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強縣南臨衡水,北通京津,東接滄州,西距省會石家莊市135千米。地處河北平原,滏陽河、滹沱河、天平溝穿境而過,地勢平坦開闊,氣候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無霜期為185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54毫米左右。年均溫12.8℃。307國道橫貫縣境中南部。武(強)武(邑)公路、武(強)饒(陽)公路在境內與307國道交會。1993年文化部授予武強“年畫之鄉”稱號。武強縣共轄3鎮3鄉238個行政村,人口21萬人,總面積445平方公里,耕地45萬畝,是典型的平原農業縣。
行政區劃
武強縣轄3個鎮、3個鄉:
鎮:武強鎮、街關鎮、周窩鎮
鄉:豆村鄉、北代鄉、孫莊鄉
歷史沿革
虞舜之際,大禹治水后,分天下為九州時至周武強縣地屬冀州域。春秋時期,武強縣地屬晉。戰國初,武強縣地屬燕,后屬趙。秦并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武強縣地屬巨鹿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武強縣屬河北省衡水地區。一九五一年,武強縣人民政府從武強(今街關)遷駐小范。1952年十月,武強縣改屬河北省石家莊地區。1954年六月,武強縣屬河北省滄州地區。1958年,撤銷了武強縣建制并入獻縣,屬滄州地區。后改屬天津市管轄。1960年三月,武強縣區域改并入深縣,屬河北省石家莊專區。1962年一月恢復武強縣建制,屬石家莊專區,七月改屬為衡水地區,后屬衡水市至今。
經濟發展
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可得開發建設之益;背靠京津,地處渤海灣開發前沿,可取內外開放之利。由于地處滹滏滯洪區,歷史上水旱災害頻繁,1985年、1994年兩次被國務院列為革命老區貧困縣,2001年被確定為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武強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以富民強縣為己任,以樹正氣、講團結、求發展為主旋律,凝聚民心,鼓舞干群士氣,激發全民創業熱情,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6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22.5億元,全部財政收入7913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7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8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6028元、2682元。
近年來,按照“區城布局、規模經營、龍頭帶動”的發展思路,建成了糧食、辣椒、蔬菜、食品、養殖五大生產基地。特色產業發展迅速,先后被國家和河北省命名為“辣椒生產基地縣”、“10萬畝速生豐產林基縣”、“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縣”。工業生產穩步發展,建起了衡水立年、河北369兩個企業集團,形成了以精細化工、風味食品、衛生潔具、西洋樂器、電線電纜、儀器儀表、硬木家具、農機配件八大主導產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是河北省“萬噸化工染料基地縣”、“食品生產基地縣”�;A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全縣城鄉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2.5萬門,農村通話率100%;正在建設的省重點工程--石黃高速和307國道跨越全縣,形成了“五橫三縱”的交通網絡;被國家命名為“農村電氣化達標縣”。年畫博物館古樸典雅,展示著武強特色。武強賓館,匠心獨具,迎接著八方來客。城區80余座大樓鱗次櫛比,生活、服務、文化、娛樂設施齊全。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縣已建成高標準教學樓18座,以年畫為基調的縣職業教育中心工藝美術專業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跨省招生,并成為河北師范大學美術系實習基地。小康建設步伐加快,1997年一舉甩掉國家級貧困縣帽子,并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脫貧工作先進縣”。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96元,社會環境穩定祥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工業發展
