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西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邢臺市東部,西望太行,東瞻岱岳,地處冀魯平原腹地,東與山東省臨清市隔河相望,南與館陶縣毗鄰,西與邱縣交界,北與威縣、清河兩縣接壤。總面積為542平方公里。轄4鎮5鄉299個行政村,總人口達31萬人。臨西縣的縣城位于童村。
行政區劃
臨西縣轄4個鎮、5個鄉:
鎮:臨西鎮、河西鎮、下堡寺鎮、尖冢鎮
鄉:東棗園鄉、老官寨鄉、呂寨鄉、搖鞍鎮鄉、大劉莊鄉
歷史沿革
臨清縣境(含今臨西縣域),春秋時期為晉國地。戰國時為趙國轄域。秦代屬鉅鹿郡。西漢時設清淵縣,故城在今山東省冠縣東北部的清水,屬冀州魏郡。東漢時因之。三國、魏時,于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析魏郡置陽平郡,隸冀州,轄清淵縣。晉代,于西晉時清淵縣改名清泉縣,屬司州陽平郡;東晉時于后趙建平年間(公元330 年至332年),改清泉縣為臨清縣,并徙治于今山東省冠縣清水東(當時稱臨清城),改隸司州建興郡。
抗日戰爭爆發后,于1938年9月創立冀南區抗日根據地,轄臨清縣。1941年8月成立晉冀魯豫邊區,臨清縣屬冀南區十三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后,臨清縣改屬冀南區一專區。1948年初,臨清縣城關設為臨清市,和臨清縣同屬冀南區一專區。同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即行撤銷,臨清縣隨冀南區一專區歸屬,此時,臨清市撤銷為鎮。1949年8月,臨清縣和臨清鎮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臨清縣和臨清鎮仍為河北省邯鄲專區。1952年11月7日,將臨清縣及臨清鎮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1954年將臨清鎮設為臨清市,亦屬聊城專區。1958年,撤銷臨清縣并入臨清市。1963年,撤銷臨清市,恢復臨清縣,仍為聊城專區。1965年,將臨清縣衛運河以西地區劃歸河北省,并設臨西縣,屬邢臺專區。1970年,邢臺專區改為邢臺地區,繼轄臨西縣。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并,改稱邢臺市管轄。
地理氣候
臨西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邢臺市東南端,衛運河中游左岸。東經115°18′—115°45′,北緯36°44′—36°57′之間。縣城駐地,距北京344公里,距石家莊158公里,距邢臺90公里,距邯鄲100公里,距濟南150公里。臨西縣地理位置優越,是兩省三市四縣交界之地。東瀕衛運河,南鄰館陶,西接丘縣,北銜威縣、清河。東西橫距34公里,南北縱距19公里總面積542平方公里。全縣地勢平坦,中部有古堤縱貫,將全縣分割為堤上緩崗、堤下低平兩個地貌。西部海拔在33—36米之間,東部海拔在28—33米之間。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稍有傾斜,地面坡降為1/5000—1/6000,堤下坡被西部高地東部衛運河左岸所圍,北部又是南坡洼、白坡洼與清河、威縣部分區域共同封閉洼地,最低點為海拔27米。境內主要河流是衛運河,境內長約9公里。屬暖溫帶亞熱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C,平均降水量559.6毫米,年日照2516.2小時,無霜期194天。
經濟發展
近年來,縣委、政府充分發揮傳統農業、基礎工業和特色產業三大優勢,大力優化城鎮建設和招商引資兩大環境,全縣經濟呈現快速增長勢頭,今年1至6月份,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1.2億元,同比增長8.8%;全部財政收入完成4292萬元,同比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4億元,同比增長2.6%;引進內資8000萬元,利用外資120萬美元。
臨西縣屬東部季風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大陸性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度。全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水利設施齊全,為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保障作用。臨西縣耕地面積37萬畝,素有“糧棉之鄉”之美稱,被定為河北省商品糧基地縣和國家優質棉基地縣、名優果品基地縣,盛產小麥、玉米、谷子、棉花、大豆等作物。1999年,糧食總產達到2.31億公斤,棉花總產達到930萬公斤;有果園120個,面積達2.4萬畝,年產果品1000萬公斤;畜牧業發展迅速,牲畜存欄量居增,肉類總產量達到2230萬公斤。依托糧、棉、果等主導產品,形成了浸出油廠、面粉加工廠、醬菜廠、果蔬脆片廠、釀酒廠等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儲備和深加工能力的企業。
臨西縣縣屬工業發展迅猛,鄉鎮企業、個體企業異軍突起,逐步形成了以化工、紡織、機械、醫藥、建材、釀造、造紙、軸承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全縣擁有各類工業企業3268個, 固定資產7.9億元。其中鄉以上工業企業76個,國有中型企業4個,合資、獨資企業5個,千余種產品暢銷國內外,出口產品主要有軸承、棉花、織染布、果品、豆粕、五金工具、中成藥等。臨西特產歷史名牌產品──醬菜、豆腐乳、臭豆腐,歷史悠久,暢銷省內外,聞名全國。輕紡、化工、冶金制造、農副產品加工等產品規模不斷擴大,品種日益增加,逐步從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
臨西軸承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臨西經濟的特色產業,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目前全縣軸承專業戶已達1.2萬個,規模企業20余家,從業人員3.5萬人,99年實現產值14.5億元,利稅務2.5億元,上交稅金2000萬元, 為縣財政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全縣擁有大規模軸承專業市場5個,上市攤位萬余個,集日客流量突破10萬人,年成交額5億元以上。生產的中、低速碳鋼軸承打入國際市場,銷往東西歐、東南亞、臺灣、香港、非洲等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99年實現創匯1.2億元,出口量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量的90%。縣委、縣政府為培植軸承業的發展,投資2.28億元興建的“中國軸承大世界”成為華北乃至全國最大的軸承集散地。 臨西縣商貿市場十分活躍,各種綜合和專業集貿市場達30多個,包括軸承市場、皮毛市場、廢舊鋼材市場和農副產品市場等,年成交額達15億元。 臨西縣經濟發展條件和投資環境十分優越。縣委、縣政府制定了《臨西縣內外開放實施細則》、《關于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決定》等一系列優惠的政策文件,為外商投資提供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質的服務;同時,加大招商引資軟環境治理力度,努力營造優美的投資環境。臨西縣城建規劃合理,環境清新幽雅,街道整潔,綠樹成蔭,水質優良,電力充足,交通、通訊便利,可為外商投資提供生產、生活上的一切便利條件。
三大產業
臨西是國家優質棉基地縣,常年棉花種植面積25萬畝左右,臨西及周邊六縣年產優質棉15萬噸以上,有棉花加工企業60多家,占地3000畝的棉花加工貿易園區已初具規模,是發展棉紡業、制衣業的天然基地;臨西是全省優質羊基地縣,全縣羊只飼養量達40萬只,建有華北地區最大的波爾山羊、杜泊羊、無角陶賽特等,良種羊繁育基地,已經形成“買世界名羊,到河北臨西”的品牌,為興建大型屠宰加工生產項目奠定了基礎。臨西縣制藥廠、紙品廠、氮肥廠、棉紡廠等一批規模企業正在積極尋求合作伙伴,力爭三五年發展成一批利稅超億元的企業集團。軸承產業在臨西具有30多年的發展歷史,被列為河北省特色產業,擁有規模企業160家,從業人員4萬多人,年產軸承近3億套,銷售收入近60億元,出口企業42家,產品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交貨值3億元,碳鋼軸承出口量占到全國出口量的70%以上。臨西擁有遍布全國的3000多家銷售網點和辦事機構,銷售人員達到1.4萬人。該縣的“中國軸承大世界”是全國著名的軸承專業市場,年交易額15個億元以上,可以說,在臨西沒有買不到的軸承,也沒有賣不出的軸承。我們正在實施軸承產業百家企業大協作戰略,眼睛向內資源整合,聚集要素,形成全縣一個大基地,全國一個大市場的格局。眼睛向外,走出去,請進來,尋求合作合資伙伴,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進一步提高我縣軸承行業的總體規模、產品檔次。
交通便利
臨西縣交通便利,是溝通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省的交通咽喉。京九鐵路縱穿全境,并在境內設有客、貨站,京廣線、京滬線垂翼東西,邯臨、邢臨高速公路橫穿全境,橫跨衛運河的公路、鐵路大橋使天塹變通途。近10年來,臨西公路交通建設蓬勃發展,建成了以縣城為中心、橫縱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絡體系。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670.35公里,鄉鎮和行政村的通公路率均為100%。

