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秀區,隸屬貴州省安順市,位于貴州省中部腹地,貴陽市以西90公里,為安順市政府所在地,是安順市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素有“黔之腹、滇之喉、粵蜀之唇齒”“扼鎖滇黔”之稱,歷來被視為黔中“旱碼頭”,“商業之盛,甲于全省”。下轄7鄉8鎮和6個街道,全區總面積1467.9179平方公里,是一座擁有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西秀區總人口為650897人。
西秀區是世界喀斯特風光旅游優選區,是貴州西線旅游中心,1985年,被國務院批準為中國甲類旅游開放城市,有“旅游線上的明珠”“蠟染之鄉”“地戲之鄉”“屯堡文化之鄉”之稱。2018年9月25日,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通告稱,同意西秀區等14縣(區)退出貧困縣。2018年12月,被民政部確認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2019年12月6日,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行政區劃】
西秀區轄8個街道、10個鎮、7個鄉:
街道:南街街道、東街街道、西街街道、北街街道、東關街道、華西街道、西航街道、新安街道
鎮:宋旗鎮、幺鋪鎮、寧谷鎮、龍宮鎮、雙堡鎮、大西橋鎮、七眼橋鎮、蔡官鎮、轎子山鎮、舊州鎮
鄉:新場布依族苗族鄉、巖臘苗族布依族鄉、雞場布依族苗族鄉、楊武布依族苗族鄉、東屯鄉、黃臘布依族苗族鄉、劉官鄉
【建置沿革】
漢為夜郎國,并置夜郎縣。 明洪武五年(1372),改普定路為普定府,轄安順州、習安州、普定縣和頂營長官司。普定府隸云南布政司,轄安順、習安等四州。萬歷三十年(1602),升安順州為安順軍民府。 清康熙十年(1671),撤銷普定衛,改置普定縣,為安順府附郭。二十年(1681),設貴西道駐安順,轄貴陽、安順等六府。 民國二年(1913)置安順縣,寓意吉祥。三年(1914),遷普定縣治所到定南所(今普定縣城關鎮)。同年,撤銷安順府,以府親轄地置安順縣。 1949年11月18日,改安順專區,為安順專員公署駐地。 1958年,撤銷安順縣,設立安順市。 1963年,撤銷安順市,復設安順縣。 1966年,以原安順縣城關鎮和東關、西關兩公社設置安順市。 1990年,撤銷原安順市和安順縣建制,設立新的安順市(縣級),仍由安順地區行政公署管轄。 2000年6月,撤銷安順地區和縣級安順市,設立地級安順市、西秀區。
【地理環境】
位置 西秀區位于貴州省安順市。地理位置上素有“黔之腹、滇之喉、粵蜀之唇齒”“扼鎖滇黔”之稱,全區總面積1467.9179平方公里。
氣候 西秀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極端最高溫為34.3攝氏度,極端最低溫為-7.6攝氏度,年平均氣溫在13.2攝氏度-15攝氏度之間。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在968-1309毫米左右,雨量較為充沛。
水系 西秀區境內河流分屬長江、珠江兩大小系,其中長江流域面積占45%,珠江流域面積占55%。主要河流有果者河、驛馬寨河、千峰河、型江河、油菜河、撈兜河、羅補董河及大屯等8條河流,主要河道總長192千米。
【交通運輸】
西秀區交通發達、便捷,是貴州中西部交通樞紐,貴昆鐵路、株六鐵路復線、滇黔公路、貴黃高等級公路和清鎮高速公路貫穿全境,軍民兩用黃果樹機場,形成航空、鐵路和公路協調發展的交通網絡。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西秀區駐有:安順學院、安順職業技術學院。 西秀區小學及以上各級各類學校146所(含20個教學點)。其中,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所,普通中學39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專門學校1所,小學104所(含20個教學點)。各類學校專任教師6371人(不含幼兒園)。
文化事業 國家三級文化館:安順市文化館。國家三級圖書館:安順市圖書館。
醫療衛生 西秀區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92家,其中政府辦醫療機構383家,民營醫療機構209家;醫療機構床位數4028張,其中:市級醫療機構2060張;區辦公立醫院450張,公辦基層醫療機構床位數778張,民營醫療機構床位數740張。有衛生技術人員3492人,區域內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2729人,全科醫生278名。
【風景名勝】
云山屯古建筑群
云山屯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明代軍屯、商屯遺存的實物見證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保存最完好的屯堡文化村寨之一。村里既保存著具有防御功能的屯門、屯樓、屯墻、古街道,又有江南建筑風格的門樓、窗室、磚雕、石雕、木雕。三合院、四合院、碉樓與小巷巧妙相連,形成了攻防相濟的通道。 2001年06月25日,云山屯古建筑群作為明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王若飛故居
