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縣,貴州省遵義市轄縣。位于貴州省北部,北與重慶市接壤,南接匯川區、仁懷市,西連習水縣和重慶市綦江區,北抵重慶南川區、萬盛區。土地總面積3207平方公里。桐梓縣下轄2個街道、20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 桐梓縣常住人口 52.81 萬人,城鎮化率 48.5%。
桐梓縣是“中國方竹筍之鄉”,素稱“黔北門戶”“川黔鎖鑰”之稱。川黔鐵路、210國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縱貫縣境,縣城至貴陽、重慶行車時間2小時左右。
【行政區劃】
桐梓縣轄2個街道、20個鎮、3個鄉:
街道:婁山關街道、海校街道
鎮:楚米鎮、新站鎮、松坎鎮、高橋鎮、水壩塘鎮、官倉鎮、花秋鎮、羊磴鎮、九壩鎮、大河鎮、夜郎鎮、木瓜鎮、坡渡鎮、燎原鎮、獅溪鎮、茅石鎮、堯龍山鎮、風水鎮、容光鎮、芭蕉鎮
鄉:小水鄉、黃蓮鄉、馬鬃苗族鄉
【建置沿革】
今桐梓縣境內,在唐代以前無縣級及其以上行政建置,僅先后隸屬于蜀、巴、鱉、犍為、鄨、牂牁、平夷、平蠻、柯盈、播州、帶水等。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縣境始有縣、州建置及治所。現桐梓縣蒙山以南屬帶水縣隸于播州,蒙山以北、松坎以南為夜郎縣隸于珍州夜郎郡,松坎以北及羊磴、獅溪分屬扶歡、榮懿兩縣范圍,隸于溱州。夜郎縣治及珍州州治均在今桐梓縣夜郎壩。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滅前蜀,縣境乃歸后唐。后唐長興元年(930年),后蜀攻占珍、涪等州,桐梓遂改屬后蜀。 宋建隆元年(960年)地方建置:大行政區為路,中級為府(州、監、軍),三級為縣。乾德三年(965年),原珍州“蠻酋”田景遷以其地內附,賜名珍州仍名夜郎郡,領夜郎等縣。開寶元年(968年),改珍州為西高州,仍名夜郎郡,領屬不變,隸夔州路。桐梓境內建置不變。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占川蜀地區稱帝,建號為夏,思、播等州為其據,桐梓遂屬于“明夏”8年之久。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夏”降明朝。五年,原播州安撫使及同知率地歸附明朝,置播州宣慰使司,隸于四川行省,桐梓地屬播州宣慰使司。六年,縣境置播川驛(今魁巖棧)、桐梓驛(今新站)、松坎驛(今松坎),后增夜郎驛(今夜郎棧)。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布政使司,桐梓地屬于四川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年),改隸于貴州布政使司。二十七年(1394年)復隸于四川布政使司。 清順治一年至十五年(1644-1658年),桐梓地屬明朝殘余勢力南明政權遵義府。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改驛道,縣境播川、桐梓、松坎、夜郎4驛乃廢。 清雍正六年(1728年),桐梓縣隨遵義府改隸于貴州省。此后未變。 清咸豐四年(1854年)八月,九壩楊龍喜起義,初六日占領桐梓,改桐梓為興州,重慶提督萬福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日克桐梓,恢復原縣名。 民國2年(1913年),廢府州建置,桐梓縣隸于黔中道。民國9年(1920年),廢黔中道,桐梓縣直隸于省。 1949年11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桐梓縣城,是月29日,桐梓縣人民政府成立。隸于西南行政區(1954年6月19日撤銷)貴州省人民政府遵義專員公署(1967年1月改稱遵義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1月改稱遵義行政公署,1998年改稱遵義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桐梓縣位于貴州省北部,北與重慶市接壤,南接匯川區、仁懷市,西連習水縣和重慶市綦江區,北抵重慶南川區、萬盛區。全縣南北最長處81公里,東西最寬處52公里。土地總面積320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桐梓縣位于黔北山地與四川盆地的銜接地帶,由于構造體系復雜,構造運動強烈,冰川作用顯著,溶蝕、侵蝕并存,形成了獨特的地貌景觀,屬黔北中山峽谷區。全縣地勢呈東北高、西南低形狀,羊磴河、松坎河、桐梓河將全縣切割為三個各具特征的地貌單元。縣境內兼有山原、中山、丘陵、山間盆地、河流階地等多種地貌形態,且巖溶廣布,石峰林立,暗河、溶洞比較發育。 全縣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峰為獅溪鎮柏枝山南牛角寨海拔2227米,最低點為坡渡鎮渝黔界河面,海拔310米,相對高差達1917米。
氣候條件 桐梓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性氣候區,四季不甚分明,水熱同季,雨量充沛,干、濕季明顯,無霜期長,春暖風和,時有倒春寒,初夏多雨,盛夏多旱,熱而不酷,秋溫陡降有綿雨、“秋風”,冬無嚴寒,多云寡照,偶有凝凍,垂直地域分布差異大,立體氣候顯著。 桐梓多年平均陰天數245天,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091.6小時。1978年中央氣象局整理的全國氣候之最中列出桐梓年平均總云量8.4,年平均低云量7.2,冬季低云量8.5,均名列全國第一。桐梓年均溫14.6℃,最冷月-5℃,最熱月24.5℃。極端最高氣溫有37℃,極端最低氣溫-7℃。由于海拔高差大,氣候垂直變化差異顯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桐梓屬全省少雨區,年平均降雨量1038.8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降水是最少,呈冬干夏濕現象。
