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縣,隸屬于甘肅省張掖市,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是塞上明珠、絲路重鎮金張掖的東大門。東鄰永昌,南接青海,北靠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南北長148公里,東西寬89公里,總面積5402.43平方公里。山丹縣常住人口為150031人。山丹縣海拔1550-4441米,地勢三面環山,東南高,西北低,屬大陸性高寒半干旱氣候。山丹縣經濟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耕地85.7萬畝,常年耕種面積46萬畝。是一個半農半牧的縣區。
山丹擁有亞洲最大的軍馬場山丹軍馬場,山丹軍馬場已成為多部電影的外景拍攝地。山丹境內的明長城是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長城。
【行政區劃】
山丹縣轄6個鎮、2個鄉:
鎮:清泉鎮、位奇鎮、霍城鎮、陳戶鎮、大馬營鎮、東樂鎮
鄉:老軍鄉、李橋鄉
【建置沿革】
山丹原名刪丹,歷史悠久。據《山丹縣志》載,刪丹古城在焉支山谷地近鐘山寺處,“以曉日出映,丹碧相間如‘刪’字,又名刪丹山,而縣以此得名”。 夏帝禹元年,山丹屬《禹貢》雍州之域,西戎氏之故墟。禹封少子于西戎,世代為首領。 周穆王十三年,祭公率師隨穆王西征,西戎歸順。西周時期,戎、狄兩族在這里居住。 春秋戰國時,烏孫與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烏孫而獨居。 秦漢之際,北方的匈奴族強大起來,擊敗并趕走了月氏人,河西遂為匈奴右賢王的領地。黑河東、西分別由休屠王、渾邪王分領。 西漢時期,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進軍河西,戰敗匈奴,渾邪、休屠二王率眾歸漢。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張掖郡,山丹為張掖郡治。 東漢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廢漢立新,令天下改郡、縣名。張掖郡改名設屏郡、觻得改名官式。山丹為設屏郡治。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劉秀令各郡、縣恢復舊名。張掖郡及各縣恢復原名稱。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六月,分張掖郡之日勒、山丹置西郡。 兩晉南北朝時期,沮渠蒙遜在山丹建立北涼國,都建康(今高臺縣駱駝城)。 隋初改為山丹衛,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山丹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場所。 五代時,后梁乾化元年(911年),甘州回鶻攻沙州,張承奉力屈,訂城下之盟。后唐莊宗同光二年(924年)六月,甘州回鶻遣使向后唐納貢,乃冊封王仁美為英義可汗。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甘州回鶻王仁裕(仁美之弟)遣使納貢,被封為奉化可汗。 北宋時期,天圣六年(102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擊敗甘州回鶻,建立西夏。 元時期,置甘肅行省,山丹為省會。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述了張掖的富庶、城市的規模以及宗教寺廟的宏偉。 明時期,山丹為陜西行都司及甘肅鎮的治所。 清時期,改置山丹縣,山丹為甘州府治所,甘肅提督統軍駐地,節制涼州、肅州、西寧、寧夏四鎮總兵。 