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隸屬貴州省畢節市,為貴州省面積最大的民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境西北部,北、西、南三面與云南省毗連。面積6298平方千米,縣政府駐海邊街道。下轄6個街道、19個鎮、15個鄉、1個民族鄉。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126.46萬人。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境中部開闊平緩,四周低矮,峰壑交錯,江河奔流,是“四江之源”。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日照時數1812小時,無霜期180天,年降雨量926毫米,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冬暖夏涼,夏季平均氣溫18度。
【行政區劃】
威寧縣轄6個街道、30個鎮、5個鄉:
街道:六橋街道、海邊街道、陜橋街道、五里崗街道、雄山街道、開華街道
鎮:草海鎮、么站鎮、金鐘鎮、爐山鎮、龍場鎮、黑石頭鎮、哲覺鎮、觀風海鎮、牛棚鎮、迤那鎮、中水鎮、龍街鎮、雪山鎮、羊街鎮、小海鎮、鹽倉鎮、東風鎮、二塘鎮、猴場鎮、秀水鎮、雙龍鎮、麻乍鎮、兔街鎮、海拉鎮、玉龍鎮、哈喇河鎮、斗古鎮、金斗鎮、岔河鎮、黑土河鎮
鄉:新發布依族鄉、石門鄉、云貴鄉、板底鄉、大街鄉
【建置沿革】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夏,為梁州西南域。 殷周,屬鬼方西北隅。 春秋時,居蜀國南鄙,戰國時,為的夜郎國西部莫國屬地。 秦時,屬象郡,以六沖河為界接蜀郡南壤。 漢代,屬犍為郡;蜀漢時屬朱提郡境。 晉、宋、南齊,稱南朱提郡;梁、陳時為南寧州所領,但實為土著豪族所據。 隋代,屬盧鹿部。 唐代,為羈縻小州,稱寶州。境內得勝坡為寶州所在地。 五代時,為巴凡兀姑。 北宋時,為紹慶府所領羈縻州之烏撒部;南宋時受控于大理國。 元世祖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烏撒路;十五年(1278年),改名為軍民總管府;二十一年(1284年),改置烏撒軍民宣撫司,二十四年(1287年),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屬云南行省。治所烏撒,轄地為今威寧、赫章等。元順帝后至元年(1335年),改屬四川行省。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烏撒降,授實卜烏撒土知府,隸云南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年),置烏撒衛指揮司,隸云南都司;十六年(1383年),烏撒府改隸于四川布政司;十七年(1384年),升為軍民府。永樂十二年(1414年),改烏撒衛隸貴州都司。 清康熙四年(1665年),平定水西安坤、烏撒安重圣。五年(1666年),改四川烏撒土府為威寧州,取威鎮安寧之義,隸貴州。二十六年(1687年),以大定、黔西、平遠三州隸屬威寧府。雍正七年,降威寧府為州,屬大定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威寧州置威寧縣,并設得勝坡分縣,隸屬于貴州省第四行政專員督察區;五年(1916年),遷得勝坡分縣于赫章。 1949年,成立威寧各族各界人民聯合政府。1954年11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威寧縣,成立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稱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屬畢節地區。 2013年7月1日起,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成為貴州省直管試點;11月27日,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3〕248號批準從威寧縣草海鎮、小海鎮、羊街鎮析置五里崗街道、六橋街道、海邊街道、陜橋街道。 2019年6月28日,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取消由貴州省直管,調整為由畢節市管理;8月2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從威寧縣五里崗街道析出設立開華街道、雄山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地處貴州省西北部,西、南、北三面分別與云南省接壤,是云貴川三省的交通要沖,總面積629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平均海拔2200米,是貴州省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縣。烏蒙山脈貫穿縣境,其間屹立著四座2800米以上的高峰;縣境中部開闊平緩,四周低矮,峰壑交錯,江河奔流,是“四江之源”(即烏江、橫江的發源地,牛欄江的西源、東源,珠江的北源)。
