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為貴州省縣級市,由遵義市管理,位于貴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東南與貴州習水縣接壤,西北分別與四川省古藺、敘永、合江三縣交界。距遵義225千米、貴陽377千米、重慶172千米、成都293千米、瀘州40千米,總面積1852平方千米。赤水市轄3街道、11鎮、3鄉。赤水市常住人口24.7萬人。
赤水市屬四川臺坳、四川盆地分區瀘州小區,赤水河為境內最大的河流,全市為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暖春早,全年日照少,立體氣候和地區差異顯著。赤水境內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原生植被帶,有世界自然遺產地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國家森林公園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國家4A級景區2個。赤水市先后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國際休閑旅游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貴州省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行政區劃】
赤水市轄3個街道、11個鎮、3個鄉:
街道:市中街道、文華街道、金華街道
鎮:天臺鎮、復興鎮、大同鎮、旺隆鎮、葫市鎮、元厚鎮、官渡鎮、長期鎮、長沙鎮、兩河口鎮、丙安鎮
鄉:寶源鄉、石堡鄉、白云鄉
【建置沿革】
新石器時期,赤水河中下游已有人類活動,已發現有石斧、石錛、石網墜和原始人類用火痕跡及至今仍無人釋讀的巖刻符號。 唐代,在今赤水地域內設置有淅州、藺州、能州等。 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赤水正式用行政建置,時屬滋州仁懷縣,縣城在今復興鎮。宣和三年(1121年),撤滋州,降仁懷縣為堡,改隸瀘州合江縣。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仁懷堡改屬播州宣慰司管理。 元代,播州宣慰司長官楊邦憲降元,并仁懷堡、武都城(今習水土城)為仁懷、古磁等處,派巡檢駐原仁懷堡管轄。元末,明玉珍在重慶建立“夏朝”,改仁懷、古磁等處為懷陽縣。 明朝初年,朱元璋滅夏,懷陽縣廢,其屬歸還播州宣慰使司管轄。洪武十四年(1381年),今赤水地區屬播州五十四里之仁懷里、龍門里(亦稱下赤水里)和上赤水里部分,萬歷二十九年平播后,實行“改土歸流”,以仁懷里、龍門里、上赤水里、丁山里、小溪里等設仁懷縣,隸四川行省之遵義軍民府。因原仁懷縣治所早年荒廢,首任知縣曹一科將新縣城設于赤水下游的留元壩(亦稱犁轅壩,即今赤水市治所所在地),隔河與瀘州合江縣相鄰。 清朝,仍襲明朝建置,雍正六年(1728年),隨遵義府改隸貴州。雍正九年(1728年),知縣杜詮以縣城居仁懷縣邊界,“河以南天尺土”,“不便于官,不便于民”,請準移治所于仁懷縣南的李博里,仁懷縣城由留元壩遷生界,原縣城改由遵義府通判駐守管理。乾隆三年(1738年),經吏部議奏,撥仁懷縣之仁懷、河西、土城三里歸舊城通判管領,亦稱遵義分府。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遵義分府為遵義廳,亦稱仁懷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遵義廳為仁懷直隸廳,歸貴州糧儲道管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隨著貴州糧儲道裁撤,又因仁懷直隸廳與仁懷縣同名,改仁懷直隸廳為赤水廳,隸遵義府管轄。 民國三年(1914年),撤銷赤水廳,建立赤水縣。 1949年12月1日,赤水解放。 1950年2月,赤水縣人民政府成立,正式接管原赤水縣政府權力。 1990年12月,撤銷赤水縣建設赤水市。 1991年7月,對縣以下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撤調原六區一鎮36個鄉(鎮),新建9鎮5鄉和3個街道辦事處。 1997年6月,因撤遵義地區設遵義市,赤水市改為省直轄,后貴州省人民政府委托遵義市代管。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赤水市位于貴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東南與貴州習水縣接壤,西北分別與四川省古藺、敘永、合江三縣交界。距遵義225千米、貴陽377千米、重慶172千米、成都293千米、瀘州40千米,總面積185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赤水處于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境內有1300多平方千米全國面積最大、發育最壯觀典型的丹霞地貌。地形主要為高原峽谷型和山原峽谷型,東南部重巒疊嶂,峽谷幽深,西北部丘陵起伏,河谷開闊平緩。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最高處海拔1730米,最低處221米,相對高差1500米以上。
氣候 赤水市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暖春早,夏季炎熱多伏旱,全年日照少,初夏晚秋多陰雨,立體氣候和地區差異顯著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為18.1℃(最高氣溫43.2℃,最低氣溫-1.2℃),年均降雨量1195.7毫米,年日照時數1145.2小時,年均相對濕度82%,無霜期340~350天,并隨海拔高度上升而遞減,800米以下地區無霜期300天左右,800米以上地區無霜期210~300天。赤水7月平均氣溫最高達27.2℃左右,1月平均氣溫最低僅7.9℃左右,氣溫年較差為19.3~20.5℃,極端最低氣溫為-1.2℃,極端最高氣溫43.2℃。由于地形遮蔽大,林木茂盛,40℃以上的傷害性高溫罕見。年降水量在800~1700毫米之間,降水量主要集中分布在4~10月,約占全年的80%以上。夏季(6~8月)降水量最多,達383~681毫米,占全年雨量的40.12%~44.7%。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僅58.3~166毫米,占年雨量的6.5%~10.5%。常年主導風向為偏北風,夏季為東南風,冬季為北風。極端風速可達27米/秒,風力10級。平均風速1.6米/秒。8級以上的大風常發生在3~9月,7、8月最多。
