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市轄區,以象鼻山而得名的,位于桂林市區中南部,是桂林市中心城區,行政總面積88平方千米。區政府駐桂林市南門街道環城西二路6號。象山區常住人口為286872人。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今象山區境(簡稱區境)屬桂林郡(治所在今貴港市)地,2001年1月,象山區治遷到環城西二路6號,至2017年12月不變。境內有火車客運站、貨運站、汽車總站,湘桂鐵路穿區而過,南連大西南、北接京廣線,公路四通八達,有桂黃線、桂八線、桂柳和桂林兩江國際機場高速公路,距兩江國際機場26千米。
【建置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今象山區境(簡稱區境)屬桂林郡(治所在今貴港市)地。 西漢高帝三年至元鼎五年(前204—前112年),區境屬南越國地。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區境屬零陵郡始安縣地。 東漢建武四年(28年),改屬零陵郡始安侯國(由始安縣改置)地。 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農歷十一月,區境屬始安郡始安縣(始安侯國復置)地。 晉、南北朝、隋沿襲不變。 唐武德四年(621年),區境屬桂州(由始安郡改置)始安縣地。唐天寶元年(742年)屬始安郡(桂州復置)始安縣地。唐至德二年(757年)農歷九月(一說貞觀八年(634年)),屬始安郡臨桂縣(由始安縣改置)地。次年改屬桂州(由始安郡改置)臨桂縣地。 五代、北宋沿襲不變。 南宋紹興三年農歷二月(1133年3月)區境屬靜江府(由桂州改置)臨桂縣地。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 )區境屬靜江路(由靜江府改置)臨桂縣地。臨桂縣設10個鄉,區境屬何鄉無考。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區境屬靜江府(靜江路復置)臨桂縣地。明洪武五年(1372年),屬桂林府(由靜江府更名)臨桂縣地(廣西人民出版社據清雍正十一年刻本影印出版的《(雍正)廣西通志》(2009年7月出版)一零九頁記為:“洪武元年命……平定廣西九年改各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為府……以嶺南廣西道為廣西承宣布政使司以靜江路為桂林府”)。明洪武初年臨桂縣治遷入區境今臨桂路桂林市中醫醫院址,是區境縣治之始。明代臨桂設129里,區境屬何里無考。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臨桂縣分東、南、西、北4個鄉,區境屬南鄉所轄。清末臨桂縣設臨桂城及大圩、良豐、六塘、秧塘4個鄉及兩江鎮。區境大部分屬臨桂城所轄,今二塘鄉北芬村屬良豐鄉所轄。 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一日,撤臨桂縣,原臨桂縣域由桂林府直轄,區境屬廣西省桂林府地。次年6月撤桂林府,置桂林縣,縣治在原臨桂縣治址,區境恢復縣級建制。次月置漓江道于桂林縣,道治在今秀峰區榕湖北路,區境屬漓江道桂林縣地。 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十四日,區境屬桂林道(由漓江道改名)桂林縣地。 民國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撤桂林道,桂林縣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十九年(1930年),在桂林縣置桂林民團區,民團指揮部在今秀峰區杉湖北路與正陽路交匯處附近,區境屬桂林民團區桂林縣地。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三月十日,區境屬桂林行政監督區(由桂林民團區改置)桂林縣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1月22日,桂林市解放。解放后桂林市第一次區劃調整保留培義區,治所不變,為象山區前身。西郊區(原西南附廓區)、南郊區(原柘太區)轄及今區境大部分境域。 1950年4月,桂林市區劃調整,西郊區并入培義區,今區境同心村以南劃入臨桂縣。同年10月,培義區改稱第二區。 1952年4月,桂林市區劃調整,將原劃給培義區、臨桂縣、靈川縣的村(街)重新劃分為桂林市東、西、南3個郊區。今區境大部分屬西郊區(鐵西片區等)和南郊區(同心村以南)。 1954年4月,桂林市東、西、南3個郊區合并成立桂林市近郊區。