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市古稱瀛州,地處冀中平原腹地,位于今河北省內,屬滄州市管轄。地處華北平原腹地,居京(北京)、津(天津)、石(石家莊)三角中心,環渤海經濟區,距北京189公里,距天津183公里,距石家莊176公里。東與滄縣、青縣接壤,北與大城縣、任丘市交界,西與肅寧縣、高陽縣相鄰,南與獻縣相連。轄20個鄉鎮,615個行政村,總人口78萬人,全市總面積13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6萬畝。1990年10月撤縣設市。郵政編碼062450。市人民政府駐瀛州鎮。
行政區劃
河間市轄7個鎮、12個鄉、1個民族鄉:
鎮:瀛州鎮、米各莊鎮、景和鎮、臥佛堂鎮、束城鎮、留古寺鎮、沙河橋鎮
鄉:故仙鄉、黎民居鄉、興村鄉、沙洼鄉、西九吉鄉、北石槽鄉、詩經村鄉、郭家村鄉、時村鄉、行別營鄉、尊祖莊鄉、龍華店鄉
民族鄉:果子洼回族鄉
歷史沿革
河間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居住。春秋屬燕國之域,戰國時期分屬燕、趙二國,秦屬巨鹿郡。從西漢文帝至武帝400余年間,4次建河間國,其間時國時郡。隋至唐屬河間郡或瀛州。五代時瀛州歸契丹轄。宋置高陽關路安撫使。大觀二年(1108年)罷瀛州改府,河間屬之。元改府為路,仍領河間。明去路存府,河間屬京師河間府轄。抗日戰爭時期偽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并存,偽縣政府先后屬偽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暑、河間縣抗日民主政府于1938年2月建立,先后屬冀中區一、三、九、八公署。建國后河間屬河北省滄縣專區。1958年改隸天津專區,后又改隸天津市,1961年5月津、滄分后,稱滄州專員公署,河間屬之,1990年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河間撤縣設市,由滄州地區代管。1992年滄州地市合并,河間市由滄州市代管。
資源優勢
河間市地處華北平原,盛產多種糧棉瓜果,尤以金絲小棗、天津鴨梨等著名。工業產品種類很多,化工、紡織、電纜均較突出。 近年來,河間已形成了以電線電纜、保溫材料、汽車配件、建材、花卉、餐具為主的六大支柱產業,鄉鎮企業已有5個跨入國家級先進行列,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電線電纜生產基地”。市內交通發達、通訊便利。1990年,河間撤縣設市,1997年通過國家小康驗收。全市各項事業都有了長足發展。
經濟發展
2007年河間市生產總值完成118.08億元,同比增長10.03%。其中,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13.01億元、65.07億元、40億元,分別增長4%、11.3%、14.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36.40億元,增長34.12%;全部財政收入6.02億元,增長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97元,分別增長13.88%、9.01%。實際利用外資446萬美元,增 長1.29倍;出口創匯達到6005萬美元,同比增長78%。
具有優越的農、林、牧資源條件,農林牧土特產豐富,盛產小麥、玉米、油料、棉花及雜糧,是國家糧食生產基地和優質棉生產基地,是“天津鴨梨”和“滄州金絲小棗”的重要生產基地。現已培育起優質糧棉、速生林、畜牧、醬菜加工四大主導產業,其中速生林種植規模達到35萬畝,優質棉種植規模達到27萬畝,異地植棉37萬畝,“國欣”牌棉種榮獲中國名牌產品,中亞養殖公司、永豐肉牛養殖公司、紅又紅公司(小棗、小雜糧)等龍頭企業及產品在市場上有一定影響。
