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河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中部,東鄰天柱縣、錦屏縣,南連黎平縣、榕江縣,西接雷山縣、臺江縣,北靠施秉縣、鎮遠縣、三穗縣。距省城貴陽294公里,距州府凱里98公里。總面積2176平方公里,轄1街道11鎮1鄉。縣人民政府現駐仰阿莎街道。劍河縣常住人口為188507人。
【行政區劃】
劍河縣轄1個街道、11個鎮、1個鄉:
街道:仰阿莎街道
鎮:革東鎮、柳川鎮、南加鎮、南明鎮、岑松鎮、太擁鎮、磻溪鎮、久仰鎮、南哨鎮、南寨鎮、觀么鎮
鄉:敏洞鄉
【建置沿革】
殷周時期屬鬼方之在南; 秦朝屬象郡鐔城縣; 漢朝屬武陵郡鐔城縣; 三國時期屬吳·荊州·武陵郡; 西晉屬荊州武陵郡鐔城縣; 東晉屬牂牁郡; 南齊屬郢州武陵郡潕陽縣; 隋朝屬牂州牂牁郡; 唐朝屬黔中道應州施隆縣; 五代屬施州都勻州; 宋代屬紹慶府·黔州所領羈縻州地; 元代時,南明一帶屬鎮遠府隸思州宣慰司,其余地區屬新添葛蠻安撫司; 明朝時,南明磻溪一帶屬黎平府赤溪湳洞司,其余地區為“化外生苗地”; 清朝屬鎮遠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始設治,置清江協,同時設廳;雍正十年改協為鎮,統轄丹江、臺拱、銅仁、鎮遠、黃施、天柱、石阡、平越諸協、營、汛。 民國三年(1914年)袁世凱命定全國縣名時,因清江與江蘇省清江縣同名,議改清水又與甘肅省清水縣重復,于是取乾隆《清江志》中“清江古名劍河”之說,改清江廳為劍河縣沿用至今,時屬黔東道(鎮遠道); 元為楠木洞,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明永樂五年(1372年)置亦溪南洞蠻夷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六年(1373年)設亦溪兩江巡檢司;十二年(1379年),屬新化府;宣德九年(1434年)改隸黎平府。清康熙二十二年廢亦溪南洞長官司;雍正七年置清江廳,以鎮遠府同知分駐;十年(1732年)置清江鎮;十二年(1734年)移清江同知駐臺拱,改由鎮遠府通判分駐,并以原天柱縣柳霽縣丞改屬鎮遠府。 1950年3月解放,建立人民政權,屬鎮遠專區; 1956年7月鎮遠專區撤銷后,隸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今; 1959年1月臺江縣及施秉縣的金鐘、六合并入劍河,仍稱劍河縣; 1962年臺江縣析出分治,金鐘、六合撥回施秉縣; 2003年2月20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變更臺江縣革東鎮隸屬關系,將其劃歸劍河縣管轄。臺江、劍河兩縣行政區域界線作相應變更。 2005年,劍河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柳川鎮遷移至革東鎮。
【地理環境】
位置 劍河縣位于貴州省東部,黔東南州中部,與臺江、三穗、施秉、天柱、錦屏、黎平、榕江、雷山、鎮遠9縣毗鄰。總面積2176平方公里。
地貌 劍河地質構造屬江南古陸地的一部分,為山地性高原,系雷公山中山地貌向湘桂丘陵過渡的斜坡臺地,整個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以低山、低中山為主,最高海拔1623.3米,最低海拔348米。由于山高坡陡切割深,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
氣候 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水熱同季,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年平均氣溫16.7℃,年平均降雨量122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236.3小時,年無霜期300天左右。
水資源 境內屬長江水系,有大小河流334條,總長910公里,主要河流有清水江、巫密河、八卦河等。
【交通運輸】
