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原縣,隸屬甘肅省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南部,是陜甘寧革命老區重要組成部分、六盤山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東臨慶城縣、西峰區,西接彭陽縣,南界涇川縣、崆峒區,北靠環縣,總面積3506平方千米。 鎮原縣下轄13鎮、6鄉。
鎮原,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香包刺繡、民間剪紙、窯洞民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境內有“三寺、三池、三山,兩館,一驛”。素有“隴東糧倉”“中國杏鄉”的美譽。
【行政區劃】
鎮原縣轄13個鎮、6個鄉:
鎮:城關鎮、屯字鎮、孟壩鎮、三岔鎮、平泉鎮、開邊鎮、太平鎮、臨涇鎮、新城鎮、上肖鎮、新集鎮、馬渠鎮、廟渠鎮
鄉:南川鄉、方山鄉、殷家城鄉、武溝鄉、郭原鄉、中原鄉
【建置沿革】
虞唐,屬雍州。夏,屬戎翟。 商,屬昆戎。商末,今鎮原南部屬共國,北部屬彭國。 西周,屬周大原。西周后期,鎮原屬義渠戎國。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滅義渠國,置北地郡,設義渠縣,轄今鎮原。 秦朝,縣境屬北地郡朝那縣東部、彭陽縣西部及安武縣。 漢元鼎三年(前272年),北地郡析置安定郡,轄21縣,其中臨涇、朝那、彭陽、撫夷、安武、安定等縣與今鎮原縣境有關。東漢,屬涼州刺史部安定郡朝那縣、臨涇縣、彭陽縣轄。撫夷縣、安定縣并入臨涇縣。三國,屬曹魏雍州安定郡臨涇縣、朝那縣。 西晉,屬雍州安定郡臨涇縣、朝那縣轄。北魏,屬涇州安定郡臨涇縣、安武縣、朝那縣。神龜元年(518年)廢朝那縣。西魏,屬涇州安定郡臨涇縣及寧州彭陽縣轄。北周,廢臨涇縣,屬豳州西北地郡彭陽縣、安武縣轄。 隋朝,鎮原屬涇州安定郡秋谷縣、寧州北地郡彭原縣,大業元年(605年),置湫谷縣。大業十二年(616年),廢湫谷縣,復臨涇縣。 唐朝,屬涇州臨涇縣、寧州豐義縣。武德二年(619年),彭原縣析置豐義縣,屬彭州。開元八年(720年),改屬涇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屬寧州。大歷元年(766年),置原州。元和三年(808年),臨涇縣由涇州劃歸原州。五代十國,今鎮原均屬彰義節度使原州、寧州豐義縣西部。 北宋,鎮原屬原州臨涇縣及寧州豐義縣。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豐義縣為彭陽縣。至道三年(997年),彭陽縣從寧州劃歸原州。金大定二年(1162年),原州屬金,仍領臨涇、彭陽2縣。 元至元七年(1270年),稱鎮原州。至順元年(1330年),鎮原州西北部東山縣及三川縣西部置開成州。臨涇縣、彭陽縣及三川縣東部屬鎮原州,廢臨涇縣、彭陽縣歸州。至元二十三年(1283年),設陜西等處行中書省,鎮原州屬陜西行省鞏昌都總帥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鎮原縣,初屬鞏昌總帥府,后屬平涼府。 清初沿明制。康熙八年(1669年),析陜西省慶陽、平涼、鞏昌、臨洮4府,復置甘肅布政使司,鎮原縣屬平涼府。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改屬涇州。 民國初,鎮原縣先后屬平慶涇固化道、隴東道和涇原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直屬甘肅省政府。十七年,設甘肅省第三區西峰專員公署,鎮原改屬之。 1949年10月,鎮原隸屬甘肅省慶陽專區。 1955年,改屬慶陽、平涼合署,改屬平涼專區。 1960年,慶平分署,屬慶陽地區行政公署。 2002年,撤銷慶陽地區,設立地級慶陽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鎮原縣,地處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南部,東臨慶城縣、西峰區,西接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南界平涼市涇川縣、崆峒區,北靠慶陽市環縣。南北長91.2千米,東西寬78.3千米,總面積350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鎮原縣,境內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境內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456米,最高點海拔1767米(三岔老爺山),最低點海拔1011米(上肖毛河),黑河、蒲河、交口河、茹河、洪河、潘楊澗河6條自西北向東南流。
氣候 鎮原縣,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較明顯,晝夜溫差大。平均氣溫10.4℃,年均降水量589.1毫米,無霜期175天左右。
水文 鎮原縣,境內有蒲河、交口河、茹河、洪河4條較大的河流,5條斜長源面。
【交通運輸】
327國道、309國道、S202線環縣至涇川公路、S319線殿王至平泉段、S514線三岔至殷家城段、省道S318、省道S202、平慶鐵路、S15鎮平高速公路、穿過鎮原縣。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鎮原縣共有各類在校學生78054人,其中,職中招生1026人,在校生2273人,畢業611人;普通高中招生3322人,在校生10119人,畢業3444人;初中招生5380人,在校生17300人,畢業人數5530人;小學招生5880人,在校34663人,畢業5383人;幼兒園兒童13688人,特殊教育兒童數11人。12—14歲兒童初等教育普及率100%,九年義務鞏固率99.07%。
