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族自治縣,隸屬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面,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市毗鄰,南與廣河、和政兩縣接壤,西接大夏河與臨夏市、臨夏縣為界,北隔黃河與永靖縣相望。全縣總面積1510平方千米。東鄉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290034人。
歷史上,東鄉沒有縣的建制,隸屬河州管轄,1949年8月22日東鄉解放。1950年10月,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成立了相當于縣一級的東鄉自治區。1955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正式定名為東鄉族自治縣。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榮譽稱號。
【行政區劃】
東鄉族自治縣轄8個鎮、16個鄉:
鎮:鎖南鎮、達板鎮、河灘鎮、那勒寺鎮、唐汪鎮、果園鎮、汪集鎮、龍泉鎮
鄉:春臺鄉、柳樹鄉、東塬鄉、坪莊鄉、百和鄉、關卜鄉、趙家鄉、五家鄉、沿嶺鄉、風山鄉、車家灣鄉、高山鄉、大樹鄉、北嶺鄉、考勒鄉、董嶺鄉
【建置沿革】
歷史上東鄉隸屬河州(今臨夏管轄),未曾單獨設置政權。 1949年8月28日東鄉解放。 1950年9月25日東鄉自治區成立。 1953年12月東鄉自治區改名為東鄉族自治區。 1955年改名為東鄉族自治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東鄉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鄉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面,臨夏回族自治州東北部,以東鄉族發祥地和絲綢古道南路上的重要通道而聞名,是全國唯一的以東鄉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東西寬51公里,南北寬47公里,總面積151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46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東鄉族自治縣地貌呈方圓形,四面環水,中間高突。東鄉族自治縣最高海拔2664米、最低海拔1736米,平均海拔2610米。境內山巒起伏,六大山梁夾著六條山溝,以縣城鎖南鎮為中心向東鄉族自治縣傘狀延伸遍布。
氣候 東鄉族自治縣屬溫帶半干旱氣候。氣候干燥,冬長夏短,無霜期年平均138天,年降雨量為200~500毫米。
【風景名勝】
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東鄉縣下王家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于東鄉縣鎖南鎮王家村西斷崖之下,距地表約七,八米處。距縣城3里處。該遺址是在1986年調查中發現的。遺跡暴露在王家溝底稍高處水積砂質粘土層與黃土層相接之間,灰土堆積厚約20厘米,中夾有炭渣,燒骨,打制石片刮削器等物。經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土樣化驗分析與專家鑒定,其地質年代為第四期,絕對年代是4900±150年,距今有15000年。這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唐汪川山神廟遺址
唐汪川山神廟遺址,位于自治縣境內唐汪鄉胡浪村洮河西岸第三臺地上,面積約1萬平方米。1956年春,胡浪村社員在植樹時發現,并出土陶器19件。
林家遺址
林家遺址位于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東塬鄉林家村北,大夏河南岸二臺地。文化內涵以馬家窯類型為主,包含有馬家窯類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遺存,是馬家窯類型的代表性遺址。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曾先后在這一帶調查,發現馬家窯、半山、馬廠、齊家、辛店等文化遺址十余處。1977年4月至7月和8至11月發掘總面積將近3000平方米。發現馬家窯時期房屋遺址27處,制陶窯址3處,灰坑98個。
【地方風俗】
婚姻:東鄉族在傳統婚姻關系上,還保留尊從“阿哈交”觀念的婚俗,所謂“阿哈交”,是一種宗族或家族的殘余形式。一個“阿哈交”包括有血緣關系的上百戶不等,輩分最高的年長者,稱為“當家”。同屬于一個“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違者將受到譴責。寡婦再嫁,同輩親屬有優先權。包辦婚姻為主。男女十六七歲就可舉行婚禮,但現在按我國《婚姻法》法定年齡結婚的男女越來越多。婚禮儀式帶有宗教氣氛。
服飾:東鄉族人在服飾方面變化較大,開始與漢族和回族的服飾相近,其特點主要表現在頭飾上。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無檐小帽,稱“號帽”;婦女一般戴絲、綢制成的蓋頭”,少女及新婚少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青色的,年老婦女戴白色的。蓋頭一般要長到腰際,頭發全部被蓋住。現在一些參加工作的年輕婦女,為了勞動和工作方便已不再戴蓋頭,而喜戴一頂白色小帽。東鄉族男子不喜留長發,但習慣留胡須,這與回、保安和撤拉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不一樣。據說,穆斯林男子,到適當年齡留有胡須,同教者見到都要以禮相待。
飲食:東鄉族人的基本飲食,以小麥、青稞、玉米和豆類、洋芋(馬鈴薯)為主食。通常人們的面食種類有:“饅頭、面條、油香等。最負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雞娃”和手抓羊肉等飲食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雞娃”很有講究,把整雞各部位分為13個等級,“雞尾”最珍貴,一般給席上的長者或尊貴客人吃。
禮儀:東鄉族人民很講禮節,熱情好客,尊老愛幼,講究衛生。老人居上方。在就餐中,老不食,晚輩不得動手。除老年婦女外,婦女一般不與男子同桌吃飯。客人上炕需脫鞋,女客可不脫。東鄉人待客一般不與客人一道同餐,只站在炕沿招待,以示對客的敬重。男賓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
宗教:東鄉族人因為宗教關系,保持著良好的沐浴習慣。有“大凈”和“小凈”之分。“小凈”每天洗,保持手、腳、口腔、面部、鼻孔的干凈。“大凈”,一周一次,保持全身潔凈。每逢節日前,人們普遍要沐浴。在禁忌方面,東鄉人因宗教原因,禁食豬、狗、馬、騾、驢肉,忌說豬;不食動物的血;禁帶污濁之物進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開玩笑;忌在人面前袒胸露背;禁忌遞煙敬酒。
【地方特產】
燒洋芋:東鄉族種植的洋芋淀粉含量高、沙質、味甘,煮、燒、炒都可餐用,尤以冬春二季以炕洞燙灰里燒焐的洋芋為最佳。剝掉一層皮,便呈現出烤成油黃的內質,又脆又沙又香。
鍋塌:青稞面發酵后,做成塊狀,貼在鍋上蒸或烙熟,這種食品東鄉族稱它為“鍋塌”。
米面窩窩:把米面用滾燙的開水攪拌成團塊,裝在瓊鍋里,在炕洞里燒熟,帶甜味,有時窩窩里還放上甜棗。
油香:油炸的小餅子,中間需切兩個小縫。
酥散:油炸的大麻花,有人的胳膊粗細,扭成盤旋狀,一尺見方,食用時掰開分食。東鄉人對所有的面食,無論大小,都得掰開吃,不得一拿上就囫圇吞吐,這是規矩。
馓子:油炸食品,酵面中和上清油、雞蛋清,爾后象柱面一樣,拉成筷子粗細,盤成一尺見方。
羅婆弱:一般混煮一些青稞、小麥、豆子或大豆,多喜用羊頭及羊蹄雜碎一齊煮用。羊蹄雜碎,燎掉毛,反復沖洗干凈,再放上花椒,青鹽,和糧食混煮在一起,講究要煮熟煮爛,是可口的美味食品。
三泡臺:待客飲茶,除了茶葉以外,還在蓋碗內放上冰糖、幾枚桂圓或是燒棗,俗叫“三泡臺”。
【榮譽稱號】
2020年3月,入選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 2021年1月19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2年3月,被公示為“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縣(市、區)”名單。 2022年4月,獲評甘肅省級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