320國道、G60、678號高速公路越境而過。2023年10月,貴州X830縣道劍河錫繡大橋即將合龍。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劍河縣有各類學校172所,其中幼兒園23所,普通小學68所,教學點64個,普通中學15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2所;各類學校在校生42040人,其中幼兒園6630人,普通小學19636人,普通初中10609人,普通高中3619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546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3%。
文化事業 劍河縣有圖書館1個,農家書屋301個,藏書60.39萬冊。
醫療事業 劍河縣有衛生機構18個,其中醫院4個,鄉鎮衛生院12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劍河縣醫院、衛生院床位數931張;衛生技術人員73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96人。
【風景名勝】
仰阿莎湖景區
仰阿莎湖景區是三板溪電站蓄水形成的山區淡水湖泊,主航道有130公里,支航道有120公里。平均水面寬360米,最寬水面1500米,總面積85平方公里。距貴陽機場210公里,距凱里70公里,南距黎平機場15公里,北距湘桂鐵路靖州站60公里。湖區風光有柳川水上游樂中心、巫包苗族紅繡、繞號苗族錫繡、巫山峽谷、南寨白水洞瀑布、天堂界風光、柳基苗族古城、雷打塘、南加平湖、康中水上度假區、巫莎度假區、青山界風光等。
老山界風景區
老山界是南哨境內較高的山峰,主峰海拔1528米,界頂面積約7平方公里,有“十里青山”、“一夫峰”、“龍角峰”、“界板冷竹”、“峽谷青峰”、“峭壁飛泉”、“綠色蘑菇”、“龍角二柱”、“龍須二束”等景觀景點密布其間。
劍河溫泉旅游區
劍河溫泉位于貴州省凱里市劍河縣城6公里的320國道公路旁,距天門洞風景區1公里。溫泉在山腳之下,原有溫泉眼10余口,現存6口泉眼。泉水晶瑩清澈,每秒鐘流量10公升,各泉眼溫度不同,從38℃至50℃不等。
革東古生物化石景區
革東古生物化石景區是世界寒武紀生命大爆炸的三個遺址之一,動物群時代介于云南澄江動物群和北美布爾吉斯動物群之間,生物化石門類眾多、數量豐富,有三葉蟲、疑源類、雙殼類、遺跡化石外和棘皮動物、觸手動物、多孔動物、刺胞動物、原體腔動物、腕足動物、軟體動物等11個門類、168屬、500余種。
【文化習俗】
蘆笙舞 劍河蘆笙舞種類繁多,主要有巫交蘆笙舞、溫泉蘆笙舞、翁王蘆笙舞等,尤以巫交蘆笙舞最為淵源獨特。按流傳地區可分為九類:南岑塘蘆笙舞,流行于南岑塘、上巖寨及上、下巫門等地;翁王蘆笙舞,流行于翁王、展模、白道、巫臉等地;南腳蘆笙舞,流行于南腳、南高、稿旁、高標等地;乃壽蘆笙舞,流行于柳川、乃壽、公鵝、南哀等地;久仰蘆笙舞,流行于久仰、擺偉、南江、久吉、馬安良等地;翁坐蘆笙舞,流行于高雍(及新民、新合)、岑松等地;白斗蘆笙舞,流行于高丘、白斗、繞號、久依等地;芳武蘆笙舞,流行于芳武、岑松、新寨、培榮、汪臺等地。蘆笙舞的伴奏樂器為蘆笙,一般來說四只蘆笙為一組,每組有1只低音蘆笙,2只中音蘆笙和1只小蘆笙。跳蘆笙舞時,四只蘆笙同時吹奏,發出的聲音渾渾然一,厚實有力。蘆笙曲調以“5”、“1”、“2”音為主。
苗族招龍 招龍是黔東南少數民族地區比較隆重的一種民俗活動,當地百姓篤信:龍是一種能興風降雨、消災滅難的神靈。招龍節以村寨為單位,每隔13年舉行一次,活動為期三天,時間為農歷正月或二、三月的辰(龍)日開始舉辦。遇災年,由當地寨老商議可提前舉行。祭品有水牛、白羊、白鵝、酒及香、紙、鞭炮等。活動對拉牛人、宰牛人、祭師的挑選十分嚴格,祭祀活動隆重莊嚴。招龍前,臨村親友身著盛裝咸來慶賀,并與村民吃“引龍宴”。
【地方特產】
劍河楊梅獨具特色,開發生產的活塞、松香、鉛筆、蛇酒遠銷海外,南哨鄉九當村的農民竹雕暢銷日本、韓國等。晶頭、竹筍、蕨菜等綠色食品更是受到內外消費者的青睞。經過上千年自然和人工選育的種群資源——劍白香豬,經國家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開發的劍白香豬系列產品有臘香豬、香腸、火腿等,在2003年廣州國際食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民族食品最富盛名,主要有腌魚、牛癟、歐九菜、山野菜等。
【榮譽稱號】
2020年6月30日,劍河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11月16日,劍河縣入選“2020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