王若飛故居,由朝門、過道、門樓、正房、南廂房、北廂房、對廳房等建筑組成,是典型的中國南方民居——四合院。整座建筑均為木結構小青瓦建筑。建筑年代為清代早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1982年2月,王若飛故居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2月,被國家發改委等十三個部委公布為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2009年9月,被中共貴州省紀律檢查委員會公布為全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11月,被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公布為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 2013年3月5日,王若飛故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順寧谷遺址
安順寧谷遺址,位于安順市西秀區寧谷鎮。1976年,貴州省博物館首次發現了寧谷鎮境內埋藏120余座古墓葬,分布在大寨、龍潭、上苑、潘孟、白泥、沙壩等村寨。1982年2月2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寧谷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南方漢文化的典型代表,古代牂牁郡址所在地,是人類發展史中文化多樣性的象征,其發掘研究無疑對研究古代安順及貴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城市建設有著重大價值。2006年6月,經國務院核定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順文廟
安順文廟,位于安順市區內城東北黌學壩,始建于明宣德8年,歷代增建、復修,臻于完備。是一組中軸對稱,典制齊備,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莊嚴典雅,以石雕藝術為主要特色的壇廟與儒學合一的古建筑群。整個建筑群巧妙利用坡地層層升高依次排列各檔建筑物,僅前檐外部臺階及踏跺,既體現出禮制的規范,又充分表現了孔廟的威嚴和莊重。是現今中國保存下來的建筑最完整、藝術性最高的文廟之一,是貴州著名的人文旅游景點。 2001年6月25日,安順文廟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鮑家屯水利工程
鮑家屯水利工程,號稱“黔中都江堰”,興修于明代初期,由橫堤、順堤和高低龍口組成,配套了碾房,可以滿足引水、水量調節、排水和借用水力等功用,工程灌溉面積2300畝。工程水源來自于烏江支流邢江河上游,由分水樞紐(當地人稱“移馬壩”)將河道分為兩條干渠,再經過二級分水壩,將水量分配到下級渠道,從而滿足為不同高程農田自流灌溉,屬引、蓄、排結合的塘壩式水利設施。2012年5月23日鮑家屯明代水利工程獲中國國家灌溉排水委員會、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授予的“水利遺產保護獎”。2013年3月5日,鮑家屯水利工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
屯堡文化 屯堡源于600年前明朝皇帝朱元璋調北征南和隨后的調北填南。明朝軍隊征服南方過后,為了統治南方,命令大軍就地屯田駐扎下來,還從南京、江西、安徽等地把一些工匠、平民等遷至貴州。隨著歷史的變遷,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過程中繁衍生息,執著地恪守世代傳承的文化生活習俗,形成了我們稱之為“屯堡文化”這一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
牂牁文化 牂牁古國在西南邊地的興起,史無確載。“牂牁”之名首見于《管子·小匡篇》。學者推斷,其存在時間約與春秋時代相始終。牁亡后,夜郎繼起。漢滅夜郎,以其故地置牂牁郡,治所即在今安順城南七千米處之寧谷鎮。 20世紀70年代,寧谷漢遺址被發現,共分建筑遺址、陶窯遺址和漢墓群遺址三個部分。在建筑遺址和陶窯遺址上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殘片、錢幣、銅器、鐵器、瓷器、石器以及裝飾品、陶窯、繩紋板瓦、筒瓦、幾何紋磚等,其中包括“長樂未央”銘文瓦、木牘、木楔、五銖、四銖半兩錢等;漢墓群遺址經1971-1998年先后四次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墓葬22座(尚有100余座墓葬還未發掘),出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金銀器、漆器等120余件器物和600余枚錢幣,其中包括鐵鏡、搖錢樹等珍罕文物。時代上限為西漢晚期,下限為東漢末期。墓葬文化特點與清鎮、平壩等地的漢墓風格、出土文物一致,而此時期正是牂牁郡、夜郎縣設置時代,沒有明顯的少數民族墓葬特點。 