水文 赤水市境內河流屬長江水系,有大小河流352條,總長度1255千米,其中流域面積大于20平方千米的河流26條,總長度335千米,其中流域面大于20平方千米的22條,總長355千米。赤水市河網密度達到0.7千米/平方千米,赤水河為境內最大的河流,是長江一級支流。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赤水市擁有各類學校數131所;在校學生數49861人;畢業生數14865人;招生數13767人。
醫療衛生 赤水市共有衛生機構177個,其中:醫院8個、衛生院14個、衛生服務中心3個、婦幼保健站1個。擁有衛生機構床位2625張,其中:醫院床位1976張、衛生院床位493張。衛生機構人員數2913人,其中:衛生院技術人員2405人。
【交通運輸】
赤水市是黔川渝比鄰地區的物資集散地和貴州實施“北上”戰略的一個重要窗口。陸路方面,蓉遵高速公路貫穿全境,距遵義225千米、貴陽377千米、重慶172千米、成都293千米、瀘州40千米。航空方面,周邊分布有成都、重慶、貴陽三大國際機場和瀘州、遵義、茅臺等支線機場。航運方面,“黃金水道”赤水河繞城而過,在下游60千米處匯入長江,距瀘州市集裝箱港口40千米,單船最高通航能力達800噸;赤水港是貴州最大的通江港口,客貨船可達重慶至上海的各大港口和碼頭。
【風景名勝】
赤水大瀑布景區
赤水大瀑布景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遺產核心景區。位于兩河口鎮境內風溪河上游,距市區38千米,由赤水大瀑布及其周圍的中洞瀑布、蟠龍瀑布、兩河口瀑布、雞飛崖瀑布等構成,是一個天然的瀑布公園。景區內最著名的赤水大瀑布高76米、寬81米。
竹海國家森林公園
竹海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赤水市葫市鎮,距市區40千米。景區以“竹海”風光為主,有楠竹林17萬畝,竹類40余種,遍布群山峻嶺。
佛光巖景區
佛光巖景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赤水市元厚鎮,距市區40千米,距“四渡赤水”元厚紅軍渡口8千米,以“丹霞絕壁、天下奇觀”的佛光巖和“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五柱峰為主體景觀,分別由小金驛、小金驛溝、五柱峰、世外桃源、太陽谷等五大景點構成。切割深度在500米至1300米之間,山峰多在1200米以上,是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景區之一。
丙安古鎮
丙安古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位于赤水市丙安鎮,距市區25千米。以保存完好的石砌古寨門和依山臨河的懸空木質串架吊腳樓而聞名,有“千年軍商古城堡”和“紅色古鎮”的美譽,是紅軍長征“四渡赤水”一渡戰役中紅一軍團指揮部所在地,建有全國唯一的紅一軍團陳列館以及耿飚將軍紀念館,是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已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
【非遺項目】
赤水市列入各級代表性名錄的非遺項目共有43項。其中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項目有2項(赤水獨竹漂、赤水曬醋制作技藝)、省級非遺名錄的項目有7項,遵義市和赤水市級非遺名錄的項目有34項。擁有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3 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5個。
赤水獨竹漂 獨竹漂是發源于貴州省北部赤水河流域的一種民間絕技。原是當地人的水上交通工具,后來逐漸發展為當地苗族等少數民族的娛樂、比賽項目。獨竹漂要求運動員腳踏直徑約20厘米、漂流在水面上的單棵楠竹,手執一根細竹竿為“槳”,左右點水、保持平衡、破浪前進,以耗時最少者為勝。2011年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獨竹漂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赤水曬醋制作技藝 赤水曬醋是仍保留在貴州省赤水市的一種古法制醋技藝。2021年,赤水曬醋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赤水曬醋以中藥制作醋曲,用大米、糯米等作原料,經過3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香、濃、酸、醇等特點,入口風味獨特,回味悠長。
【民族文化】
赤水市境內苗族服飾基本一致,由頭飾、上衣、圍裙、腳帶組成。苗族在喜慶日子、慶賀民族節日時,都穿戴民族服飾。傳統節日有踩山節、火星節等。
踩山節選一固定地,一般在山頂的平坦處,人們稱此地為踩山堡、踩山壩。由會首主持踩山節踩山儀式:立花竿、放禮炮、搶彩、蹬竿、吹蘆笙表演、跳蘆笙舞、對歌,最后飲酒助興。踩山儀式結束,開始為期多天的踩山活動。火星節包括:火星節、血光節、虎節三個內容,是苗族同胞的共同節日。
苗族傳統樂器有蘆笙、大鼓等。
【特色飲食】
赤水豆花烤魚 赤水豆花烤魚以赤水河鯉魚為原料。將鮮活魚去鱗、剖開,去掉內臟,擦凈,置于烤爐上,邊烤邊涂佐料,反復翻烤,涂佐料,直至熟透,最后以魚香菜墊底,將烤好的魚置于盤中,配以豆花,再淋上配料。
赤水豬兒粑 豬兒粑是黔北、川南(赤水、瀘州、合江、納溪)一帶的傳統名小吃,因它蒸熟出籠后形似潔白滾圓的小豬而得名。赤水豬兒粑選用優質糯米和當地高山冷水米經過淘、泡、磨、吊、壓等工序制成面皮,配以當地的熟飼料豬肉和竹筍所調配的餡料制作。
赤水玉蘭片 赤水玉蘭片以優質楠竹筍加工而成,其色澤蠟黃、半透明,形狀似玉蘭花的花瓣,因此得名“玉蘭片”。根據竹筍生長和加工季節的不同,可分為寶尖、冬片、桃片、春花四個種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