已形成電線電纜、保溫材料、汽車配件、餐具加工、通訊器材、輕紡化工六大特色支柱產業。河間被命名為“中國電線電纜生產基地”,留古寺鎮被命名為“全國通訊器材生產基地”,北石槽鄉被命名為“全國臺布生產基地”。電線電纜產業擁有世界一流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力量,寶豐公司成為中國唯一一家世界線纜協會會員。全市共有線纜生產廠家108家,擁有十大系列、上萬種規格的龐大的產品生產體系。其中寶豐公司A級阻燃電纜獲國家專利,新華公司220KV銅護套電纜填補國內空白。寶豐、新華兩公司建成了兩條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110-750KV超高壓交聯電纜生產線,產品廣泛應用于長江三峽、大亞灣核電站、京九鐵路等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并遠銷日、韓、東南亞及歐美國家。河間是中國北方汽車配件、保溫材料的重要生產基地,汽配走廊貫穿市區南北,米各莊汽配市場聞名全國。市新區、米各莊、束城三大工業基地初見規模,天尊線纜、中昊不銹鋼等一批投資大、效益好的項目入駐基地,成為全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社會事業
河間是全國“普九”和“雙基”達標市,“全國寫字教育實驗區”。市一中占地面積398畝,設有圖書館、閱覽室、科技館、實驗樓、教學樓和電化教學等多功能配套的先進設備及一流的體育場,可容納學子5000余名,是河北省規模最大、設備最全的縣(市)級中學。
市內建有文化館1座,影劇院3座,文物保管所1座。書畫、音樂、舞蹈盛行,民間戲劇社和大鼓隊較為普遍。河間是著名曲種西河大鼓發源地,形成幾個派別門類,河間是全國文化先進市、中國詩詞之鄉。全市學校體育設施完備,在市區東部有現代化體育場一座,建有全民健身設施和大型廣場,形成完備的社會體育網絡。河間市為“河北省體育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
城市建設
深入實施“城市化”戰略,全市形成“市區帶七鎮,七鎮連十三鄉”的一個中心、衛星環繞、鄉鎮呼應的城鄉一體化基本框架,已初具北方“園林式、生態型、現代化”城市雛形。目前市區建成區面積13.8平方公里,人口13.5萬,已形成四環相繞、六橫六縱路街網狀結構,南北入市口環島遙相呼應。擁有占地10公頃的瀛海廣場1座,小區游園4個,休閑場所完備。水電路訊和有線電視配套設施完備,市區主要路街實現了綠化凈化美化亮化。
名勝古跡
詩經村有毛萇講授“詩經”遺址和馮國璋將軍府,半截河村有馮國璋墓,西九吉鄉有劉完素廟及墓地,大漁莊有清御史左敬祖墓,市區有清真寺兩座、光明戲院1座、宋哲元教場遺址,境內有屯莊白求恩大夫戰地手術紀念館、“齊會戰役”賀龍元帥指揮所舊址,黑馬莊“解放石家莊”、“青滄戰役”朱德司令指揮部所舊址。
毛公墓:毛公墓又名毛公壘,位于河間市三十里鋪村北,為漢博士毛萇墓冢。明禮部尚書李時《毛公書院記》載“毛公者,漢儒毛萇也。獻王征公為博士。公善為講說,演繹其義,號為毛詩。卒葬河間城北三十里”。毛公墓“文革”期間被毀,河間市人民政府于2005年重建。現為滄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明戲院:光明戲院位于河間城內紅牌樓街,1934年由戈、王、宋、張、韓五戶投資興建,式樣為中西合璧,結構精巧,二樓設包廂,匾額“光明”二字為書法家華世奎所書,天井欄畫為著名畫工陳鐵珊所繪,整體布局古樸典雅。新鳳霞、寶珠鉆、喜彩蓮、劉寶瑞等著名藝術家均曾在此獻藝。光明戲院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
馮國璋故居及墓葬:馮國璋故居及墓葬位于河間北10公里西詩經村東,是民國大總統馮國璋故居,為西詩經村鄉政府所在地,境內西臨106國道,南靠滄保高速公路,朔黃鐵路,古陽河自村東流過,地處冀中平原。馮國璋國葬墓位于將軍第北2000m處,同將軍第屬同一中軸線。國葬墓建于1917年,較大的破壞有3次。第一次是土改期間,村民把墓區的亭臺、樹木扒光刨凈;第二次是1958年大躍進高潮到來時,把馮國璋墳墓里的石碑等巖石建筑,一律推倒砸碎,為河間農田水利服務;第三次是1966年春,當地部分造反派把墳挖開,墓室遭到破壞,墓內存放的馮國璋戎裝畫像一張、指揮刀一把、兩個石雕玉器、玉簪、夜明珠、玉香爐等文物,現在省歷史博物館保存。1905年河間秋操圖及馮國璋秋操圖畫像,另有馮國璋致袁世凱手札等文物在河間保存。2007年春,河間市人民政府重修馮國璋國葬墓。
河間文化
古城河間,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家輩出。其名始于春秋戰國,距今有2500多年歷史。歷代均在此設郡、立國、建州、置府、成縣,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譽。東漢科學家張衡曾任河間相,宋代名臣包拯做過知州,漢搏士毛萇曾在河間詩經村傳授詩經,并以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名傳后世。境內束州(今束城)為春秋鮑叔牙封地,東武垣舊址(行別營村東)為武帝鉤弋夫人故里。唐代大詩人劉長卿,金代著名醫學家劉完素,民國大總統馮國璋,著名作家劉流、俞林,藝術家李多奎、金素秋、趙玉峰、趙連甲、馮鞏等均祖居河間。
