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寧縣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滄州市最西端,東與河間市交界,北與高陽縣接壤,西與蠡縣為鄰,南與饒陽縣和獻縣毗連。縣境地處北緯38°16′—38°32′、東經115°42′—116°02′之間。城內最高點為今郵電局營業樓處。滄(州)定(州)公路東西橫穿全境,肅(寧)饒(陽)公路自縣城向南直達饒陽縣城。京九鐵路自北向西南穿境而過,境內長19.8公里。 肅寧縣隸屬于河北省滄州市,總面積525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0平方公里;總人口33萬,其中城鎮人口10萬。轄5個鎮、4個鄉,2個社區居委會、253個村委會�?h政府駐肅寧鎮。
行政區劃
肅寧縣轄6個鎮、3個鄉:
鎮:肅寧鎮、梁家村鎮、窩北鎮、尚村鎮、萬里鎮、師素鎮
鄉:河北留善寺鄉、付家佐鄉、邵莊鄉

肅寧新貌
歷史沿革
肅寧地域開發甚早,歷史悠久,原始社會已有人類聚居。春秋時期,今肅寧縣地屬晉國。東周顯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前燕置武垣縣,縣治在今肅寧縣城東南7.8公里。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武垣歸趙國。西漢時為幽州涿郡武垣縣地,王莽改武垣為垣翰亭。東漢建安十一年(206)武垣徒治東武垣城(今河間市城南12.5公里),轄域仍含今肅寧全境。初屬幽洲涿郡,后改隸冀州河間國。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肅寧劃屬滄縣地區專員公署。1952年11月,改屬定縣地區專員公署。1954年4月定縣地區專員公署撤銷,肅寧縣復屬滄縣地區專員公署。 1958年6月15日撤銷滄縣地區專員公署,肅寧縣改屬天津地區專員公署,同年11月20日,河間肅寧并縣,歸天津市管轄。1962年3月27日恢復肅寧建制,隸滄州地區專員公署1978年下半年滄州地區專員公署改為滄州地區行政公署,肅寧隸屬之。1993年7月,滄州地區行政公署與原滄州市人民政府合并為滄州市人民政府,肅寧縣隸屬滄州市人民政府。
肅寧經濟
肅寧縣位于冀中腹地,地處京、津、石三座大城市和滄、保、衡三個地級市的中心位置,距京、津、石各200公里左右,滄、保、衡各100公里左右,東距滄州港(原黃驊港)150公里,同時處在環渤海經濟區和京、津、冀都市圈內,具備吸納國內外資本、承接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為經濟互補合作和共同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
2008年開始,肅寧縣確定了“立足三大核心戰略資源優勢(交通區位、特色產業、朔黃資源),實施三大戰略(特色產業興縣、朔黃拉動、城市化帶動”三大戰略,力促全縣經濟和社會事業實現快速發展的總體工作思路,通過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肅寧縣經濟社會取得了飛速發展。2010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完成88.8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0.6億元,比2000年增長52倍;出口創匯1.09億美元;利用外資684萬美元,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046元;農民人均收入5711元。2010年肅寧縣被評為全國平安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河北省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先進縣。
產業結構
按照“穩糧棉,強畜牧,上蔬菜,優果品”的思路,抓示范,建基地,扶龍頭,拓市場,全縣形成了糧食、蔬菜、果品、養殖四大特色農業格局。全縣糧食面積穩定在56萬畝左右,瓜菜總面積達到14萬畝,其中設施菜8.5萬畝(小拱棚韭菜3.5萬畝),被確定為首都蔬菜場地掛鉤基地縣。生產的“肅仙”牌無公害韭菜、“百利”西紅柿等被評為省級名優農產品。全縣果樹面積9.5萬畝,其中標準化鴨梨面積5萬畝。全縣肉鴨年出欄600萬只,畜牧業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3%左右。