2006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2.72億元,利稅7644萬元,化工、線纜、樂器、玻璃纖維四大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完成增加值占全縣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了78%�;ば袠I以立車集團、匯泉集團為龍頭,擁有化工骨干企業32家,從業人員2000余人,年銷售收入6.1億元,被省列為“萬噸染料基地縣”,“匯泉”牌靛藍粉是省名牌產品,“立車”牌熒光粉是省優質產品,立車企業集團的熒光粉產銷量位列全國同行業第一;電線電纜行業有線纜生產加工企業23家,從業人員3500多人,年銷售收入8.5億元,主要產品有35千伏高壓電纜、低壓交聯電纜、阻燃電纜等30多個系列10000多種規格,暢銷國內10余個省、市和自治區,龍頭企業北方電纜集團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線纜生產廠家,被國家定為全國電網改造入圍企業,“宏發”牌電線電纜榮獲河北省免檢產品、河北省名牌產品稱號;樂器行業有河北金音樂器有限公司等18家企業,從業人員3200多人,年銷售收入2.6億元,主要生產薩克斯、長笛、單簧管、提琴四大系列80多個品種400多種風格,產品90%以上出口,暢銷歐美、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西管樂器產量位居世界第四、全國第一,“金音”牌樂器及其商標被評為河北省名牌產品、河北省著名商標;玻璃纖維行業主要分布在街關鎮,現有玻璃纖維企業30家,產品有無堿紗、中堿紗、無堿布、玻璃紗、導風筒基布、玻璃鋼基布、平織窗紗、魚桿布等30多個規格,從業人員1500余人,產品銷往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并出口到歐美、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行業年銷售收入1.5億元,龍頭企業津武玻璃纖維公司生產的玻璃纖維單絲涂塑平織窗紗產量位居全國第二、全省第一。
農業發展
武強盛產小麥、玉米、花生、辣椒、蔬菜等農產品及大棗、蘋果等干鮮果品,先后被國家有關部委命名為“辣椒生產基地縣”、“食品生產基地縣”、“旱作農業示范縣”、“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縣”,被河北省命名為“黃瓜生產之鄉”,被京津確定為“蔬菜供應基地縣”。扶貧開發工作扎實推進,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鏈式產業化扶貧經驗在全國推廣,培育了豬、雞、鴨、牛和蔬菜五大扶貧產業。2006年全縣蛋雞存欄、肉鴨和豬出欄分別達到280萬只、160萬只和11.2萬頭,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8%。全縣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2家,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27.8%。
龍型經濟
電線電纜行業起步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近幾年來,各骨干企業緊緊抓住農網改造、西部大開發和申奧成功城網改造的有利時機,紛紛增投入、上項目、搞技改,使電線電纜行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現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擁有河北北方線纜集團、沈強線纜集團、武春線纜集團等骨干企業16家,主要產品有35千伏高壓電纜、低壓交聯電纜、阻燃電纜等30多個系列10000多種規格,其中“宏發”牌電線電纜年榮獲河北省免檢產品,河北省名牌產品稱號。產品暢銷東北地區及京津等十幾個省市和地區。電線電纜行業的龍頭企業河北北方線纜集團2001年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并引進了國際一流的生產設備及檢測設備,使產品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并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承擔產品質量保險,在國家機械局機械行業企業綜合指數排名位居第30名,在全國電工電器工業行業位居第10名,兩項排名列河北省第一名。
樂器行業起步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十幾年來,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優勢,擁有河北金音樂器有限公司、錦泰樂器公司、錦華樂器公司等十四家骨干企業。特別是近幾年來,樂器行業通過增投入、上項目、抓開發、搞技改,實現了快速、健康發展,從業人員達到8000人,其中各類樂器生產技術人員5000人;各項經濟指標連年翻番增長,產業基礎日趨雄厚。主要產品有高音薩克斯、長笛、單簧管、提琴四大系列80余個品種,暢銷歐美、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西管產量在2000年底就已躍居全國同行業首位。樂器行業的龍頭企業河北金音樂器公司圍繞“金音樂器讓世界充滿音樂和友誼”的目標,2000年出資10萬美元與美國布魯克林大學共同建立了樂器研究所,為研制開發新產品、快速占領市場制高點、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基礎上,2002年又投資100萬元從美國引進了ERP網絡化管理新模式,全面提升質量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化工行業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發展至今,已成為全縣工業經濟的第一支柱產業,擁有化工骨干企業19家,市級化工企業集團1家,行業資產總值2.6億元,其中固定資產1.8億元;現有干部職工1500人,其中技術人員500人,具有較強的技術開發、應用能力。主要產品以染料、染料中間體和染料助劑、熒光粉、硬質膠、化工機械為主,除暢銷國內市場外,還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在迅猛發展化工行業中,涌現出了河北匯泉染料化學有限公司、立車企業集團等一批優勢骨干企業,顯示了較強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競爭力。“九五”期間,全縣化工行業保持了20%以上的遞增速度,部分骨干企業增速達到30%以上。