2002年屬地級張掖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山丹,位于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東靠永昌,西鄰民樂,南以祁連山與青海省為界,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接壤,東南過西大河水庫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皇城區毗鄰,西北與張掖市堿灘鄉相連。東西寬89公里,南北長136公里,面積5402.4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境內祁連山聳立于南,焉支山雄踞于東,龍首山屏障于北,丘巒起伏,溝壑縱橫。除山區外,縣境南部、東部為沖洪積平原,中部為槽形地帶的沖積平原,高山區為褶皺低山丘陵,東北龍首山南麓為波狀地丘陵,北部紅寺湖地區為封閉型溝谷平原,全境自東南而西北緩斜坡降。
氣候特征 山丹地處高原高寒地帶,全境屬大陸性高原高寒半濕潤氣候,具有寒冷、四季不分明、雨量集中、帶有明顯的垂直分帶性的特點。冬季受西伯利亞冷氣團影響,氣候嚴寒干燥,降水稀少。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氣候溫涼,雨量集中。2013年冬季長達283天,春季82天,無夏季,降水隨海拔的升高自北向南有明顯的垂直分帶性。在海拔2600米-2850米之間為寒冷半干旱區,在海拔2850米-4933米之間為高寒濕潤區。 山丹年平均氣溫1℃,晝夜溫差大,無霜期110天左右,有效積溫(≥0℃)海拔2500米積溫1834℃,2550米積溫1752℃。2013年光照充足,理論日照數2823小時(以二場為標準,由北向南隨海拔升高減少)。
水文特征 馬營河是山丹縣境內最大的河流,馬營河灌區位于山丹縣中部,東靠永昌,西鄰張掖,北過龍首山與內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南依祁連山北麓,流域面積2136平方公里。馬營河從白石崖渠尾到李橋水庫入口,全長36公里,流域面積1164平方公里,灌溉馬營、李橋、陳戶等鄉鎮18萬畝農田。
【社會事業】
教育 山丹縣擁有高等專業學校1所,中等專業學校1所,高級中學1所,普通中學5所(其中:初中2所,九年一貫制2所,十二年一貫制1所),小學18所。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入學率達100%。2021年,向全國各類高等專業院校輸送新生1568名,高考錄取率達98%;向中等專業學校輸送新生707名。在校學生體育達標率達98.8%。幼兒園在園幼兒4738人。
文化 山丹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2個,文化館1個,文化館分館5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館分館5個,博物館2個,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廣播節目和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9.4%和99.5%。有線電視用戶1.35萬戶。
醫療 山丹縣共設置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85個,其中,二級甲等綜合醫院1個、二級甲等中醫醫院1個、一級甲等婦幼保健院1個,鄉鎮衛生院9所(包括中心衛生院5所,一般衛生院3所,衛生院分院1所),民營綜合醫院1所。年末全縣衛生技術人員144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521人,注冊護士653人,藥師(士)41人,技師(士)73人,其它衛生技術人員158人。醫療衛生機構實有床位1453張,編制床1449張,其中鄉鎮衛生院實有床位333張(包括5所駐丹企業醫療衛生機構),鄉鎮編制床449張(包括5所駐丹企業醫療衛生機構)。
【文物古跡】
山丹縣境內有文物古跡155處(141處被列為省、縣級保護單位),其中尤以全國保存最完好、被專家譽為“露天博物館”的漢明長城為代表的歷史古跡、三十年代西路軍在河西的沙場遺址、高35米,被國內外佛教界人士譽為“天下第一佛”的山丹大佛寺為代表的宗教勝地引人向往。同時,還有面積浩瀚、風光獨特、充滿神奇傳說,為消夏避暑、度假旅游不可多得的自然風光旅游勝地——山丹軍馬場大草原和焉支山森林公園。
