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邕寧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首府南寧市東南部。轄5個鄉鎮,9個社區、65個行政村、402個自然村,全城區總面積1255平方公里,人口34.8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13萬人,壯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94%。轄區耕地面積4.56萬公頃,其中水田1.38萬公頃,旱地2.03萬公頃,森林面積4.2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4.5%。
【行政區劃】
邕寧區轄4個鎮、1個鄉:
鎮:蒲廟鎮、那樓鎮、新江鎮、百濟鎮
鄉:中和鄉
【歷史沿革】
秦以后,今邕寧地屬西甌、駱越地。秦屬桂林郡轄地。漢屬郁林郡領方縣及合浦郡治合浦縣轄地。東漢因之。三國時代,今邕寧地屬吳國轄地。東、北、西境屬吳置郁林郡臨浦縣,南境屬合浦郡合浦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在此置南晉州,初領宣化一縣,五年析宣化置武緣、晉興、朗寧、橫山四縣。宋開寶四年(971年)更晉興為樂昌,六年省朗寧入宣北,封陵入武緣,如和入宣化。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邕州改為邕州路。泰定元年(1324年)又改為南寧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南寧路改為南寧府。清代仍沿襲,宣化縣屬之。民國2年(1913年)6月廢府改道,宣化縣改為南寧縣,隸屬邕南道。
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 25日邕寧縣人民政府在南寧宣布正式成立,縣府設在今南寧市糖紙廠。1950年12月,縣府從南寧遷至蒲廟,設在今人民醫院。1951年8月縣府遷往五塘,設在今五塘中心小學。1953年1月縣府由五塘遷返蒲廟。1951年,邕寧縣隸屬南寧專區(后改賓陽專區遷往蘆圩)。1952年7月,邕寧縣改置邕寧專區,12月,設置廣西省桂西僮族自治區(1956年3月20日將區改稱州),邕寧專區屬之。1953年撤銷邕寧專區,邕寧縣屬桂西僮族自治區。1958年3月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后(1965年10月12日將“僮”字改“壯”字),廢州設署,邕寧縣隸屬邕寧專員公署(1958年11月更名為南寧專員公署,1971年專區改為地區)。1983年10月8日經國務院批準歸屬南寧市。
【人口特征】
人口 2016年末全城區戶籍人口36.04萬人,比上年增長1.79%,其中城鎮人口14.79萬人,鄉村人口21.25萬人。全城區人口自然增長率6.6‰。
民族 邕寧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有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仫佬族、侗族、回族、滿族、藏族、毛南族、土家族、布依族、水族、黎族、京族、彝族、蒙古族、白族、朝鮮族、傈僳族、仡佬族、傣族、土族、羌族、景頗族等25個民族。2013年末,其中少數民族33.09萬,占全區的95.06%。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邕寧區地處“南寧盆地”東南部,總的地勢是南、北高,中部低,由西向東傾斜。地貌大體分為山地、 丘陵、平原3個類型:其中,丘陵面積最大,約占全縣總面積的62%;平原次之,約占24%;山地較小,占14%。但山地對自然景觀和各地理要素影響很大。
氣候特征 邕寧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暖,干濕分明,日照強,霜期短,冰雪罕見。全年的氣候變化是:2~3月為冷暖空氣頻繁交替期,常有低溫陰雨天氣;4~5月常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的影響,易有春旱發生;6~8月是夏季風極盛時期,多受臺風侵襲,易有洪澇發生;9~10月暖濕氣團逐漸撤出大陸,雨量銳減,易有秋旱發生;11月~次年1月,主要受大陸變性冷高壓控制,是一年中溫度最低的時期。
【經濟概況】
2016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77.1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8%。全城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7385元,三次產業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13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7.33億元,增長9.1%;第三產業增加值32.66億元,增長14.9%。三次產業的比重為35.2∶22.5∶42.3。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16.7%、21.3%和62%,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64、2.08和6.07個百分點。