食品行業起步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后,食品行業蓬勃發展,成為立縣強縣的支柱產業和盛名遠播的特色行業。1997年,被河北省政府命名為“食品生產先進縣”,從1998年開始,連續四年被河北省政府命名為“食品工業強縣”,2001年被衡水市政府確定為食品飲料業龍型經濟“重點實施縣”。
蔬菜產業始于九十年代中期,幾年來,縣委縣政府以農民增收目標著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通過政策扶持、加強服務,大力發展以無公害黃瓜為主的溫室大棚。以石黃高速、307國道兩側三帶為主的蔬菜龍型經濟格局初步形成。全縣現有蔬菜面積10萬畝,日光溫室蔬菜5萬畝。年產蔬菜34萬噸。無公害黃瓜種植堅持“四統一分”(統一規劃、統一技術、統一物資供應、統一銷售、分戶種植),99年開始連續三年被省評為優質農產品,2000年武強縣黃瓜被給予無公害農產品標志使用權,目前正在積極申報無公害認證面積5萬畝,力爭全部實現無公害生產。已在省商標局注冊了“武綠”牌商標。2002年被河北省農業廳命名為河北黃瓜之鄉。2001年投資520萬元建起的縣鋪頭蔬菜批發市場成為蔬菜產業的龍頭,無公害黃瓜遠銷東北三省、山西、內蒙及京津等大中城市。
玻璃纖維行業,主要分布在街關鎮,現有玻璃纖維企業11家,生產產品有無堿紗、中堿紗、無堿布、各種型號玻璃紗、導風筒基布、玻璃鋼基布、平織窗紗、魚桿布等30多個規格品種,從業人員900余人;產品銷往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并出口到歐美、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行業年銷售收入8300萬元。龍頭企業津武玻璃纖維公司生產的玻璃纖維單絲涂塑平織窗紗產量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天津玻璃纖維總廠,位居全省第一,年銷售收入6500萬元,上交稅金220多萬元。
名優產品
武強縣無公害農業產品生產基地 “紅火”牌天鷹椒 “武綠”牌黃瓜
河北北方線纜集團 “宏發” 牌電線電纜
衡水自動化儀表廠 “鐵頭牌”儀表
河北金音樂器制造有限公司 “金音”牌樂器
武強縣振興食品廠 “振興”牌小食品
武強縣利民食品有限公司 “甘順”牌小食品
武強縣東方食品有限公司 “迪寶”牌小食品
武強縣電碳有限公司 “長風”牌碳棒
武強縣潤旺達潔具制造有限公司 “武潔”牌衛生潔具
衡水立車集團 “立車”牌熒光粉
城市建設
武強縣累計投資4億多元,對縣城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城市面貌有了較大提升,城市功能逐漸完善,建成區面積達6.28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22%。完成了縣城總體規劃修編,縣城東部謀劃了4平方公里的滏東工業區,西部謀劃了5平方公里的縣城新區,縣城規劃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2006年重點抓了滏東工業區規劃建設、石黃高速出口綠化包裝、縣城主要街道貫通改造、滏陽河縣城段綜合治理、文化宮改造包裝及街道亮化、縣城供水排水、住宅小區建設等十項重點工程,使縣城功能更加完善,形象得到了有效提升,為今后更長一段時間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搭建了新平臺。
文化長廊
武強素有“年畫之鄉”的美稱。武強年畫經過歷代藝人的苦心經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流派,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年畫、江蘇桃花塢年畫、四川綿竹年畫、河南朱仙鎮年畫相媲美。武強年畫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曾被人們譽為河北藝術的象征,以其深厚的民間民俗、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而享譽國內,馳名海外。
武強年畫的祖版產于宋元時期,范氏家譜中曾有"范迎龍經畫務"的記載,范迎龍為明永樂年間人氏,由此可見,明永樂年間,武強年畫業已初具規模。
武強年畫因出于民間藝人之手,所以富有民間生活情趣和民間藝術色彩,背景簡括,不拘細節,主題突出,選材大都與民間習俗和生活有密切聯系。武強年畫的題材豐富多彩,通過各種各樣的形象反映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以滿足不同地區人們的不同欣賞習慣和要求,所以它在民間有著深刻的影響和雄厚的群眾基礎,數百年來一直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武強年畫主要是木版套色水印。由于工藝制作和刻印方法的特殊效果,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構圖勻稱飽滿,裝飾性很強,線條粗獷簡練,挺拔疏落,遒勁健美,直樸稚拙;色彩強烈,濃烈而不凝滯,單純而有變化,常以大紅大綠等明快舒暢的色調,形成一種喜氣洋洋的熱烈氣氛,來裝點節日。還有一種淡潔素雅、清秀爽目的山水墨畫,也頗受歡迎。
武強年畫的造型突出重點,刻畫人物為五段身材,著重表現頭部和眼睛,著筆不多而儀表生動。"魚鉤鼻子單框眼,淡施脂粉懶畫眉",而內在的情感卻表現得很充分。
武強年畫在刻版技法上變化多樣,有的精雕細刻,表現入微,有的粗細相兼,適得其妙。但以大刀闊斧,粗獷自然的刻法見長,以陽刻為主,兼施陰刻,運用黑白對比的表現方法,充分發揮刀味木趣的特點,始終保持著版畫風格。