1982年2月,寧谷漢遺址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夜郎古國 在鎮寧、紫云、西秀區交界處,以鎮寧革利鄉為中心,方圓600平方千米的崇山峻嶺中,居住著一支23萬余人禮儀風俗都非常獨特的苗族同胞,自稱為“蒙正苗族”,是中國苗族130多個支系中唯一一支以“竹王”為圖騰的苗族。千百年來,他們堅信自己就是夜郎竹王的后裔,家家戶戶都用竹塊束成夜郎竹王的偶像祭供在堂屋樓上。請竹王、供竹王、竹王陪祭是成年男性一生中的三件大事。婦女則用兩塊竹片髻在頭頂上,以示對竹王至高無上的崇拜之意。男人成年儀式主要有三道程序,一是在二三月間花開時節殺母豬祭拜竹王;二是在次年冬、臘月才供竹王;三是人死后取下生前供奉的竹王竹片陪葬,意寓“亡人揣好竹片,到陰間與祖宗相認”。此儀式已列為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蠟染 蠟染是中國少數民族古老而獨特的手工繪染藝術,是蠟畫和染色的合稱,與絞染、扎染一起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紡染技術。西秀區在蠟染工藝方面卓然而立、獨領風騷,已從單一的藍白世界走向五彩繽紛的畫廊,形成色調典雅,格調高貴,粗獷豪放,細膩嚴密的風格,集實用性和藝術性于一體,各系列產品以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迅速打進國內國際市場。
安順地戲 安順地戲是古老的戲劇,其顯著特點是演出時“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圍戰裙,戴假面于額前,手執戈矛刀戟之屬,隨口而唱,應聲而舞”(《續修安順府志》)。其唱是七言和十言韻文說唱,在一鑼一鼓伴奏下,一人領唱眾人伴和,有弋陽老腔余韻;其舞,是表現爭戰格斗的打殺。所演的三十來部大書,是屯堡人喜愛的薛家將、楊家將、岳家將、狄家將、三國英雄、瓦崗好漢。內容單一,只有金戈鐵馬的征戰故事,沒有才子佳人戲、清官公案戲、綠林反叛戲、怪誕神話劇,只有贊美忠義、頌揚報國的忠臣良將戲。反映的時代上至周,下至朝。
【地方特產】
安順山藥 安順山藥,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安順山藥,有300年以上種植歷史,是食藥兼用的蔬菜作物,具有皮薄、肉質嫩、味道鮮美的特點。 2010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安順山藥”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安順蠟染 安順蠟染,貴州省安順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2015年04月0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安順蠟染”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安順金刺梨 安順金刺梨,貴州省安順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2016年11月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安順金刺梨”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黃果樹毛峰 黃果樹毛峰,貴州省安順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黃果樹毛峰產區地處安順老落坡下,四周群山環繞,青峰入云,崗巒起伏,場內茂林蒼翠,溪流網布,海拔1365米,茶樹多生長在山腰峽谷之中,土壤肥厚,日照短,終年多云霧,相對濕度大,氣溫調勻且晝夜溫差大,雨量充沛,茶樹品種優良,對茶樹的生長,茶芽萌育及茶葉有益物質的形成與累積均為有利。黃果樹毛峰是在貴州省安順市特定的自然生態環境下,選用安順地方群體小葉品種和福鼎大白茶等良種的芽葉,經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加工制成的,具有“耐沖泡、滋味鮮、看似青菜水、入口板栗香”品質特征的綠茶。黃果樹毛峰條索緊細卷曲,茸毛顯露,外形銀綠隱翠;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鮮醇爽口,葉底勻齊幼嫩,尤其具有耐泡之特點。 2012年3月1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黃果樹毛峰”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榮譽稱號】
2019年12月,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20年6月,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1年7月,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2022年11月,擬確定為2022年“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