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嶺區,隸屬于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松嶺區地處大興安嶺地區南部,黑龍江省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伊勒呼里山東南坡,嫩江上游左岸,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境內。行政區劃總面積約16800平方千米。全區常住人口15996人。
松嶺區內嫩林鐵路縱貫南北,公路網絡四通八達。區政府所在地小揚氣鎮內一路一貌、一街一景構思獨特,綠化、美化、香化、亮化別具風格,社會服務體系完備,成為浩瀚林海之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行政區劃】
松嶺區轄3個鎮:小揚氣鎮、勁松鎮、古源鎮
【建置沿革】
建國后松嶺轄區屬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管轄。 1956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在伊勒呼里山南坡,曾做過嘗試性開發。成立了巴彥森林經營局和多布庫爾森林經營局。1962年4月,巴彥森林經營局和多布庫爾森林經營局合并后,改稱加格達奇森林經營局。 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會戰指揮部,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東北坡。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行政區一部分,黑龍江省黑河專區呼瑪縣全部和嫩江縣行政區一部分,劃歸會戰區。是年7月,大興安嶺林區會戰指揮部在加格達奇鎮成立,加格達奇、松嶺兩地受原國家林業部、內蒙古自治區雙重領導。 1964年8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成立松嶺區、林業公司,實行政企合一林業部直屬企業,駐地加格達奇。 1966年4月20日,由于開發森林資源,支援國家建設,國務院在黑龍江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協調的基礎上,以國內字115號文件批準將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東北部在原屬地不變的原則下劃入大興安嶺特區。 1967年12月16日,為適應林區發展的需要,使生產指揮機關更接近生產經營施業區,城鎮布局更加合理,大興安嶺特區革委會決定,將松嶺區、林業公司機關遷往小楊氣(松嶺林業公司原駐加格達奇)。 1967年12月29日,正式成立“松嶺區革命委員會”。從此,松嶺區、林業公司的黨政工作由革命委員會實行一元化領導。 1970年4月1日,大興安嶺特區改為大興安嶺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劃歸黑龍江省領導。原屬黑河地區的呼瑪縣和原屬呼倫貝爾盟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全建制劃歸大興安嶺地區管轄。 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恢復內蒙古自治區原行政區劃的通知》(中發〈1979〉42號)文件,恢復內蒙古自治區原行政區劃,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鄂倫春自治旗劃回內蒙古自治區管轄。但通知明確在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版圖的加格達奇區和松嶺區由于林業生產需要,仍歸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管理,原屬地權不變仍歸內蒙古自治區,稅收歸內蒙古自治區。 [7] 1979年8月4日,鄂倫春自治旗旗委、旗革委會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交《關于將加格達奇、松嶺兩地歸回鄂倫春自治旗的報告》。 1980年1月29日,國務院下發《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松嶺兩區歸屬問題的通知》文件,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松嶺兩區歸屬問題,暫按中共中央〈1979〉42號文件規定執行,加格達奇、松嶺兩區仍歸黑龍江省領導,原屬地權不變,稅收歸內蒙古自治區。關于稅收繳納問題,經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林業部、財政部負責同志協商,并經國務院批準,定從1980年起,黑龍江省每年劃撥稅款700萬元,一定五年不變,按季度直接撥給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 1980年9月7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在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建議中央將加格達奇、松嶺兩區劃歸黑龍江省版圖,使地權與行政管轄統一起來,并利于國家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林區,并徹底解決當前存在的矛盾。 1981年7月13日,松嶺區革命委員會撤銷,成立松嶺區人民政府。區政府和林業局仍實行“政企合一”的體制。 1984年8月,鄂倫春自治旗人大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松兩地交回我旗的請示報告》,要求收回兩地管理權。 