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圩區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2013年6月成立。位于梧州市東南部、梧州市城區南部,距梧州主城區13千米。北回歸線橫跨北部。東毗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郁南縣相鄰,南連岑溪市,西接藤縣,北與長洲區和萬秀區接壤。龍圩區行政區域面積 982.9平方公里,是梧州市面積最大的城區;轄4個鎮。境內有李濟深故居、冠蓋總廟、粵東會館等名勝古跡。
龍圩區北臨潯江、桂江、西江交匯河段,與南寧、柳州、貴港、肇慶、廣州、香港、澳門一水相連,是西江“黃金水道”的重要節點。歷史上,龍圩特有的區位環境形成了“控上游而據要塞”的交通咽喉,成為士商萃集之所,百貨出入之樞,兵家必爭之地,素有“一戎(今龍圩)、二烏(今貴港市平南縣大安鎮)、三江口(今貴港市桂平市江口鎮)”,“廣西水上門戶”之稱。
【行政區劃】
龍圩區轄4個鎮:龍圩鎮、新地鎮、廣平鎮、大坡鎮
【建置沿革】
漢、三國時屬廣信縣。 晉、南北朝時屬遂城縣。 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改名戎城縣,曾為遂城、戎城縣縣治。 宋以后屬蒼梧縣,宋熙寧四年(1071年)改為戎圩鎮。 清末屬平樂鄉。 民國時期屬戎城區。 1950年隸第一區,1951年7月稱龍圩鎮。 1952年5月,縣城由梧州遷至龍圩鎮。后曾改名城關公社、東升鎮。 1971年12月復稱龍圩鎮至今。 1996年4月,龍圩鎮、林水鎮合并稱龍圩鎮。 2013年2月8日,梧州市以蒼梧縣的龍圩鎮、新地鎮、廣平鎮、大坡鎮新設龍圩區。 2013年6月,成立梧州市龍圩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圩區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東南部、梧州市城區南部,北回歸線橫跨北部。龍圩區東毗廣東省肇慶市和萬秀區城區,南連岑溪市,西接藤縣,北與長洲區和萬秀區接壤。行政區域面積 982.9平方公里。
地形 龍圩區屬華南丘陵區,境內低山丘陵地貌連片分布,有部分低洼地,以丘陵、低山、中山地形為主,大部分為土山,平原較少,一般海拔400~600米,平原河谷地段標高20~80米。總的地勢南高北低,山嶺連綿,丘陵起伏,山谷相間,呈南高北低傾斜狀。龍圩區主要山脈為粵、桂兩省區界山——云開大山,其余脈延伸至廣平鎮境內的大金初頂,海拔763米,延伸至大坡鎮境內的銅鑊大山,主峰雞心頂,海拔753.1米。
水文 龍圩區境內河流密布,河溪徑流量以雨水補給類型為主,徑流量的70%~80%集中在汛期的4~9月。流向大多隨地勢從南流向北,形成以下小河、上小河、潯江(龍圩段)為主干流,貫穿南北的樹枝狀水系,集雨面積在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7條,總長206.5千米,其中下小河發端于廣平鎮扶達村宵峰頂,經廣平鎮--大坡鎮--龍圩鎮--蒼海湖匯入潯江,境內流長76千米;上小河從新地鎮雁村大維、回龍村兩支流匯合后貫穿新地鎮,流經龍圩鎮四合村注入潯江,流長53千米。
氣候 龍圩區地處低緯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季風氣候顯著,春季氣溫回暖早,低溫陰雨較頻繁;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高、降雨集中,局部有洪澇;秋季后期易干旱,濕度小;冬季日照時間短、天氣干暖。隨季節的變化,受西南暖濕氣流和北方變性冷氣團的交替影響,干旱、大風、冰雹、雷暴、霜凍、暴雨洪澇、熱帶氣旋、低溫陰雨等氣象災害時有發生。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龍圩區擁有初中14所,招生4797人,在校生14387人,畢業生5047人。普通小學65所,招生5947人,在校生35861人,畢業生4904人。幼兒園72所,在園幼兒13715人。
文體事業 共有文化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50個,擁有群眾文化設施建筑面積5.36萬平方米。有體育館1個,舉辦群眾體育賽事3次。
醫療衛生 龍圩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54個,其中醫院5個,鄉鎮衛生院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衛生機構1個,農村衛生室73個。衛生技術人員149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67人,注冊護士623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729張,其中醫院424張,鄉鎮衛生院305張。
【交通運輸】
龍圩陸路交通便利,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匯聚,境內洛湛鐵路、南廣高鐵、南梧、桂梧、柳梧、蒼郁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縱橫交錯,梧州西江機場距龍圩區政府駐地約15公里。獨具特色的區位優勢,水、陸、空組成的立體交通網絡使龍圩區融入了廣州2小時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北部灣經濟圈、大西南經濟圈、珠江——西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