另外,坐落在山丹縣城的艾黎故居、艾黎與何克陵園、培黎圖書館以及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展出的5000多件歷史文物也都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再加上工藝考究,屢獲全國、全省旅游產品評比殊榮的山丹烙畫和陶瓷、文物復制、根雕、石雕、民間藝術剪紙等十大系列、270多種旅游紀念品的生產和風味獨特的地方小吃。
【風景名勝】
土佛寺
山丹的佛教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位于縣城西5公里的大佛寺,舊名土佛寺,始建于北魏,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歷史。該寺坐西望東,依山而建,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寺院分前庭后院,主體建筑--大雄寶殿,為全木質結構、琉璃瓦蓋頂的樓閣,高39米,飛檐斗拱,金碧輝煌,雄宏壯觀。內塑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狀坐像一尊,高35米,造型逼真,姿態優美,栩栩如生。特別是大佛全身用60萬張價值240萬元人民幣的金箔裱貼,愈使佛像熠熠生輝,氣度不凡,被海內外佛教界譽為“天下第一佛”。
焉支山
焉支山也是一處風光迷人的旅游觀光區。焉支山又名燕支山或胭脂山,祁連山、龍首山屏障于南北,海拔2919米,主峰高達3978米,為省級森林公園。這里水草豐美,自古為天然牧場,是境內主要水源涵養林地。地勢險要,異峰突起,為古今軍事要地。隋大業5年(609年),煬帝西行時在焉支山下謁見西域二十七國使臣,甘、涼州府派仕女歌舞隊在路口迎候,史書早有記載。
艾黎與何克陵園
艾黎與何克陵園坐落在山丹縣城南山丹河北岸,南關小學西北角,占地面積2625.78平方米。艾黎與何克陵園原為何克陵園,始建于1945年7月,1979年重建。艾黎生前視山丹為第二故鄉,艾黎逝世后,中共山丹縣委、山丹縣人民縣政府為紀念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于1986年開始擴建了陵園,陵園為仿西式建筑。
山丹軍馬場
山丹軍馬場位于張掖地區山丹縣南55公里處的祁連山區大馬營草場,山丹軍馬場在原蘇聯頓河馬場解體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世界第一大馬場。 山丹軍馬場處于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原,地跨甘青兩省、毗鄰三市(州)六縣,總面積329.54萬畝,其中草原184.98萬畝,耕地40.3萬畝,林地80萬畝,其它面積24.26萬畝,海拔2420-4933米。初始于公元前121年,具有2100多年的悠久歷史。
漢明長城
漢明長城在縣境內綿延一百多公里,是甘肅省境內最完整的塞、壕式漢長城和土筑夯打式的明長城,被專家譽為“露天長城博物館”。 山丹縣境內的長城,有漢長城和明長城。漢長城是以壕溝代墻,明長城則是以筑墻為障。山丹長城東接永昌縣水泉子鄉,西至東樂鄉龍首山脈的煙洞溝,約160公里。現有比較完整的漢代長城(壕溝)60公里,烽燧19座;明代長城(邊墻)98公里、烽燧64座。漢明長城走向、長度大致相同,漢長城在北側,明長城在其里,兩者相距在10-80米之間,平行延伸。
山丹大佛寺
山丹大佛寺舊名土佛寺。該寺歷經數代,橫遭兵禍戰亂,幾番重建,幾度興衰。據史料記載,僅在明正統五年(1440年)至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的440多年間,就先后修繕六次。明英宗朱祁鎮曾為該寺題寫“土佛”二字,制額懸掛其間。 《山丹縣志》載:山丹坐佛“高一十三丈”。現寺院系近年重修。該寺坐西面東,依山而建。占地面積10000多平方米。寺院分前庭、后院,120多間古樸典雅的房屋點綴其中,錯落有致。
焉支山森林公園
焉支山森林公園位于山丹縣城東南45公里處,隔軍馬大草原與祁連山相望,面積680平方公里,海拔2919米,主峰毛帽山海拔3978米,是省級森林公園。焉支山又名胭脂山、大黃山,因古時盛產紅蘭花,焉支山歷史悠久。
