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河北 >> 邯鄲市 >> 鄉鎮介紹 >> 院堡鄉 |
![]() |
院堡鄉 |
院堡鄉位于河北省魏縣西南部,距縣城9.5千米。面積21平方千米,人口2.01萬人(2002年)。轄1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院堡中村。魏(縣)北(皋鎮)公路、魏(縣)成(安縣)公路、魏(縣)臨(漳縣)公路交會過境。院堡鄉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并成立了食用菌協會。院堡鄉的食用菌試驗場已成為魏縣的龍頭企業,并注冊了“華云”商標,食用菌種植已成為院堡鄉經濟新的增長點。 行政區劃 院堡鄉轄院中、院西、院東、西薛村、況莊、中三家西、中三家中、中三東前、中三東后、陶三家、楊三家、司三家、連三家、磨莊、馬豐頭、岳莊、東來莊、西來莊1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院堡中村。 歷史沿革 1953年建院堡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設鄉。1997年,面積21平方千米,人口1.9萬。 經濟發展 院堡鄉把科技創新作為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第一舉措,加大科技宣傳普及力度,鼓勵民營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在城鄉設立宣傳企業管理、技術更新等知識的科普長廊,大力發展食用菌試驗場。品牌化鑄就特色。通過整合、擴張、提升、保護等方法,因地制宜發展特、新、精的各種產品、非物質產品和產業。同時,不斷加大農業標準化推廣力度,積極發展無公害食品和有機食品。魏縣院堡鄉食用菌協會帶動會員2000戶,臨漳縣稱勾鎮和義莊村王永利、永年潤豐食用菌公司、邱縣三昌食用菌基地即將分別成立合作社。協會和合作社的建立規避了市場風險,確保了林下產業健康發展。 院堡鄉為充分發揮農村企業家和經濟能人的積極作用,帶動地方經濟的全面發展,在認真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多項措施,加強對農村企業家和經濟能人的服務和管理。大力度整治經濟環境,努力營造“重商、親商、安商”的社會氛圍。行政執法部門“吃、拿、卡、要”的少了,提供服務、信息政策咨詢的多了,態度好了。針對當前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特別是農產品上市、農業產業化企業需要大量流動資金,在財政、信貸等方面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傾斜,保證企業正常運轉。 院堡鄉充分利用”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的有利時機,為生物化工園留足發展空間,特別是依托將要修建的大廣高速連接線,進一步搞好生物化工園的詳細規劃,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學校、銀行等社會服務設施建設,提高縣生物化工園的承載能力和服務能力。規模化凝聚效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流轉,促進了農業的規�;图s化經營,以大投入推動大發展。以培育重點項目為主,進一步完善項目的進入退出機制,加強對入園項目的服務和管理,不斷提高縣生物化工園的整體經濟效益,努力把生物化工園打造成縣域經濟最主要的增長極,帶動全鄉經濟發展。 產業發展 院堡鄉立足新起點,縝密調研,認真分析鄉情,決定突出抓好項目、城鎮、和諧、基層組織“四大建設”,靠項目大發展、城建大建設、社會大和諧、組織大加強,為科學發展提供強力支撐。響應上級成立林下產業專業協會和合作社,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種苗,統一管理,產品統一收購,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加強科技支撐,提高林下產品科技含量,拓寬市場和銷售渠道。把食用菌生產當成產業來抓,發展食用菌試驗場。通過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組織專門組織機構,引進新品種,大力推廣“食用菌一棚三用周年生產模式”和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的形式。院堡鄉與北皋鎮的食用菌試驗場已成為魏縣的龍頭企業,并注冊了“華云”商標。 該試驗場種植面積2500畝,投料15000噸,食用菌大棚500個,食用菌種植已成為院堡鄉經濟新的增長點。加快推進農業開發、基本農田整理、優質小麥基地縣等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大力發展鴨梨、木材、糧油、食品等農產品加工業和養殖業,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專業村,帶動全鄉農業產業化水平大提高。 文化遺跡 1999年底,魏縣院堡鄉西薛村、薛祠等古跡被批準為縣文保單位。薛家祠堂正中懸掛著兩幅畫像,畫中人物身著朝服氣宇軒昂,男人叫薛,明朝九年進士,官至兩淮督運使,他是薛家乃至魏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先祖薛遺留下了208幅字畫,作品集名為《實踐》,記載了薛為官期間的種種場景,包括薛為績溪縣令期間,當地群眾為他建“去思碑、去思亭”等事件,還有外省府官員、名士贈送的賀章文字等作品。經專家鑒定,這批字畫歷史意義重大。但是2005年這批字畫不翼而飛。據調查,薛氏后人已經4年沒見到這些字畫了。字畫都流到了一位名叫崔愛民的人手中,崔愛民得到字畫時,正值他任縣文化館館長兼文保所所長期間。薛家祠和薛墓地等處仍矗立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碑牌,薛氏后人說,碑牌上的字跡正出自時任縣文化館館長、縣文保所所長崔愛民之手。一份蓋有魏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印章的《魏縣西薛村、薛祠等古跡文物保護項目書》明確表示,薛所遺留字畫屬于文保項目之一。 院堡鄉薛家字畫的去向成為魏縣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千年古縣魏縣雖然文脈源遠流長,但流傳給后世子孫的歷史遺跡并不多。在魏縣文保所,截止2008年有定級的館藏文物僅5件。這么多件珍貴字畫遺失,對魏縣的文化來說將是一大損失。薜家祖傳字畫的流失為民間收藏敲響了警鐘,當地文化工作者認為,作為家族的共有物品,保存方式亟待改進,保存者如果動這些字畫應該有家族其他成員許可。截止到2008年7月,這批字畫還未見下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