今區境大部分屬近郊區。 1955年10月,撤銷第二區,改設陽橋、南門兩個街道,隸屬桂林市城區,今區境大部分屬桂林市近郊區。(1958年7月25日,桂林市隸屬桂林專署統一領導,但市人民委員會仍為專署一級組織。1961年11月25日,桂林市改隸廣西壯族自治區)。 1958年10月,陽橋、南門街道合并成立陽橋公社(屬政社合一)。 1961年6月,陽橋公社劃分為陽橋公社和南門公社。1966年9月陽橋公社更名為東升公社,南門公社更名為躍進公社。 1967年3月,桂林市近郊區改為桂林市郊區,今平山街道及二塘鄉屬桂林市郊區。 1968年,桂林市治遷至象山區榕湖南路6號。1979年7月,桂林市撤銷市區各公社,設置象山、秀峰、疊彩、七星4區(縣級)。象山區轄原東升、躍進公社境域,區境恢復區治建制。象山區因境內象鼻山得名,區治設于境內中山南路259號(今臨桂大酒店處),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同月撤銷郊區,今平山街道和二塘鄉直屬桂林市。 1982年,象山區治遷到中山南路魏塘(今象山區檢察院址)。 1984年6月復置桂林市郊區。區境今平山街道部分和二塘鄉直屬桂林市郊區。 1996年12月,桂林市區劃調整,郊區二塘鄉,柘木鎮的同心村、平山村,穿山鄉的安新村劃入象山區;郊區更名為雁山區,區治由依仁路遷至象山區將軍路南巷17號(屬臨時寄居,2008年12月遷至其轄地雁山鎮)。 1998年8月,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并,組建新的桂林市(地級),市治位于原桂林市治址。 2001年1月,象山區治遷到環城西二路6號。 2001年4月29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大門由榕湖南路6號改到五美路16號。 2014年7月12日,桂林市治由象山區五美路遷至臨桂區西城中路69號。象山區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行政區劃】
象山區下轄南門街道、象山街道、平山街道3個街道,二塘鄉1個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象山區位于桂林市區中南部,東西寬10.16千米,南北長16.50千米。東與七星區、雁山區毗鄰,西與秀峰區、臨桂區相連,南與雁山區分界,北與秀峰區接壤。其中與七星區行政界線長6.47千米,與雁山區行政界線長30.35千米,與秀峰區行政界線長20.99千米,與臨桂區行政界線長25.04千米。地處峰林平原,行政區域總面積88平方千米。
地貌 象山區境內為碳酸鹽巖經過風化、溶蝕,逐漸形成溶蝕平原與峰叢、孤峰相間分布的低山丘陵巖溶地貌,溶地貌面積占96%。境內地勢西高東低。海拔140—513.9米,最高峰位于南部大山,海拔513.9米。
氣候 象山區境地處低緯度,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時間長,高溫多雨,冬季時間短,溫涼少雨,盛行東北偏北風。全年氣溫較高,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9.1℃,年平均降水量為1887.6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447.1小時。
水文 象山區主要有漓江、桃花江、相思江、寧遠河、南溪,以及杉湖,是桂林市“兩江四湖”環城水系工程、大型旅游景區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在溶蝕、沖積平原中還分布著一些大小不一的河流、湖泊,如由萬福潭沿上月山、佛殿村流入相思江的佛殿河,由芬塘村經桂林市園藝場流入相思江的牛過河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象山轄區有幼兒園71所,其中非民辦7所(公辦2所、其他單位辦4所、集體辦1所),民辦64所;小學23所,其中公辦15所,民辦8所;中學9所,其中公辦8所、民辦1所;特殊學校2所(聾啞學校、培智學校)。 象山轄區幼兒園在園幼兒11269人,其中,非民辦幼兒園1951人、民辦幼兒園9318人。普通學校在校小學生22486人,其中,公辦17825人、民辦4661人;特殊學校在校小學生207人。普通學校在校初中學生7205人,其中公辦6563人(區管484人、市管6079人),民辦642人;特殊學校在校初中生70人。在校高中學生3219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14172人。特殊學校在校職訓生59人。 象山轄區中小學、幼兒園共有專任教師2708人,其中,教研室7人,幼兒園教師696人(非民辦145人、民辦551人),小學教師1244人(公辦969人,民辦275人),中學教師761人(公辦714人(區管43人、市管671人)、民辦47人)。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562人。小學教師中,具有小教高級職稱人數12人。區管中學教師中,具有中教高級職稱人數9人。師生比分別為:幼兒園1∶16.2,小學1∶18.1,中學1∶13.5,中等職業學校1∶25.2。