全年財政收入12.84億元,比上年增長25.09%,其中稅收收入12.2億元,同比增長25.9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06億元,增長5.56%。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69億元,增長17.23%。各項民生支出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其中教育支出3.15億元,增長1.1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74億元,增長13.16%;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3.29億元,增長36.31%;農林水事務2.72億元,增長52.27%。
2016年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5.66億元,比上年增長4.5%(上年價,下同)。其中,農業產值24.44億元,增長4.71%;林業產值1.22億元,增長34.26%;牧業產值18.13億元,增長2.42%;漁業產值1.37億元,增長5.4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5億元,增長4.52%。
2016年全年全部工業總產值34.99億元,比上年增長33.1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億元,增長35.56%;其中國有企業增長10.72%,股份制企業增長41.5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22億元,增長20.8%。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8.2%,拉動經濟增長1.78個百分點。
2016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56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8.53億元,增長10.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03億元,增長12%。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8.35億元,增長9.6%;住宿餐飲業零售額2.97億元,增長19.3%。全年商品銷售總額45.02億元,比上年增長9.3%;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3.23億元,比上年增長17.2%。
【社會事業】
教育 2016年,城區有普通中學13所,分別是邕寧區民族中學、邕寧區朝陽中學、邕寧區城關中學、邕寧區清泉中學、邕寧區蒲廟鎮第二初級中學、邕寧區那樓中學、邕寧區那樓鎮第一初級中學、邕寧區新江中學、邕寧區百濟中學、邕寧區百濟鎮初級中學、邕寧區中和中學、邕寧區虹橋雙語實驗學校和南寧市第四十一中學;在校學生15429人,比上年減少534人,畢業生5491人,比上年增加270人。全城區初中畢業升學率92.1%。城區有小學69所,其中城市小學5所(城關一小、城關二小、城關四小、永樂小學、梁村小學),5所中心學校(本部),57所村級小學和1所特殊教育學校以及虹橋雙語實驗學校。全年招生3714人,比上年增加294人;在校學生21819人,比上年增加53人。全城區有3所公辦幼兒園,分別是邕寧區直屬機關保育院、那樓鎮中心幼兒園及其第一分園;在建公辦幼兒園6所,分別是清泉幼兒園、梁村幼兒園、蒲廟鎮中心幼兒園、百濟鎮中心幼兒園、新江鎮中心幼兒園、中和鄉中心幼兒園。
文化 2016年,邕寧“壯族八音”、”壯族嘹啰山歌“、“壯族搶花炮”等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建立有“壯族八音”、”壯族嘹啰山歌“、“壯族搶花炮”等優秀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城區建有“兩館”(圖書館、文化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各鄉鎮建有綜合文化站,村屯(坡)社區建有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農家書屋、文化活動中心。擁有國家二級圖書館1個,大型文化活動中心1個(含國家三級文化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邕寧區支中心1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中心點5個、鄉鎮文化站5個、農家書屋76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49個、電子閱覽室6個,還有一批企業自行建設的大型活動場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覆蓋城鄉。這些文化場地常年實行免費開放,豐富群眾業余生活。