水文條件 桐梓縣內河流均屬長江水系,分屬長江上游干流區赤水河、綦江河和烏江水系,計有大于2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河流57條,總長度831.48公里,河網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河流等級為:干流7條,一級支流32條,二級支流18條。主要河流桐梓河、松坎河、羊磴河集雨面積2919.45平方公里。
【交通運輸】
川黔鐵路、210國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縱貫桐梓縣境。 渝黔高速鐵路在境內設有桐梓東站和桐梓北站,桐梓前往貴陽、重慶只需一個小時。 桐梓縣另有14個火車站:桐梓東站(高鐵站)、桐梓站、桐梓北站(高鐵站)、蒙渡站、三元壩站、涼風埡站、新場站、紅花園站、松坎站、木竹河站、九龍塘站、元田壩站、大河壩站、太白站。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桐梓縣共有各類學校 374 所,其中:普通中學 40 所,職業中學(職高)1 所,小學 109 所,幼兒園 222 所,特殊學校 1 所。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103.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3.8%。
文化事業 桐梓縣有文化事業機構 1 個,影劇院 3 個,文化館 1 個,藝術表演場所 1 個,娛樂場所 56 個,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 16 個。縣城公共圖書館 1 個,藏書量 16 萬冊。擁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3 個,其中,國家級 1 個。文物藏品總數92 件。現有無線電視發射基站 1 個,廣電寬帶基站 125 個。
衛生事業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桐梓縣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 515 個,其中:縣級 3 個(桐梓縣人民醫院、桐梓縣中醫院、桐梓縣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 25 個,民營醫院 17 個,其他公立醫療機構 391 個。社區衛生服務站 6 個,門診部 8 個,個體診所 67 個。
【風景名勝】
涼風埡森林公園
涼風埡省級森林公園位于大婁山中段貴州桐梓縣城北面,占地面積596公頃,涉及楚米、大河2個鎮5個行政村,交通便捷。公園內高低海拔落差較大,相對高差50—200米,年平均氣溫12℃,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生態植被較好,森林覆蓋率達85%,空氣清新,山水兼備,具有休閑、度假、療養、健身、娛樂等綜合功能,功能區分旅游區、野營區、服務區、生態保護區和管理區。
柏箐自然保護區
柏芷壩(柏芷山)、箐壩(箐壩山)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桐梓縣獅溪鎮境內,與重慶市南川區金佛山自然保護區毗鄰。距桐梓縣城150余公里,距離重慶市南川區主城50余公里。
堯龍山
堯龍山位于堯龍山鎮境內,山體南北方向延伸,綿延數十公里。堯龍山主峰瑞峰頂,海拔1795米,整座山頂猶如一巨大的佛祖頭像,雅稱“佛陀”。堯龍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其山勢嵯峨,陡峭崎嶇,山體垂直落差大,造就了“象鼻子”、“南天門”、“天生橋”、“佛燭山”等巧奪天工、渾然天成的自然景點。千百年來,堯龍山以其獨特風景,成為人們禮佛朝拜、游覽觀光、探奇獵勝和納涼避暑的旅游勝地。
【風俗習慣】
行業習俗:農作方面,桐梓縣先后流行田鼓歌、打鬧歌(薅草歌)。工匠方面,先后有打牙祭、拜師、傳授、祭窯、祭刀、喝出甑酒、木匠利市、羊磴船工祭河神、抬班報路歌等習俗。商賈、采伐方面,先后有祭財神、擺刀頭酒等習俗。飼養方面,先后有祭祀馬王廟、牛王廟,選擇吉日買豬相馬,以及養豬清圈敬奉陳信老祖等習俗。
家庭習俗:住宅建筑方面,歷代民居有巖洞、窩棚、土墻、金包銀、木房、磚房、石房、現代樓房。房間用途和家庭陳設方面,有客廳、書房、寢室、堂屋,堂屋設“香火”供奉神靈及祖宗,有火塘、火盆、地火爐、沙罐火爐、回風爐、灶等設施,進入現代社會后,已全面使用現代生活設施。
生活習俗:服飾方面,晚清時期境內農戶種麻織布,用土靛染成青藍二色制衣。隨后有自種棉花用手工織土布,根據歷史演變,先后有超襟、長衫、中山裝、列寧裝、學生裝等,現社會追新逐異,不亞于發達地區。帽子先后有瓜皮帽、博士帽、鴨舌帽、遮陽帽、線帽、平頂栽絨帽、長壽帽,部分地區流行包帕子。先后有草鞋、布鞋、釘鞋、皮鞋、解放鞋、球鞋、膠靴、塑料鞋等。飲食方面,以大米、玉米為主。一日兩餐、三餐為主。風味飲食有米豆酸菜、全鍋湯羊肉、菜豆花、油茶、燒餅、湯圓、蕎面條、鍋貼餃、搭撻面、陰包谷米、方竹筍、白豆、和菜等。行旅運輸方面,肩挑背馱、馬馱、雞公車、板板車、滑竿、自行車、摩托車、三輪車、汽車等。照明方面,解放前多用桐油,解放后用煤油,現主要用電。
【當地特產】
農產品方面有團蕓豆(小白豆)、大蕓豆(大白豆)、風干玉米仁(陰苞谷)、魔芋干等;
林產品方面有方竹筍、油桐、烏桕、生漆、棕片、五倍子等;
牧產品方面有桐梓白山羊、桐梓麻羊、桐梓芭蕉豬、臘肉(彎刀肉)、松花皮蛋、牛肉干等;
中藥材方面有杜仲、天麻、云木香、蕨菜等。
【榮譽稱號】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縣榜”。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8月,入選“2020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佳縣”。 2021年7月,上榜2021年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佳縣,排名第5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