呂玉蘭紀念館
旅游景點
呂玉蘭紀念館:坐落在全國著名勞模呂玉蘭的故鄉臨西縣下堡寺鎮東留善固村,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東留善固村籌建,其目的是教育干部群眾,大力弘揚“愛國為民、艱苦創業、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玉蘭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為構建和諧秀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呂玉蘭紀念館和玉蘭公園是一個有機結合的建筑群體,玉蘭公園一期工程占地40畝,建有人工湖、假山、六角亭、八角亭、水榭、宣傳欄、功德碑、體育器材等,呂玉蘭紀念館坐落在其中,占地面積3236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內設5個展廳:呂玉蘭事跡展廳、黨史展廳、國防教育展廳、勞模展廳、電教放映廳。呂玉蘭事跡展廳建筑面積500畝,展出面積350平方米,共展出照片214幅,實物58件,以大量、詳實的資料再現了呂玉蘭由一個農民的女兒成長為一個黨的婦女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及以呂玉蘭為首的那一代創業者“植樹造林、鎖風固沙、平整土地、興修水利,把一個貧困落后的窮沙窩,改造成林茂糧豐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

四·二九烈士陵園
四·二九烈士陵墓:位于搖鞍鎮鄉中賀伍莊北,有64個墳墓。民國31年(1942年)4月28日,日軍糾集臨清、館陶等13個縣的日偽軍,于4月29日圍襲搖鞍鎮一帶的抗日力量。八路軍冀南四軍分區政治部,新4旅11團、771團和385旅的一部分官兵,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大部突破重圍。戰斗中,四軍分區司令員楊宏明、政治部主任孫毅民以身殉國,200余名戰士壯烈犧牲。當地人民將烈士尸體葬埋于此。1987年于此建成烈士陵園。

萬和宮
邢臺萬和宮:是一座以“和諧文化”為主題的園林旅游景區,坐落在孔子講學途經之地邢臺市臨西縣萬莊村。 是河北省首家國學文化旅游景區。萬和宮萬和宮占地2萬余平方米,建筑1萬余平方米。是一處大型園林式建筑,萬和宮內,綠影搖 曳,亭臺樓榭布局奇巧,建有八大文化區,共有孔子、袁隆平、亞里士多德等古今中外先賢名人雕像數百尊,古今中外精美畫品千余幅,經使典籍箴言篆刻數萬字, 彰顯了我國和諧文化的絢爛多姿及深厚的歷史積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