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山縣是經國務院批準的“環渤海經濟區開發縣”,屬河北省滄州市轄。總面積796平方公里,轄6鎮6鄉,450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
行政區劃
鹽山縣轄6個鎮、6個鄉:
鎮:鹽山鎮、望樹鎮、慶云鎮、韓集鎮、千童鎮、圣佛鎮
鄉:邊務鄉、小營鄉、楊集鄉、孟店鄉、常莊鄉、小莊鄉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代為齊地,秦屬齊郡。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置高城縣,屬渤海郡。據《元和郡縣志》:公元598年(隋開皇十八年)以縣東南八十里處之鹽山而得名,改為鹽山縣,治今黃驊縣境舊城。明洪武九年(1376)遷縣治于香魚館(即今縣城),民國期間省主席宋哲元析鹽山‘四鎮’中的舊城、韓村、羊二莊三區及滄縣濱海地區組建新海設置局治理當地匪患,1938年日偽以新海設置局轄區建立新海縣分治,1945年,為紀念1938年犧牲在第四區(羊二莊)許官管區大趙村的抗日民主政府(駐第五區:高灣)縣長‘楊胡子’(關東人,名靖遠)新鹽山改稱靖遠縣,1949年復稱鹽山縣,1955年析孟村等地建孟村縣,1965年國務院調整河北、山東分界再析出東部組建海興縣,同時劃入慶云漳衛新河北部地區。清朝屬直隸天津府,民國屬直隸(后稱河北省)海津道。1928年后,先后歸屬河北省海津道、山東省滄南專區及河北省天津地區、滄縣專區、滄州地區、滄州市。
地理氣候
鹽山縣地處河北平原東部濱海平原區,最高海拔12.5米,最低海拔4.7米。宣惠河橫貫中部,漳衛新河沿南界流過。東鄰渤海,北倚京津,南接山東,是江浙一帶至京津、東北的必經之地。距北京市380公里,天津市150公里,濟南市160公里。全縣境轄北緯37°49′—38°06′,東經116°56′—117°30′,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年平均溫度12.1℃,雨熱共季,年平均降雨量624毫米,無霜期200天左右。
自然資源
全縣地勢坦蕩如砥,面積73萬畝,盛產小棗、玉米、谷子、高粱等,經濟作物有苜蓿、設施蔬菜、金絲小棗、棉花、花生等,菜、棗、草、畜為農業四大支柱,金絲小棗種植面積已達35萬畝,菜、棗、畜發展勢迅猛,逐步向農、工、商一體化方向發展,以金絲小棗為原料釀造的“千童棗酒”及白酒“東渡老酒”最有特色,在鹽山縣城可以買到,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經濟發展
素有“鳳凰城”美譽的鹽山縣城自古為商業重鎮。為充分發揮這一優勢,鹽山縣委、縣政府及時確定了“以商興縣”發展戰略,并認真組織實施。目前,全縣初步構建了綜合商貿、專業批發、集貿市場和銷售點四位一體的,多層次、多元化、多成份相結合的市場體系,擁有蔬菜、建材、服裝、副食品等十大專業批發市場,并引資近億元興建了規模大、檔次高、設施完備、功能完善的商貿城和東城路商業街,進一步增強了市場載體功能。
鹽山縣是我國最大的管道裝備制造、研發和產品集散地,2007年銷售收入達到118億元,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40%,多年來被譽為“管道產品之鄉”。2007年8月被冠名“中國管道裝備制造基地”。
支柱產業
鹽山被中國管件設備管理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設備管理協會管道裝備制造基地。
鹽山成為國家級基地,對在全國提升鹽山管道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大有裨益。對于鹽山管道裝備制造企業而言,可以更便捷地成為基地會員,更多地獲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國家對本行業政策等重要信息,以便及時調整生產、適應市場,提升企業產品競爭力和市場份額占有率。
鹽山管道裝備制造業步入大發展、快發展時期,產業領域不斷拓展,鏈條不斷延伸,2006年,全縣管道裝備制造企業已經近700家,從業人員1.5萬人,總資產突破了20億元,年銷售收入達到50億元,國內市場占有率近40%。