1985年3月22日,國務院再次明確了加格達奇區、松嶺區兩地的歸屬問題。趙總理指示:“宜維持現狀,暫不變動,以免引起新的問題。”這兩個地區的行政區域和管理問題仍按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規定執行。 1985年3月,區政府、林業局實行政企分設。6月28日,根據大署(85)45號文件精神,將原松嶺鎮改名小揚氣鎮。區政府和林業局分設一段后,又實行政企合一。 2004年11月25日,呼倫貝爾市政府向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上報了《關于松嶺加格達奇兩地實行屬地管理的請示》(呼政發〈2004〉96號)。強烈要求收回松、加兩地。該市認為,大興安嶺林業開發的實質意義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已不存在,為促進該區經濟社會整體發展,請求自治區幫助該市收回松、加地區管理權。 2019年5月18日,呼倫貝爾市政府印發《關于恢復加松地區管理權的說明》,并成立“恢復松加地區管理權”工作領導小組,推進內蒙古恢復加松地區管理權。
【地理環境】
地理 松嶺區位于大興安嶺林區南緣,伊勒呼里山東南坡,嫩江上游左岸。東與呼瑪、嫩江兩縣相望,北以伊勒呼里山與新林林業局為界,西與內蒙古自治區為鄰,南與加格達奇林業局接壤。南北長145公里,東西寬75公里。行政區劃總面積約16800平方千米。
地形 松嶺區境內主要由伊勒呼里山綿延南伸的兩條低山丘陵組成,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度一般為400—800米,最高峰達1302米,最低處370米,平均海拔556米。山陽坡坡陡而短,山陰坡坡緩而長,平均起伏在194米,坡度級分布為0º—5º占43.2%,6º—15º占47.4%,16º—25º占8.4%,26º以上占1.0%,平均坡度為10.3%。該區域構成于新華復構造體系第三隆起帶—大興安嶺隆起帶北端,北緯43º以北的東北海褶皺帶的伊勒呼里山東西褶皺山系南側,形成了斷裂構造。區域內最古老成土基巖是以花崗巖為主,其次有玄武巖、石英粗面巖、片麻巖、砂巖、安山斑巖及酸性巖等構成,個別地區還有小面積蛇蚊巖,是由桿欄巖和輝桿欄巖變質而成。巖石風化程度較慢。 全區的山脈以伊勒呼里山及其延伸的21條山峰組成。伊勒呼里山系大興安嶺北支,別名順松子嶺。地理位置為北緯50º15´00´´,東經122º50´00´´。該山系縱觀全貌是一個山項渾圓、北側平緩,南側陡峻的山嶺。由西向東折向東南,蜿蜒于嫩江與呼瑪之間。
氣候 松嶺區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酷寒期長,夏季炎熱期短,春季來得遲緩,秋季降溫迅速。年平均氣溫-3ºC,極端最高氣溫30ºC,極端最低氣溫-48ºC。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48.9%;年無霜期為100—110天;植物生長期為90-100天。每年春、秋兩季多大風,主風向西北風,平均風速3.8米/秒,最大風速達16米/秒,是森林火災易發期。
水系 松嶺區境內水系均為嫩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多布庫爾河、古里河等。多布庫爾河達斡爾語為寬闊、美麗的河,發源于伊勒呼里山南麓,向南流經松嶺林業局注入嫩江。河寬40—80米,水深1—3米,全長329米,流域面積5490平方公里,年流量為104億立方米,為長流河。多布庫爾河有北多布庫爾河和西多布庫爾河等16條主要支流;古里河有大、小古里河等11條主要支流。境內河流縱橫密布,水源豐富,但河流普遍河床狹窄,河道彎曲,兩季洪水橫溢,航運價值有限。
【經濟發展】
松嶺區原是一片原始森林,解放前除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狩獵外,只有資本家封建把頭和白俄沿多布庫爾河兩岸進行亂砍盜伐,特別是1931年日寇侵占東北后,破壞范圍不斷擴大,致使森林資源屢遭破壞,成過熟林幾乎洗劫一空,因而形成了大片次生林。解放后,1955年原林業部二大隊對該區進行了三類森林經營調查,制定了開發總體設計方案。1965年籌建,1967年正式投產。經過三十多年的開發建設,現已建成五個綜合性林場。固定資產2.7億。松嶺林業局是國家大型企業,是全國最大木材生產基地之一,轄5個主伐林場。
松嶺區發展以亞麻、大豆、脫毒馬鈴薯等生態特色效益型為主的種植業;以培育、保護森林資源為主的營林產業等五大特色支柱產業。
松嶺林業局下轄苗圃、膠合板廠、衛生筷子廠、雪條棒廠、牙簽廠、地板塊廠、機制木炭廠、鋸材加工廠、筑路工程處、建筑工程處、酒廠、煤炭公司、黃金公司等生產經營單位。全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不畏艱苦、開拓奮進、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初步形成了以衛生筷子、牙簽、雪條棒、集裝箱底板等為龍頭的精細加工業;以煤炭、黃金、陶瓷等為主的礦產采掘業;以北藥、野生漿果、食用菌、鹿制品為主的山特產品采集加工業。同時,為發展經濟,充分利用外資,松嶺區局對外貿出口龍頭企業實行掛牌保護政策,在資金和生產原料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并將外貿出口計劃納入企業目標管理,與承包獎掛鉤。采取不同形式廣泛接觸外商,創造寬松投資環境吸引客商。
【交通運輸】
境內公路有黑龍江省級公路S207,鐵路有嫩林鐵路經過,站點有小揚氣火車站,附近也有加格達奇站。另距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加格達奇機場約45公里。
【榮譽稱號】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