武強年畫藝人在多年的施色套印中,總結了豐富的用色經驗,或以不同顏色的塊面大小,或以深淺濃淡,或以近似排列,達到對比鮮明而統一的效果。要求用色少而變化多,使平面色塊增加層次感和立體感。用同一種或兩種以上顏色復印重點部位,使色彩飽滿豐富,變化萬千。圖案花紋有明有暗,米黃爭盛,蘭紫相同,每件作品都有一個主調,形成單純明快,強烈響亮的旋律,給人以閃躍跳動的感覺。
武強年畫的歷史,幾經滄桑,飽受風霜,可謂多災多難。但是,深受人民喜愛的武強年畫一直艱難地延續下來,即使是史無前例的十年浩劫,也沒將它摧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武強年畫重新走向繁榮發展之路。自1979年春季開始,在省有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地縣有關部門對武強年畫資料做了搜集整理。1980年9月2日成立了武強年畫學會,1983年10月,文化部批準成立了“武強年畫社”。1985年至1990年建成全國第一家專業性縣級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1989年經批準武強被確定為“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鄉”。
近年來,武強年畫這一傳統的藝術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除保持傳統的木版印刷和絲綢印刷外,還采用新技術,進行木版年畫膠印,生產膠印年畫、中堂、掛歷、日歷等100多個品種,年產銷量在1000萬張(冊)以上,不僅銷往國內28個省市自治區,還遠銷到日本、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各國,先后有100多件作品在國內外參展獲獎。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6萬名全國各界名流、學者到武強參觀。并有羅馬尼亞、馬來西亞、韓國、印尼、烏拉圭等幾十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及大使館的文化參贊來考察武強年畫。
民俗節日
民間有“俗隨時變”、“入鄉隨俗”、“十里不同鄉”的說法,但武強,由于是久負盛名的木版年畫之鄉,有年畫作為載體,廣泛傳播傳統文化及民俗民情,因此,其禮儀較之其它地方更加淳厚,其民俗也較之其它地方更加豐富,其節日較之其它地方也更加活躍。正如《直隸深州總志》卷一中所言,武強“土廣俗雜,人習文武,獷悍木強之習可變禮義廉恥之風”。
明清時代,武強縣有民薦“鄉飲大賓”之習,即民眾把治家有方、內睦宗族、外和鄉里、義舉社會、有崇高社會威望之人推薦為“大賓”稱號,好似今天群眾評選出來的“雙文明戶”或“感動社會之人物”。對定為縣級“大賓”稱號之人,縣府每年從財政支出十兩官銀用于舉辦“鄉飲大賓”活動,以弘揚其風節,彰顯社會和諧溫惠,其聲勢猶如清代康乾盛世在皇宮舉辦千叟宴一般隆重。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縣府黎明時節便殺豬宰羊,在明禮堂內置辦豐盛的酒宴。屆時,鄉飲大賓按牒送時辰赴會,縣令率僚屬人員提前到明禮堂門外相迎,對前來的大賓們行三揖三讓禮,在明禮堂內升堂后再行拜禮后方入座。大賓們坐西北席,仙賓(從德高望重的鄉宦人員中選出的大賓)坐東北席,有特殊貢獻的介賓坐西南席,主人為東南席。三賓各就位之后,賓主相揖,執事授觶于司儀,司儀舉酒致辭:“……舉行鄉欽,非為飲食,凡我長幼各相勸勉,為臣盡忠,為子盡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內睦宗族,外和鄉里,無或廢墜,以忝所生……”。司儀首飲后,執事者把酒杯一一揖送賓主,執事者在中堂設律令案,賓主面北拱讀律令。然后,由縣令等向被邀請來的大賓們輪番敬酒……直至酒足飯飽方散席。這種習俗,在當時的社會中起到了止惡揚善作用,人們都把能競選上鄉飲大賓作為一種時尚榮?。據記載,清康熙年間,郭院村郭蘭曾三次被請為鄉飲大賓,成為全村的光榮。
武強年畫藝術
武強縣自建起武強年畫博物館后,第一屆武強年畫藝術節于1992年10月4日舉辦,邀請各級領導、宣傳、文化和文藝美術界等250余人參加。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徐運北、原中顧委秘書長郝盛琪、河北省委副書記李文珊等領導和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馮真、薄松年、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曹振峰等參加。將軍李德生、楊成武及原國務院發言人袁木、版畫家力群等題詞或作畫祝賀。歷時兩天,除舉辦武強年畫博物館開館儀式外,各級領導、學者和來賓還參觀了年畫博物館展覽,研究探討武強年畫的發展途徑,并就經濟協作進行了探討。
第二屆年畫藝術節于1994年10月13日舉辦。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呂傳贊為開幕式剪彩,出席藝術節的各級領導、各界朋友和海外來賓參觀了武強年畫博物館和藝人們展出的內畫、貼畫、刺銹、面塑、雕刻等多種工藝品。兩天的藝術節,堅持以畫為媒,洽談經濟貿易,共有7家9個項目簽約,引進資金3020萬元,引進人才4名,銷售產品427.4萬元。
第三屆年畫藝術節于2002年10月16日舉辦,同時承辦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第十七屆年會。省委副書記趙世居、原河北省省長張曙光、原河北省政協主席李文珊及來自26個省、市、自治區和港臺的多名專家學者,還有意大利等國際友人共600多人參加。在為期兩天的活動中,除對武強年畫進行參觀和交流外,還與各地朋友洽談經貿合作項目8項,引進資金540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