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西縣位于河北省東北部,燕山南麓,長城腳下,西距北京150公里,東距秦皇島130公里,北距承德130公里,南距天津140公里、唐山75公里,屬環渤海經濟圈。地處東經118°6′-118°37′,北緯39°57′-40°27′。東西橫距39千米,南北縱距51千米。全縣總面積1439平方公里,人口37萬(2006年),轄17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417個行政村、8個居委會。
行政區劃
遷西縣轄1個街道、9個鎮、8個鄉:
街道:栗鄉街道辦事處
鎮:興城鎮、金廠峪鎮、灑河橋鎮、太平寨鎮、羅家屯鎮、東荒峪鎮、新集鎮、三屯營鎮、灤陽鎮
鄉:白廟子鄉、上營鄉、漢兒莊鄉、漁戶寨鄉、舊城鄉、尹莊鄉、東蓮花院鄉、新莊子鄉

潘家口水庫(位于唐山遷西縣城北)
歷史沿革
遷西縣,因位于遷安縣之西而得名。
今縣轄區,春秋時為山戎國地,戰國時屬燕國。秦屬遼西郡令支縣。漢屬幽州遼西郡,為令支縣地,西北部兼有徐無縣地。三國魏省令支縣,遂屬遼西郡肥如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3年)令支城并入陽樂縣,仍屬遼西郡。北齊省遼西郡入北平郡,省陽樂縣入新昌縣,遂為肥如、新昌二縣地,屬北平郡。隋開皇六年(536年)省肥如縣入新昌縣,十八年(598年)改新昌縣為盧龍縣,遂屬北平郡盧龍縣。唐仍為盧龍縣地,屬河北道平州。遼代曾于今灤陽置灤河縣,屬中京道澤州。金初省灤河縣入神山縣。承安二年(1197年),升孩兒館為灤陽縣(治今漢兒莊),泰和四年(1204年)灤陽縣亦省入神山縣。元初于灤陽縣故城置惠州,并省神山縣入惠州。明洪武初(1368年)惠州省入遷安縣,屬京師永平府。清屬永平府,為遷安縣地。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渤海道,為遷安縣地;次年改屬津海道,為遷安縣地;十七年(1928年)屬河北省遷安縣。二十二年(1933年)被日軍侵占,后屬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后,這里為晉察冀邊區冀東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開始建立革命政權。興城、灤河以北地區建立遷(安)遵(化)興(隆)聯合縣。興城、灤河以南地區建立豐(潤)灤(縣)遷(安)聯合縣。此二縣在1943年7月前屬晉察冀邊區冀東專區,后改屬冀熱邊區第二專區。1945年豐灤遷縣改屬冀熱遼區十五專區。同年秋日本投降,曾成立遷北縣,僅二十天又改為遷西辦事處。1946年建遷西縣(縣佐),屬冀東區十二專區。1947年正式建立遷西縣,因位于遷安縣之西,故名。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遷西縣(駐興城)劃歸河北省,屬唐山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遷西縣仍屬河北省唐山專區。1959年12月20日撤銷遷西縣,并入遵化、遷安二縣。1961年7月9日以原轄區恢復遷西縣,仍屬唐山專區。1970年唐山專區改稱唐山地區,遷西縣屬之。1983年5月5日撤銷唐山地區,遷西縣劃歸唐山市管轄。
氣候環境
遷西境內多山地、丘陵,地勢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下。
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季風特點顯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0.1度。年平均降水量817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709小時,無霜期180天以上。
灤河自西北向東南流貫境內,建有潘家口水庫(水庫大壩在遷西縣境內,大部分水域在寬城縣境內)、蓄能電廠、大黑汀水庫。有引灤入津、入唐隧洞渠道等國家重點工程。礦藏有金、銅、鐵、錳等。
大秦鐵路過境。邦(均)寬(城)、京建(昌)、豐(潤)董(家口)、三(屯營)撫(寧)公路縱橫過境。

