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濱區位于鶴壁市中部,原為鶴壁市郊區,2001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鶴壁市淇濱區,是鶴壁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省級文明單位。淇濱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鶴壁人民的母親河、被譽為“北國漓江”的淇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淇河是一條史河、詩河、文化河,孕育了燦爛的淇河文化。面積334.9平方公里。人口20.7萬。
行政區劃
淇濱區轄4個街道、2個鎮、2個鄉:
街道:金山街道、黎陽路街道、九州路街道、長江路街道
鎮:大賚店鎮 鉅橋鎮
鄉:大河澗鄉 上峪鄉
歷史沿革
1992年12月,建立鶴壁市淇濱經濟開發區。1996年原屬浚縣的大萊店鎮劃歸鶴壁市淇濱區管轄。1999年,市委、市政府由山城區整體搬遷至淇濱區九州路。2000年,郊區轄2個鎮、2個鄉:龐村鎮、大賚店鎮、大河澗鄉、上峪鄉。 2001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準將鶴壁市郊區更名為淇濱區。2005年12月26日,龐村鎮人民政府更名為淇濱區金山辦事處,并舉行了揭牌儀式。2005年12月31日,淇濱區轄1個街道、1個鎮、2個鄉:金山街道(新增);大賚店鎮;上峪鄉、大河澗鄉。2008年9月1日,原屬浚縣的鉅橋鎮整建制劃歸鶴壁市淇濱區管轄。2010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晉冀魯豫經濟協作區13市中唯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自然地理
地處太行山東麓和華北平原過渡地帶,基本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呈階梯狀降低趨勢,海拔在63.8-1019米之間。地貌由山地、丘陵、平原、泊洼四類,山地集中在太行山東麓低山地帶,約331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5.2%;丘陵集中在太行山東麓與東部平原交接過渡地帶,約646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9.6%;平原集中在淇河平原、衛河平原和黃河平原,約1153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2.8%;泊洼集中在淇縣良相滯洪區,約52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4%。
鶴壁市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暖溫帶半大陸型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春溫暖多風,夏炎熱多雨,秋濕潤高爽,冬寒冷多雪。年平均氣溫14.5℃。極端最高氣42.3℃,最低氣溫-15.5℃。一年中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達31.9℃,元月份最冷,平均氣溫達-2℃。多年平均降水量664.9毫米,降水量年際相差懸殊,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六、七、八、九4個月。總體上西部降水量大于東部降水量,年平均蒸發量為1919毫米,屬內陸性半干旱區。常年主導風向為北風,年平均風速2.3米/秒。年無霜期平均220天左右,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331.6小時。
淇濱區資源豐富,有較強的經濟發展潛力。主要有煤炭、水泥灰巖、白云巖、玄武巖、大理石、紫砂頁巖等礦產。冬凌草、淇河鯽魚、纏絲鴨蛋被譽為淇河“三珍”。2003年以來,該區先后規劃建設金山、東楊兩個工業區,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目前已經形成了金屬鎂深加工、機械制造、食品加工、汽摩配、節能建材、通訊器材等優勢產業。

經濟建設
