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瑤族自治縣,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西北的紅水河中游,總面積2716平方千米,大化瑤族自治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大化瑤族自治縣轄12個鄉,4個鎮。縣人民政府駐大化鎮。大化瑤族自治縣常住人口36.5萬人。
“六鄉”:一是水電之鄉,在縣境內梯級建設大化、巖灘兩座國家大型水力發電站,目前總裝機容量237.6萬千瓦,年發電量超過118.44億千瓦·時。二是淡水養殖之鄉,全縣擁有巖灘、大化、百龍灘三大水電站庫區,庫區水面面積9733.33公頃,水產養殖面積4240.6公頃。三是世界瑤族文化之鄉,大化是全國10多個瑤族自治縣中瑤族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較高的縣份,是瑤族創世史詩《密洛陀》的誕生地,全世界僅存銅鼓2400多面,而大化就有400余面。四是中國觀賞石之鄉,發現于20世紀90年代的大化彩玉石以皮細、色艷、質硬、形異而著稱,2007年10月獲評為“中國觀賞石之鄉”。五是中國長壽之鄉,山清水秀生態美是大化最大的優勢和品牌,2015年6月獲評為“中國長壽之鄉”。六是康養美食之鄉,深入實施“美食驅動”戰略,打造了中國菜·全國省籍地域主題名宴、廣西桂菜名宴—壯瑤大席等壯瑤風味系列美食,先后獲評為“中國長壽特色美食之鄉”“中國康養美食之鄉”“中國最佳美食文化旅游名縣”“中國最佳康養美食旅游名縣”,美食夜市被評為“廣西十佳美食夜市”。
【行政區劃】
大化瑤族自治縣轄3個鎮、13個鄉:
鎮:大化鎮、都陽鎮、巖灘鎮
鄉:共和鄉、貢川鄉、百馬鄉、古河鄉、古文鄉、江南鄉、羌圩鄉、乙圩鄉、北景鄉、板升鄉、七百弄鄉、雅龍鄉、六也鄉
【建置沿革】
大化縣城古為百越之地。 秦,屬桂林郡地。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劃入定周縣。 五代十國時,統屬宜州地。 宋,歸右江道。 元,屬田州路。 明清時,隸屬思恩府。明洪熙元年(1425年),思恩土知州岑瑛將州域劃設為十三堡,其中都陽堡屬今大化域內;明嘉靖七年(1528年),設立都陽土巡檢司。 民國時和解放后,分屬都安、巴馬瑤族自治縣和馬山縣。 1987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大化瑤族自治縣,以都安瑤族自治縣的大化、六也、百馬、江南、都陽、雅龍、七百弄、板升八個鄉和巴馬瑤族自治縣的板蘭鄉全部,東山、鳳凰、羌圩三個鄉的十七個村以及馬山縣的古感(鎮)、貢川、永州三個鄉鎮的二十二個村為大化瑤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大化鎮。 1988年3月3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辦公廳確定的行政區域:都安瑤族自治縣的大化、六也、百馬、江南、都陽、雅龍、七百弄、板升八個鄉,棉山鄉的棉山、下皇、吉發、六說、平方、協和、加城等7村;巴馬瑤族自治縣的板蘭鄉全部,鳳凰鄉的那色、京屯、巴、追、巴巖等4村,東山鄉的弄冠村,羌圩鄉的羌圩、坡馬、艾圩、洪籌、那良、古龍、東杠、健康等8村,乙圩鄉的乙圩、常吉、常懷、果好等4村;馬山縣的古感鎮的古感、坡了2村,貢川鄉的龍口、龍馬、城內、等宦、龍眼、貢川、清坡(波)、什隴、龍江、龍勒、紅柳等11村,永州鄉的共和、中良、龍樂、頒桃、皂江、龍亮、水力、古喬等9村。 1988年10月,為加強庫區集中管理,大化瑤族自治縣成立,由當時河池地區都安縣、巴馬縣以及南寧地區馬山縣的邊緣結合部組成。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化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西北的紅水河中游。由河池地區都安瑤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以及南寧地區的邊緣結合部組成。東北西分別于本市都安瑤族自治縣、東蘭縣、巴馬瑤族自治縣相鄰,西南接百色市平果市,南鄰南寧市馬山縣。公路距自治區首府南寧130多千米,水路上通貴州,下抵廣州。大化瑤族自治縣幅員面積271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化瑤族自治縣地處云貴高原余脈,都陽山脈自北向南跨過全境,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海拔一般在500~800米,最高系板升─七百弄山區,海拔一般在900~1000米,最高山峰七百弄鄉的弄耳山,主峰海拔1108米。南部海拔一般在150~300米。縣域地貌按成因分類有巖溶(喀斯特)地貌、剝蝕侵蝕低山丘陵地貌、河谷地貌三種類型,其中以巖溶地貌為主,境內峰巒疊嶂,洼地密布,號稱“千山萬弄”,僅七百弄鄉就有大小弄場1300多個,而有人煙的僅324個。
水文 大化瑤族自治縣境內地表河總長474千米,河網密度為0.16千米∕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紅水河,縣內流程160千米。紅水河一級支流共9條,縣內流程117.2千米。縣境內已查明有地下河14條,總長1242千米,平均流量0.89立方米∕秒。