外向型經濟發展迅猛。全縣獲得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達74家,出口額連年快速增長。2000年全縣外貿出口1690萬美元,2001年完成3462萬美元,2010年完成1.09億美元,名列全市第一,躋身河北省出口創匯超億美元大縣行列。2005年出口額達到1.83億美元。
產業特色
全縣形成了皮毛皮革、針紡服裝、食品加工、圖書印刷發行等特色主導產業。
皮毛產業方面:目前,全縣有5萬多人依靠皮毛業發家致富,平均不到7人中就有1人從事皮毛業,皮毛業已經成為促進肅寧縣域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為國家創匯的支柱產業。2003年,肅寧被中國皮革協會確定為“中國裘皮基地”,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確定為“國家級標準化特種動物養殖示范區”,被河北省政府認定為“省級裘皮服裝加工出口基地”;尚村皮毛市場被河北省發改委認定為“省級示范市場”,并躋身全國十大分類市場行列,成為“全國第二大土畜產品市場”;2005年10月,肅寧縣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裘皮之都”的榮譽稱號。
針紡服裝業方面:針紡服裝業是該縣的又一傳統產業,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已初步形成了紡紗、織布、印染、服裝加工的龍型產業格局。全縣有紡紗、針織、印染、服裝加工等企業250多家,其中規模企業20多家,主要從事紡織、印染、針織內衣加工等。重點企業有天緯紡織有限公司、天虹紡織有限公司、美華紡織有限公司、英合針織有限公司、惠澤紡織有限公司、日廳針織有限公司等。
食品加工業方面:肅寧的食品工業主要以玉米深加工為主,產品主要有:玉米淀粉、蛋白粉、纖維、麥芽糖、糖果、糖漿等。全縣食品加工企業共有80多家,從業人員3500多人。其中玉米深加工重點企業有天祥食品公司、三寶糖廠、豐樂食品公司,三家企業年玉米加工能力近30萬噸,為本縣玉米產量的3倍,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正在建設的肅安淀粉廠,預計明年可建成投產。
圖書印刷發行業方面。目前,全縣書刊印刷企業8家,圖書經營企業30家。全縣從事教輔用書推銷人員達8000多人,發行的教輔用書共計25個系列,400多種,年發行量6000萬冊,發行范圍遍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近萬所學校,年銷售額達5億元左右。該產業具有以下發展優勢:一是發行的圖書質量好。由我縣發行的各種高中教輔用書都是發行公司與出版社共同聘請全國各大名校的一線優秀特級教師編寫完成的,圖書內容最全、書況最好、知識最新、最貼近教學、最實用,深得廣大師生的歡迎。二是具有完善的銷售網絡。目前,我縣直接從事圖書銷售的人員都積累了豐富的銷售經驗,并建立了穩固的銷售關系,形成了輻射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近萬余所學校的銷售網絡。三是需求市場潛力巨大。中學生教輔用書需求量大,為教輔用書印刷發行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四是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教輔用書是靠銷售人員直接銷往學校,與國營書店相比,省去了從省到市再到縣諸多環節,學生通過直銷方式購買的圖書比從其他渠道購買的圖書價格低40%—60%。并采取定單方式,降低了經營風險。五是組建了行業協會。我們組織印刷、發行企業成立了“肅寧縣印刷、發行工作者協會”,制定了協會章程,加強行業自律,制止無序競爭,開展交流培訓,研究發展方向,使出版發行市場走上了有序發展的軌道。
目前,在皮毛皮革、針紡服裝、食品加工、圖書印刷發行四大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壯大的同時,京九、朔黃兩條鐵路和大廣、滄保兩條高速公路的建設又給肅寧帶來了巨大的人流物流和充足的煤炭資源,為肅寧發展煤化工行業和物流行業等新興產業帶來了機遇。在今后的發展上,我們將實施多輪驅動戰略,在抓好五大特色產業的同時,一方面加強與大中型煤化工企業聯系與合作,謀劃發展煤化工產業,另一方面發展具有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現代物流產業,使煤化工業和物流業盡快成為肅寧經濟發展中新的支柱產業。