新河驛
位于山丹縣城東南20公里處的漢明長城腳下,是新開發的旅游景點。山丹縣內長城遺址保存完好,東西兩邊城墻綿延。新河驛即位于長城與公路交叉口2642號里程碑以東2.5公里處。這里曾是明清時期的古驛站,現存遺址為一正方形土堡,邊長70米,總面積4900,墻體上寬3米,下寬5米,黃土夯筑,墻內存一驛井。
龍首山自然保護區
位于甘肅省山丹縣境內,東經100度55分-101度,北緯38度55分-38度58分之間,面積25.6平方公里。龍首山為河西走廊北山的一部分,海拔在2100-3439米之間,氣候屬大陸性荒漠氣候和大陸性草原氣候。其主要保護對象為青海云杉及其森林生態環境。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巖羊、鵝喉羚、猞猁及草原雕、金雕、暗腹雪雞、鳶等。
【地方特產】
發菜 發菜,顏色烏黑,狀如發絲,明末清初戲曲理論家李漁稱其為“河西物產第一”。發菜在山丹境內分布和生長非常廣泛,群眾也早有食用習慣。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商貿流通的發展,山丹發菜逐步走出山丹,享譽南北,成為山丹一珍。 天然發菜具有解毒清熱、理肺化痰、調理腸胃的作用,尤其具有降血壓的獨特功效。發菜諧音“發財”,與甜食搭配烹制為佳,深受廣東一帶人們的喜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在山丹大量收購,經加工包裝成為烹制佳肴、饋贈親友的上品,也成為山丹物產的一張名片。
油菜 解放以前,山丹供應油料生產主要是胡麻和油菜。史料記載,“胡麻,一名狗虱,一名方莖,一名鴻藏,苗枚如麻而葉圓銳,嫩時可蔬,俗用供油”,但當時胡麻和油菜產量都非常小。解放后,油產生產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胡麻在水地“白水下種”或在半水地種植,二陰山灘旱地種植小油菜,僅靠燒紅灰作肥料,面積小,產量低。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山丹縣委、縣政府開始在沿山地區大面積推廣甘藍型大油菜等優良品種,增施肥料,應用先進栽培技術,使油料生產成為山丹農業的重要支柱,1988年達到12.4萬畝,僅次于糧食種植面積。 油菜適合在冷涼地區生長,海拔2100-2700米之間的霍城、大馬營、花寨子、李橋四個鄉鎮和山丹馬場有著得天獨厚的種植優勢。據農業部油料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這里所產的雙低雜交油菜,油品芥酸含量低(>3%),餅粕硫苷含量低(>30微摩爾/克),達到國家雜交油菜質量標準,接近國際標準。
沙棘 沙棘,一種在半干旱地區生長的落葉灌木,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環境的良好生態功能。沙棘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其果、根、莖、葉等產品被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化工等行業中。 沙棘耐干旱、耐瘠薄、易繁殖,在山丹縣冷涼地區的焉支山、祁連山下的河溝或背陰山坡均有生長。山丹縣大規模開發利用沙棘資源始于2002年。縣上對沙棘產品進行研制開發沙棘飲料、果醬等產品。
砂地西瓜 山丹縣312國道兩側及古長城旅游開發區,日照時間充足,晝夜溫差大,所產西瓜個大早熟,含糖量高(14%-16%),沙甜爽口,素有“長城王”的美稱。國內外游客在312國道和漢明長城腳下駐足觀光,領略塞外風光的同時,品嘗砂地西瓜,一飽口福。即使是秋高氣爽的仲秋季節,“長城王”仍會使你口舌生津,讓人感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樂趣。
鎖陽 鎖陽也稱不老藥,又稱鎖顏,生長于沙漠之中,屬珍貴野生植物。肉質積生草本,莖圓柱狀。