公路 龍圩區境內有桂梧、南梧、廣梧高速公路均交匯于龍圩,且龍圩正處于中心地帶。交匯于縣境的高速公路概況如下:桂梧高速公路蒼郁段(屬廣梧高速之廣西段)。桂梧高速公路馬江至梧州段。南梧高速公路蒼岑段。梧州至貴港高速公路梧州段。
鐵路 2009年9月9日河南洛陽至廣東湛江鐵路全線貫同,城區距梧州火車站6千米。南寧至廣州高速鐵路在城區自西向南通過,梧州南站在城區西1.5千米處。南廣高鐵全線通車,龍圩至廣州、南寧用時約為1小時和2小時。
航運 龍圩區距梧州長洲民用飛機場5千米。
水路 原梧州口岸河西碼頭(廣西內河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作業區)的整體搬遷新而建新利貨柜碼頭,位于龍圩區城下游潯江的右岸,上游距在建的梧州市西江三橋0.5千米,下游距離梧州西江一橋2千米,水路下航廣州303千米,上航貴港272千米,南寧551千米。 西江航道素有“黃金水道”之稱,航道經一期整治升級后,全年可通航1000噸級船舶直達粵、港、澳,二期整治后提高到3000噸級。
【風景名勝】
炳蔚塔
炳蔚塔,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整座塔為樓閣式單檐磚塔,青磚結構,塔身為正六邊形,共七層,總高51.5米,底徑8.2米,占地面積約78平方米,每層塔檐筑有蓮花圖案浮雕。1987年,炳蔚塔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2月被評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棧道拾級而上,途經風景宜人、空氣清新。在炳蔚塔登高遠眺,可以觀賞延綿峰巒、俯瞰西江大橋、領略百舸競渡,潯江美景盡收眼底。
粵東會館
龍圩區粵東會館建于清康熙53年(1714年),是目前所知廣西最早的商業會館。粵東會館坐南向北,現存的建筑有門樓、中殿和后殿。會館雕梁畫棟,檐梁飾以浮雕圖案,藝術上刀筆細致工巧,玻璃瓦當,飛檐鳳角,古樸華麗。對研究當時的政治、歷史、經濟民俗風情以及古代文化藝術、建筑藝術具有較高的價值。1987年粵東會館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定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踏進會館,猶如開啟一場時空穿越之旅,明末清初的古建筑韻味撲面而來,磚木石雕彰顯著兩廣地區精美的建筑藝術,關羽和媽祖神像體現著明清粵商的經營信仰,三塊石碑文訴說著兩百多年前戎圩商業的喧囂與繁華,明清建筑的精美和粵商入桂的濃厚歷史在這里可以盡情體會。
黎潔霜黎琦新故居紀念館
革命英烈黎潔霜、黎琦新舊居位于龍圩區龍圩鎮林水村內,建于民國初期,磚木結構,占地面積55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890多平方米。黎潔霜積極投身抗日救國活動,1949遭反動派殺害;黎琦新1940年犧牲于安徽省的抗日戰場上,年僅18歲。2021年依托故居建成紀念館向社會開放。
這座青磚瓦房里記載著黎氏姐妹光榮的英雄事跡,走進革命烈士黎潔霜、黎琦新故居紀念館,一起來聆聽她們的抗戰故事,探尋她們的革命歷程,緬懷她們的豐功偉績。
李濟深故居
李濟深故居位于廣西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料神村,建于1925年,整體成莊園形式,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現存建筑面積約2010平方米,景區屬莊園式磚木結構建筑,圍墻四隅有炮樓,內有四合院式廂房和三層青磚樓房,中西式風格。故居于1987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定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公布為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成為梧州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站在李濟深故居前,仿佛站在一段歷史的窗口,中國近代的歷史煙云在這里一幕幕展開。故居大院既有傳統中式建筑韻味,又透露著西洋風格美學,在這里瀏覽陳列器物、品讀李濟深先生詩作;在“憶深長廊”回顧李濟深波瀾壯闊的一生;在銅像廣場瞻仰李濟深的雄偉英姿;在古戲臺感受非遺鹿兒戲的魅力……
廣平鎮調村大革命時期梧州農民運動陳列館
調村依托中共梧州地委長行支部舊址、長行鄉桄調誥農民協會舊址建設大革命時期梧州農民運動陳列館,這是一座依山而建的青磚木梁瓦面結構的民居,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建于清末時期,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陳列館被列為梧州市十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梧州市計劃修繕提升的黨史教育基地等。
陳列館里細致地展現了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的歷程,在這座古樸的民居里可以感受當時開展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的場景,領會革命先輩不畏犧牲、不懈奮斗的精神,一起來傳承紅色基因和光榮傳統,汲取紅色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