣成子又是黃帝的老師,追根溯源,所以崆峒山被譽為“天下道教第一山”。
佛教在崆峒山也歷史悠久, 唐代時,山上佛教活動已具規模。據鑄造于金代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的一口鐵鐘上的銘文記載,崆峒山中臺至皇城的上天梯石臺階就是仁智禪師在唐貞觀年間開鑿的,還有唐太宗為山上明慧禪院御賜田地的記載。到清朝初年,崆峒山佛教寺院已達19處。
【開發狀況】
1994年,完成了崆峒山前、后山山門建設、硬化了崆峒山前山、后山、香山道路、中臺停車場、桃花坪停車場、修建景區和景點道路15條、改造架設了供水、供電管線、購置安裝了環保廁所、建成旅游咨詢中心、醫療急救中心和中臺仿古式個體戶經營房等基礎設施、新增景區旅游安全防護設施及中英文對照標識牌、道佛兩教新修了法輪寺、觀音堂、通天橋、飛升宮、王母宮、問道宮等景點景觀35處。
經過開發建設,景區基本恢復了九宮八臺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的原貌,年增加游客容量9萬人(次),景區道路交通、用水、通訊、環境衛生及公共服務設施都經過了改建,為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全市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景區管理和環境保護也逐步走向專業化、規范化、科學化,游客量和經濟收入年均增長16%以上,知名度日益提高,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熱點旅游景區和甘肅省黃金品牌旅游景區。
景區按照創“旅游名牌產品”戰略和“大旅游、大市場、大產業”的發展格局,抓住了“兩區”、“一 網”建設。“兩區”是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崆峒山為中心,進行“東引、西延、南擴”,使崆峒山與龍隱寺、太統山、十萬溝、彈箏湖、崆峒山后峽連成片,建成崆峒山道教圣地旅游區;“一網”是以崆峒山、王母宮為基地,東北接黃帝陵(黃陵縣),東南接炎帝陵(寶雞市),西南接伏羲、女媧等旅游勝地(天水、靜寧),向東聯通西安兵馬俑、法門寺,向西聯通“絲綢之路”河西景點,向西北聯通西夏王陵、沙湖、須彌山,對外形成一個中華古文化游、漢唐文化游的旅游大網絡。
【榮譽記錄】
1994年1月10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由國務院批準);
1995年1月: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中共甘肅省委授予);
2000年12月:景區工作先進集體(由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授予);
2001年4月: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由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授予);
2001年1月11日:國家AAAA級旅游區(由國家旅游局授予);
2002年9月28日:通過ISO9001、ISO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
2004年1月19日:國家地質公園(由國土資源部授予);
2005年7月23日: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國務院批準);
2007年5月8日: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由國家旅游局授予);
2007年6月26日:首批“中國旅游文化示范地”(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旅游文化研究中心授予);
2007年11月:甘肅省十大森林生態旅游景點(由甘肅省第二屆林果花卉展覽交易會組織委員會授予);
2008年2月:中國十大道教文化旅游勝地(由中國民族報社主辦、新浪旅游頻道授予);
2009年3月: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由美景中國、中國旅游點評榜組委會、《行游天下》雜志社、搜狐旅游授予);
2011年6月:中國西部最受公眾喜愛的旅游景區(由中國西部旅游產業博覽會授予);
2011年12月:國家級服務標準化旅游景區(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授予);
2012年2月8日: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單位(由國家旅游局授予)。
2018年12月,獲2018魅力中國城年度魅力文化景區。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山榜”。
2021年8月,被中國僑聯確認為第九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