黃參 黃參,山丹民間俗稱黃葑,其形似人參,通體金黃。主要生長于沿祁連山、焉支山(又名大黃山)海拔2400~2900米的高寒濕潤草原和丘陵地帶,是多年生純天然植物。 山丹野生黃參具有獨特的生理特性:喜在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的高原土壤中生長;其肉質根秋季糖分積累較多,耐寒、耐旱性能極強,可在-30℃條件下正常越冬,降水量250毫米以下生長。關于高寒山區的野生黃參的獨特食用風味和藥用價值有多種記載。據《本草綱目》記載,黃參味甘、性溫,具有補氣養血、滋陰壯陽、通經活絡、健胃舒肝之功效。對中老年人胃氣虛寒、神疲乏力,婦女氣血失調,兒童發育遲緩、營養不良、挑食厭食效果俱佳,被譽為“小人參”。據北京食品研究所、甘肅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對山丹天然黃參檢測鑒定,它的肉質直根富含人體必需的16種氨基酸、礦物質和鈣、磷、鐵、鋅等微量元素,是一種經濟、藥用價值極高的純天然綠色保健食品。
地耳 地耳是荒漠天然藻類植物,是發菜的伴生物,由發菜中的寬菜生長而成,與發菜并稱為“姊妹菜”。山丹全境均有地耳分布,全部靠人工采集。新鮮地耳呈墨綠色或褐色,片狀松軟,風干后呈烏黑色、卷狀。蛋白質含量高達22%,富含鈣、鐵、磷、鋅等多種微量元素,低脂、低糖,有較高的營養。
山丹羊肉 山丹有很多特色美食,最出名的要數羊肉了,羊肉一般有山羊肉,綿羊肉,野羊肉之分。它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腎虧陽痿、腹部冷痛、體虛怕冷、腰膝酸軟、面黃肌瘦、氣血兩虧、病后或產后身體虛虧等一切虛狀均有治療和補益效果。
米黃兒 用黃米或小米制作,以黃米制作尤佳。先將磨細的米粉加適量的水攪成糊狀,再將平底砂鍋置火上加熱、抹油,待油熱香溢時將米糊糊均勻地攤在鍋里,在文火上烙片刻即可進食。撒糖食用,黃亮,酥脆,香中透甜,老幼皆喜,如今已成稀罕之物。在文化街都有賣很地道的。
捻珍 將快欲成熟的青稞穗或小麥穗蒸熟,趁熱搓揉,簸凈芒殼,然后用手搖小磨研磨,成為綠白夾雜、捻連成串的條狀物,故名“捻珍”。捻珍放鹽巴,加蒜泥,潑上清油蔥花,柔而不粘,筋而不硬。
箭頭 先將青稞面用冷水和好,然后放在案板上切成小塊或揪成小丁,用手掌平搓成兩頭尖尖,細細長長的圓長條面,狀如箭頭,故名。箭頭煮熟,加以陳醋、蒜泥、油潑辣椒等,味美可口,夏日冷食更是別有一番風味與情趣。
雞腸子 用涼水和面,然后用力揉按,待面和好后,搓成圓條,抹上清油,一層一層堆碼在器皿內,這就是當地人所說的“積子”。下鍋時,將積子兩手對搓,循環移動,使面變得渾圓細長。因為這種對搓出來的面和雞的腸子一樣又細又長,故名雞腸子。 雞腸子不僅筋柔適口,討人喜吃,又因它潔白細長,綿綿不斷,被視為友情和吉祥的象征,所以招待貴賓或辦喜事時,雞腸子是首選面食。
油泡泡 油泡泡河西各地均有制作,而山丹的與眾不同,因為里面攙了煮熟的黃參。將面粉由沸水燙成硬糊狀,再攙進煮熟切碎的黃參(一種野生植物,狀如人參,營養豐富,其味甘甜),然后用筷子將其一團一團夾入沸騰的油鍋煎炸,呈金黃色時,即可撈而食之。油泡泡酥軟香甜,營養豐富,是當地美食之一。
釀皮 山丹釀皮獨具特色,一是透明黃亮,色澤迷人;二是質地柔筋,耐咀嚼,回味雋永;三是佐料獨特,色香味俱全。因此,山丹釀皮是四季誘人的風味小吃。特別在炎熱的夏天,吃碗釀皮既充饑,又涼爽提神,妙不可言。
羊肉墊卷子 山丹自古羊多,羊肉的吃法也就比較獨特。羊肉墊卷子就是其中之一。燜卷子,以羊羔肉為最佳。將肉切成塊,等鍋熱油香后入內爆炒,約八成熟,佐以調料,加適量水燜燉,再將和好的面搟開,抹油加蔥花,卷成二指寬的卷子,切成寸段,下鍋繼續燜燉,待面熟肉爛,即可進食。由于面肉相互滲透,吃面而噴香,食肉而不膩,因而備受人們青睞,每當貴客登門,當地人常常以此招待。
炒撥拉 炒撥拉因動作而得名。 支以鑄鐵鏊子,將切好的羊肝、肺、肚、腸、心等佐以調料蔥花蒜苗下鍋,以柴火或煤炭為燃料,用猛火爆炒,待熟即食。 炒撥拉冬季進食最佳,麻辣適度,肥而不膩,煙熏火燎,邊炒邊吃,美味可口,熱熱乎乎,實在是一種不可多見的街頭小吃。
油糊宣 油糊宣以香而味美,又軟又香,實惠而且回味無窮。做法:選擇精制面粉(按人數選擇),蔥,油,花椒,食用鹽;用溫開水燙面攪勻,用刀板趕開鍋底大的餅,撒點蔥花,再趕之,放入平底油鍋,餅黃亮時撈出,即可食之。
【榮譽稱號】
2021年7月15日,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