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水縣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東麓北端,總面積1650.5平方公里,人口34萬。東界涿洲,高碑店,南與定興,易縣為鄰,西與淶源,涿鹿、蔚縣交界,北與北京市門頭溝區、房山區相接,與北京接壤110公里,距北京市中心90公里,距天津市中心170公里,距保定市中心75公里。
行政區劃
淶水縣轄7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
鎮:淶水鎮、永陽鎮、義安鎮、石亭鎮、趙各莊鎮、九龍鎮、三坡鎮
鄉:明義鄉、王村鄉、東文山鄉、宋各莊鄉、其中口鄉、龍門鄉、胡家莊鄉
民族鄉:婁村滿族鄉
歷史沿革
淶水縣西周初(公元前11世紀)為北燕侯國。春秋時屬燕。秦屬廣陽郡。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逎縣(今淶水),屬涿郡。晉屬范陽國。北魏改遒縣,屬范陽郡。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遒縣并入涿縣。隋曾改名固安縣、永陽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淶水縣。隋大業三年(607年)淶水改屬上谷郡。唐屬上谷郡、易州等。五代時處于涿、易之間,為契丹與中原互爭之地。北宋屬燕山府路遂武郡。宣和七年(1125年),歸金朝。金大定六年(1166)系淶水南部、易縣東部、容城西部置定興縣。元屬大都路易州、保定路易州。明屬保定府易州。清初屬保定府。雍正十一年(1733)淶水屬易州。
民國初沿清制,淶水屬易州。民國二年(1913)屬直隸省范陽道)、保定道。民國十七年(1928)直隸省改為河北省,淶水直屬河北省。1949年8月,隸屬河北省保定專區。1968年8月,保定專區改稱保定地區,淶水屬保定地區。1993年調整行政區劃,設7個鎮,8個鄉,轄284個行政村。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后,淶水屬保定市至今未變。
歷史文化
淶水縣歷史悠久。1998年8月在羅古臺鄉北邊橋村(現隸屬九龍鎮)出土的一具舊石器時代的智取人化石表明,距今約2.8萬年前,淶水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現存文物古跡中,有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慶華寺花塔),有清怡賢親王墓、西崗古塔等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數量列保定第二。淶水縣人杰地靈,歷史上曾出過許多杰出人物,最有影響的有東晉時期的祖逖、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以及當代的郭琨等。祖逖是東晉時期最有宏愿恢復淪陷山河的人物。他是“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競著先鞭”三個成語故事的主人公。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在世界上,他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準確到小數點后的七位數字,比歐洲早1100多年。郭琨曾三次帶帶到南極進行科學考察,并擔任首任中國南極長城站站長,為發展中國海洋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淶水縣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為平西抗日根據地腹地,楊成琥、肖克等一批建國后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先后工作和戰斗在這里。淶水古樂源遠流長、特色突出,以南高洛古樂最為有名,據專家考證,淶水古樂對于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歷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已引起中外音樂界的高度重視。淶水文藝創作非常活躍,特別是版畫創作享譽國內外,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自然資源
1、礦藏。目前探明的礦物種類有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等40多種,主要有鐵、金、鈦、銅、鉛、鋅、銀、鋁、煤、石棉、大理石、石灰石、滑石、海泡石等。
2、野生藥材。全縣有野生藥材776種,主要品種有五味子、刺五加、小黃連、知母、柴胡、遠志、馬斗鈴、蒼術等。