文化事業 象山區文化體育局(簡稱象山區文體局)下設象山區文化館、象山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在崗人員共11人,其中文體局2人,文化館5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4人。共辦理行政許可事項25項,其中審批設立歌舞娛樂場所2家、游藝娛樂場所2家,變更娛樂場所2家,娛樂場所延續換證17家,批準設立網絡咖啡廳1家,變更網絡咖啡廳經營場所1家。截至2017年末,全區共有文化體育經營場324家,其中電影院5家、網吧22家、歌舞娛樂場所19家、游戲游藝場所5家、文藝表演團體1家、演出經營機構1家、藝術品市場1家,體育經營場所270家。群眾健身路徑27處。 象山區群眾文化主要有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暨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宣講進鄉村活動,“壯族三月三、和諧在二塘”民族節慶活動,“相聚龍船坪、共慶三月三”活動,“三月三”美食介紹和民族知識搶答,“三月三”山歌對唱、壯鄉舞蹈表演、魔術表演、少兒模特服裝走秀、竹竿舞、搏擊操、少數民族歌舞獨唱等民族民俗展示,桂林市“百姓大舞臺周末大家樂”象山專場,“象山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侗情水莊專場文藝會演”,桂林市礦物晶體——雞血玉大型展覽,第六屆全國九城藝術聯展,道·藝——楊帆畫展,第九屆“魅力南門——喜迎十九大”群眾文藝會演,“活力平山”文化會演,第十二屆“相約桃江”文化會演,第五屆“火熱二塘”群眾文藝會演,“喜迎十九大感恩祖國”歌詠比賽,“重陽敬老愛老·弘揚傳統美德”文藝演出,“漓水象山情邁向新時代”象山區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文藝會演等活動12場次,參演人員790人次、觀眾8400人次。10月—12月,象山區文體局、區文化館先后組織戲曲進校園活動12次,普及地方戲曲基本知識,傳承地方戲曲精粹,推動中小學師生學唱、愛唱、會唱、唱響家鄉戲曲。
醫療衛生 象山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簡稱象山區衛計局)內設機構:辦公室、政策法規股、發展規劃與信息股、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股、宣傳教育股、科學技術服務股、基層衛生股、愛國衛生辦公室、醫政醫管股、婦幼健康服務股;下屬機構:區衛生計生監督所、二塘鄉衛生院、大風山社區衛生服務站。在崗34人(不含二塘鄉衛生院、大風山社區衛生服務站人員),其中聘用16人。轄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1家,其中衛生院1家,村衛生室8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家,社區衛生服務站9家),有在職人員335人(在編174人,非在編161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312人(執業醫師128人、注冊護士145人、藥師或藥士24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15人)。衛生院編制住院床位50張。全年無醫療事故。轄區駐有三級甲等醫院4家(桂林市人民醫院、桂林市中醫醫院、自治區南溪山醫院、解放軍181醫院)、二級民營醫院2家(桂林銀海醫院、桂林惠寧醫院)、一級民營醫院2家(桂林老醫醫院、桂林曙光醫院)。2017年,象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評為全國優秀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獲全國百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稱號,區衛計局獲桂林市2017年桂林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先進獎。