文化事業 國家二級文化館:鎮原縣文化館。國家一級圖書館:鎮原縣圖書館。 鎮原縣共有共有專業文化藝術表演團體8個,全年演出552場(次),觀眾36萬人(次);共有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8.75萬冊;博物館1個、紀念館2個,文物藏量3912件;鄉鎮文化站19個,建成農家書屋215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215個。有線電視用戶4089戶,電視人口覆蓋率100%。廣播人口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鎮原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總數26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1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個,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綜合監督執法局1個,其他衛生機構2個。
【風景名勝】
五臺山水庫
五臺山水庫,位于鎮原縣太平鎮境內,巴家咀下游2.4公里蒲河支流東咀河溝內,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6.07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950萬立方米,最大壩高50.50米,主要由水庫大壩、引水洞和輸水管道3部分組成。
玉山寺石窟
玉山寺石窟,位于甘肅省鎮原縣城東40公里處的茹河北岸砂巖上,坐北面南,開鑿在距河床高20米的崖體上,茹河水在窟前自西向東流過。現存洞窟5個,共有石雕和石胎彩塑82尊,保存完好藻井20平方米,壁畫15平方米,是隴東石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人民抗日紅軍援西軍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紅軍援西軍紀念館,位于鎮原縣屯字鎮東街14號,占地3500多平方米,由三部分組成,大門兩側的兩排仿古建筑是紀念館的東西兩個展廳,烈士紀念碑坐落在整個紀念館的中央,后院埋葬有55位烈士的遺骨,是鎮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游基地。
鎮原文廟
鎮原文廟,位于縣城正街中央,坐北向南,突出街面,取“文武出街”(偕格)之意。院中央為“泮池”,池西側是“鄉賢名宦”祠,北是“畿門”,中為過廳,兩側有“月門”通中院。中院正廳即“大成殿”,殿內只供“至圣先師孔子”及“四配”牌位。院兩側為“東西哲”各五間,內供“七十二賢”牌位(牌位實為七十四,有“配圣”二位)。后院正北為“明倫堂”,東北角為“重圣祠”。北進升階為“尊經閣”。文廟東墻外有通巷,巷北為“黌宮”,東側為“潛夫祠”。
【歷史文化】
剪紙(慶陽剪紙) 剪紙(慶陽剪紙),甘肅省鎮原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8年6月7日,剪紙(慶陽剪紙)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16。
慶陽香包繡制 慶陽香包繡制,甘肅省慶陽市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6年5月20日,慶陽香包繡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26。
【地方特產】
鎮原臊子面 鎮原臊子面,是鎮原著名傳統面食。據說是由唐朝的“長壽面”演化而來,含“福壽延年”之意。做工考究:先用羊肉、黃花、木耳、雞蛋、豆腐、蒜苗及各種調料做成臊子;再用堿水和面,反復揉搓,然搟成厚薄均勻的面皮,用菜刀切細,在鍋內煮熟。食用時,先撈面條,再舀臊子。湯多面少,則臊子鮮香,湯味酸辣,面條細長,筋韌爽口,成為營養豐富、老幼皆宜的美味佳肴。
慶陽白瓜子 慶陽白瓜子,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慶陽白瓜子為葫蘆科作物種子, 籽粒大、種皮薄、外觀潔白、籽仁飽滿。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胡蘿卜素、碳水化合物、礦物質、有機酸。 2016年11月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慶陽白瓜子”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慶陽蘋果 慶陽蘋果,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慶陽位于北緯35°14′28″—37°9′13″之間,海拔1100米—1600米,屬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勢區,具備優質蘋果生產的全部7項主要生態指標和6項輔助指標,是中國優質紅富士蘋果適生區。慶陽蘋果以其果實硬度大、果形高樁、色澤鮮艷、蠟質層厚、酸甜適度、耐貯耐運、食用安全等特點著稱。 2014年04月0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慶陽蘋果”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19年11月,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榮譽稱號】
2019年,鎮原縣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0年6月,鎮原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1年8月,鎮原縣入選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2021年9月,鎮原縣入選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縣。 2021年12月,鎮原縣入選全國第六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區)。 2022年,鎮原縣入選甘肅省級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2022年3月,鎮原縣入選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縣(市、區)。 2023年5月,鎮原縣獲評“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