3、野生動物。有山羊、狍子、狼、野豬、黃鼠狼、野兔、野雞等35種。
4、水利資源。平原地下水豐富,在拒馬河下游縣城東側有一地下水庫,存水15億立方米。
經濟發展
抓特色產業,力促資源和產業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特色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不可缺的重要支撐點,而旅游玻璃器皿、礦產建材和工藝品作為淶水縣頗具特色的四大骨干產業,2000年縣委、縣政府采取了得力措施加快其發展。通過大力宣傳和文化包裝,僅2000年,野三坡創社會效益8000萬元,直接經濟效益4000萬元。礦產建材和工藝品加工業一直是淶水縣的傳統優勢產業,通過進一步啟動建材市場,強化統一管理,創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礦產建材出現了產銷兩旺局面。而組織參加各類展銷會,則進一步提高了淶水工藝品的知名度。玻璃器皿業作為淶水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產業,縣委、縣政府在利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引導其向鄉村輻射的同時,投入2600多萬元新上了電熔玻璃項目,并于2000年11月投入運營。進入2001年以來,淶水縣把項目建設作為求生存、促發展的根本措施,在項目謀劃上抓大抓優,項目運作上抓快抓活,項目責任上抓嚴抓實,使一批關乎經濟和社會長遠發展的較大項目相繼上馬,并取得了顯著進展,一些投資上千萬元的大項目也均以立項簽約,將于2001年進入實施階段。同時,淶水縣將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項目庫建設,組成專門班子進行項目攻關,伺機而上,力爭使更多的項目擠入國家、省、市的計劃盤子。
工業生產
淶水縣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自明朝開始,淶水縣就是木雕、景泰藍生產之鄉,用料講究、做工精細、飽含古老東方藝術,遠銷歐美、東南亞二十幾個國家,享譽中外。淶水擁有河北省最大的磁材企業,RIO磁性材料填補了國內空白,居國際先進水平。化工業,石墨電極年設計能力3000噸,遠銷全國各地。紡織工業裝飾布有八十年代國際先進設備,意大利箭桿織機、阻燃裝飾布,被一汽認證,并加入一汽集團公司,年設計能力80萬米。大理石廠則擁有意大利進口開采切割的先進設備,產品遠銷國內外。
農業生產
2008年以來,淶水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科技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把調整農業結構,抓好山丘區綜合開發作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工作重點,加快優化農產品的品種、品質結構,逐步使農業由速度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在山區大力發展薄皮核桃、扁杏等優質品種的同時,狠抓各類農業基地,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果。為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對結構調整的拉動作用,加大資金投入,狠抓了明義醬菜加工廠、沈家臺綜合養殖中心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其醬菜系列產品在保定特色產業經貿洽談會上獲金獎,華美蘆薈公司生產的蘆薈飲料等特色產品已打入北京市場。
投資環境
淶水縣以得天獨厚的條件,吸引了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香港、臺灣等地區投資者,并為發展淶水縣經濟做出了貢獻。為進一步擴大開放,淶水縣人民政府研究決定,實施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的戰略,為投資者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在河北保定淶水縣境內,位于太行山北段,與北京市房山區接壤,距市中心僅100公里。
這里有酷似桂林的拒馬風光,有世界罕風的峽谷奇觀,有幽深莫測的溶洞,有神秘難解的魚泉,還有蒼勁的摩崖石刻,巍峨的長城,保存完好的平西抗日烈士陵園等人文景觀,當地民風古樸,獨具特色,堪稱野三坡“七十二景”景景奇特,“八十一峰”峰峰壯觀,是一處綜合性的自然美的整體,重點突出一個“野”字,即登野山,觀野景,宿野舍,食野味,玩野趣。素有“世外桃源”之稱。
交通通訊