交通區位
鐵路方面:京九、朔黃兩條鐵路在肅寧縣城交匯,并分別設站,構成了難得的“黃金十字”。京九鐵路在縣城設二級站,每天�?苛熊�32趟。朔黃鐵路在縣城北部通過,并設有朔黃鐵路線上最大的編組站,建有32條疏解線。朔黃鐵路公司及所屬肅寧分公司、機輛分公司以及神華集團貨車運輸分公司肅寧北車輛檢修中心均設在肅寧,目前,鐵路員工入駐8000多人。另有朔黃鐵路協作單位中鐵十五局、中鐵一局、中鐵四局等在肅寧設立了運輸公司。2009年開始,朔黃鐵路開始實施3.5億噸擴能改造,在肅寧新增占地200的綜合基地一處,建設機務綜合樓、公寓樓等配套設施15萬平方米。
公路建設方面:滄保(滄州-保定)設肅寧出口,通過聯接線與肅高路銜接。2010年建成通車的大廣高速公路在肅寧西部穿過,設有“兩個互通出口、一個服務區、兩條連接線”,并與滄保(滄州至保定)高速公路在肅寧西北部交叉,形成第二個“黃金十字”。另外,按照河北省規劃,十二五期間將建設石家莊-黃驊港高速公路,在肅寧縣穿過,屆時肅寧距黃驊港將縮短至150公里,距石家莊僅110公里,交通區位更加優越。省道方面,河龍(河間至龍泉關)、肅臨(肅寧至臨西)兩條省級公路貫境而過,東接106國道、京滬高速,西達京深高速,北接滄保線,南至307國道、石黃高速,目前,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24.6公里,出入境公路與鄉村公路形成公路交通網絡,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使肅寧成為一個新的重要交通樞紐,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基礎設施
立足建設中等城市目標,近年來,先后開通了澤城路、緯南路、神華路、清園街、振興南街等縣城重要路段,2008年,開始大力實施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工程,先后建成育才街、建設大街等路街,新建了人民公園、體育館、城市規劃展館等城市地標建筑,縣城形象和城市功能有了較大提升。全縣擁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3座,35千伏變電站11座,進行了農村電網和城市電網改造,實現了環網供電;縣城共有水場4座,日供水能力11500噸;程控電話總容量達到8萬多門,無線通訊覆蓋全縣。
名勝古跡
武垣城遺址:位于今縣城東南偏北7.8公里處。銨有縣即有城之說,此城當建筑于戰國時期。古城分內、外兩城,皆為正方形。外城每面均為1.75公里,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內城也稱子城,位于城中心,每面各長0.5公里。城內建筑已蕩然無存,僅內城東南隅保留漢武帝鉤弋夫人廟遺址,高約2米,寬35米,長45米。內外土城墻已平毀,只外城西、北兩面較為完好。北面墻現存長1444米,高7.4米,寬10米,可見夯土層6。16厘米不等;西面墑現存970米,最高處6米;東培只存400余米;南城墻基略高于地面,依稀可辨。內城則存西墻一段160米,北墻一段長100米、寬4米、高2.9米,南墻、東墻地上遺跡全無。1962年該遺址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村落遺址:位于西是堤村北100米之小白河西支岸西,面積9000平方米。該地址高于周圍地面,磚瓦遍布,有弦紋灰陶器皿,外繩紋加沙紅陶,外繩紋、內布紋灰筒瓦,網紋陶片等,皆為漢代遺物。
敕賜禮拜寺:坐落于肅寧縣城王街的“敕賜禮拜寺”,建于明朝。當時,師素鄉南李家莊有:—李姓回民御廚,經皇帝思準,改變了穆斯林不接觸大肉的習俗。為表示對伊斯蘭教的虔誠,修了這坐西朝東的清真寺。1987年,為重建清真寺,國務院宗教局、省民族委員會、縣文教局、財政局、城關鎮政府共撥款5萬余元、穆斯林集資一部分,1988年重建。
興花撣林寺碑:位于杏園村北,青白石科,碑座為四方體,雕白鶴向日,碑身高2.54米,厚0,82米,寬0,87米,碑首呈四角鉆尖,四龍翹首,碑頂飾石寶葫蘆,寺碑通高3,74米。祟幀八年(1635)由僧人如亮募化而立。碑文銘刻興花禪林寺始建、重修、廟產等。張奇柱撰文,韓振唐書丹,來世花刻石。碑側刻載捐款重修興花禪林寺之村莊、姓名及款數。此碑至今尚存。
進士坊:坐落于城內大街東端(今石坊路農機招待所前),跨街而立,明祟幀初建成,為進士張奇柱(寨南人)立。清康熙《肅寧縣志》載:“思榮石坊一座,為戊辰科張奇柱立在東大街”,即此坊。此坊由漢白玉石料構成,四柱三拱五沿,燈塔造形,脊沿端、頂、角均雕有張嘴石獸,方椽、方檁、方柱及臺墩上凸刻云、龍、飛禽走獸,神態各異,形象逼真。唯大橫梁中央凹刻“進士坊”三個大字。1966年初拆毀。
