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隆安縣,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代管縣,位于中國廣西的西南部、右江下游兩岸,地處東經107°21′~108°6′,北緯22°51′~23°21′,東及東北鄰武鳴縣,西連天等、大新兩縣,西北與著名鋁業基地平果縣相連,南同南寧市西鄉塘區及崇左市江州區、扶綏縣接壤,是大西南鐵路、公路、水路的重要交通樞紐。縣境東西最大橫距77千米,南北最大縱距56千米,面積2277平方公里,人口40.53萬,有壯、漢、苗、瑤等13個民族。
【行政區劃】
隆安縣轄6個鎮、4個鄉:
鎮:城廂鎮、那桐鎮、喬建鎮、南圩鎮、雁江鎮、丁當鎮
鄉:屏山鄉、布泉鄉、都結鄉、古潭鄉
【歷史沿革】
今隆安縣地域,秦朝(前214~前206)屬象郡地。漢朝(前206~220)初時歸南越國轄地。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后,屬郁林郡增食縣地。三國(220~265)時屬吳國郁林郡增食縣地。唐武德五年(622),從宣化縣分設朗寧縣時,為朗寧地,屬邕州。宋開寶五年(972),撤銷思龍縣,并入如和縣。元朝(1279~1368)同屬宣化、武緣兩縣地,隸南寧路。清朝時沿襲之。民國2年(1913)改府為道,屬南寧道;民國19年屬賓陽民團區;民國21年屆南寧民團區;民國23年屬南寧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31年屬第四區;民國37年,為第十一區(武鳴)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轄。
1949年12月,隆安解放時,屬左江人民行政專員公署,12月下旬屬龍州專區。1950年1月屬武鳴專區。1951年1月25日,政務院批準,撤銷武鳴專區,隆安縣劃歸龍州專區;10月19日,省政府第48次會議通過,龍州專區改稱崇左專區,隆安縣隨屬崇左專區。1952年8月,屬邕寧專區。1952、年12月,成立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3月改為桂西壯族自治州),隆安縣屬之。1958年1月屬邕寧專區。1958年11月,邕寧專區更名為南寧專區(1970年改稱南寧地區),隆安縣仍屬之,至今不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隆安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西南。東及東北臨武鳴,南與南寧市郊、扶綏、崇左交界,西接大新、天等,北與平果毗連。縣城距廣西首府南寧100公里。總面積2264.7平方公里。
氣候特征 隆安縣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濕潤多雨,雨量集中,日照充足,暑多寒少,冰雪少見,偶有嚴霜,常風不大。 按候溫(5天為1候)劃分四季,以候平均氣溫小于10℃為冬季,大于22℃為夏季,介于10℃~22℃之間為春秋兩季。據1959~1985年氣象資料統計,平原地區(用縣氣象站資料)夏季從4月18日起,至10月18日止,長達184天;10月19日至次年4月17日為秋、春季節,長181天;無冬季。山區(用興陽氣象哨資料)春季始于2月9日,長84天;夏季始于5月4日,長達173天;秋季始于10月24日,長98天;冬季始于1月30日,只歷時10天。按累年平均候溫統計,隆安屬于夏長無冬或基本無冬,秋春相連,四季宜耕的地方。但由于受季風影響,各年氣候差異較大,候平均氣溫小于10℃并不罕見,不少年份有暫短的冬季。
【經濟概況】