景忠山(位于唐山遷西縣)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得天獨厚。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金、鐵、錳、銅、紫頁巖、石英等36個品種,以金、鐵最為豐富,其中黃金儲量30噸,為全國黃金“萬兩縣”之一;鐵礦儲量4.7億噸,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采選、燒結、冶煉、軋材一條龍生產格局。近幾年,全力整合資源,推進規模辦礦,延伸產品鏈條,鋼鐵業跳出了資源初級開發的路子,實現了從生產鐵精粉、燒結球、面包鐵等初級產品到鋼坯、板材等深加工產品的跨躍。龍頭企業-河北津西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277位,是2006年中國最具生命力百強企業,2003年在香港成功上市,具備了年產鐵400萬噸、鋼400萬噸、材350萬噸的生產能力,投資24億元的百萬噸H型鋼項目已生產,正式投產后,可使鋼鐵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2005年,全縣鋼鐵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8.5%,所創稅收占全部財政收入的70%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立縣支柱產業。
林果資源久負盛名。全縣有林地面積126.8萬畝,森林覆蓋率57.28%,先后被評為“全國綠化先進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經濟林建設先縣”,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有各種果樹59.7萬畝、3800萬株,主要品種有板栗、安梨、核桃等,是著名的“中國板栗之鄉”。被稱為“東方珍珠”的遷西板栗,以其獨特的品質在國際、國內市場上享有盛譽,常年產量2萬噸,出口量1.2萬噸,均居全國縣級首位;栗蘑實現人工馴化栽培,年產鮮蘑2560噸,為全國栗蘑栽培第一大縣,被命名為“全國食用菌栽培基地縣”;此外還有榛子、蕨菜、黃芹、桔梗、丹參等340多種有利用價值的野生植物資源。遷西首創的“園山轉”造林植果工程,被國家有關部門譽為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的一大創舉,目前全縣已開挖圍山轉36.8萬畝。
經濟發展
2008年唐山市遷西縣的經濟總量約為380億元,財政收入約為60億元,經濟實力非常雄厚,是發達富裕適合投資的好地方!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依托礦產、林果、旅游三大資源優勢,以建設鋼鐵強縣、林牧大縣、旅游名縣,保全省十強、爭全國百強為目標,以“抓項目、創環境、解民憂”為工作重點,明確措施,狠抓落實,逐步形成了林果、鋼鐵、旅游三大主導產業,縣域經濟實力大幅增強。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50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200億元;全部財政收入由5億元增長到30億元;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分別由7831元、4225元增長到14755元、7205元,全縣經濟發展綜合水平居全省第3位,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中排名77位。
板栗之鄉
遷西板栗栽培源遠流長,素有“中國板栗之鄉”的美稱,《詩經》、《戰國策》、《本草綱目》、《農政全書》等文獻都有記載。如今遷西境內100-200年生的大栗樹隨處可見,新立莊、漢兒莊、栗樹灣子等地尚有許多300-500年生老栗樹,常勝峪村還生長著明初600年生古栗樹,至今仍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品質優良的遷西板栗更引起了世人的關注。早在建國前遷西板栗就出口日本。1990年6月,遷西板栗被第十一屆亞運會組委會、林業部、農業部確定為標志產品。1998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評為“十大特色區域名牌產品”。
大自然恩賜給遷西縣豐饒優厚的地利天時,為板栗栗花授粉、成果、糖分積累、果實著色及成熟提供了優越的溫床,造就了享譽中外的遷西板栗。
基礎設施
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按照建設“山水園林城”的思路,加快縣城基礎及配套設施建設,縣城建成區面積達15km2,“四縱五橫一環”道路網絡形成,人均道路、綠地面積分別達15m2、10m2,廣場、供暖、供水、供氣等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環境幽雅,道路寬敞,是省級衛生縣城。
大秦鐵路貫穿東西,3條省級公路和28條縣鄉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通車公路里程達900公里,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通訊網絡覆蓋全縣,八座變電站年供電能力30億千瓦時,遷西賓館是國家旅游局審定批準的三星級涉外賓館,服務設施齊全。
在軟環境建設上,實行行政審批“一條綠色通道”、涉企收費“一票制”管理、入企檢查“一支筆審批”制度,制定了招商引項優惠政策,對重大項目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給予投資者最大的優惠,全縣上下形成了“人人關心發展環境,共同創造發展環境,悉心維護發展環境的”良好氛圍。

河北遷西縣青山關旅游區
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山川秀美,森林茂盛,風光旖旎,氣候溫和,被聯合國列為自然環境“環球五百佳”候選單位;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在境內綿延87公里,青山關古城堡保存完好,水下長城奇觀絕無僅有。
素有“京東第一名岫”的景忠山:三屯營薊鎮總兵府為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府駐地;潘家口、大黑汀兩大水庫坐落境內;36億7千萬年的太平寨古巖為世界古巖瑰寶。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青山、秀水、古長城”為特色,以古長城旅游線、灤河旅游線和景忠山宗教文化旅游區、喜峰口山水風光旅游區、大黑汀休閑度假旅游區、太平寨-西寨科學考古旅游區、烈馬峪-楊家峪栗鄉風情旅游區為重點的古文化、生態旅游格局。
水下長城:位于遷西縣北40公里,整個景區水域縱深60公里,潘家口、喜峰口等長城關口沒于水下,恰似鑲嵌在燕山深處的一顆璀璨明珠。在這里,您既能領略北方群山的粗獷,又能品味江南水鄉的俊秀。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萬里長城與展示現代文明成果的引灤工程, 將歷史與現實有機地融為一體。
潘家口:古稱盧龍塞,悠悠灤河由此流向關內。萬里長城蜿蜒曲折,伸向水底, 又從對岸挺身揚起,形成了萬里長城的一處絕景-水下長城。湖區內碧波萬頃,波光粼粼。兩岸峰巒疊嶂,蒼翠欲滴。人在白云生處走,船向青山頂上行,堪稱"北國三峽,塞上漓江"。
喜峰口:古稱松亭關,是歷史上有名的古戰場,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年二十九路軍在此抵抗侵華日軍戰斗激烈,后由此產生的《大刀進行曲》家喻戶曉,為喜峰口長城增添無窮魅力。世界最古老的巖石位于遷西縣太平寨的南太平山,是一座海拔175米的小山峰,由太古代紫蘇斜長麻粒巖構成,同位素年齡達36.7億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