【交通運輸】
象山區境內有火車客運站、貨運站、汽車總站,湘桂鐵路穿區而過,南連大西南、北接京廣線,公路四通八達,有桂黃線、桂八線、桂柳和桂林兩江國際機場高速公路,距兩江國際機場26千米。
轄區駐有桂林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桂林駿達運輸股份有限公司(桂林汽車總站)、南寧鐵路局桂林站(客運站)、南寧鐵路局桂林南站(貨運站)、龍船坪碼頭(市內游)等運輸企業或運輸樞紐。
文物列表
【文物古跡】
象山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桂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個。
【風景名勝】
象山景區
象山景區位于桂林市區漓江與桃花江交匯處,占地面積11.88萬平方米。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集奇山、秀水、異洞、美石于一身,有豐富的摩崖石刻、佛像及諸多歷史文化遺跡。1995年桂林市政府將象山定為桂林市城徽標志。2002年被評為AAAA景區。2013年、2014年、2016年三次被中央電視臺評為全國十佳最美賞月地。2017年10月景區承辦中央電視臺《尋找劉三姐》、東盟“太極一家親”等大型活動。2017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南方分會場落戶象山景區,1月27日除夕之夜,該分會場演出的2個節目,由央視向全國直播。2月,象山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A級景區。
日月雙塔
日月雙塔地處桂林市中心區,坐落在桂林城的中軸線上,與“象山水月”相鄰。象山是桂林的城徽,而雙塔則是新桂林的標識。日塔、月塔與象山上的普賢塔、塔山上的壽佛塔,相互呼應,相互映襯,有“四塔同美”之說。桂林日月雙塔號稱世界第一銅塔,是桂林旅游的一個夜景觀賞地。
南溪山景區
南溪山景區位于中山南路2號。占地19公頃。1975年對外開放,1982年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漓江重點風景名勝區”,2010年公布為國家AAAA級景區。南溪山主要景點有白龍洞、白龍井、觀音巖、劉仙巖、櫻花園、南溪山摩崖石刻等。南溪山巍然兩峰,并聳溪邊,山水相映,景色秀麗,故稱“南溪玉屏”。自唐代以來,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摩崖石刻145件及三清石雕像3件,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甑皮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甑皮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于桂林市象山區甑皮巖路26號,公園前身為1978年建立的桂林甑皮巖洞穴遺址陳列館,2001年改名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甑皮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為華南唯一一家掛牌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甑皮巖遺址包括主洞、矮洞和水洞,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遺址1965年發現,1973年、2001年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出土上萬件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牙器和陶器碎片;并發現中國制作最原始的陶器和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最早的石器加工場。通過考古發掘和研究,甑皮巖遺址被認為是華南及東南亞史前考古最重要的標尺和資料庫之一、是中國制陶技術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是現代華南人和東南亞人古老祖先的居住地之一、是距今12000年以來最適合人居的地方之一。甑皮巖遺址有“史前明珠”之譽,是展示桂林史前文化的重要窗口。公園占地9.5公頃,包括入口服務區、遺址保護區、文物展示區和模擬考古樂園等4個功能區,主要參觀旅游項目有甑皮巖遺址現場、“桂林·山水家園”文物展示館、桂林史前考古展示長廊、獨山登高、模擬考古樂園等,配套設施有公園大門、講解服務中心、售票房、停車場、公廁等。