淶水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通訊發達。京原鐵路穿越山區,高易鐵路穿越平原,通過京廣西線公路,津同公路、淶張公路、淶涿公路、淶定公路五條干線輻射縣外,鄉際公路四通八達,縱橫成網,公路總通車里程860公里。客運交通便利,已開通了從北京天橋汽車站到淶水的北京公交917路快車延長線,同時還有保定公交622路連接保定市區。鐵路貨物方面,年吞吐量1000萬噸以上。在通訊設備方面,微波通訊、光纜通訊已交付使用。已建成空中、地上、國內、國際、無線、有線、電傳、傳真全方位多功能的通訊系統。
文教科研
峰峰礦區擁有各類學校144所,在校人數70028人。其中中等專業以上學校6所,職教中心1所。目前,全區擁有種類科研機構10家,中級以上科研及專業技術人員11789人;各類圖書館(室)200多個,藏書逾百萬冊。
基礎設施
①交通:區內交通便捷,公路直通9個鎮,客運汽車上千輛,能夠為區內外客戶提供方便的交通服務。
②供水:峰峰水利資源得天獨厚,總量約17億立方米,除可保證供應淶水縣居民用水外,還可為本區提供充足優質的民用和工業用水。
③供熱:峰峰已建成煤氣和熱電工程,城區絕大部分居民已實現集中供熱和燃料煤氣化。煤氣工程已在加速擴建,全區工業煤氣化計劃在近年實現。熱電工種發電、供熱、制冷三聯產計劃也正在加快實施。
④電力:礦區電網覆蓋全區,19個變電站布局合理,供電充足、有余,且電價低廉,可為各類企業提供優良的電力服務。

野三坡導游圖
旅游資源
淶水縣旅游資源豐富。淶水縣是文化歷史名城,建制2200余年,名勝古跡遍布城區及其周圍,是北京西南景觀群中一顆明珠。周邊有房山云水洞、石花洞、周口店猿人遺址、云居寺、十渡風景區、清西陵、狼牙山、淶源涼城等。淶水野三坡素有北方小桂林之稱,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5年新開發了三皇山景區、清怡親五陵寢、金山院、人文景觀雄、險、奇、秀成為吸引中外游客的旅游資源,是旅游度假的理想之地。
全縣旅游資源集中分布在野三坡風景名勝區520平方公里地域內和縣域北部30公里內。景區內山水泉洞。林木花草,鳥獸魚蟲、文物名勝無所不包、無所不奇,旅游資源獨具風采,被譽為“京畿勝景”。野三坡景區1988年被命名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2001年被命名為國家“4A”級旅游區。2002年百里峽景區被中華環保基金會命名為“生態示范景區”。2003年,野三坡國家地質公園,白草畔省級森林公園均順利通過評審。
野三坡風景名勝區的特點,就是一個“野”字。在總面積520平方公里內,分布著六大景區,有近百個風景點,是山水泉洞、林木花草、鳥獸魚蟲、文物名勝無所不包、無所不奇的綜合性自然美的整體景觀,是理想的消夏避暑勝地。其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被譽為“京畿勝景”。 最野的四大景點:
百里峽:野三坡百里峽主峰--望京坨山麓的三條幽深峽谷:海棠峪、十懸峽、蝎子溝,形如鹿角,全長52.5公里,故稱“百里峽”。這里奇巖聳立、絕壁萬仞、草木橫生,千奇百怪的巖溶壯景,集雄、險、奇、幽與一體,構成了一幅濃墨重彩的百里畫廊,有詩云:“京畿勝景在三坡,三坡魅力數茍各。幽峽三道藏絕景,虎嘴天橋一銀河。”(注:茍各--就是茍各莊,有火車站)。這就是對百里峽的真實寫照。
野三坡:這里氣候涼爽,環境清幽,有“石猴戲水”、“石門頓開”、“懸崖棧道”、“沙蟒攔路”、民族園、風情苑等景點。“沙蟒攔路”是一單體突起的沙丘,長500米,高30余米,兩側傾斜角34度,是深山峽谷中的“小戈壁”,堪稱我國北方“風沙奇觀”。“石門頓開”是一處塌落斷崖,形似大門,十分壯觀。“石猴戲水”在拒馬河湍流之中,巖石林立,裸露水面,貌似猴頭,遠觀其形,似猴戲水,甚富情趣;民族園、風情苑有各少數民族歌舞表演,如苗族的上刀山、下火海,壯族姑娘的拋繡球、泰國人妖表演、東北二人轉、傣族的潑水節等,還可以品嘗苗族山寨的攔路酒等。
龍門天關:景區有大龍門城堡、摩崖石刻、蔡樹庵長城,均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龍門城堡是明長城“內邊”上的重要關隘,此地三峰品立,形勢如門,原是京都通塞外的通道和兵家必爭之地,有“疆域咽喉”之稱。在金華山北側的蔡樹庵長城,長約2公里,蜿蜒于叢山峻嶺之脊,仰而視之,猶如一條銀色的長龍由南向北騰飛而去,非常雄偉壯觀。佇立敵樓樓頂,極目遠眺,塞北起伏奔騰的群山和剪子梁上的積雪盡收眼底,令人頓生豪邁之感。龍門峽地處大龍門城堡西北1華里,峽谷兩側群峰競秀,斷崖絕壁高聳入云,谷中清泉溪流激浪奔騰,景色尤為壯麗。峽谷兩側峭壁上的題詞題字刻字多達20余處,描述了關山的險要雄偉和山河的秀麗俊美,多用行書、草書寫成,運筆瀟灑自如,是難得的珍品。經專家考證,這里是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摩崖石刻,被譽為“文化長廊”。這些刻字為研究明代書法藝術提供了可靠的佐證。 白草畔:海拔1983米,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山勢剛勁挺拔,泉水清澈,草木豐盛,異石林立,野生動物成群,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較好。十余萬畝天然林郁郁蔥蔥,形成京西太行山脈中一塊“綠色明珠”,是游人在盛夏時節開展綠色旅游的極佳天地。春夏秋時節,都有應時的山花開放,紫丁香、野玫瑰、杜鵑花等漫山遍野,清香撲鼻,沁人心脾。石城嶺是白草畔的頂峰,天將破曉時,站立在峰頂遠眺,波瀾壯闊的云海一望無際,噴薄欲出的紅日云蒸霞蔚,十分壯觀。