氣候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日照時數1812小時,無霜期180天,年降雨量926毫米,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冬暖夏涼,夏季平均氣溫18度。低緯度、高海拔、高原臺地的地理特征,使這里的光能資源和風力資源為貴州之冠,威寧縣城也因年平均日照數為1812 小時而被氣象學界命名為“陽光城”。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暖風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雨熱同季、濕度較大、季風氣候明顯、無霜期長、垂直差異較大,立體氣候明顯。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共有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藝術表演場所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5個,體育場1個,農民健身場所共270套。“三館一站”中文化館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圖書館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鄉鎮綜合文化站建筑面積9030平方米。
醫療衛生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有醫療衛生單位771家,其中縣級公立醫院2個(縣人民醫院和中醫院);公共衛生服務機構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院);縣中心血站1個;鄉鎮衛生院35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個;民營醫院48家;個體診所54家;村衛生室628個。共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7865人,其中,注冊執業(助理)醫師2244人,常住人口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 1.75人;注冊護士4431人,每千人擁有執業護士3.46人。醫療機構共有床位數7470張,其中:縣人民醫院1000張,縣中醫醫院300張,縣婦幼保健院550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820張,民營醫院3800張。常住人口每千人擁有床位數5.83張。
【交通運輸】
西、南、北三面與云南省宣威市、會澤縣、魯甸縣、昭通市、彝良縣交界;東北、東南分別與本省的赫章縣和六盤水市接壤。鐵路貴昆線、內昆線、大水線過境,其中貴昆線境內長44千米;內昆線境內長131千米;大水線境內長12千米。畢(節)威(寧)高速公路過境20.6千米,326國道橫跨東西,102省道縱貫南北,其中326國道過縣境129千米,102省道過縣境157千米,構成了威寧縣交通網絡主骨架。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有農村公路總里程4897.8千米,公路密度達到每平方千米0.83千米,其中縣公路370.5千米,鄉公路870.6千米,村公路3656.7千米。
鐵路 經過威寧縣境的鐵路線有貴昆線、內昆線、大水線,穿過縣城的鐵路線是內昆線,在縣境內共有鐵路車站17個。草海站是內昆鐵路在縣城設置的客貨運站,位于縣城西北角,距縣城5千米,可乘公交車和出租車到達,已開通往返六盤水至昭通的慢車,同時還開通了直達貴陽的往返K9587雙層列車;沿線梅花山站、涼水溝站、金鐘站、草海站、朱嘎站、李子溝站、老鍋廠站、迤那站、仙水站、花土坡站均可乘車;除以上列車外,每天通過威寧的客運快速列車13列,可直達貴陽、六盤水、昭通、昆明、重慶、成都、廣州、杭州等。
公路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目前有畢節—威寧高速公路、都勻—香格里拉高速公路,威寧—宣威高速公路。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有以縣城(草海鎮)為中心向四面呈輻射狀的國、省道各1條,分別是326國道和102省道,通過102省道和326國道兩條主干道由縣鄉道路連接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各鄉鎮,其中東北線由326國道連接鹽倉鎮-板底鄉-赫章縣,西南線以326國道連接么站鎮-金斗鄉-麻乍鄉-黑石頭鎮-哲覺鎮-云南省宣威市,縣道九可路連接么站鎮-金斗鄉-云南省宣威市,縣道黑海路連接黑石頭鎮-岔河鄉-海拉鄉;東南線以102省道連接金鐘鎮-六盤水市,接102省道的777縣道紅小路連接爐山鎮-東風鎮,接102省道的縣道梅新路連接新發鄉;西北線以102省道連接小海鎮-哈喇河鄉-秀水鄉-觀風海鎮-迤那鎮-中水鎮-云南省昭通市,接102省道的縣道中石路連接中水鎮-黑土河鄉-石門鄉,縣道迤玉路連接迤那鎮-牛棚鎮-玉龍鄉-云南省會澤縣,縣道大云路連接雪山鎮-龍街鎮-黑土河鄉,縣道雪兔路連接雪山鎮-大街鄉-羊街鎮。
航空 威寧草海機場是貴州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重點建設項目,距縣城直線距離5千米,公路距離8千米,涉及草海鎮4個行政村,項目總投資21億元,建設規模為4C,工程跑道長3200米、寬45米,機場海拔為2449.7米,屬于高原機場,是貴州“海拔最高的機場”。跑道兩端各設一掉頭坪,升降帶長2320米、寬300米,規劃建設站坪機位為9個C類機位。預計開通的航線有昆明、貴陽、重慶、成都、南寧、廣州、北京等。
【風景名勝】
威寧鳳山寺
威寧鳳山寺,又稱為上帝廟,在縣城,除了草海,上帝廟是一個很好的風景點。上帝廟海拔比縣城高400米左右,位于縣城的東北角,距縣城直線距離2千米左右,森林植被很好,里面建有鳳山寺。
百草坪
景區位縣東北部,距縣城約30千米(326國道威寧——畢節段19千米處岔口東行9千米),面積10余萬畝,最高山峰祖安山海拔2817米。分屬鹽倉、板底、爐山三個鄉鎮,主體部份隸屬鹽倉、板底兩鄉鎮,是南方面積較大的高山草場和重要的畜牧基地,黔西北最大的彝族賽馬節活動場所。
草海
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威寧彝族苗族回族自治縣境內,面積1.2萬公頃,1985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92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黑頸鶴及高原濕地生態系統。