烈士塔:民國35年(1946)6月,建于原文廟(今肅寧一中),磚木水泥結構。塔基、塔座、二層塔樓均為六棱體造形,通高12米。二上丁字水泥臺階各12級,臺階及塔座平臺有鐵花欄桿圍護。塔樓門額懸“雖死猶榮”木匾1塊。兩層塔樓除一層樓門一面外,每層每面各有花欞圓窗1個。塔頂為六面鉆尖形,上裝寶葫蘆。一層塔樓內迎門并排石碑兩座。東碑額篆刻“萬古流芳”,碑陽銘刻紀念文,碑陰刻“英氣長存”4個大字;西碑銘記抗日犧牲烈士姓名、性別、籍貫、職務。該塔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皮草之鄉
中國尚村皮草,源遠流長、享譽中外,素有“皮草之鄉”的美譽。肅寧皮毛產業形成了皮毛動物養殖、市場集散、原皮硝染、裘皮加工、制衣制件、出口創匯的的龍型產業發展格局,成為強縣富民的第一支柱產業。預計2004年產值達28億元,實現稅金6500萬元,出口創匯1億美元。肅寧被中國皮革協會確定為“中國裘皮基地”、被河北省政府認定為“省級裘皮服裝出口基地”。
肅寧是一塊開發發展中的寶地、投資興業的熱土,優越的區位交通、完善的設施、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將使您的投資得到最大的回報。我們熱忱歡迎海內外朋友到肅寧參觀考察,共謀發展。
肅寧皮毛產業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注和大力支持,取得了飛速發展,產值逐年增加,稅收明顯增長,出口創匯大幅提升。
肅寧縣有皮毛購銷企業580多家,加式企業350多家。三資和出口放權皮毛企業58家。年生產各類裘皮服裝服飾110萬件,半成品50萬件,革皮服裝60萬件,裘皮、革皮服裝暢銷美、法、德、俄、意、日、韓和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尚村皮毛交易市場是全國最大的生皮交易市場,屬省級示范市場,總投資1.2,集商貿、信息、存儲、小型加工、企業窗口、外貿代理等功能于一體,交易品種有貂、貉、狐、獺兔、家兔、灰鼠、黃狼、旱獺、艾虎、猸子、牛、羊、馬等各類皮張,日均交易人數3萬,年交易額達35億元。
珍稀皮毛動物養殖業發展迅猛,全縣擁有規模養殖場53個,養殖專業村65個。貂、狐、貉存欄達47萬只,年出欄60萬只;獺兔存欄達60萬只,年出欄達100萬只。
雜技之鄉
在河北省,提起雜技之鄉,人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吳橋。不過,你可知道,在肅寧,還有一個“全國雜技之鄉”大王莊村。這個稱號可是由國家有關部門在2001年正式命名的。
說起大王莊,不能不提“畫眉張”,大王莊雜技由他而起,他是大王莊雜技響當當的一代開山掌門。“畫眉張”是張增財的藝名。張增財會多少口技,沒人能說得清。人們說,凡是天上飛的草里蹦的地上跑的,張增財都學得來吹得出。他嗓音洪亮,底氣十足,一邊吹一邊模仿動作。據說“畫眉張”的藝名,是從一件真事來的。一次在南方演出,張增財和鳴聲婉轉的畫眉“同臺亮嗓”。真畫眉叫一段,“畫眉張”叫一段,各不相讓。經過幾十個回合之后,畫眉不敵,羞愧難當,自己撞死在鳥籠里。解放后,一次全國雜技調演,共有5個口技表演項目,“畫眉張”第一個上臺,連著返場謝幕5次才得下臺,后邊演員聽后自知技藝不足,不肯再演。
“畫眉張”帶出了一個“張家班”,其主要成員就是他的子侄們。1955年,張家班的“大王莊雜技團”被正式命名為“肅寧縣雜技團”,“畫眉張”任第一任團長,其規模陣容進一步擴大,到1963年該團發展到56人,在全國各地巡回演出,1965年還應邀到中南海為中央領導演出。 1980年在村里組建了自己的雜技團體,以后慢慢發展起來。1994年,他們受文化部邀請,隨團到美國進行了演出。在美國,獨具特色的中國雜技“絕活兒”廣受歡迎。隨著張家班傳人的不斷,近幾年來,著力培養優秀雜技演員,創新演出節目。經過諸多努力,大王莊雜技水平迅速提升,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能演出20多類、近200個雜技節目,全村雜技演員超過了2000余人,在俄羅斯、法國、以色列等有常駐演出團體,曾一舉摘取過意大利金色馬戲藝術節金獎,2008年的奧運祥云小屋中也有肅寧雜技藝人的精彩獻藝。
今日,走進大王莊村,隔著房就能看到各院中的練功大桿。走進院子,總能看到的是學員們練功的場景,就是門口街邊,也常見挖個坑就翻跟頭的孩子們。全國各地人士也紛紛慕名前來學藝、交流,“雜技之鄉”的稱號,名不虛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