2011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96.63億元,比上年增長2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2億元,增長9%;第二產業增加值4.29億元,增長32.8%;第三產業增加值0.6億元,增長30.4%。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300萬元,增長74.1%,增幅居全省各縣(市、區)第二,財政一般預算支出860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3.1億元,增長103.2%。工業品出口創匯3513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45.5萬美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772元,人均生活費支出2056.6元。
工業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新上、續建投資1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25個,總投資6.5億元,已到位2.9億元。完成原煤產量68.27萬噸,金屬鎂產品產量3.15萬噸,玄武巖產量45.7萬噸。天淇模具、聯昊化工等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其中天淇模具被列入省高新技術項目。田山、聯昊等一批高科技企業迅速崛起,逐步成為優勢企業。全年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1億元、同比增長28.2%,完成限上工業增加值3.39億元、增長30.8%,均為1998年以來的最高增速;完成外貿出口3330萬美元,增長47.3%。全年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煤礦企業百萬噸死亡率為零。非公有制經濟取得新突破。實行區級領導聯系企業和經濟例會制度,優先扶持江海等一批高科技民營企業。全區非公有制企業達到181個,其中限額以上非公有制企業24個。
農業結構調整呈現出新起色。糧食總產量完成6.25萬噸,同比增長11.2%。“食全食美”、“非凡飲品”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洪峪金針菇、張公堰“三粉”等農業示范基地規模不斷壯大,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完成退耕還林荒山配套綠化1066.67公頃,優質大棗種植186.67公頃,香椿種植166.67公頃,通道綠化49公里。畜牧業產值完成1.28億元,其中加工業產值4000萬元,比上年增長一倍。新打機井34眼,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03.33公頃。
城市建設
淇濱區(鶴壁新區)位于鶴壁市中部,建成面積達到18平方公里,城市框架面積38平方公里,城市綠地率達到38.3%,綠化覆蓋率達到40.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2平方米。鶴壁新區按照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的原則,以適應城市化發展、完善城市功能為目標,不斷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強新區的載體功能和服務能力,營造最適宜人類居住和創業的城市環境。鶴壁新區城市特色鮮明,按照建設國家級園林城市的標準,大力開展城市道路、辦公區和居民區綠化工作,確立了“一街一景、一路一貌”的綠化思路,因路造景,因景配綠,植物造型靈活多樣,花木配置簡潔明快。積極推進庭院綠化、拆墻透綠、大樹進城的工程,在充分保護現有生態、地貌和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堅持外來植物和鄉土植物相結合,形成了”點成景、線成蔭、面成林“的綠化格局,營造了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徜徉在新區,到處是花團錦簇,景色怡人,呈現出”人在綠地走,車載樹下行,樓房花中臥,城居森林中“的動人畫卷。新區南城(淇濱商務中心區)是鶴壁市規劃的現代服務業中心,是城市重點建設項目。定位為以金融、保險、貿易、信息、咨詢等產業為主的“立足豫北、面向全國、服務河南”現代服務業中心,形成以銀行、保險、證券等投資公司、集團總部辦公為主,輔之以法律、會計、信息、咨詢策劃、廣告等中介服務業,匯聚會展、零售、酒店、居住等功能的綜合性城市中心區。規劃面積4.8平方公里,總建筑面積150萬平方米,五星級酒店兩座,建筑群約20棟高于90米的高樓,其中4棟高于100米的標志性建筑。 在布局上,主要包括“一河、三園、一區”。“一河”即淇河,面積1.3平方公里;“三園”,即淇水詩苑、淇水樂園、淇河生態園,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一區”即現代服務業商務核心區1.2平方公里,規劃了十大標志性建筑。

