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區,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是防城港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防城港的政治、經濟、金融、文化中心。位于防城港市東南部,東鄰欽南區,南瀕北部灣,西、北與防城區相連,總面積409.95平方千米。港口區常住人口24.73萬人,戶籍人口14.93萬人。共有28個少數民族(壯族為主)。港口區下轄4個街道、2個鎮,區政府駐漁州坪街道建政路8號。
港口區有西灣旅游景區(AAAA)、火山島旅游景區(AA)2個A級旅游景區:簕山古漁村是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點、廣西特色旅游名村;小八黑生態家庭農場為廣西三星級農家樂;鄉村旅游點一處,為紅沙漁鷺園;廣西二星級農家樂13家,分別為:筋山古村漁府、攬月居海鮮大排檔、品海閣酒樓、紅沙蠔排、紅沙漁獵人部落、醉月堂海鮮大排檔、海角七號度假小旅館、紅沙海逸蠔庭、風英客棧、相思客棧、大龍口生態鄉村、山新海邊故事、山新農家小院。
【行政區劃】
港口區轄4個街道、2個鎮:
街道:漁州坪街道、白沙萬街道、沙潭江街道、王府街道
鎮:企沙鎮、光坡鎮
【建置沿革】
秦始皇統一嶺南之前,今港口區為百越之地。統一嶺南后,設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今港口區屬象郡。秦末漢初(前204一111年),代行南越尉趙佗趁秦亂之際,自立為南越武帝。今港口區屬南越國地。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將南越原桂林、南海、象3郡劃為交趾刺史部,下設蒼梧郡、郁林郡、合浦郡、南海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7郡,今港口區屬交趾郡西于縣。東漢建武十九年(43),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并析西于縣置封溪縣、望海縣2縣,今港口區屬交趾郡封溪縣。建安八年(203),今港口區屬交州交趾郡封溪縣。 三國,屬吳國。吳國設荊州、揚州、交州3州,今港口區屬交州交趾郡封溪縣。 晉,今港口區屬交州武平郡封溪縣。 唐,武德四年(621),析安海縣置海平縣,仍屬安海縣,治所不變;武德五年(622),海安改為安海縣。今港口區境屬欽州總管府玉山州安海縣地。貞觀元年(627),廢欽州都督府;二年,廢玉山州,安海縣改屬欽州,今港口區境屬欽州安海縣地。總章元年(668),分出安海縣東部(即舊玉山縣地)置烏雷縣,今港口區境屬欽州烏雷縣地。上元二年(675),分烏雷縣西北部復置玉山縣,今港口區境屬陸州玉山縣地。天寶元年(742),玉山縣改為華清縣,今港口區境屬玉山郡華清縣地。乾元元年(758),玉山郡復改為陸州。大歷三年(768),省華清、烏雷2縣,以其地入寧海縣,今港口區境屬陸州寧海縣地。 五代,今港口區境屬南漢寧海縣地。 宋初,今港口區境屬廣南路。開寶五年(972),廢寧海縣,以其地入安京縣,今港口區境屬欽州安京縣地。至通三年(997),廣南路析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今港口區境屬廣南西路。景德三年(1006),安京改名為安遠縣。今港口區境屬欽州安遠縣地。 元,至元十四年(1277),安遠、靈山縣隸屬欽州路安撫司,至元十七年(1280),安撫司升為總管府。 明,洪武七年(1374),廢安遠縣,以其地直屬欽州,九年四月,降欽州為欽縣。今港口區境屬廣東布政司雷州府廉州欽縣地。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欽縣復升為欽州。 清,光緒十四年(1888),欽州升為直隸州,分前州防城、如昔二司地置防城縣,隸屬欽州直隸州。防城縣境為典史、縣丞、如昔巡檢司分治之地。今港口區屬防城縣地,防城縣典史治地。 民國36年(1947),防城縣分為23個鄉鎮,今港口區分屬三波鄉、光坡鄉、企沙鎮轄地。 1949一1952年,防城縣分為東西、南、北4個行政區,港口區境域屬東區轄地。1952一1956年,防城縣分為11個行政區,境域屬第二(企沙)行政區轄地。1957年,將防城縣分為十萬山僮族瑤族自治縣和防城縣,境域仍屬防城縣地。1958年5月,十萬山僮族謠族白治縣更名為東興各族白治縣;12月,防城縣并入東興各族白治縣。 1949年12月,防城縣解放。1951年2月前,防城縣隸屬廣東省。1951年3月一1955年6月,劃歸廣西省。1955年7月一1965年7月,復歸廣東省。1965年8月,再次劃歸廣西。 1978年11月,東興各族白治縣改名為防城各族白治縣。 1980年10月,防城港鎮成立,原防城公社的白沙萬、漁洲坪2個大隊劃歸防城港鎮管轄。 1985年5月,防城港區成立,防城港鎮劃歸防城港區管轄。 1985年5月一1993年5月,境域的光坡、公車、企沙3個鎮屬防城各族白治縣轄地;白沙萬、漁洲坪2個街道屬防城港區防城港鎮轄地。 1993年5月,設立防城港市港口區,撤銷防城港區和防城各族自治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港口區,位于防城港市東南部。東鄰欽州市欽南區,南瀕北部灣,西、北與防城區相連。南北最大縱距20.92千米,東西最大橫距21.49千米,總面積409.9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港口區,東南西三面臨海,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山巒高多在20~25米之間,最高峰為海拔103.7米的仙人山;沿海為海岸地貌,以海積地貌為主,有零星海蝕地貌。
氣候 港口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氣候區。四季不明顯,春秋相連,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降水豐沛,氣候宜人。2017年平均溫度23.2℃,全年十二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13.9℃;六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29.3℃。全年降雨量3181.5毫米;全年日照時數1499.0小時。