氣候 大化瑤族自治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可耕。年平均氣溫18.2~21.3°C。1月份氣溫最低,平均12.2°C,極端最低氣溫零下3°,7月份氣溫最高,平均28.2°C,極端最高氣溫39.7°C。年日照時數1217~1587小時,年積溫6300°C。生長期、無霜期年平均分別達300天、335天。多年平均相對濕度74%~80%。年平均降雨量1249~1673毫米,蒸發量1213~1645毫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大化瑤族自治縣有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1所,教職員工39人,其中專任教師31人;在校學生1907人;當年招生620人;當年畢業生557人。普通中學(含初、高中)17所,教職員工2113人,其中專任教師1869人,在校生32327人,當年招生11375人,當年畢業10134人。普通小學336所,教職員工2826人,其中專任教師2621人,在校生47390人,當年招生7330人,當年畢業7187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職員工31人,其中專任教師28人,在校生148人,當年招生28人。幼兒園139所,在校生18716人,教職員工1589人,其中專任教師833人。
文化事業 大化瑤族自治縣共有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75667千冊。文化館2個,基層文化站16個,博物館1個,紀念館1個。全年共舉辦展覽5場,組織各類文藝活動 55場(包含“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暨戲曲進鄉村”下鄉惠民活動、戲曲進校園,城區內各項活動)。
醫療衛生 大化瑤族自治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56個,其中醫院4個,鄉鎮衛生院 16個,診所(衛生室、醫務室)65個,村衛生室169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年末全縣衛生技術人員2278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737人,注冊護士856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974張,其中醫院1223張,鄉鎮衛生院621張。
【風景名勝】
七百弄風景名勝區
大化紅水河——七百弄風景名勝區,景區規劃面積為1300平方千米,是集國內外罕見的喀斯特地貌與現代大型水電工程景觀、民族風情于一體的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其中七百弄喀斯特地貌景觀具備世界自然遺產等級,是廣西12個精品旅游區之一。根據景觀組合特點和綜合功能劃分,可分為七百弄景區、“八十里畫廊”景區、巖灘景區和奇灘怪峽景區、龍著休閑度假區。
烏龍嶺景區
烏龍嶺地區位于大化電站壩首附近水庫的北側,長分別為6千米,寬2千米,最寬2.7千米,公園大門正對縣城主街道文昌西路口西郊公園丘陵高低起伏,溝壑曲折蜿蜒,主峰可眺望大化電站、水庫、大化城市新貌和環城山景。兩條林木蔥蘢的蒼龍嶺與位于其間的大化水電站組成“雙龍爭珠”奇景,新興的大化瑤族自治縣城,群峰環繞,一水中分。區內的金龜山、五龍仙山,臥佛山、觀音山,情態奇特迷人。西郊公園建成后將為廣西最大的森林公園。
巴樓山
巴樓山,又叫“紅旗山”,位于百馬鄉的紅水河畔,狀似豎立的旗幟,山上有巖洞,山頂有巖葬,巖壁上呈現駿馬、飛鷹等圖案,洶涌的河水從山腳流過,剛柔相濟,別具韻味。傳說八年一度的盛夏之夜,有兩束光照徹河面,留下千古之謎。巴樓山向南,有“飛鷹山”“摩天嶺”等氣勢磅礴的山峰綿延舞動,蔚為壯觀。
【歷史文化】
密羅陀 大化瑤族自治縣是世界瑤族文化之鄉,大化瑤族自治縣是全國10多個瑤族自治縣中瑤族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較高的縣份,瑤族的創世史詩《密羅陀》就是誕生于此,全世界僅存銅鼓2400多面,其中有400余面就在大化。
琴常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 琴常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位于巖灘水電站壩首西約1000多米的常吉半島琴常屯。1975年,這里曾出土新石器時代(距今四五千年前)石刀、石斧、石鐮,標本存廣西博物館。
龍口石城遺跡 龍口石城遺跡位于貢川鄉龍口老圩。清咸豐年間,太平軍興,金陵之官兵潰敗于此。龍口鄉(今龍口村)韋建揚為避匪亂,率眾老鄉親捐錢糧、出人力建石城,南起經道山,北迄龍口山,長約40米,厚4米,當中開一門,門上設眺望樓,蔚為壯觀。今僅存石墻于洞中。
【榮譽稱號】
2021年7月15日,大化瑤族自治縣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1年12月31日,大化瑤族自治縣被授予第五批“廣西全域旅游示范區”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