社會事業
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大力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小康工程”,發放農村獨生子女獎勵費11.95萬元,落實獎勵扶助金8.46萬元。超額完成就業再就業和各項社會保險費征繳任務,安置下崗失業人員300人,勞務輸出5907人次。實施“溫暖工程”,募集救助款物12萬元,發放救助金20.1萬元,為困難群眾新建、維修房屋204間。繼續實施10項科技工程,創建科技示范基地5個,樹立科技示范戶100個,送科技下鄉320人次。全面推行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妥善安置教職工251人。改造中小學危房5532平方米,擴建校舍12704平方米。鄉鎮衛生院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龐村鎮和大賚店鎮衛生院成功實現對外聯合。繼續深化事業單位用人制度改革,1407名事業單位人員簽訂聘用合同。投資815萬元,新建、改建道路25條、39.3公里,改善了鄉村道路狀況。
交通運輸
淇濱區交通便利,基礎設施齊備。京廣鐵路,京廣高鐵,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國道以及即將開工的南水北調工程縱貫南北,壺臺公路、濮鶴高速、大海線、沿淇公路橫貫東西,省重點水利工程——盤石頭水庫位于大河澗鄉境內。
旅游資源
淇河在鶴壁市淇濱區境內全長約44公里。淇河古稱淇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是一條史河、詩河、文化河,被列入鶴壁市“一河兩山”(淇河、大伾山、云夢山)重點旅游發展戰略。淇河曾是商朝和春秋戰國時衛國的京畿之河;描寫淇河及淇河流域的古詩在1000首以上,其中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收錄有39首,占《詩經》收錄總數305首的12.8%;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中都曾提到淇河。《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一回中,賈政的門客在為大觀園中一景題匾時用了“淇水遺風”。《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奪冀州袁尚爭鋒,決漳河許攸獻計”中,曹操因作戰需要,下令“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然后進兵”。《西游記》第六十五回“荊棘嶺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談詩”中有詩:“淇澳園中樂圣王,渭川千畝任分揚”。有專家考證,羅貫中晚年隱居許溝村完成了《水滸傳》的創作,《水滸傳》中更有多處對淇河沿岸及其場景的描寫。第一節淇河淇河兩岸風光優美,自然景觀豐富,是中國北方污染最輕的河流之一,水質達到國家二級直接飲用水標準,有“北國漓江”之美譽。淇河已被列入鶴壁市“一河兩山”重點旅游發展戰略。主要旅游觀光河段有盤石頭旅游景區(正在興建盤石頭水庫)、白龍廟旅游景區、天然太極圖旅游景區、金山寺旅游景區等。
源流淇河:發源于山西省陵川縣方腦嶺棋子山,流經山西省陵川縣、壺關縣,河南省輝縣市、林州市、鶴壁市淇濱區、淇縣、浚縣,在浚縣劉莊與共產主義渠交匯入衛河,全長161公里,流域面積2248平方公里,屬海河流域。淇河水含沙量小,水流清洌,水味甘甜,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二類標準以上,是中國北方污染最輕的河流之一。淇河古時曾為黃河支流,屬黃河水系。古淇河并未注入衛河,而是流至浚縣申店(古宿胥口處)后,折向東北流,經官店、同山、白祀山、枉人山、甕城、蔣村,再向前行注入古黃河。公元前494年,即晉定公十八年,因黃河改道,淇河南注,申店以下淇河故道斷流。公元204年,即東漢漢獻帝建安九年,曹操率軍遏淇水(即淇河)入白溝(即今衛河),淇河成為衛河支流。淇河最大流量歷史上記載是在1892年,達到7080立方米/秒;據辛村水文站測量,1963年水量為5590立方米/秒。淇河自大河澗鄉將軍墓村西入鶴壁市淇濱區境,曲折彎轉向東南流至大賚店鎮堡上村出境,境內全長約44公里,流域面積超過1255平方公里,河面自然落差近120米。淇河鶴壁市郊區段正處于太行山區向華北平原過渡的重要河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歷史上兩岸茂林修竹,至今仍有竹園、桑園等村名。

