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河北 >> 滄州市 >> 鄉鎮介紹 >> 樂壽鎮 |
![]() |
樂壽鎮 |
樂壽鎮,獻縣縣政府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于河北省滄州市獻縣縣境中部。鎮政府駐北街村。面積100.1平方千米,人口7.81萬人(2002年)。樂壽鎮轄11個社區、61個行政村,其中天主教徒聚集村10個,涉及信教戶955戶,人口3433人。樂壽人民淳樸、善良、勤勞、團結、協作,共同創造和實現著經濟的發展和繁榮。2003年人均純收入2380元。樂壽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106國道穿境而過,東距石黃高速公路5公里,北距滄保公路30公里,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網。特殊的區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形成了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的城市新格局。 區劃沿革 1958年建城關公社,1984年改城關鎮,1987年更名樂壽鎮。1995年臧橋鄉并入。1997年,面積69平方千米,人口6萬人,轄大張莊、政府街、西城墻、東環北路4個居委會和大張莊、五里鋪、周莊、北張莊、盧場、三里莊、二孟莊、楊莊、西里莊、丁莊、尤屯、西關、西街、北街、南街、南關、東街、東翟莊、東陳莊、白樓、小樓、劉富莊、高莊、小陳莊、東唐莊、磚瓦窯、西翟莊、西武莊、侯莊、南唐莊、東李莊、韓莊、大道盧莊、劉莊、油坊、盧樓、東武莊、高碼頭、呂莊、牛墳、臧橋、西高旦、張高旦、東高旦、白莊、谷莊、耿莊、北馮莊、關莊、北紫塔、馮村鋪、下淀、北馬莊、南紫塔東、南紫塔西、七里冢、八里莊、北齊莊、大梅莊、小梅莊、田莊61個行政村。 經濟發展 樂壽鎮實施了“工業富鎮、特色活鎮、開放興鎮”的發展戰略,使工作鎮經濟實現了擴量增質。樂壽鎮項目不斷實現新突破。2003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23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5108萬元,實現利稅9900萬元,出口創匯320萬美元,固定總資產投資50萬元以上的企業項目達到85個,其中樂壽繡品有限公司、河北渤海機電有限公司、河北北方建筑儀器有限公司等十幾家企業的產品已作為補花、電焊機、建儀建材等行業的龍頭,遠銷韓國、南非、西班牙等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獻縣出口創匯的主要品種。 樂壽鎮特色農業發展快。紅棗、速生林、畜禽是我鎮的三大主導產業,紅棗面積達到了17125畝,冬棗面積2000余畝,建成了八里莊2000畝綠色無公害紅棗生產基地:“樂壽”牌冬棗在“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榮獲金獎。積極落實退耕還林計劃,速生林種植面積達到7000余畝,建成了占地140畝投資300萬元的北紫塔奶牛養殖區和投資300萬元的集孵化、養殖、加工一條龍的建瑞鵝業有限公司,在畜禽養殖方面較好的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促進了該鎮農村經濟的發展。 歷史文化 樂壽鎮原稱樂成。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行郡縣制,樂成隸屬鹿郡,劉邦開國,漢承秦制,高祖六年,置河間郡而樂成屬之。漢文帝封劉辟強為河間王,置河間國,該國轄樂成、武隧、候井、弓高四縣,樂成即今獻縣境域之中心,東漢置樂成國,至魏晉仍歸河間國,至魏晉仍歸河間國,北魏后,河間一名移出縣境,隨改稱樂壽。 樂壽鎮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明朝的明中憲大夫、山東案察司副史牛變遷鸞就是樂壽鎮牛墳村人。牛公神道碑即牛鸞碑就建在釜陽新河行洪道內,是河北省重點文化保護單位,是不可多得的歷史資料。河北省最大的天主教堂-張莊教堂,建在樂壽鎮張莊村,該堂創建于1856年,2001年進行了重建,2003年正式遷入新堂,享有華北第一堂的美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