另外,機床附件行業也迅猛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鹽山機床附件行業處于起步階段,經過30多年的發展壯大,到2007年,年銷售收入達10多億元,國內市場占有率近80%,有效地推動了數控配套產業的發展,為我國機床行業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巨大貢獻。近幾年有多家企業為拓展海外業務已經將產品出口到多個國家。現在全縣已有200余家從事機床附件行業的企業,為本地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2008年統計數據)
機床附件已成為鹽山的第二大主導產業。
基礎設施
鹽山縣交通便利,205國道(山廣線)、省道滄樂線、武港路,由縣城交叉過境。鄉村道路四通八達,全縣鄉村公路368.1公里,已實現321個村通柏油路,2011年前完成村村通公路計劃。距京福鐵路滄州站43公里;距天津港150公里,黃驊港80公里;距京滬高速公里35公里。
鹽山縣電力設施完善,供電充足,建有110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容量6.3萬KVA,有35千伏變電站5座,主變總容量4.41萬KVA,縣境內共設24個供電所,34條10千伏高壓線路縱橫遍布鹽山全境,形成了安全。經濟、可靠的供電網絡。農村一、二期電網改造工程順利完成,使城鄉工業用電、居民用電都得到了充分保障,基本實現城區范圍內24小時無斷電現象。
城鄉電信線路縱橫相聯,井然有序,全縣居民共裝有固定電話33000余門,從深圳中興公司引進40000門程控交換機并網開通,并建立了縱橫交錯的大型移動網絡系統,集群移動通訊系統,所轄鄉鎮建有移動網絡信號發射接收塔,大大保證了無線移動用戶的通話質量和使用效率,為客戶第一時間內獲得保貴信提供可靠的保證。
旅游景點
千童祠:位于滄州市東南鹽山縣千童鎮,北距鹽山縣城25公里。千童祠內有東渡堂、泰山堂、友誼堂,記載著秦代方士徐福勇率童男童女、百工巧匠成功東渡及對日本列島的影響。千童鎮,在商、周、戰國時期稱“饒安邑”,意為“其地豐饒,可以安人”。《史記·趙世家》中講到公元前241年(秦始皇六年)“趙將龐 攻齊取饒安”即指此地。秦時此地稱“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萊,置此城以居之,故名。”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于此置縣稱“千童縣”。公元517年(北魏熙平二年)于此始置滄州州治。千童鎮在歷史上州治縣治長達841年,由于在公元前209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勇率數千童男童女及百工巧匠從這里啟航,求長生不老之藥,漂洋過海,東渡成功,移民僑居日本,開創了中日兩國友好交往之先河,成為中國歷史第一僑鄉。
慶云舊城:公元1373(明洪武六年),置慶云縣。知縣楊思義移縣治于鬲津河(今漳衛新河)北岸慶云鄉址,草創城垣。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知縣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規模。“城凡四門,東西孔道皆有關旋,以南北二門地僻閉之。”公元1466(成化二年),知縣張彪重筑,城墻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寬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門,東曰“瞻岱”、南曰“觀瀾”、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門仍閉。以后各代,或改四門,或建樓櫓將臺,多有修葺,不一一贅述。至1964年調整行政區劃,建新縣城,鬲津河北岸慶云城,為縣治凡590余年。置慶云縣時,因境內有慶云鄉,以此名縣并移縣治于此。慶云鄉址原稱李太仆家。東二里許,有一條土阜,蟠踞鬲津河中流,蜿蜒數里,形如臥龍,名臥龍岡。臥龍岡四面環水,岡上樹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五彩祥云籠罩。史記天官書曰:“若煙非煙,若云非云,郁郁紛紛,蕭索輪困,是謂卿云。”卿云,古以為祥瑞之氣。取其意,且卿通慶,故取名慶云。咸奉四年《慶云縣志》有“如直棣慶云,地濱海瀅,星次危分,噓氣成云,邑由斯而得慶”之說,崔旭曰:“無棣舊有慶云鄉,明初因以名縣永樂避諱之說,后人附會今以明史正之。”也就是說,慶云之名至少是與無棣的建制同時產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