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簡稱道真縣,隸屬貴州省遵義市。位于貴州省北部,東與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毗鄰,南與正安縣相連,西與南川區連界,北與武隆區接壤,總面積2156平方千米。道真縣轄1個街道、11個鎮、3個鄉。道真縣戶籍總人口34.97萬人,常住人口24.30萬人。
道真縣,以漢代學者尹道真得名。民國30年(1941年),析正安縣東北地域建道真縣。1986年,撤銷道真縣,設立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2019年4月2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行政區劃】
道真縣轄1個街道、11個鎮、3個鄉:
街道:尹珍街道
鎮:玉溪鎮、三江鎮、隆興鎮、舊城鎮、忠信鎮、洛龍鎮、陽溪鎮、三橋鎮、大磏鎮、平模鎮、河口鎮
鄉:上壩土家族鄉、棕坪鄉、桃源鄉
【建置沿革】
秦朝,屬巴郡。 漢,屬涪陵縣。 隋,屬牂牁郡隸信安縣。 唐、宋,為珍州轄境,隸樂源縣。 元,置珍州思寧等處長官司,屬湖廣行省,隸播州宣撫司,元末改為真州。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為真州長官司。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改土歸流,以真州長官司地置真安州,屬遵義軍民府,隸四川布政司。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真安州為正安州。雍正五年(1727年)隨遵義府一州四縣改隸貴州。 民國3年(1914年),改正安州為正安縣。民國30年(1941年),析出正安縣東北地域建道真縣。 1949年12月,道真縣和平解放,隸貴州省遵義專區。 1958年12月,撤銷道真縣并入正安縣。 1961年8月,恢復道真縣。 1986年9月,撤銷道真縣,設立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道真縣,位于貴州省北部,東與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毗鄰,南與正安縣相連,西與重慶市南川區連界,北與重慶市武隆區接壤。東西寬48千米,南北長66千米,總面積215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道真自治縣,地處貴州高原北部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地勢由西北和東南分別向芙蓉江河谷傾斜,西北部和東北部略高于東南部和南部。最高點位于西北部麻抓巖,海拔1939.9米,最低點位于東部芙蓉江出境處沙沱,海拔317.9米,相對高差1622米。芙蓉江由西南斜貫東北,梅江由西向東,將全縣切割為東部北部、西南和中部三大部分。境內山高谷深,以山地為主,丘陵谷壩次之。山地占79%,丘陵占13.9%,谷壩占5%,水域占2.1%。境內地貌大部分為8個區,即:侵蝕中山峽谷區、山原溶丘洼地區、巖溶中山峽谷區、巖溶中低山溝谷區、低山溝谷區、巖溶峰叢谷區、桌狀中山區、河谷階地峽谷區。
氣候 道真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7.4℃,平均最高氣溫22.2℃,平均最低氣溫14.1℃。總降雨量891.2毫米,最長連續降水天數6天。雨天154天,霧天2天,霜雪天11天,雷雨54天。日照時間1507.4小時,大氣壓936/0.1hpg,平均濕度72%。
水文 道真縣,河流以芙蓉江為主干,成羽狀分布。河長大于5千米的河流有45條,總長567.8千米。按長5千米以上河流計算,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千米河長26.34千米。河流流域面積大于20平方千米有33條,大于100平方千米有9條,大于1000平方千米有2條。縣內主要河流有4條:芙蓉江、梅江、三江、洛龍河。
【交通運輸】
道真至武隆高速公路、G243國道、G653道真段穿過道真縣。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道真縣教育支出6.38億元,較上年增長0.2%,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7.0%。各級各類學校65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職中1所,初中19所,小學42所。在校學生45061人,其中,普通高中6842人,職中3043人,初中12518人,小學19810人;小學適齡兒童凈入學率95.4%,較上年增長0.3個百分點;初中階段毛入學率91.1%,較上年減少0.5個百分點。校舍總面積633711.63萬平方米。學校圖書館藏書1572684萬冊。教學用計算機6378臺。
文化事業 國家一級文化館:道真自治縣文化館。 道真縣文化藝術服務單位99個,其中文化館1個,文化站15個,文化室83個。公共圖書總藏量14.3萬冊,有線電視用戶5.6億戶,電視覆蓋村91個,廣播覆蓋率100%,網絡信息接收站1座。
醫療衛生 道真縣衛生健康支出2.91億元,較上年增長20.3%。醫院、衛生院23個,其中,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15個。衛生機構人員2540人,其中,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1689人,其中職業(助理)醫師647人,注冊護士833人,藥劑師(士)67人,檢驗師(士)64人,技師(士)78人。村級衛生機構90個,鄉村衛生人員186人。衛生機構床位數1454張,每千人床位數8.8張。
【風景名勝】
仙女洞
仙女洞位于仙女洞自然保護區內的芭蕉山東北坡,距縣城約60公里,下臨梅江,為石灰巖溶洞。下洞瀕臨江岸,洞口寬敞,有一高10余米的鐘乳石柱,狀似仙女亭亭玉立。中洞海拔700米,距下洞高約220米,洞口高3米,寬6米。上洞海拔1050米,傳洞中藏有兵書寶劍。
陽溪茶條壩
陽溪茶條壩屬中山槽谷型草場,海拔1580米。草場呈狹長型,面積5000畝,草場四周群山環抱,空氣清新。
貴州大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貴州大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北部道真自治縣境內,是以銀杉、黑葉猴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自然生境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森林生態系統類自然保護區。現有野生植物343科1173屬3808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銀杉等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有水青樹等68種。野生動物52目261科1212屬1813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黑葉猴等1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紅腹錦雞等49種。
洛龍國家生態公園
洛龍國家生態公園,位于道真自治縣洛龍鎮北部,與重慶市武隆縣黃鷹鄉毗鄰,是貴州對接重慶市場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是鞏固貴州省生態建設成果、展示林業建設成就的重要平臺。規劃區面積20.53平方公里,將建成集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宣傳、生態旅游休閑、生態成果展示為一體的森林旅游綜合示范點。
【歷史文化】
仡佬族三幺臺習俗 仡佬族三幺臺習俗,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傳統習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三幺臺”,既是飲食文化也是風俗,主要流傳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與重慶武隆、南川接壤。所謂“幺臺”,即道真方言“結束”之意。宴席中的“三幺臺”指每餐筵席需經三臺(次)方告結束。風味食品眾多,飲食方式獨特,且餐飲過程,十分注重禮儀秩序。 2014年11月11日,仡佬族三幺臺習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Ⅹ-150。
儺戲(仡佬族儺戲) 儺戲(仡佬族儺戲),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8年6月7日,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申報的儺戲(仡佬族儺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89。
【地方特產】
道真杠村米 道真杠村米,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道真綠茶 道真綠茶,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道真茶葉,品質極佳,茶芽肥厚柔軟,持嫩性強,芳香性好,制成茶葉色澤翠綠閃亮,內質嫩香持久,顏色碧綠明凈,滋味清醇鮮爽。 2015年04月0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道真綠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洛黨參 洛黨參,貴州省道真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2014年04月0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洛黨參”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道真玄參 道真玄參,貴州省道真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2014年04月0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道真玄參”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道真灰豆腐果 道真灰豆腐果,貴州省道真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2015年04月0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道真灰豆腐果”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榮譽稱號】
2019年8月,道真縣入選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