水文 港口區,地表水不發育,溪流短小且季節性明顯。境內最大河流有防城江和沙潭江。過境河流防城江流域面積75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每秒58.70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21.05億立方米,河長約90千米,過境河段長10千米。沙潭江流域面積46.4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每秒17.86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17.86億立方米,河長約14.70千米,境內河段長8千米。2017年,各地降雨量分別為:港口2869.50毫米、企沙2439.50毫米、光坡2365.60毫米、沙潭江3221毫米(2016年同期港口1520.20毫米、企沙1128毫米、光坡1169.60毫米、沙潭江1087.80毫米)。其中主要降雨在6一8月份,最大日降雨量為7月19日,港口184.70毫米。
【自然資源】
港口區海域面積2488平方公里,是陸域面積的6倍,擁有綿延300多公里的原生態海岸線,有紅樹林和白鷺等不可多得的生物物種,海洋資源、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其中,防城港市紅樹林主要分布在港口區的漁洲坪和西灣海域,面積超過一萬畝,是中國最大、最典型的海灣紅樹林,被聯合國環境署批準列入中國第一、全球三大GEF紅樹林國際示范區。 港口區海灣眾多,海洋浮游生物豐富,海水潔凈,擁有國家漁港、廣西第二大漁港—企沙港,外海是著名的北部灣漁場,海洋資源非常豐富,有魚類500多種,蝦類200多種,蟹類20多種。還有種類眾多的貝類和其他海產動物、藻類等。最主要的海洋魚類有鯊魚、赤魚、魷魚、墨魚、石斑魚、鯛魚、馬鮫魚、馬母魚、鱔魚、黃魚等。介貝類有鱟、青蟹、對蝦、龍蝦、海蜇、大蠔、海蛇、海馬等。 年產海產品14萬噸,海產品遠銷粵、港、澳、臺地區以及西歐國家。面對農業區域小、農業規模不大的區情特點,港口區大力發展紅沙大蠔、光坡雞、海紅米等一批特色產業,建成農業產業示范區(點)17個,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一鎮一業”特色產業格局。
【經濟發展】
港口區陸域總面積409.8平方公里,地方不大,但是擁有眾多政策優惠、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使港口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具有強大的潛力和廣大的平臺。 港口區處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珠三角經濟圈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結合部,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南鄰北部灣,西南與越南接壤,是中國內地進出東盟各國最重要的中轉基地和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國家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東興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重大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轄區范圍內的防城港,是西部第一大港、中國沿海12個主樞紐港之一,是中國距離馬六甲海峽最近、物流成本最低、發展潛力最大的天然良港,是全國11個進出口檢驗快速驗放系統試點的海港口岸之一,開創了國內可直接“船到船”直接裝卸作業的先河。 港口區也是廣西沿海大工業布局的主要地區之一,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中重點建設的臨海臨港重要工業區,已經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植物油生產基地、磷酸出口加工基地和西部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港口區有大西南臨港工業園和企沙工業區兩個規模較大的工業園區。其中,大西南臨港工業園區,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重點產業園、自治區A類產業園區之一,也是港口區重點打造的千億元產業園區,鋼鐵、有色金屬、能源、石化、糧油食品、裝備制造等超千百億產業加快形成;企沙工業區作為廣西重點規劃的千億元產業園區,已經被寫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標志著其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的發展戰略。 港口區更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前沿和連接東盟國際通道重要之地,不僅擁有國家一類口岸及邊地貿碼頭等,且同時享受國家有關沿海地區政策、邊境地區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國家戰略大開發政策、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優先發展政策、國家沿邊開發開放試驗區“先行先試”等多重優惠政策的疊加,是中國投資優惠政策最集中的地區,是中國投資優惠政策最集中的地區,是發展對外貿易、商貿物流、對外加工制造、濱海旅游等產業的理想之地。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一帶一路”倡議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北部灣經濟區快速崛起、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中國)快速建設,港口區這座宜居宜游宜業的現代化臨港工業城市正快速崛起,并因其巨大的開發潛力備受矚目。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港口區共有鎮(街)村各類學校32個,專任教師1577人,在校學生26903人。其中,普通中學7個,專任教師465人,在校學生6175人;小學25個,專任教師1112人,在校學生20728人。幼兒園48所,在園幼兒1079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91%,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9.91%,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2.81%。