河間是《詩經》的發祥地。河間是漢代毛亨、毛萇講授《詩經》的地方,當年講解《詩經》的主要有齊人轅固、魯人申培、燕人韓嬰、河間毛亨4家。但由于毛詩傳繼儒門正宗,解經往往與先秦典籍相合,而且其訓詁平實、準確、簡明,便于傳習,所以獨有毛詩流傳下來。今天我們講到的《詩經》就是漢學大儒毛亨、毛萇傳下來的“詩經”。河間是毛萇的故鄉,《詩經》的傳播地。據《嘉靖河間府志》記載毛萇當初講經的地方“君子館”、“詩經村”至今仍為“君子館”村、“詩經村”。悠悠千載,《詩經》流韻所至,今日的河間人仍熱愛《詩經》。現擔任河間市文化局局長、中國詩經學會會員的田國福同志以個人身份搜集《詩經》古籍和今版詩經著作,各種版本的明、清、民國著述500余種及現當代著作300多種。經過二十幾年來讀書、淘書,2004年初由他編著的《河間遺韻》(上下冊)集成冊并出版發行,這是一部從漢至民國歷代文人、政要為文涉及河間其人、其事之詩、文、聯選集。該書印證了河間這片古老的土地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輝煌。當時的上至皇帝、下至州縣父母官并眾多文人墨客都曾以極大的熱情關注河間、頌揚河間,僅乾隆皇帝歌詠河間的詩詞就近百首。河間是《詩經》的發祥地,也是《孝經》重要傳承之鄉,千百年來文化積淀使它擁有了相當雄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對這種資源進行積極性開發,無疑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舉措。《河間遺韻》的編著和出版是傳承“大河間”文化的豐碩成果,可視為弘揚傳承文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對提升河間的形象、知名度,對促進我市乃至滄州、河北省文化建設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河間是西河大鼓的發祥地。西河大鼓是鼓書,是曲藝,是民間文藝,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曲藝品種。西河大鼓也叫河間大鼓。早年河間農村婚喪嫁娶時多有各種活動,唱戲的、說書的、念喜的、吹奏的,成為當地百姓的一種節日。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當時被稱之為“說書的”,也有人稱之為河間大鼓,梅花調、梨鏵片,這咱曲藝形式進城后才被定名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的主要唱腔以似說似唱,說唱結合為主。演奏樂器以三弦、四胡、揚琴為主。西河大鼓在河間這塊土地上發展壯大,誕生了眾多名家和流派。其中久負盛名的當屬產于20世紀30年代,原籍河間北皇親莊的趙玉峰,史稱趙派,他的演唱、念白、表演別具風格。河間市文化館的張領娣是趙派的第四代傳人,也是目前國內演唱西河大鼓的佼佼者,曾經為我們國家領導人胡耀邦等演出過。她繼承了趙派唱腔優美,表演豐富等特點,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創新,是西河大鼓藝術的又一朵奇葩。2004年7月她演唱的西河大鼓《俺村的新事實在多》在參加全國第十三屆“群星獎”文藝匯演中,榮獲金獎,滄州市委書記張慶華、市長郭華專門發來賀電祝賀演出成功。
河間是“實事求是”的這四個光輝大字的發祥地,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思想路線是最根本的路線,我們黨的政治路線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黨的路線是“任人唯賢”,這三條路線中最根本的是思想路線,發明人就是河間獻王劉德,在河間提倡的,直到現在這四個仍然在我們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也必將繼續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2006年,河北省河間市申報的“河間歌詩”,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項目類別,序號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