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河北 >> 衡水市 >> 鄉鎮介紹 >> 趙橋鎮 |
![]() |
趙橋鎮 |
趙橋鎮位于華北平原的河北省中南部,趙橋鎮吏屬武邑縣,所轄3鄉8村。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總人口18.95萬人。全鎮總面積83.1平方公里。2001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2.8億元。趙橋鎮域屬北溫帶亞濕大際性季風氣候。趙橋鎮農業發展較快,是比較先進的縣份之一。 行政區劃 趙橋鎮轄趙西、趙中、趙東、岔河村、袁家莊、羅家莊、夾河村、樓堤村、西趙橋、良家務村、宋蒙村、大劉村、沈家莊、白呂義村、王呂義村、白馬莊村、西劉辛莊、河西務村、相城街、畢相城村、小劉村、前南場、后南場、劉辛莊村、前懷甫、馮牛八陣、王牛八陣、駱牛八陣、袁牛八陣、張公村、武公村、李公村、后懷甫、西懷由、東懷由、馬塔房、二十里鋪、魏塔房、侯莊、周張莊、岳家莊、楊莊、李葛莊、西五更莊、前五更莊、后五更莊、東五更莊、劉家村、北龍口、后主布、前主布 、王漢、張士軍村、張葛莊、史葛莊、西魯葛莊、東魯葛莊、西龍口、王龍口、金蒙村、張蒙村、王蒙村、賀蒙村65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趙橋鎮歷史悠久。秦屬鉅鹿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趙橋鎮,前漢屬信都國,后漢屬安平國。晉稱武邑郡,屬冀州,北齊廢。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武邑縣趙橋鎮,屬信都郡。自唐至清,武邑縣趙橋鎮皆屬冀州。民國年間,武邑趙橋鎮屬直隸省冀州,后改屬大名道。1938年趙橋鎮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屬冀南區,1949年8月屬河北省衡水專區,1952年11月劃歸石家莊專區。1958年12月撤銷武邑縣并入衡水縣。1962年3月復置武邑縣,同年6月復置衡水專區,武邑縣趙橋鎮還屬之。1970年衡水專區改為衡水地區,武邑縣趙橋鎮仍屬之,至今 。1953年建趙橋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懷甫鄉并入。1997年,面積97.2平方千米,人口3.7萬人。 自然環境 趙橋鎮域屬北溫帶亞濕大際性季風氣候。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22.768千卡/cm2。6-9月份為48.144千卡/cm2。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75.6小時,全年日照率為58%。年平均氣溫為12.6℃,無霜期195天,地面平均溫度為11.9℃,年平均5cm地溫為13.8℃,年平均降水量為541.69毫米。 經濟發展 趙橋鎮全鎮總面積83.1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36.3萬畝,人均2.78畝。機井240眼,水澆地面積25萬畝。2001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2.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9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35億元。財政收入760萬元,地方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35元,200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鎮。 趙橋鎮為全國糧食重點縣,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40-45萬畝,產量達到2.7億公斤以上。武邑縣是河北省林業科技示范縣,建立科技示范園37個,現有優質紅富士蘋果樹10萬畝,其它紅棗、梨、杏、桃等果樹6萬多畝,果品總產達到0.5億公斤。武邑縣趙橋鎮被列為河北省十大菜籃子工程示范縣之一,并確定為蔬菜工程新技術推廣項目縣。目前,全縣設施蔬菜面積6萬畝,各類露地菜10多萬畝,并引進了津春3號黃瓜、中雜9號西紅柿、日本黃皮大王甜瓜、京新一號西瓜、荷蘭櫻桃西紅柿、伊麗莎白甜瓜等27個新品種。武邑縣是河北省秸稈養牛示范縣、河北省十大養牛基地縣之一,肉牛飼養量達到19.7萬頭,年出欄6萬頭以上。另外瘦肉型豬年飼養量達到8萬頭,肉雞年飼養達到350萬只,蛋雞年飼養達到320萬只。武邑縣是河北省農業節水先進縣,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節水設備生產企業——河北國農節水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全縣發展噴灌面積10.6萬畝,管灌節水面積25萬畝,年節水4000萬立方。 發展展望 趙橋鎮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工業立鎮、農業強鎮、商貿興鎮”三大主體戰略。幾年來,突出抓好項目建設,趙橋鎮工業基地規劃占地1500畝,現已入住優維、優盛等化工項目8家,塑料制品、農產品加工等項目6家,總投資2.4億元,已成為武邑縣北部最大的化工工業園區。工業的振興大力推動了城鎮建設的步伐,高標準和諧大街橫貫鎮區全境,為商貿興鎮搭建起廣闊的發展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