衛生 2016年末,全城區各類衛生機構138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6個、村衛生室70個,門診部(所)60個。醫院、衛生院病床位1241張。各類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512人,比上年增加497人,其中執業醫師413人。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4個。全城區所有行政村都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281251人,參合率99.72%。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99.61%。2016年邕寧區有2個國家二級甲等醫院:邕寧區人民醫院和邕寧區中醫醫院;2個中心衛生院:那樓中心衛生院和百濟鎮中心衛生院;4個鄉鎮衛生院:蒲廟鎮衛生院、新江鎮衛生院、中和鄉衛生院和那樓鎮鎮龍衛生院;2個衛生分院:百濟鎮中心衛生院紅星分院、中和鄉衛生院新安分院;城市衛生服務機構4個:新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蒲津社區衛生服務站、紅星社區衛生服務站、那元社區衛生服務站;婦幼保健院1個:南寧市江南片婦幼保健院。
【交通運輸】
邕寧區地處南寧市中心城區東南部,是首府南寧的“東大門”。邕寧區處于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具有沿市、沿海和沿江等區位優勢。隨著南寧市重點向南發展,集中力量建設五象新區戰略的實施,邕寧區龍崗片區及城區政府所在地附近的16.8平方公里納入了五象新區的規劃范圍,是南寧市城市建設向南和向東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毗鄰南寧保稅物流中心、中國—東盟國際物流基地、吳圩機場航空港,直通五象大道、玉洞大道延長線,有南北高速公路、南寧外環繞城高速公路、湘桂鐵路和廣西沿海鐵路、邕北高速鐵路,地鐵1號線、2號線、4號線、疏港大道經過。水路有邕江自西向東流經,可通航千噸級貨輪直達廣州、香港等地區,正在建設的南寧中心城港牛灣作業區是中國第三大河流珠江-西江黃金水道的優良深水港港口,占地57公頃,一期工程11個3000噸級泊位已全面建成并開通運營,設計年吞吐能力達403萬噸,碼頭泊位總長 1142 米,設計堆場面積 224348 平方米,倉庫面積 27134 平方米,總投資 10.29 億元。
邕寧區以城區政府所在地——蒲廟鎮為干線交通樞紐和以那樓鎮為中心放射通向城區新江、百濟、中和等鄉鎮和青秀區劉圩鎮的鄉村扇形公路網已初步雛形,構成了以高速公路、國省道公路為干線,縣鄉公路為支線相輔相成的公路網。截至2013年,境內有省道二級公路1條共41千米;三級(含以下)縣道8條共109千米;鄉村道路1072.70千米。南寧繞城高速在蒲廟設有出入口,外環繞城高速公路在新江、八鯉設有出入口。
【風景名勝】
邕寧區歷史悠久,旅游資源豐富,民族風情多姿多彩,區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頂獅山遺址、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五圣宮、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雷婆嶺摩崖石刻、徐漢林烈士陵園、北帝廟、那蓮戲臺、新江古橋(皇賜橋)、蒲津公園等人文景觀。有八尺江、邕江、清水泉、龜山、五圣山等自然風光,山水相映成趣、景色宜人。有淳樸的風土人情,邕寧壯族八音聞名遐邇,享譽中外,壯族山歌極具特色,異彩紛呈。
邕寧區有文物保護單位7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即頂獅山遺址,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處,即五圣宮,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5處,即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雷婆嶺摩崖石刻、徐漢林烈士陵園、北帝廟、那蓮戲臺、新江古橋(皇賜橋)。有17處南寧市不可移動文物:團陽楊宅、那蒙滕氏古宅、康浪平烈士紀念碑、定甲古民居、北觥古民居、那蓮正碼頭、那蓮社壇碼頭、鎮龍大煙囪、華康鄭氏古宅、華康鄭氏大宅、靈西(百濟)革命烈士紀念碑、仁里陸氏古宅、那曉炮樓、梁村古宅、鎮龍那佃古宅、那樓革命烈士陵園、那樓戰斗紀念碑。
【名優特產】
那樓淮山:淮山又名淮山藥,營養豐富,是一種菜藥兩用的滋補保健食品,素有 “南方人參”的美譽。據《本草綱目》記載,淮山藥有“益陰氣、補脾肺、固腎精、健脾胃、止瀉痢、化痰誕、潤皮毛” 之功效。具有降低血壓和血糖、抵抗腫瘤、延緩衰老作用,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經常食用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密本南瓜:種植面積0.7萬畝,年總產量1.5萬噸,主要產地是新江、那樓、伶俐、那馬等鄉鎮。該品種為糧菜兩用瓜,瓜型美觀,肉質細膩硬實,營養豐富,風味頗佳,一般單果重1.5-2.5公斤,耐貯運,常溫貯藏期5個月以上。
百濟芝麻鴨:邕寧區百濟鄉一帶,盛產芝麻鴨,該鴨因體型較小而得名。當地有句俗話“到百濟食芝麻鴨,刮風下雨不想回家”,說的就是百濟芝麻鴨做成的佳肴。百濟檸檬芝麻鴨先燉熟,再切片,最后配上檸檬、酸梅、白糖,酸香持久,令人食欲大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