1980年后,農村經濟改革開放,國營、集體、個體一齊上,工業生產步子邁得快。到1985年,全縣擁有食品、電力、機械、化工、建材、玻璃、縫紉、采礦、印刷和其他工業等10個行業的工業企業85家,總產值282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6.01%,分別比1978年增49.12%和28.55%。在工業產值中,國營企業2267萬元,占80.16%,集體企業405萬元,占14.32%,個體企業156萬元,占5.52%。在全部工業中,獨立核算工業55家,職工3305人(其中技術人員37人),固定資產原值累計3234.94萬元,固定資產年末凈值2319.54萬元,總產值2369.39萬元,稅金267.24萬元,利潤186.74萬元(有46家企業盈利192.94萬元,5家企業無盈虧,4家企業虧損6.2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7169元。其中國營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產值、稅金、利潤,分別占全縣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總數的85.85%、92.04%和96.47%。
農業是隆安縣國民經濟的基礎。1953~1985年,國家對隆安縣農業投資3298.19萬元,占全縣經濟建設總投資的39.9%;農業總產值14.8377億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下同);生產糧食28.4億多公斤。它不僅為全縣33萬多人提供口糧,而且為國家提供5億多公斤商品糧,為縣內36%的工業企業(占工業總產值51.18%)提供原料,為100%的出口商品提供貨源,直接和間接來自農業的稅收占財政收入的51.01%,銷往農村的工業品占國營商業、供銷系統商品零售額的88.38%。
【交通運輸】
解放后,1956年開始修筑公路。至1985年,全縣建成縣、鄉公路17條,總長279.1公里,按土地面積每平方公里有公路0.12公里。縣道4條,境內全長110公里。南寧至隆安公路:從中真村叫巖山入境,經馬村、古潭、喬建,至城廂鎮。縣內路段長35.4公里,路基寬度7.5米,路面寬度5米。1956年2月動工修筑,1957年6月竣工,1958年4月20日正式通車。1981年在舊路標105~107公里路段實施降坡工程,1983年竣工,縱坡度由11%降至5.8%。至1984年,全路段鋪上瀝青路面,為等外渣油路。南圩至天等縣龍茗公路:從南圩鄉淀粉廠前接南隆公路,經三寶、百朝、都結,至陸連村出境。縣內路段長34公里,路基寬度6.5米,路面寬度4米。1963年3月動工修筑,1965年8月竣工通車。1980年鋪上瀝青路面,為等外渣油路。武鳴縣鑼圩至喬建公路:從儉安村那潭屯入境,經丁當、國營浪灣華僑農場、那桐、下鄧,至喬建公路道班住所前接南隆公路。縣境內路段長36.8公里,路基寬度8米,路面寬度5米。1958年11月動工修筑,1959年1月1日竣工通車。至1990年,全路段鋪上瀝青26.8公里,有9公里路段評為四級路,余為等外渣油路。平果縣雷感至聯隆公路:從平果縣新安鄉道峨村入境,經新隆、永隆,至聯隆村東南面接百朝至雁江公路。縣境內路段長3.8公里,路基寬度7米,路面寬度3.5米。1979年11月作為戰備工程項目緊急施工,1980年10月竣工通車。為3等碎石路。鄉道13條,全長169.1公里。1962年,開始修筑喬建至屏山、羅興至布泉兩條鄉道,全長64公里。1965年至1966年,又修建那桐至馬村、保灣至白馬等4條鄉道,共長22.7公里。70年代修筑鄉道進入高潮,先后修路8條,全縣鄉道里程發展到169.1公里。
【風景名勝】
豈岑瀑布 舊稱噴珠崖,位于楊灣鄉聯造村岜岑屯后山。
更望湖 位于縣城西南38公里的布泉、南圩、屏山3鄉交界處。此湖經下降運動后,淺處通道受堵,消水不暢,造成積水,是地表和地下水匯集貯存的天然水庫。枯水期面積0.8~1平方公里,洪水期湖區一片汪洋。
大滾灘 位于縣城東面8公里的連安村大滾屯右江河段。灘長250米,寬100米。灘頭河道狹窄,洪水期水勢形成漩窩回滾,故名。
龍虎山自然風景區 龍虎山自然風景區,位于縣城南面35公里(公路里程)的喬建鎮與屏山鄉交界處,東南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94公里,北離正在開發的平果鋁土礦60公里,南寧至大新公路穿過其間,南昆(南寧至昆明)鐵路將修過景區的東北面。景區由30座大小石山(碳酸鹽巖地貌)、14座土嶺(砂頁巖地貌)、16道洼溝、1條江流和10個小[山弄]場組成。總面積1.3萬畝(約合8.6平方公里),天然林面積3000畝,森林覆蓋率達97.2%。龍虎山處在北回歸線以南55~60公里,年平均氣溫21.8℃,是廣西南亞熱帶石灰巖地區季節性雨林保存較好的區域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