【民俗文化】
威寧是一個多民族的自治縣,有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回族開齋節、苗族花山節,場景恢宏、氣氛熱烈。摔跤、賽馬、射弩、扭扁擔、蕩秋千等民族競技活動豐富多彩。
撮泰吉 撮泰吉是一種古老的戲劇形態,被稱為“戲劇活化石”。“撮泰吉”為彝文譯音,意思為“變人戲”,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以驅邪祟、迎吉祥、祈豐收。
開齋節 回民亦稱為“大爾德”。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內院外、巷道廁所,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成年回族個個都要洗大凈、沐浴凈身。男女老少都換上新衣服,小孩子也把臉洗干凈。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前維修,節日里打掃,有的地方還專門布置一番,懸掛“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標語和彩燈。
“跳坡節”“趕花場” 每年農歷三月三這一天,凡苗族聚居之村寨,不論男女老幼,都穿著節日盛裝,自帶午餐;年輕人帶上蘆笙和短笛,成群結隊地到多年來約定俗成的山坡上“耍花山”,也叫“趕花場”。屆時,將舉行蘆笙舞和穿衣、穿針、射弩、賽馬、績麻等競賽和表演。
【地方特產】
土豆 以個大,產量高、品質優、退化慢、口感好、耐運輸、耐貯藏,產量和質量在全國均處于一流水平。威寧縣馬鈴薯淀粉及干物質含量較其地方高1倍,每生產1噸馬鈴薯淀粉可節約原料一半。威寧土豆以麻乍鄉土豆基地為最多,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均有農民以背篼背土豆銷售,縣城銷售主要在菜市場和鐵路橋腳果樹站處。
蕎酥 “黔西、大方一枝花,威寧、赫章苦蕎粑。”這是一句贊美威寧傳統名點—蕎酥的古老民語。 威寧屬高寒山區,盛產苦蕎、甜蕎,常以蕎粑為主食。苦蕎味苦,但用苦蕎粉精心制作的蕎酥卻甜美芳香,為眾多黔點中的姣姣者。 蕎酥的出現至少已有600多年歷史。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認奢香作義女,明初襲其夫藹翠貴州宣慰使職。1368年,朱元璋過生日,奢香進京賀壽,想用貴州特有的苦蕎面做一種壽糕送“父皇”。
小粑粑 是一種特色食品。先把切好的火腿、筍子、豆腐、腌菜、蔥姜蒜辣等用油炒好后,再將蕎面合水趕成皮,將炒好的餡子包進去,將小粑粑放進鍋里,圓放成幾圈,鍋底放點水,蓋緊鍋蓋,不讓漏氣,直到鍋里水燒干、稍過片刻,小粑粑里面的油浸了出來,鍋底吱啦吱啦直響。
威寧火腿 威寧火腿是貴州的傳統特產,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早就聞名海內外。威寧火腿,肉色棕紅,色澤鮮艷,骨小皮薄,肉食細嫩,清香味美,多食不膩。威寧火腿完全用傳統工藝制作,殺豬后即刮毛,然后用刀把鮮腿修整成美觀好看的“琵琶腿”或“盤腿”,剔去雜骨,粗皮,挑斷豬腳筋,擠掉血水,然后把炒熟的鹽加少許茴香、花椒等佐料擦在鮮腿上,放在大木桶或缸內腌泡5~7天,取出后再用石頭壓干鹽血水,使之成扁形,再掛在通風處風干即成。
【榮譽稱號】
2019年,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20年2月12日,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入選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 2020年2月26日,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威寧洋芋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被認定為第三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2020年5月,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縣”。 2020年6月,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0年9月,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入選“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2021年7月,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入選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2021年8月,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入選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2021年9月,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入選2021-2023年度“貴州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21年9月8日,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入選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縣。 2022年4月14日,入選“賽迪顧問鄉村振興百強縣(2021)”名單,位列全國第96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