歷史遺跡
怡賢親王園寢位于北京西南大約88公里、淶水縣以北12.5公里的石亭鎮東營房村西云溪水峪。墓主人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該陵寢也叫十三爺墳。
怡親王胤祥,生前謹慎忠誠,實心任事,勤奮奉職。雍正繼位后,加封允祥為總理事務大臣,后晉封為怡親王,先后總理戶部三庫,總理戶部等重任。雍正三年,他曾總理京畿水利,對于防治防治河患、開辟營田,成績頗多,而屢受恩賞。雍正八年,皇帝又來親書“忠敬誠直,勤慎謙明”匾額予以褒獎,當年又加封為首任軍機大臣,深受雍正的依賴和器重。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怡親王胤祥和總督高其倬奉命為雍正皇帝選陵。選中易州境內泰寧山(后改為永寧山)的太平峪,(即現在易縣清西陵泰陵陵址)。奏稱:“相度得易州境內泰寧山太平峪,為‘萬年吉地’,實乾坤聚秀之區,陰陽會合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閱后大悅:“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遂決定將陵寢建造于此。遂降旨對怡親王胤祥嘉獎,賜其距雍正泰陵東北面六十華里處一塊“平善之地為墓地”,即現在的淶水縣東營房村云溪水峪——怡賢親王園寢。
園寢處于丘陵地帶,三面環山,依山傍水,林木豐茂,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園寢背西向東,占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全部建筑物30余座。建筑用料全部采用紅磚綠瓦,其規模浩大,布局嚴謹,工藝精湛,氣勢宏偉。周圍松柏參天,濤聲瑟瑟,莊嚴肅穆,華貴典雅。在清代王陵中獨樹一幟。整體布局自東向西依次為:三華里神道,沿神道依次為神道碑亭、火焰牌樓、五孔石拱橋、四柱三門石牌坊、平橋、華表、元寶山、僂佝橋、三孔橋、神道碑亭、神廚庫、井亭、值班房、月臺、宰牲亭、朝房、宮門、南北焚帛爐、隆恩殿、寶頂等。神道兩側松柏參天,園寢四周環以綠瓦紅墻。陵寢雍正八年建成后,為守此陵,清政府在此設水東營駐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二員,并設園寢護衛軍,東西兩個營房。東營房駐馬步軍兵,西營房駐護陵旗族員。清盛時期,園寢范圍皆為禁地,護衛森嚴,權重勢大。
辛亥革命以后,園寢護衛軍撤走,只剩旗民守護。1925年,鎮威軍第一次染指怡王陵,砍伐了白樺樹;1931年,神道碑亭被拆;1935年,當時河北省長宋哲元和淶水縣長王作舟用一個營的軍隊,押著80多個盜墓賊把墓挖開,墓葬全被挖空,葬品及所有文物被盜走。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時期,為了作戰,將怡王陵拆毀,地面建筑全被平毀。現存文物不足三分之一:石牌樓兩座:一為七樓四柱牌,高10米,長25米,柱基和坊梁均有雕刻圖案,工藝精湛。一為火焰牌樓,高10米,長25米。氣勢非常壯麗。神道碑一座,高5米,寬1.4米,碑上有滿漢文字刻寫的“忠敬誠直勤慎謙明和碩怡賢親王神道碑”等字樣。華表一對,高13米,柱基和柱體均呈八梭形,刻有大小騰龍48條。極為罕見。五孔橋一座,長38米,寬7米。以上建筑全為漢白玉質料,保存尚好,但由于當地村民的無意識和破壞,部分建筑已經有損壞現象。園寢及現有文物已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收錄于“中國名勝大詞典。”
雍正八年五月(公元1730年),雍正最親愛、最倚重的皇十三弟怡親王胤祥逝世。雍正悲痛欲絕,親臨其喪,并輟朝三日痛悼之。封謚為“賢”,明配享太廟。詔令怡親王名仍書原“胤祥”,以志思念。命將御書八字加于謚上。恤葬從優,建祠于京西白家疃正陽門內東順城街,改所居府為賢良寺,以祈冥福雍正帝在諸兄弟中,為確保王位,嚴厲打擊其政敵,唯獨對怡親王允祥恩寵有加,情同手足生死與共。先后推崇其為“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乾隆時期,又定為世襲罔替“鐵帽子王”。由此可見,雍正與胤祥的關系遠遠超出普通的君臣關系,更非一般兄弟王子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