文體事業 國家一級文化館:防城港市文化藝術中心(防城港市群眾藝術館、防城港市畫院) 國家二級文化館:防城港市港口區文化館。 國家三級圖書館:防城港市圖書館。 港口區有區級文化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41個(含業余)。村級公共服務中心29個(含社區),村級籃球場42個(含社區)。電視臺累計播出新聞953條,增長38.9%;網絡類媒體累計發稿2403條,增長11.7%。共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92場次,惠及群眾16萬人次。
醫療衛生 港口區衛生機構數(全社會)111個,其中,鄉鎮衛生院3個,綜合性醫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共有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全社會)1106人,衛生機構醫生數(全社會)370人。
【交通運輸】
210國道穿過港口區。
港口區,海岸線長351.13公里,有企沙漁港、漁萬漁港、紅沙港、潭油港、獨山港等漁港,其中企沙漁港是廣西第二大漁港,也是農業部重點建設的中心漁港之一。
【風景名勝】
西灣旅游景區
西灣旅游景區,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12年,西灣游開設了南北兩條線路,全程時間2小時左右。南線:“海上胡志明小道”起點——萬噸碼頭、集裝箱碼頭——月亮灣——20萬噸級碼頭,該線還可遠眺防城港火電廠及專用碼頭。北線:西灣跨海大橋、明珠廣場——北部灣大道濱海長廊——月亮島——北部灣廣場。
北部灣海洋文化公園
北部灣海洋文化公園位于防城港市行政中心區,面朝大海,毗鄰市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科技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占地35.5公頃,海洋詩書苑的60多塊景觀石上刻有100多幅偉人、名人書法作品,公園內園林景觀、亭臺樓閣、石刻書海,相映成趣,以高品位的藝術景觀,優雅的園林成為人們休閑放松、欣賞海景、體驗海洋文化的新平臺,集市民集會場所、居民休憩游玩公園、紅樹林保護基地和城市開放空間于一體,成為防城港市新的旅游景點和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窗口。
簕山古漁村
簕山古漁村,位于防城港市港口區企沙半島中段東部沿海,地處欽州灣西岸,距離防城港市中心約25千米。村莊占地約400畝,村前為一片方圓數十平方千米的淺海沙灘。簕山古漁村是廣西現存較完整的古漁村之一,具有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北部灣沿海漁村歷史發展變遷的一個縮影。
仙人山公園
仙人山公園,位于廣西防城港市中心,傳說仙人呂洞賓駕鶴到此而得名。仙人山公園占地面積347892平方米,最高海拔196米,是防城港市區的至高點,2013年已建成大門洗墻燈、洗瓦燈;階梯洗墻燈、投光燈;山體庭院燈、照樹燈等多種燈型的2000多盞節能LED燈以及監控、音樂等設施基本安裝完畢。
伏波文化園
伏波文化園,位于在廣西防城港市西灣海堤中段,由伏波文化園景觀及伏波雕塑群兩部分組成。其中,伏波文化園景觀包括親水休閑綠地、綠化景觀帶、休閑長廊等;伏波雕塑群設在伏波廣場上,即一座高約25米的伏波將軍主題雕塑,以及與伏波文化相關的一些群雕、海上小島大型漢代戰船雕塑。還將以伏波文化園為基礎,建設伏波文化博物館、伏波碑林、仿古戰船等等。
龍馬明珠景區
龍馬明珠景區,以海洋文化為主線,重點表現海洋文化對廣西防城港市建設成長的深遠影響。該景區地處防城港市環西灣17余千米長景觀帶的咽喉要位,占地面積約46447平方米,景區主要包括龍馬明珠景區廣場、景區景觀綠化、停車場、景區服務中心、西灣跨海大橋夜景亮化、地下通道以及廣場雕塑等設施。
【地方特產】
十萬山牛大力 十萬山牛大力,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2018年1月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十萬山牛大力”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防城金花茶 防城金花茶,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全世界90%的野生金花茶均分布在廣西防城港市十萬大山山脈上,數量稀少,屬于世界上最為珍貴的植物之一,與銀杉、桫欏等“植物活化石”齊名,是中國八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之一,被譽為“茶族皇后”。含有400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富含茶多酚、總黃酮、茶多糖、茶色素、咖啡因、維生素等多種天然營養成分。 2011年9月1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防城金花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榮譽稱號】
2019年8月,港口區入選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2021年12月,港口區入選2020年度廣西高質量發展先進城區。 2021年12月,港口區入選第五批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 2022年12月,中國信通院“2022年中國工業百強區”排名第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