桂林園林植物園
桂林園林植物園位于桂林市中心西南隅,環城西一路117號。園林植物園占地47.9公頃。園內南溪河自西向東貫通全園,公園入口處的黑山因石灰巖山石經風化之后呈墨黑色而得名。整個植物園以園林植物為造園骨架,掘土為池,構木為亭,園區內分別建有茶花園、春華秋實園、棕櫚園、榕樹園、木蘭園、銀杏楓香園、大草坪、桂花博覽園(蘇苑、杭州苑、上海苑、包公亭、天香臺閣苑)、水杉林、梅花園和珍稀植物園等精品園區,還有巧借山形地貌構筑的盆景園、下沉式廣場、櫻花園(日本園)、歐洲園(法國園)、相思泉等景觀式亭臺樓閣。園內植物種類達1000多種,品種達2200多種。特別是桂花博覽園收集了桂林所有的優良桂花品種,并引種了四川、浙江等地10多個優良品種,共有桂花品種80多個,是國內外同類園區桂花品種最多,也是銀桂品種最多的桂花園,是全國3個“中國桂花品種繁育中心”之一,第二屆中國桂花博覽會的主會場,為中國取得桂花國際登錄權作出了特殊貢獻。珍稀植物區森林茂密,曲徑通幽,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杪欏、金花茶等珍稀植物,也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金錢松、柔毛油杉、黃枝油杉、福建柏、興安楠、蝴蝶果、鵝掌楸、馬尾松、花櫚木等喬木。
桂林萬福廣場
桂林萬福廣場位于象山區凱風路90號,占地8公頃,總建筑面積約17萬平方米。停車場總面積超過6萬平方米,停車位2000多個。該景區由四大主題功能區組成:國際時尚購物MALL、商業步行街區、星級酒店群、國際演藝中心,是集購物、娛樂、餐飲、休閑以及度假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國際商業中心。2017年11月23日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桂林侗情水莊
桂林侗情水莊位于二塘鄉北芬村118號,以侗族民居、民俗、手工藝術制作等民族文化移植到北芬村發展旅游業。占地約6.5公頃,建筑面積為1.5萬平方米,建筑極富桂北民居特色,本著“建舊如舊”的設計理念,既體現了侗族木結構樓房特點又糅合了大村古民居青磚黛瓦建筑元素,主體建筑所用古青磚90%從附近縣鄉收購。侗情水莊于2015年開建,至2017年12月,共投資2.5億元,建成風雨橋、民族風情古民居樓、侗家對歌臺、侗家農具屋、侗家鐘乳石廳、侗鄉水上舞臺、侗銀工坊、傳統美食服務區、祠堂及綜合服務樓、迎賓廣場、侗家大道等建筑。基本形成一個集侗民族表演、古民居和民族工藝欣賞、休閑娛樂、吃住購為一體的多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區。2017年4月試營業。2018年,獲評國家3A級旅游景區。
瓦窯小鎮
桂林“瓦窯小鎮”位于桂林市象山區平山村平山北路以南,桂海鐵路以北。占地總面積約22公頃,建筑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是一個以體驗桂林手工藝歷史文化、“工匠精神”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區。建設有麒麟匠園景區、游客接待中心、桂州窯文化園、匠心博物館、展覽館、戲臺、藝術品街區、青年文創公社、特色美食街、民宿酒店等功能業態。集產業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區功能于一體。2016年開工建設麒麟匠園景區、匠心博物館、展覽館、木藝大師樓、特色美食街、民宿酒店。2017年投資9600萬元。已建成麒麟匠園景區、展覽館。
北芬生態旅游名村
北芬生態旅游名村位于象山區二塘鄉北芬大村,距離象山中心城區約10千米,緊鄰桂陽公路西側。建設以新村人居環境示范區、古村落保護區、民俗文化旅游區—侗情水莊、特色農業觀光區—桂禾生態農場和連通以上四區的環村觀光示范路為重點。
【地方特產】
象山區特色產品有桂林漓泉啤酒、桂林三花酒(桂林三寶之一)、桂林米粉等。
【榮譽稱號】
2020年,象山區榮獲中國夏季休閑百佳縣市、中國健康產業百佳縣市、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
2021年11月22日,象山區入選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擬命名名單。
2022年1月,桂林市象山區入選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