淇濱區菊展
景區景點
盤石頭:主要有雞冠山、雙塔寺、塔灣,盤石頭水庫正在修建中,建成后,水庫水位高度262米,庫容6.79億立方米,聚水面積13平方公里,成為風光秀麗的河中大湖泊,是規劃中的鶴壁市重點旅游風景區。塔灣位于鶴壁市雙塔寺山巖下淇河轉彎處。塔灣因山上雙塔寺而得名。雙塔寺上依懸崖峭壁,下臨淇水碧波,隔岸遠眺雞冠山、楊家寨,山水相映,別有情趣。有人在雙塔寺前擬一對聯:玲瓏塔塔頂尖尖如筆筆寫五湖四海,潭中月月常圓圓似鏡鏡照萬國九州。這里是鶴壁旅游勝地之一。自元代起,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當地十里八村的村民,都自發集資舉辦廟會,在塔灣搭起戲臺,連唱三四天大戲。有的戲班為能于此為佛祖唱戲,一進臘月就來此占地塔臺,正月初五就擊鼓鳴鑼開唱,一唱好多天,場場劇目不重。據說正月里能于塔灣唱戲者,戲班一年生意紅火。人們每聽完戲后,便不約而同地上雙塔寺進香。廟會人山人海,比肩接踵,進香者川流不息,絡繹不絕。這已成為當地一大習俗,傳沿至今,長盛不衰。塔灣因此聲名大噪,遐邇聞名。
七里溝:位于大河澗鄉境內,即從牛橫嶺西至河口村淇河段一段溝谷。該溝溝深林密,草木豐盛,在歷史上曾是山西通往華北平原兵家調兵運糧、商家馬幫馱夫行走的一條古棧道,因全長七華里而名之。七里溝秀峰群立,粗獷雄峻,山巖溶洞,神奇幽深,藏奧納秀,溪泉山瀑,綺麗多姿。河水清澈見底,兩岸千峰競秀,萬壑崢嶸,有屏風山、老人峰、求子洞、八戒峰、寶靈寺遺址、掛溝世外桃源、橋頂山、靜心洞、盤龍山等22處人文和自然景觀,形成獨特的淇河風光,既有“野渡舟自橫,楊柳綠蔭濃”的清新淡雅;也有“微波澄不動,冷浸一天星”的寂寥幽冷;還有“水天清,影湛波平”的寧靜安閑。白龍廟:位于上峪鄉白龍廟村的淇河之濱,因村北山岡上有一座白龍廟而得名。相傳,很久以前有兩條白龍降落于此,出現兩條升空的白氣,后人就在此建廟開荒居住,故取名白龍廟。景區的特色可以突出地概括為“秀”、“俗”兩個字。“秀”字突出的是自然風光。白龍廟地區環境優美、地貌奇特。過壩可濯足,平湖可映月,遠眺有蒼山綠林,近觀有奇石溶洞,古廟飛檐臨于半山之上,碧水澄澈回旋于方圓之間,游人到此,心境無不為之一爽。“俗”字突出的是民俗景觀。
天然太極圖:位于東經114度10分、北緯35度49分的上峪鄉境內淇河南山段,占地200萬平方米,太極圖占地面積約28萬平方米,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天然太極圖。天然太極圖背依西北群山,放眼東南平原,依山順勢,朝陽避風,夏可消暑,冬可避寒,風景秀麗,氣候宜人,且貴在萬石一土(陽魚為眾石山環繞的一座土山),河水倒流,民間相傳佳話:“倒流水,斷頭山,不藏貴人藏金磚。”民間傳說周文王曾細觀此圖并深受啟發,而后被拘羑里而演《周易》 。有關專家也推斷此處是太極文化的發源地。景區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巖絕千佛洞,有北魏群佛石雕,紹圣摩崖留筆,元代參天古柏,明代玲瓏石塔,清代古寺樓閣等,是養身健體,陶冶情操,休閑旅游的絕佳勝地。
金山:位于龐村鎮西北金山(黑山)一帶,金山經過多年綠化建設,成為一處風景優美的旅游勝地。有專家考證,《白蛇傳》的故事源于鶴壁金山。雷峰塔遺址、金山寺、與之相距不足5公里的淇河、許家溝村、青巖絕白蛇洞構成了傳說所需的相關要素,至今在周圍村莊流傳著白蛇鬧許仙的美麗傳說。坐落于此的金山嘉祐禪寺是一座佛教文化濃重的千年古剎,據傳說及記載,金山寺興盛時期,高僧云集,僧眾數百,廟產千頃,寺內有被譽為豫北第一的大雄寶殿、獨具特色的臥佛殿以及其他建筑群。寺外有甘苦并存、常年不竭的“三步兩眼井”。《九州要記》載: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創始人墨子曾在金(黑)山居住多年,因常食山中的伏苓草,活至500歲,依然面若童顏。美麗的淇河繞金山而過,留下了無數美麗動人的傳說。金山名勝游覽區與鶴壁市其他景區相距咫尺,又有高山相隔,各具特色,各顯風韻,雖不在一地,卻因《白蛇傳》的一線相連,使各個景區連帶上了千絲萬縷的聯系,點點似相見,處處各不同,更會增添人們的游覽興致。
文化特點
特定的區域范圍:淇河文化有一個特定的區域范圍,只有在淇河流域這個特定的區域范圍內發展的文化才稱得上是淇河文化。也就是說,不管歷史上如何對這一區域進行分封變革(如商紂時改沫邑為朝歌,西漢時置朝歌縣、黎陽縣,五代時改黎陽縣為浚州,元時置淇州,明時改淇州為淇縣、浚州為浚縣等等),也不管當今社會如何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如1954年8月,淇縣并入湯陰縣,1957年3月,國務院批準鶴壁建市等等),只要是在淇河流域范圍內發源或者得以發展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均屬于淇河文化。
豐富的文化內涵:淇河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但總體上講,它主要包括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大類。其中物質財富包括人類為了發展生產而開墾的土地、興修的水利和開發利用的礦藏資源;也包括為了提高勞動效率而制造或使用的各種農具、機器設備和電腦、計算機等現代化的勞動工具;還包括為了改善工作、生活條件而積蓄的貨幣資金和生產的食品、服裝及各式各樣的公共設施與住宅,等等。精神財富的范疇更寬,主要包括宗教、信仰和人類的哲學思想觀念等社會意識形態;人類研究發現的各種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果,人類創作完成的戲劇、詩歌、小說、散文和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影視、歌曲、曲藝等文學藝術作品。同時包括人類為管理社會而制定的法律、法規和行為規范以及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各種風俗習慣等。悠久的發展歷史:據有關史料介紹,約公元前50世紀,先民已在淇河沿岸繁衍生息(今淇縣花窩村有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后進入仰韶文化期(今淇濱區劉莊有仰韶文化遺址)。到約前28世紀至約前23世紀,居住在淇河沿岸的先民已進入龍山文化期(今淇濱區辛村有龍山文化遺址)。到約前22世紀時,堯命鯀治水,無功。鯀子禹奉命治平洪水。《尚書·禹貢》載:“禹疏河東過洛氵內,至于大伾。”這里述及的大伾,即今浚縣境內的大伾山。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記載淇河兒女與大自然作斗爭的最早史料。到約前21世紀時,黃河流域部落間商品交換已具一定規模。 《尸子》載:舜“頓丘買貴,于是販于頓丘;傳虛賣賤,于是債于傳虛。”這里所述的頓丘,其位置約在今浚縣屯子鄉的蔣村附近。到約前17至前11世紀時,商帝武丁曾建都于沫,后遷到北蒙(今安陽市小屯)。帝武乙復遷于沫,歷四世至紂。至帝紂時,改沫邑為朝歌。這里所述的“沫”與“朝歌”,其位置就在今淇縣境內。關于這一點, 《辭海》已作出了明確解釋。由此可見,富庶的淇河兩岸,不但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而且曾經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盡管后人多把紂王列為暴君之列,但他對歷史的貢獻是抹殺不掉的。正像《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中所說:“商朝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為有了商品生產,這是郭沫若考證出來的。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很有功的……”
地方特色
1、淇河鯽魚屬于罕見的三倍體魚類,普通鯽魚為二倍體。淇河鯽魚最大的特點是體寬厚,含肉量高,為一般鯽魚的1~2倍。《詩經》記載:淇河鯽魚曾為古代貢品,早在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商代,即有“商殷王喜食淇鯽”的記載。古詩曰:以其食魚,唯淇之鯽。化驗表明:淇河鯽魚蛋白質含量比普通鯽魚高6%,脂肪含量為1?74%~1?85%,大大低于普通鯽魚2?6%~4?75%的脂肪含量。
2、纏絲鴨蛋主產于龐村鎮許家溝溫泉河段。該溫泉每小時涌水量達300噸,泉水恒溫19℃,內含多種有益于人體健康的礦物質元素。在此段淇河中養鴨,所產鴨蛋與其他地方鴨蛋有明顯區別,蛋黃顏色有黃、有紅、有紫,并層次分明,名為淇河纏絲鴨蛋,是歷代貢品,其營養價值比其他地方所產鴨蛋高出很多。
3、冬凌草冬凌草盛產于西部山區,具有抗癌作用,長期服用沒有任何副作用。研究表明:冬凌草甲素和冬凌草乙素對體外培養的人肝癌細胞有較強的殺傷作用,對治療早期食管癌有一定療效。冬凌草保健茶、速溶茶為鶴壁特產。
|